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學及其八大支柱

道學(Daoi**)之名,始見于《隋書·經籍志》,原指老子創立的有關道的學說,它包括哲學的道家、宗教學的道教以及屬于人體生命科學范圍的內丹學。中國古文獻中凡較嚴肅的學術分類或藝文志書,皆以儒、道並舉,未有將儒家學說稱為“道學”者。《宋史》立“道學傳”,遂致“偽道學”之消。自明代李贄至清末皆有人揭露將宋明理學稱作“道學”之偽,指出僅有老子、莊子的學說才是真道學。拙著《道學通論》已首先為道學正名,同時又論證了道家、道教、內丹學三者的關系並揭示了道學的基本內容。拙著指出,創立有時代精神的新道學是中華民族21世紀唯一可行的文化戰略。今再從新的側面,提出道學八大支柱的框架。它們包括: 1、乾-天地人哲學: 道學的哲學是一種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學問,它包括道論、道的宇宙生成圖式、時空觀、氣論、氣的人體觀以及辯證法、認識論等內容。簡言之,可以用“人行道”三字概括起來,人是人學;行是實踐哲學;道是形而上的道家哲學。 在中國哲學史上,按西方關于哲學分類的規范,僅有道家才屬于嚴格意義的哲學范疇。道家哲學源于母系氏族公社先民以女性生殖崇拜為特征的原始宗教巫史文化傳統,三代之後經過先秦的老莊學(莊子在道家的地位有如儒家的孟子)、秦漢的黃老學、魏晉玄學、隋唐重玄學、宋元明清的內丹心性學(內丹生命哲學)五個發展階段,至清末接引西方的自由主義人中國,形成萌芽狀態的啟蒙哲學。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道家哲學受到正統的儒家倫理學的壓抑而畸型發展,至魏晉而後又被儒家學者曲解,使道家哲學的真實意義晦而不彰。特別是魏晉玄學的研究,尚存有諸多站在儒學立場上曲解玄學的觀點被學術界廣泛接受,懦要重新澄清。例如郭象講名教為“自然之跡”,乃老子“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另一說法,當今學者卻異口同聲地將其哲學含義定為“名教即自然”的儒家觀點,久之習非成是而不覺。魏晉以來性喜老莊的學者甚多,《道德經》和《莊子》的注本也比比皆是,但多為望文生義之作,沒幾個人真能讀得懂,《道藏》等道書中的哲學思想精華也遠遠沒有發掘出來。難怪朱熹說:“莊、老二書,注解甚多,竟無一人說得它本意出,只據它臆說。”(《朱子語類·卷七》)現在道學的國際意義與現代價值正在被全世界的有識之士所認同,道家哲學將成為21世紀的世界指導原理,這需要跨世紀的新一代學者重新審視道家的思想,將道家典籍中的真實含義發掘出來。我期待著以新道學的立場對道家典籍重新注釋和研究的著述不斷湧現出來。 2、兌-政治管理學: 有的學者斷言,經濟學主要關注如何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益,其支點是價值的生產;政治學關注如何分配那些業已由經濟活動生產出來的利益,其支點是價值的支配;倫理學則關心所分配的利益是否公正,其支點是價值的評估。這種區分顯然是以西方的社會觀念為立足點的,但我們可以作為分析道學的參照系。 在社會觀點上,道學的核心思想是建構一個模擬自然界或人體生命的自組織、自調節的最優的自動化系統,這個系統依乎天、地、人之道,無親無疏,大公大慈,導人向善,是一種“萬物將自化”(《道德經·37章》)的自然之治的社會。在經濟上,道學主張一種以自然生態立國的經濟模式,反對無限制地掠奪自然資源,將保護生態環境置于經濟生產的首位。在政治上,道學強調一種“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德經·32章》)的分配制度,將普施利益于天下眾生作為價值分配的支點。道學從來不反對每個人首先珍惜自己的生命和獲得個人的幸福,但也鼓勵人們根據自己的條件“參贊天地之化育”。《道德產的原始公社文化升華而來的,因而具有“天下為公”的超越時代的特征。 中國傳統的儒家政治多采用一元化的等級森嚴的金字塔式結構,這種結構缺乏合理的監督機制,積久則造成一人獨裁人人為奴的局面。這種政權靠家族的傳宗接代模式來延續,政權的交替和勢力的轉移充滿著血腥的殘殺,使政治領域變為僅是少數人爭權奪勢的凶險場所,脫離開人民群眾的直接參預。