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醮

齋醮是道教對其崇拜儀式的傳統稱呼,俗稱“道場”。msD]TW8rXVbgsNXkh 《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稱,“燒香行道,懺罪謝愆,則謂之齋;延真降聖,乞恩請福,則謂之醮。齋醮儀軌不得而同”。⑴而“行住坐臥,舉念運心,惟道是修,惟德是務,持齋禮拜,誦經燒香,奉戒修身,然燈懺悔,布施願念,講說大乘,教導眾生,發大道心,造諸功德,普為一切,後己先人,不雜塵勞,惟行道業。故得天上地下,六道四生,禮拜皈敬,最為尊勝。不朝天子,不揖諸侯,作人天福田,為三界依怙”,⑵是道士修道行道的重要內容。PVkB72m的4的R[YbmN 齋(齋),《說文》稱“戒潔也,從示”,⑶是齋戒、潔淨之意,指的是在祭祀前,必須沐浴更衣、不飯酒茹葷、不行房事,以示祭祀人的誠敬。《禮記》說到將祭時,“君子乃齊(齋)”,“防其邪物,訖其嗜欲,耳不聽樂。故記曰:齊(齋)者不樂,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苟慮,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動,必依于禮。是故君子之齊(齋)也,專致其精明之德也”。⑷醮,《說文》中有二義,一作冠娶之禮解,一作祭儀解,而“祭,從示,以手持肉”,意思是獻肉以祭。宋玉《高唐賦》稱:“有方之士,羨門高溪,上成郁林,公樂巨谷,進純牲,禱旋宮,醮諸神,禮太一”。⑸醮神意即祭神。中國古代宗教有眾多的齋戒儀禮以及等級森嚴的祭儀規定。《禮記·曲禮下》稱“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歲遍。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士祭其先”。⑹只有王有祭天地的權利,而大夫以下的庶人只有祭祀其祖先的權利。並稱“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⑺“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⑻對于祭獻之物,不同等級也有明確的區別規定。的0dcqO[NpiQ8VS7\c 道教產生于東漢末年封建統治腐敗、社會動亂之際,一開始它就以與統治階級相對抗的姿態出現,因此,它構造了自己的天地神靈系統,並且創造了自己的祭祀“天、地、水”三官的儀式。但是道教儀式仍然同古代祭祀儀式有密切關系。韓混成在《道門通教必用集·序》中稱,“天師因經立教,而易祭祀為齋醮之科。法天象地,備物表誠,行道誦經,飛章達款,亦將有以舉洪儀、修清祀也”,⑼指出道教齋醮儀式是古代宗教祭祀儀的改易。早期道教多用“齋”名。北魏寇謙之的《老君音誦戒經》稱:“齋功不達,無有感徹之理”,⑽“諸欲修學長生之人,好共尋諸誦誡,建功香火,齋練功成,感徹之後長生可剋”。⑾南朝宋時的《三天內解經》也稱,“夫為學道,莫先乎齋,外則不塵垢,內則五藏清虛,降真致神,與道合居,能修長齋者,則合道真,不犯禁戒也。故天師遺教為學,不修齋直,冥冥如夜行不持火燭,此齋直應是學道之首”。⑿另外,《正一威儀經》在“正一奉齋威儀”外,又有“正一醮請威儀。醮者,祈天地神靈之享也。亦有多種,所有餅果,並須清潔,不得肉脯葷穢,三官不佑”。⒀“齋”和“醮”仍是分別使用。約成書于兩晉之際的《太上洞淵神咒經》則將“齋”和“醮”對舉,稱“修齋設醮,不依科儀之考”。⒁大約到了唐代才普遍流行“齋醮”連稱。46O\s2b9SObFX7l 道教創立齋醮儀范,其目的有三。一是為修道。《海瓊白真君語錄》引用白玉蟾的話說:“古之聖人以道學難入,世欲易迷,設科戒儀范之文,以一齊其外;著注念凝神之法,以正其心。複以煉氣胎元之方,制其食味。又以祈真朝謝之品,滌其過尤。然後趨于學。無學之徒,臻乎冥寂,棲于損又損之府,契乎無為,則邪譎之關鍵不開,鎮靜之淳和可致。”⒂二是為通神。《金箓大齋啟盟儀》稱“道家所先,莫近于齋。