太平道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派別之一。醞釀時間較早,如以于吉上《太平青領書》算起,則肇始于東漢順帝時(126~144)。 但當時尚未形成教團。直至東漢建甯、熹平(168~178)年間,巨鹿(今河北甯晉)人張角為組織黃巾起義,始創太平道。 東漢後期政治黑暗,豪強兼並,小農破產,加以自然災害頻仍,社會矛盾極其尖銳。張角順應時勢,據《太平經》‘以善道教化天下‘之宗旨,開始以‘跪拜首過‘向神懺悔的方式布道,用‘符水咒說‘為下層民眾治病,備受歡迎,史稱‘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但在《後漢書》中,僅稱張角‘奉事黃老道‘,‘以善道教化天下‘,並無‘太平道‘一詞。在《三國志·張魯傳》注引魏郎中魚豢所撰《典略》中,始有‘光和中,東方有張角,……角為太平道‘等語。實際上太平道之名源于《太平經》:‘太平道,其文約,其國富,天之命,身之寶。‘‘急教帝王,令行太平之道‘。《三國志·孫堅傳》載: 張角‘以善道教化天下,而潛相連結,自稱黃天泰平。‘表明‘太平道‘又是張角‘潛相連結‘起義時的自稱。 太平道以陰陽五行、符箓咒語為根本教法,與《太平經》所謂奉天地、順陰陽五行而雜以巫術的思想基本吻合。它的傳教方式是:‘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道。‘ 其教人‘叩頭思過‘亦源于《太平經》卷九十七: ‘今欲解此過,常以除日于曠野四達道上四面謝。叩頭各五行,先上視天,回下叩頭于地。‘認為人有過失,天必有所明察而施加懲罰,要得到天神寬宥,可在曠野四達道上叩頭,氣候之神便會將其所請上通于天,下通于地,而得免罪。《太平經》卷九十二稱:‘以丹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將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東面告之,使其嚴以善酒,如清水已飲,隨思其字,隨病所居而思之,名為還精養形。‘卷一百八又稱:‘欲除疾病而大開道者,取訣于丹書吞字也。‘太平道認為符是天神的文字,飲符水則天神的命令入人體中,神使心正自覺,便可除病去疾,與《太平經》所載,如出一轍。 據《三國志·武帝紀》注引王沈《魏書》稱,東漢初平三年(192),青州黃巾軍曾致書曹操:‘昔在濟南,毀壞神壇,其道乃與中黃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漢行已盡,黃家當立,天下大運,非君才力所能存也。‘觀此文之意,黃巾軍是奉祀‘中黃太乙‘神的,這或許也是太平道奉祀的神靈。‘太乙‘即‘太一‘。《太平經》稱:‘天地之道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守氣而不絕也。……乃上從天太一也,朝于中極,受符而行。‘秦漢時期,‘太一‘被看作在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在《黃帝內經》《參同契》《老子銘》等與早期道教有關的文獻、碑銘中,亦出現‘太一‘信仰,並有‘太一‘位于中央的觀念。太平道在‘太一‘信仰上加‘中黃‘二字,既與‘太一‘居中的觀念有關,又與五行土居中,色尚黃,黃為大吉之色的意義相通。 太平道據《太平經》創教,亦據《太平經》組織黃巾起義。史稱張角自號‘大賢良師‘,倡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太平‘,其所言‘大賢‘‘黃天‘等詞,以及選甲子為起義之年,皆可在《太平經》中找到根據。《太平經》卷九十載:‘治國欲樂安之,不得大賢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平?‘《太平經》以奉天地、順五行為主旨,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運序,漢以火德王,漢運衰,代漢而興者當為土德,土色黃,故張角自稱‘黃天‘,以示將承漢祚而王天下。《太平經》卷三十九又稱:‘甲子歲也,冬至之日也,天地正始起于是也。……凡物生者,皆以甲為首,子為本,故以上甲子序出之也。‘該經複有‘三五氣和,日月常光明,乃為太平‘之語,可見張角選擇甲子年(184)三月五日作為黃巾起義的日期,顯然是受《太平經》的影響。 張角在創教過程中同時准備武裝起義,十余年間,徒眾發展至數十萬,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境。張角以‘方‘為單位組織教徒,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共建立三十六方,每方設渠帥統領。准備就緒,乃命大方馬元義等調集荊州、揚州數萬人,北上冀州鄴城,准備在鄴城發動起義。由于叛徒唐周告密,朝廷車裂馬元義,京城洛陽一千多太平道徒被殺,原定于甲子年三月五日起義被迫提前于二月發難。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八州太平道徒同時俱發,‘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經過十個月的激烈戰斗,在東漢王朝重兵圍剿下,黃巾主力雖然被殲,但到中平五年(188),中原地區黃巾余部再次發動起義,其中青、徐兩州黃巾竟發展至百萬之眾。在黃巾起義中,大批太平道骨干多在戰斗中犧牲,太平道組織無形解體,殘余的信徒大都融入五斗米道中。 太平道雖在黃巾起義後瓦解,但對後世仍有相當的影響。 如太平道三十六方的術數觀念,為後世道教所繼承;後世道士持九節杖、著黃衣、戴黃冠,用符水、咒語等道術為人治病消災,等等,也都承襲太平道的規制。唐宋時期的‘明教‘更尊張角為其教主;清代中期川陝白蓮教起義宣揚‘黃天將死,蒼天當生,大劫在邇,人民有難‘的讖語,亦明顯受太平道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