道學的政體倡導一種“三元一太極”的陰帕互補結構,以自然立法形成相互制約、上下反饋的自調節的和諧機制,百姓逍遙于大自然中自由發展而感受不到政權的存在。道家主張“無為而治”,認為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道學的自然之治更是否定人治又超越現代法治的。《莊子》描述了道學不以私心治天下的自然之治:“汝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于大有者也。”(《應帝王》)道家認為自然生態社會是世界上最合理的社會制度,在這種社會里人與禽獸乃至整個自然界都處于平等和諧的狀態,人人自食其力,同德而不黨,無宗法等級,無剝削壓迫,具有純真樸實的人際關系。“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累樸;素樸而民性得矣”。(《馬蹄》)道家關注民性的自然,人的尊嚴和人性的自由;認為能恢複人類真實、自然、純樸、善良的本性的社會才是道家的“至德之世”。 老子的《道德經》本來就含有君王南面的政術,魏源著《老子本義》,在《論老子》一文中稱《老子》是“救世書”,說古今“氣化遞嬗,如寒暑然。太古之不能不唐虞三代,唐虞三代之不能不後世,一家高曾祖父子姓,有不能同。故忠、質、文皆遞以救弊,而弊極則將反其初。”道學是一種返本複初的學說,又是一種繼往開來的學說,以之為政要因時制宜,能變能守,靜可以無事無為因循自然,動可以力挽狂瀾革故鼎新。老子云:“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道德經·57章》),道學的治國用兵之術曾在中國曆史上造成了“漢唐盛世”的輝煌時期。道學政術與民主政體天然相合,而與封建家長制的獨裁政權多有沖突。嚴複說:“夫黃老之道,民主之國之所用也。”“君主之國,未有能用黃老者也。漢之黃老,貌襲而取之耳。”(《老子道德經評點》)社會主義事業本來應該是千千萬萬人民群眾發揮創造精神的事業,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因之新道學的精華完全經》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79章),認為人事的活動要取法自然界的規律,道作為自然法則是客觀的,無所偏愛的,因而也是無私的,公正的。《莊子·天道》指出,“嘉孺子而哀婦人”,為儒家的仁義之治;“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云行而雨施”,為道家的自然之治。老子“以道蒞天下”,認為“天之道,損有煉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除”。(《道德經·77章》)人若能達到“有餘以奉天下”的至德,才能接近道的境界。道家之仁為大仁、大慈、大善,大仁則無親,故對天下一視同仁。老子的思想是從母系氏族無剝削、無壓迫、無私可以為我國世紀之交的政治體制革新提供思想資源。 3、離-文藝審美學: 道學滲透到文學藝術的所有方面,諸如小說、戲曲、音樂、詩詞、書法、繪畫、雕塑、園林、建築、盆景、游藝、膳食、衣飾、手工藝品等多種領域,形成自然主義的審美意識,激發了文學藝術家的創造力。《中華道教大辭典》辟有“道教文學藝術”專類,讀者可以參看。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開始成熟,道家自然主義的審美標准成為社會風尚,道家美學和道教美學開始形成。六朝時期是美的覺醒的時代,過去被君權政治和禮教倫理觀念束縛住的文學藝術開始解放出來,在各個領域開出美的花朵。在這個時代,山水文學、游仙詩、志怪小說、山水畫、水墨畫、壁畫、模擬自然山水的庭園藝術等幾乎同時出現,自然美的發現反映了人的自然本性的覺醒。 美是人的情感對客觀事物在心理結構上合目的性的追求和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取決于主體和客體在心理結構上和諧的程度。和諧即是主體和客體合目的性的同構,宇宙間萬事萬物就是依靠同構的相互作用來進行信息傳遞的,這種和諧同構的程度越大,主體獲得合目的性的信息量就越多,審美的價值判斷值就越高。