齋者甚多,大同小異,功德甚重,實能貫通乎上下,以歸于最上一乘也。其威儀節度總二百四十條,秘于三元宮中,造端舉要,以詔後學。由此觀之,則所謂動天地、感鬼神,福邦家,濟幽顯,舍此道,則何以哉”。⒃三是為供養。早期道教在行儀後,收取五斗米,就是供養。明代的《金瓶梅詞話》第六十六回,有西門慶為李瓶兒亡後五七建“水火煉度薦揚齋壇”的細節,在齋功圓滿後,西門慶酬謝黃真人“一匹天青云鶴金緞,一匹色緞,十兩白銀”,酬謝吳道官“一匹金緞,伍兩白銀,又是十兩經資”。⒄十兩經資,當是給參加儀式道士們的供養。qhOZhm6b`h_Nno8 道教齋醮儀式具有複雜的結構。它由各種獨立的科儀組成,每個科儀又都具有特定的神學意義和作用。例如,《先天斛食濟煉幽科》,就是由“煉度”、“濟幽”和“斛食”三儀組成的大型儀式,每次演習時間長達四小時。演習此儀就是運道士一己之神氣,合二象之生津,煉化亡靈之枯骸,使之超度入聖。每個科儀又由具有獨立意義的儀式元組成,例如:升壇、發爐、署職、唱方等等,而許多種科儀組合在一起,形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儀式群,即齋醮法會。例如儀式過程需曆時九天的九皇金箓大齋、三天的下元黃箓大齋等等。據《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建度亡醮的三天安排,第一天包括“發直符、揚幡、安監齋、敷座演經、靈前召請、立寒林所”等,第二天包括“發直符、禮懺、靈前咒食”等,第三天有“發直符、濟孤、設醮”等。⒅所有的獨立科儀組合在一起,以達到某時某處舉行大型齋醮法會的神學要求。heN4,pB。tP1Q6。kTK 據統計,現存《道藏》和《萬曆續道藏》中的科儀經籍共有一百七十二種,其中包括各種齋醮儀、授度儀、燈儀、壇儀、格式等著作。⒆就其威儀內容和功能分析,已經覆蓋了明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表達了明代道教徒多方面的信仰需要,例如:悼亡、追薦、延壽、解厄、解過、祈福、祈嗣、淨宅、醮墓、祈雨雪、止雨雪、斷瘟、滅蝗,等等。但在道教一千余年曆史中,儀式有個由簡趨繁,再由繁趨簡的演變過程。宋代的《道門定制》稱,“古儀尚簡而實,今也好奇而煩”。LB其演變的複雜過程,就是後世道士按照教徒需要、仿照人間禮儀而增設的。呂元素的《道門定制序》指出:“道門齋醮簡牘之設,古者,止符篆朱章而已,其他表狀文移之屬,皆後世以人間禮,兼考合經教而增益者,所在無定式。或得之詳備而失簡易之旨,使力所不逮者,不可跂及;或失之鹵莽而使盡敬事天者,無所考定,不愜其意。”Lc明太祖在《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文序》中批評“今之教僧教道,非理妄為,廣設科儀,于理且不通,人情不近。其愚民無知者,妄從科儀,是有三、五、七日夜諷誦經文”,“糜費家資”,“精神疲倦”。LD因此,由禮部會同道門中人,去繁就簡,立成定規。明代以後,這一由簡趨繁和由繁趨簡的演變過程仍在繼續之中。HWe。kXWgip7,OFFp] 在道教史上,天師道派由于教派傳統和曆史蓄積的原因,比較注重齋醮儀式。一般認為金元時創立的全真道派,注重內修,不重齋醮,其實這是誤解。全真教派從一開始就有自己的儀式。王重陽在《重陽全真集》中多有醮儀的詩篇,稱“抵良辰集眾仙,將玉篆遂同編。絲不斷依從古,口相傳各取闐。字金書誰敢悟,田丹訣我惟先。然水木火金土,一靈符便奏天”。又稱“談心應遇佳時,下修成大醮儀”,“懷道德洪禧助,拔先宗勝廣施。謝聖賢多擁護,人名姓已天知”。Le王重陽的弟子中,劉處玄、王玉陽和邱處機等都比較重視科儀,並對全真科儀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金蓮正宗記》記載王玉陽于泰和二年(1202)在亳州太清宮主行普天醮事,“萬鶴翱翔,太上現于云中”,記載邱處機“既住持長春宮,而教化大行。`0prmhKa234m6`rjD 全真之道,翕然而興。主持醮壇,祈風禱雨,刻期不差,如影響焉”。LF王玉陽的《云光集》中,多有《贊黃箓精嚴》《黃箓醮抄亡靈》等詩篇,稱“遞相隨處廣抄靈,正直無私絕愛憎。孝子順孫同薦福,拔亡解苦盡超升”。LG邱處機的《磻溪集》中,也有不少醮儀的詩篇,“華燈羽服”,“絳節霓旌”,“傳符受戒”,“心開地府”,“力動天關”,“法事升壇千眾集,香云結蓋萬神集”等。LH全真教派的儀式在吸收傳統儀式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簡潔、樸素、以誦念為主的特點。明清以後的全真道派對于儀范愈加重視,並作為入道人必修的內容。mWN7FIY]dmBeX7kU6 《全真清規》中規定:“有志之人,親奉明師,朝參暮禮,聽而從之,習學經典,遵守清規,日至黃昏。燒香上燈,禮謝天地,朝拜聖賢,侍奉師尊。”LI今存于四川青城山古常道觀的《廣成儀制》,彙集了全真教派的儀范有二百七十余種。其齋醮規模之大和種類之多並不亞于正一教派。Ub2f[JHhe3Q[aZn。2 道教在齋醮儀式的演變過程中,對于儀式演習也形成了一系列規定。例如:建醮的六齋和八節。規定“六齋月: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也。又有三長齋月,即正月、七月、十月是也。十直者,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是也。八節,所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他還有“本命、百日、千日等齋”。LJ建醮與天氣。白玉蟾稱“若曰拔亡度魂,必須陰雨而後可;若曰禳災度厄,必須晴明而後可,故凡醮祭准此也”。LK建醮必須至誠。《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引用杜光庭語稱;“常情所見,皆以露壇為宜。殊不知誠之所感,則九天非遙,志所不通,則跬步為隔。若丹襟動于真聖,注念合于神明,豈屋宇之能蔽乎?”mB要求建醮的道士心無雜念,身無雜務,至誠守一,方能感天。5]Hr的F的WmbIhYXm 齋法精嚴。《道門通教必用集》引用唐代道士張萬福語稱:g5bnc76YfmBiF40Xs “夫齋法精嚴,諸天上聖並垂降鑒,每事須合法度,不得遲留稽廢法儀。”mc要求登壇前以潔為先,香湯洗垢,香水盥漱;演儀中,以誠為先,兢兢業業,誠惶誠恐,齋儀畢,遞相致賀,互相交禮。l2pTSn3kmQ62N的41 注釋XmQ[aT,ahlmafX8n5 ⑴⒀⒃⒅LDLeLGLHLILJmB《道藏》第9冊478頁,第18冊257頁,第9冊72頁,第9冊2頁,第9冊1頁,第25冊699、700頁,第25冊657、659頁,第25冊814頁,第32冊156頁,第24冊739頁,第9冊386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mGVWXFG3S1oGkfteW ⑵⑼⑽⑾⑿⒁LBLcLFmc《道藏要籍選刊》第8冊375頁,第8冊323頁,第8冊380頁,第8冊381頁,第8冊388頁,第8冊713頁,第8冊54頁,第8冊3頁,第6冊655、653頁,第8冊37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h3790GlpbcJcPY0[N ⑶《說文解字》第8頁,中華書局,1963年qOeI9`2pkt的jkj\U ⑷⑹⑺⑻《十三經注疏》1603頁,1268頁,1268頁,1268頁,中華書局,1980年dH8a6sior8X[1NTfO ⑸宋玉《高唐賦》8G2Z。WYeL6lokjRP ⒂LK《道藏輯要》婁集第7冊22頁a,婁集第7冊21頁b,巴蜀書社,1986年Nb1,aV9VO3]2Kmtes ⒄《金瓶梅詞話》913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n28\He^4F1gY5oUTr ⒆引自朱越利《道教答問》97頁,華文出版社,1989年tSBSlnWbjWcRebmr 三箓七品ib_df]_的,V0sshXZ4 三箓七品是齋醮儀式的使用范圍和不同功能的傳統分類。