我們可以從廣義信息論的角度將主體和客體分別劃分為三重層次結構的動態超巨系統,主體由低到高依次分為“軀體結構”(形)、“生命結構”(氣)、“心理結構”(神);客體依次由低到高為“自然結構”(自然界)、“社會結構”(人類的活動形式)、“文化結構”(精神產品)。當信息從客體傳遞到主體,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轉換時,信息的形態結構要發生質的變化。這就是說,信息在主客體各層次間傳遞是一個發生“同構”和“異構”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它們要隨著曆史進程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形態演變,符合這種發展變化方向的信息可以大致認為是合目的性的信息,這種信息量在主體心理結構層次上的價值判斷就是審美的尺度。主體和客體的劃分以價值判斷為依據,主體可以是個體的人,也可以是人的群體或人類社會,當個體的人作為價值判斷的主體時,個體之外的人類也就被視為客體。在主體中,決定人生長發育的遺傳秘碼並不能管到大腦和心靈的細節,人的智慧主要來自後天,即是說個體的人盡管會死去,但群體的心理結構、文化結構卻仍能將知識遺傳下去。每個人需要接受這種曆史遺傳,即是說每個人的個體心理結構必須要和其他人乃至社會、自然界發生相互作用,以達到和群體的心理結構同步,並和客體的社會結構、文化結構進行信息交換。人同社會結構、自然結構等客體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為實踐活動,反映出人的社會性;而人的心理結構同自己的生命結構、軀體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又是一種生命活動,反映出人的自然性。文化結構是人的實踐活動和生命活動的積累,心理結構是人的個體和群體創造文化產品的心靈運動形式和智慧開發狀態,美是社會的人和自然的人的自由形式的實現。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25章》),這是道家美學的總綱,“道”就是美學的最高境界,即文學藝術的最高境界。無論是社會結構、文化結構、心理結構、自然結構,凡是與道相諧調的,與大自然的基本節律相諧調的,同宇宙的自然本性相契合的東西,就是美的;而那些違反自然本性的東西,就是無道的,丑惡的。道學之美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即與道一體化的境界,它以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為導向,以悟道的靈性來激發文學藝術家的創造力來揭示宇宙內在運動的美的節律。 4、震-醫藥養生學: 道學將整個宇宙看作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以道的“生化原理”來認識世界,認為宇宙是由道“生成”的,並處于不停的“變化”之中。“生”有“生成”、“生長”、“生命”、“生存”、“創造”等含義;“化”有“變化”、“發展”、“轉化”、“進化”等內容,二者集中了道的自然性,說明整個自然界包括人類社會都在生生化化自強不息地發展著。道化生出先天一氣,再化生出陰陽二性,生成信息、能量、物質三大要素,由此才生成萬物紛紜的世界,這都是生化原理的作用。先天一氣就是宇宙中無處不在的原始自然力,是萬事萬物生化發展的驅動力,是生命的源泉,是歌德在1827年10月7日曾經猜測到的“創造力”,它來源于道,是道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發揮作用的特性(道性)。因之道學是一種“生道合一”的學說,將愛護天下眾生放在首位,認為“生命”本身就是道的體現。道教更是一種“生道合一”的宗教,認為養生就是修道,因之道教中彙集了中華民族幾乎所有的防病治病、養生益壽的醫藥和方術。中華民族傳統的中醫學,實際上就是由方仙道的巫史醫學、方士醫學逐漸演化而成的。葛洪《抱樸子內篇》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勤求》)老子《道德經》講“善攝生者,陸行不避兕虎”,並論“深根固抵,長生久視之道。”《莊子》有《養生主》、《達生》、《繕性》之篇,亦傳坐忘、心齋等方術。《呂氏春秋》講“聖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又載“子華子曰:‘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貴生》)有道者不以物欲傷身,不以天下易其一指,足見道學之士,莫不將愛惜生命放在重要位置。 道學中有獨具特色的道教醫學和道教藥學,此外尚有行氣、導引、房中、服食、辟谷、睡功、內視、守一、健身術、武術、按摩、針灸、食療、美容術等。新近由蕭克將軍主編的《中華文化通志》中收有胡孚琛、陳耀庭、王卡、劉仲宇合著的《道教志》一書,書中對道學中的醫藥養生學論之甚詳,此不贅述。另須指出,中醫學和中草藥學理應屬于道學的范疇,這不僅是由于它源于道學文化;也不僅是因為醫學史上可以排出一長串道士的名字,如張仲景、華佗、扁鵲、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還因為中醫藥學的基本理論體系就是術數學,因之中醫藥學本身就是道學。至于中國養生學屬于道學的范疇,更是不言自明的。 5、巽-宗教倫理學: 宗教、科學、哲學、文學藝術、社會倫理學(包括民俗學)是文化的五個基本要素,它們之間是不能互相取代的。宗教是人類文化的母體,是人類一切精神創造活動的資源,是文化的最高層次,是人類心靈的完整狀態,它是倫理學的精神支柱,倫理學是由宗教派生出來的。 道教是一種古老的宗教,它以“道”作為人類的終極信仰,並將這種信仰積澱在中國及其周邊國家的民俗里,人們可以從周邊國家的民俗學調查研究中確認這些不同民族與中華民族之間的文化親緣。道是一種無限的本體,而對無限本體的信仰是宗教的特征。世界上一切有限之物,諸如國家、民族、聖人、領袖、科技、教派、主義、學說等,皆不能作為人類終極信仰的對象,因為信仰有限之物則是迷信的特征。一個國家或民族一旦將有限之物誤導為信仰對象,往往會產生狂熱的偏激情緒,造成仇恨、殘殺、壓迫等可怕的野蠻的後果,這是人類社會曆史經驗反複證明了的。 信仰不含曆史規定性及局部利益的無限本體,則可以產生一種悲天憫人的信仰情懷,一種敬畏和“原罪”的自我反省意識,從而發現人類心靈深處的良知,為社會造成一種慈善和寬容的價值觀念,由此提高本民族的倫理素質和生存質量。看來,信仰對象的不同確定了宗教和迷信的根本界限。 在曆史上,當統治階級蛻變為少數人的利益集團的專制政權時,都不約而同地將人民的宗教信仰引向崇拜有限之物的迷信上,從而滋生出許多罪惡現象而貌似有理。試想一個國家或民族,人們缺少宗教的敬畏和信仰情懷,沒有對罪惡的省察意識和自我良知的發現,不畏天道,不畏倫理,不畏法律,統治者肆無忌憚地濫用權力,民眾僥幸行險不擇手段地謀取私利,社會必然充滿各種傷天害理的罪惡,人們會情不自禁地渴望宗教的拯救。 宗教和法律是相互依存的,缺少宗教的法律失去了超越世俗權力的神聖光環,人民僅將其視為世俗權力的壓迫而感受不到“天理的伸張”。如此摒棄宗教而空談“法治”,則社會上僅有“權力崇拜”而無“法律崇拜”,法律再多也無人自覺遵守,人民的正當權利得不到神聖的保障,法律終究要失掉公正性,走到人民的對立面去。如此看來,在市場經濟的時代里,人的宗教信仰情懷實際上是法治社會的基礎,一個缺乏宗教精神的民族是無法進入現代法治社會的。 另外人們還須認識到,宗教信仰自由乃是人類根本的自由,是人類異于禽獸的文明標志。宗教信仰自由關乎著人的尊嚴,是人的價值主體性的基石,是人作為價值抉擇主體的標志。沒有宗教信仰自由則沒有基本的人權,人格的尊嚴便可被任意踐踏,更不可能有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等其他一切自由,也談不上思想解放、民主和法治。宗教信仰自由乃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前提,我國的思想界必須對此樹立起清醒的認識。 在倫理上,道學的要點就在老子《道德經》所說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這段話里。尊道貴德是道家倫理學的落腳點,“德”就是“得道”,是道在人類社會萬事萬物中的體現。由此可知,尊道貴德就要將道的“生化原理”和德的“中和原理”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展開,使之成為人生的和社會的價值標准。