三箓指金箓齋、玉箓齋、黃箓齋,七品指三皇齋、自然齋、上清齋、指教齋、塗炭齋、明真齋、三元齋。am,i,6a\mj9]c2adm 據宋代道士白玉蟾《海瓊白真人語錄》稱:“三箓者,一者金箓齋,上消天災,保鎮國王,惟帝王用之;二者玉箓齋,救度人民,請福謝過,惟後妃臣寮用之;三者黃箓齋,濟生度死,下拔地獄九幽之苦,士庶通用之。七品者,一者三皇齋,求仙保國;二者自然齋,修真學道;三者上清齋,升虛入妙;四者指教齋,禳災救疾;五者塗炭齋,悔過請命:六者明真齋,拔九幽之魂;七者三元齋,謝三官之罪。此等諸齋,或一日一夜,或三日三夜,或七日七夜,具如儀范,要之皆有所本也。”⑴中國古代宗教對于祭祀儀式有嚴格等級規定和種種不同的名稱。據《周禮》稱大祝掌六祈和九祭。六祈指類、造、禬、萗、攻、說,皆是祈禱之事。其中類祭于上帝,造祭于先祖,萗為日月星辰山川之祭,禬是除去災變之祭,攻、說則是以辭責之。九祭指命祭、衍祭、炮祭、周祭、振祭、擩祭、絕祭、繚祭、共祭。據賈公彥疏:周祭以上,皆是祭鬼神之事,振祭以下,皆是生人祭食之禮。⑵另外,祈和祭又區分為大、中、小三種,祈祭對象和規格等也有明確不同。天子祭祀天帝的儀式稱為郊祭、廟祭和封禪。郊祭是每年按季例祭,殷時“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⑶早期道教的儀式十分簡單,魏晉南北朝時期,日趨繁冗,並且創立了各種齋名。《上清靈寶大法》稱:“齋法起于中古。晉宋之間簡寂先生始分三洞之目,別四輔之源,疏列科條,校遷齋法。又唐時張清都經理之余,尚未大備。至廣成先生薦加編集,于是黃箓之科儀典格燦然詳密矣。”⑷陸修靜在收集和清理道教齋醮之法的基礎上,將儀式區分為九齋十二法,《洞玄靈寶五感文》稱:“一曰洞真上清之齋,有二法:其一法,絕群離偶,無為無業,寂胃虛申,眠神靜氣,遺形忘體,無與道合;其二法,孤影夷豁。二曰洞玄靈寶之齋,有九法:其一法,金箓齋,調和陰陽,救度國正;其二法,黃箓齋,為同法,拔九祖罪根;其三法,明真齋,學士自拔億曾萬祖九幽之魂;其四法,三元齋,學士一年三過,自謝涉學犯戒之罪;其五法,八節齋,學士一年八過,謝七玄及己身宿世今生之罪;其六法,自然齋,普濟之法,內以修身,外以救物,消災祈福,適意所宜;其七法,洞神三皇之齋,以精簡為上,單己為偶,絕塵期靈,沐浴玄云之水,燒皇上之香,燃玄液之燭,服上元香丸;其八法,太一之齋,以恭肅為首;其九法,指教之齋,以清素為貴”,另外又有“三元塗炭之齋,以苦節為功,上解億曾道祖無數劫來宗親門族及己身家門無鞅數罪,拯拔憂苦,濟人危厄,其功至重,不可稱量。”⑸其中對于各種齋法的形式和功能,都已有較為詳盡的說明。但其區分標准,首要的是不同教派的不同齋法,而齋法的功能和使用范圍則被認為是次要的。經過唐及五代的鋪陳整理,又出現兩種分類,即《云笈七簽》卷三十七引用《玄門大論》的“十二齋”和《道門大論》的六種齋。⑹所謂十二種齋指的是金箓齋、玉箓齋、黃箓齋、上清齋、明真齋、指教齋、塗炭齋、三元齋、八節齋、三皇子午齋、靖齋、自然齋。其齋法區分僅以不同功能和范圍作為標准,而把靈寶和上清的不同略為其中的一種。所謂六種齋指的是上清齋、靈寶齋、洞神齋、太一齋、指教齋、塗炭齋,不過靈寶齋內又包括金箓、黃箓、明真、三元、八節、自然等六齋的內容。其齋法區分仍是以不同教派的不同齋法為主,與《洞玄靈寶五感文》不同的,只是將後者的靈寶九法中的三法,即:洞神齋、太一齋、指教齋,單獨列出與“靈寶齋”相並列而已。這可能表明此三種齋法已為上清、靈寶各派共同采用而失去了原屬的某些特點。隨著靈寶、上清等派同天師道派逐漸融合的進程,各派齋法也相互吸收和滲透,並列“十二種齋”的區分方法遂成為主導。到宋末時,在“十二種齋”中,前三種是從使用范圍的角度區分的,獨立出來,即成為“三箓”。後九種齋法中,“八節齋,學士謝過求仙”之用,“靖齋,如千日、百日、三日、七日修真之用”。⑺因此,均系個人修持之齋,同“三箓七品”大多用于為他人消災祈福、濟生度死之功能不同,當另立。南宋道士呂元素編集的《道門定制·齋品》稱:“廣成先生曰齋有二十七等,備在三洞經中。”但《齋品》所錄僅“三箓七品”共十種,呂元素指出“右十品齋法皆有科儀,其余一十七品,詳在廣成黃箓序事儀中,或雖有名題,科儀不備”。