道的“生化原理”前已論及,道學中的道性也即是德,德的特征表現為“中和原理”。“中”之義有四,從事物規律上講,“中”為“正”,即中正的必行之路;從事物變化上說,“中”即“度”,即在限度適宜的范圍內活動;從空間上講,“中”是“虛”,虛無乃道之大用;從時間上講,“中”即是“機”,即“動善時”,因機乘勢“不得已”而為之。“和”有和合、和諧、調和、“和而不同”之義,是諧調社會上各類關系和處理矛盾的原理。中和態是宇宙間的自然穩定態,無論宏觀和微觀的自然界或人類社會都有趨向中和態的傾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就是生存,就是發展,就是創造,就是社會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就是曆史潮流。道家倫理學認為,凡尊道而貴德,符合發展規律,順應曆史潮流的行為,都是善的、美的、真的,有人生價值的。反之,那些違道背德,違反發展規律,逆曆史潮流而動的行為,就是惡的、丑的、假的,應該被世人唾棄的。以上為道學判定人類社會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價值標准,尊道貴德是道家倫理學的核心。 道之尊和德之貴,並非靠行政命令的干涉和世俗權力的束縛,而是人自身修道養德逐步覺悟與自然節律同步造成的,這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複歸。道家倫理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確認人的自然本性是真、善、美的,因之道學反對社會對人和人性的異化,呼喚人類純樸的“良知”。道的本質是大公大善、大誠大信的,人人都含有道性,因之人的自然本性都是善的,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良知,只是這種道性和良知被後天的物欲蒙蔽了。由此觀點出發,道學以反異化為特色,倡導一種純樸的社會,主張通過人體修煉工程開發出人的良知,使人的真性顯露,從明心見性進人道的境界。這樣,道家的倫理在世俗社會里就展開為中和、公正、純真、誠信、儉樸、寡欲、重生、慈愛、善良、寬容、忍讓、謙柔等行為標准。在道學看來,人是自然界的萬物之一,是一種覺悟了的“物”,因而才稱作“萬物之靈”,感知萬物就是感知“自我”,只有呼喚自我的良知,才能揭示出宇宙真、善、美的自然本性,才能與道合真。老子《道德經》云:“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27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49章)由此可知道家重生愛物、慈善為懷的救世之心。 6、坎-自然生態學: 當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傳統的人們即將告別20世紀,邁向下一個千年紀元之門時,最重要的莫過于回顧過去社會發展的曆史,從而展望人類的未來。過去一個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人類靠工具理性幾乎改變了整個地球的面貌,自然資源的高度開發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生態危機、環境汙染、資源匱竭、氣候異常等威脅人類生存的難題也成為未來21世紀人們必須面對的現實。過去一個世紀人類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但也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乃至各國流行的貪汙腐敗、毒品泛濫、恐怖犯罪、相互殘殺、唯利是圖等丑惡現象。至今,足以毀滅整個人類的核彈、生化武器等軍備競賽的隱患仍未消除;仍然有所謂“第三世界”的貧困、災疫流行和人口惡性膨脹;以工業化為主要內涵的現代化使人的勞動變得工具化和公式化,失去了社會生活的詩情畫意;而緊張的社會競爭和複雜的人際關系又使人們身心交瘁活得好累。諸如大氣臭氧層破壞、珍稀生物滅絕、空氣汙染等上述惡果,決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力量所能挽救,因而是未來的21世紀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 西方文化將人和自然處于對立的位置,三百多年前培根認為人類進步的標志就是以科學的力量認識世界和征服宇宙,並提出“知識即權力”的口號,促進了西方的工業革命。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逐漸形成一種信念,認為大自然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類可以在征服自然中獲得經濟的無限增長和盡情的物質享受,而不須向大自然支付什麼。高科技發展帶來的社會進步是不可停止的,人類社會沒有增長的極限。這種“科學主義”、“技術主義”、“工具理性萬能”的思潮在本世紀以來終于遭到大自然無情地報複,使西方社會的人們自70年代以來生態環境意識開始覺醒。當人類面臨生態危機、環境汙染等危及自身生存的世界難題時,不能不在文化的層次上尋求一種共同的智慧。近些年,世界各國的有識之士越來越重視中國古老的道家文化;不斷召開有關道家的國際學術會議,中國的先哲老子著的《道德經》也成為世界上哲學家們研究的熱點,中國道學回歸自然的生態智慧受到許多西方有識之士的歡迎。 人們看到,本世紀西方社會的科學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和劃時代的進步,這個進步的最有意義的特征,就是打破了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迷信,揭露了“科學主義”、“技術主義”和“工具理性萬能”的思潮奴役人類的危險。這樣,20世紀與其說是科學的世紀,不如說是在科學面前恢複人的尊嚴的世紀。 道學的自然生態學不同于旬子那種“人定勝天”、“勘天役物”的思想,而是主張“天與人不相勝”的天人合一的原則。在子提出:“天與人一也”(《山水》);“大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大宗師》);“唯同乎天和者為然”(《庚桑楚》)。道學這種以大自然為友的回歸自然思想,正確地解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預示著保護生態環境必將成為21世紀人類的首要課題,全世界都會將道學的自然生態學當作必修的課程。然而中國一些所謂的“馬列權威”卻曲解黨的“科教興國”戰略,趁機打起“反偽科學”的幌子貶低道學文化,鼓吹科學迷信,散布18世紀西方啟蒙思想家關于人類依靠科技征服自然可以獲得經濟無限增長和資源無限開發的神話。且不說當今世界上生態破壞、環境汙染、氣候異常已給我國的現代化事業帶來多大隱患,今年的長江、松花江特大洪災及黃河斷流也是大自然對我國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報複。這些年大煉鋼鐵伐樹燒林,劈山造田圍湖墾地,1954年大洪水達1000億立方米的總流量,今年只有200億立方米總流量卻長期居高不落,只好固堤死堵。湖南湖北曆史上湖泊星羅棋布,而今湖泊萎縮,河道淤積,由于綠色植被遭到破壞,長江中上游成為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由于山林樹木的亂砍亂伐,森林草原面積縮小,沙漠化危險日趨嚴重,全國耕地日益減少而人口增長居高不下,黃河至今斷流數百天,長江有變為第二條黃河的危險,據說連敦煌千年奇跡月牙泉都將干涸!道學治水用疏導不用死堵,對山林重保護反對亂伐,發展經濟重生態不重掠奪,這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之我呼籲將新道學作為我國21世紀的文化戰略,我們不僅要以“科教興國”,還要以“生態立國”。 7、艮-丹道性命學: 內丹學被陳櫻甯稱之為仙學,然而仙學實指先秦神仙家之學,嚴格說來並非以內丹學為主,因之仙學之稱並不確切。內丹學在道書中簡稱為丹道,是人體性命雙修的學問,因之應稱為丹道性命學。 在丹道性命學里,道學主張人通過修道而達到真人的境界,而真人為純真無假的人,也即道教里的仙人。