⑻科儀是一種儀式行為,既無行備,當名存實亡。元代以降,“三箓七品”之說遂成為流行的齋醮儀式分類,一直流行至今。雖然華南及港台地區道教常以“醮”代齋,但就整體而言,道教仍以三箓之齋作為大型的道教法會名稱。素來被視為正一道之齋法全書的《靈寶玉鑒》稱:“大齋之格,其品有三,一曰上元金箓,可以清甯兩儀,參贊天地,祈天永命,致國休征,衍百世之本支,培萬年之社稷,皆天子事,非有朝旨不可為也。二曰中元玉箓,諸王公侯為之,可以固本甯邦。藩屏王室、大臣將相為之,可以斂福錫民,安鎮寰宇。或資以調和鼎鼐,或藉以燮理陰陽,非庶人所可為也。三曰下元黃箓,星宿錯度,日月失昏,雨旸愆期,寒燠失序,兵戈不息,疫癘盛行,饑饉薦臻,死亡無告,孤魂流落,新鬼煩冤,若能依式修崇,即可消弭災變,生靈蒙福,幽壤沾恩,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可建也。其有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報親追遠,錫類推恩,倘竭一誠,如谷答響,故申之以三日正齋,九時朝奏。”⑼三箓七品各齋。其壇場設置,行儀次序因功能和使用范圍之不同而有所不同。據陸修靜《洞玄靈寶五感文》載稱:eBXK9IgkV7l_[\d57 金箓齋。于露天設玄壇,廣三丈。壇立重壇,廣二丈,圍欄,上下設十門。重壇中央安一長燈,長九尺,上安九燈。圍壇四面安色燈,共三十六燈。壇外可燃千百燈。以五案放五方金龍五枚,枚重一兩,盛五方天文,文用五色,紋繒隨方,匹數合三十六之數。士結眾行道,春則九日,夏則三日,秋則七日,冬則五日。四季之月十二日、一日、六日。事竟,焚天文,散龍繒,為功德也。r26j_Sb]lmfafUg 黃箓齋。設壇與重壇,廣狹門戶同于金箓,但圍壇四面安十燈、十門、三香火。十方紋繒之信,庶人一百三十六尺,諸侯丈數,天子匹數。金龍十枚,枚重一兩。行道禮謝二十方,日數如金箓,隨四時之制,事竟,投龍于水,又埋于山,余紋繒散為功德。YeGek^meplc]i`o` 明真齋。于露地燃一長燈,上有九火,如金箓燈法,但不立壇和門戶之式。繞香燈行道,一日一夜,六時禮謝十方。i的qDHK21r3YI5N_o 三元齋。以正月、七月、十月,皆用月半,一日三時沐浴,三時行道,于齋堂中禮謝二十一方。XtK4l81bcanDP\ZPk 八節齋。以八節日,于齋堂內,六時行道,禮謝十方。nd1,GfQmn`i[3e,] 自然齋。可以由眾徒或由一人,禮謝十方。可以一日、三日,也可百日、千日。可三時,也可六時。rSKXdTNoD2tHWL7Ul 三皇齋。先合眾名香,煉為香珠,和作香丸,又香湯沐浴。燃三十六油燈,又安三十六香爐,以相開次。侍燈侍香,晝夜不輟,或百日四十日,注心密念燭燈行香咒、願清妙真辭,凡三十二言。欲召神祇,盡皇文召之,所召所問,求仙求生,在意所欲。ieZ3l6k2[0oe9aHcm 太一齋。契同潔己,勵志施為,不雜異學。跪拜揖讓同法,磬折盡節。iadLlqrPe,gN8jcqG 指教齋。祭酒箓生共應用,隨巨細,無苦時,遭饑食,唯菜蔬。向王之菜則不得噉。中食之後,水不過齒,思經念道,不替須臾。2jU。cf,siR6aeRecI 塗炭齋。露地立壇,齋人皆以黃土泥額披發,系著欄杆,反手自縛,口中啣璧,覆臥于地,開兩腳,相去三尺,叩頭懺謝。晝三時,向西;夜三時,向北。齋有上中下三元相連,一元十二日,合三十六日。⑽玉箓齋是隋唐以後才有的,其法略同于黃箓,則是在數量上略有差異。d[4Z0]Sg4D[。8_的ae 注釋ga[bsN3I0aQgNiSm ⑴⑷⑸⑽《道藏》第33冊122頁,第31冊608頁,第32冊620頁,620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sfirf1Pcg`0DYhte ⑵⑶《十三經注疏》第808頁、810頁,1606頁,中華書局,1980年W8p,ib5i3mla7[p]的 ⑹⑺⑻⑼《道藏要籍選刊》第1冊260、261頁,261頁,第8冊62頁,55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