道學將修道看作是技術問題,認為只要通過丹道學的人體修煉系統工程,按法訣完成內丹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四個修煉程序,最大限度地開發個體生命和心靈的潛能,使自身的精氣神與道一體化,與大自然的本性契合,便是體道合真的仙人。這樣,仙人境界就成了人生的最高藝術境界,是一種至真、至善、至美的最能體現人類生命價值的真人境界。 丹道學是中國學者數千年來苦苦探究宇宙自然法則和人體生命科學的智慧結晶,是一種綜合道、釋、儒三教文化的宇宙論、人生哲學、人體現、修持經驗為一體的理論體系和行為模式,又是一項為探索生命奧秘,開發精神潛能而修煉的人體系統工程。丹道學是寓道于術的文化體系,道教經書中有上千卷丹經,都是古代丹家為了同死亡作斗爭,以人體為實驗室,以精、氣、神為藥物,為揭開生命現象的本質和人類心靈奧秘而終生修煉的實驗記錄。曆史上內丹家在異族進犯中原之際,為了延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聖脈,將儒、釋、道三教精華融為一爐,當作道教的修持程序以口訣秘傳的方式保存下來,因之丹道學象集舞蹈、音樂、武術等為一體的傳統京劇藝術一樣,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丹道學的理論基礎是試圖將老子的道家學說變為丹家的切身體驗,在人體中將道家的宇宙論作時間反演的實驗,使自身的精氣神向道複歸,並以招攝宇宙中的先天一氣為要訣。這些丹家把人的意識劃分為三個層次,即表層的常意識(日常的認知、推理、思維等理性心理活動,丹家稱為“識神”);深層的潛意識(非理性的欲望、夢、幻覺等,大致相當弗羅伊德心理學的范疇,丹功中的“魔”和“真意”屬這一層次);最底層的元意識(遺傳的本能意識,即人的“真性”,丹家稱為元神,佛教稱“阿賴耶識”)。這樣,丹道學就成了一套凝煉常意識(識神可凝煉為“意念力”);淨化潛意識(“真意”即淨化了的潛意識);開發元意識(識神退位則元神呈現)的心理實驗程序。丹家把元神稱作“主人公”,是真正的“自我”,當排除常意識(識神退位)進入無思維的虛靈狀態時,稱為真空妙有的境界,元神便呈現,從而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因之丹道學又是一項開發自我,認識自我的生命科學。內丹家通過丹功修煉使自己的身心節律與初始的宇宙根本節律相調諧,將先天一氣招攝到體內,在恍惚杳冥的混純狀態中與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達到後天返先天的天人合一境界,稱之為體道合真。 現代科學對于宏觀的宇宙和微觀的基本粒子都有了較明確的認識,而對于人本身,人的大腦及其精神活動,對于生命和心靈的本質卻知之甚少。許多生命現象和心靈活動的效應本世紀在科學界引起一次次爭議,當代科學在這個同宗教交叉的領域還被一片“烏云”籠罩著。丹道學的研究是打開人體生命和心靈之秘的鑰匙,內丹之謎的揭開必將給現代生理心理學、心身醫學、腦科學特別是認知科學帶來突破性的進展。我相信,丹道學的西傳必將引起一些醫學家、心理學家、腦科學家的注意,從而調動東西方學者的智慧共同攻開人體生命科學的堡壘,為全人類造福。 根據丹道學的理論,人的深層潛意識好似一盤錄像帶,它記錄著每個人與生俱來(包括胎兒和童年)各個時期的記憶痕跡,人生的惡性刺激也會鍵入潛意識之中,這些潛意識是誘發人的不良心境和萌發邪惡念頭的根源。人的元意識則是人的真性,只有明心見性的人才能淨化潛意識(沖洗淨這盤錄像帶的不良痕跡),去除人生的煩惱,開發出人的最高智慧和真、善、美的良知。因此,道學要求一切有成就的偉人,擔當大任的領袖,都應該通過修習丹道成為明心見性的人,才不致濫用權力和威望在曆史上留下罪過。可以想見,對那些志在有所作為的人來說,修道在未來的社會里將成為人生的基本需要。 8、坤-方技術數學: 前識是道學的智慧之花,是返樸歸真的開端,因之道學本身也是一種開發超前意識的學說。古代的老子、莊子等哲人“游心于物之初”(《莊子,田子方》),舍棄宇宙萬物的一切具體屬性,尋找宇宙的起始點和產生宇宙萬物的總根源,體悟到宇宙萬物之中最本質的共相,這就是道。道不僅是一切人間秩序和價值觀念的超越的理想世界,而且是人類理性思維延伸的極限,它是唯一的終極的絕對真理,因而同現代科學和哲學的研究成果遙相呼應。道既是宇宙的本源,又是人體的本我。作為宇宙的本源,道是一種絕對的真知,因而為符號指稱所難以描述的客觀存在。語言符號的指稱只能描述相對知識,而道是可以體悟難以言說的絕對知識。作為人類心靈的本我,道是“知覺者”,因而具有不可被知,不可當作測量的對象,即“不可名”、“不可道”的性質。道是無分別相,它可以“齊萬物”、“等人我”,不能被區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但卻可以貫通“過去”、“現在”和“未來”。可以斷言,道的學說體現了人類文明的最高智慧,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文化資源,也必將成為世界文明相互交融的凝聚點。道學既為中國文化的根基,又為嫁接外來文化之砧木,還是世界各種異質文化的交彙點。道的學說使道家文化具有最高的超越性和最大的包容性。這種最大包容性,使道學不僅包容進中國諸子百家思想的精華,而且還可以融彙進東西方異質文化中的優秀思想。這種最高超越性,使道家的學說在任何時代都是一種超前意識,道學的智慧不僅能返觀人類乃至宇宙創生之初的過去,而且能預見和創造人類乃至整個宇宙的未來。 在道學中,方技術數學包括一些奪天地陰陽造化、改變人生命運和社會曆史進程的方技和各類占驗術數。術數學是一種以周易象數體系為理論基礎,以陰陽五行學說和天人感應原理作思想根基,以太極、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六親、七耀、八卦、九宮、十干、十二支、二十四氣組成的形式系統。關于通過建立術數學模型來預測社會人事的理論根據,我已在《道學通論》“中國術數學”一章及有關論文中作了詳細研究,此處不再贅述。這里需要指出,道學的八大支柱中“天地人哲學”和“方技術數學”分別占據乾卦和坤卦的位置,而我們知道,乾坤二卦是父母卦,由此二卦衍生出長男、長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六卦。這就是說,哲學和術數學分別是道學的兩條腿,由它們分布開道學的八大支柱,二者在道學中就如同哲學和數學在西方科學中的位置一樣。在中國曆史上,術數學是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的必修課,為帝王師的姜子牙、張良、諸葛亮、李泌、劉伯溫等都是精通術數學的。古代術數家運籌帷幄,協助群雄爭霸天下,在中國的曆次政治斗爭中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道學文化的精要在哪里?究而論之,道學在本體論上強調一個“生”字,主張宇宙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在世界觀上突出一個“化”字,即認為事物按照對立統一的矛盾規律時時處于變化之中,強與弱、禍與福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促進事物向有利自己方向轉化時貴在一個“因”字,即因任自然,因循客觀規律,因勢利導奪取勝利。道學在治國平天下的用世之道上要在一個“中”字;在調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上重在一個“和”字;在個人處事應世上法在一個“忍”字;在人身修煉工程上訣在一個“逆”字。道學的精要在參透自然、社會、人生的客觀規律,以道術秉要知本,以“無為”為體,以“無不為”為用,貫徹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退為進的策略思想。進一步說,道學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和人本身的超越性,反對人和社會的異化,以回歸自然為目標。更進一步,道學體認人在自然界和社會上本身的存在價值,將自然規律和個人命運握之于掌中,進而悟透生死,還虛合道,融身大化,最大限度地開發人體生命和心靈潛能,追求人同道的一體化。如果誰能在刻苦研讀道書中有了以上深切體驗,並能按道的原則規范自己的行為,那麼他便會將個人和天下過去未來的大勢了如指掌,真正成為一個得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