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

守一是道教早期修煉方術之一。其主旨為守持人之精、氣、神,使之不內耗,不外逸,長期充盈體內,與形體相抱而為一。以為修習此術,可以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久視。BeVc6VZKRKkU3L_eD 守一術源于老莊。《道德經》第十章云:“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許多注家皆釋“營魄”為“魂魄”,“營魄抱一”即魂魄合一,形神合一。《莊子·刻意》云:“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莊子·在宥》謂廣成子云:YeknJlZcNs8m^kd5 “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JmPQfscOpKckUU,e\ ……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余歲矣,吾形未嘗衰。”dQPr0Yt_meK6qRUT 道教因襲老莊思想創造守一術。早期許多道教經書皆強調修習它的重要意義。《太平經》云:“欲解承負之責,莫如守一。”⑴“人知守一,名為無極之道。……聖人教其守一,言當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來,莫不相應,百病自除,此即長生久視之符也。”⑵《老子想爾注》云:“身為精車,精落故當載營之。神成氣來,載營人身,欲全此功無離一。”⑶《西升經》云:“天地物類,生皆從一,子能明之,為知虛實,……cnaptj。VkVG4mXpIR 丹書萬卷,不如守一。”⑷《抱樸子內篇·地真》云:“余聞之師云:人能知一,萬事畢。知一者,無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無一之能知也。……故仙經曰:子欲長生,守一當明。思一至饑,一與之糧;思一至渴,一與之漿。”⑸《三元真一經》云:“子能守一,一亦守子,子能見一,一亦見子。……不能恒守,故三一去,則正氣離,夫失正氣者故氣邪,氣邪則死日近也。”⑹《五符經》云:“存一至勤,一能通神,少飲約食,一乃留息,臨危不疑,一為除災,天禍在前,思一得生。”⑺盡管各派皆重視守一術,但由于各自對“一”之解釋不同,因而所守之內容或側重點即不盡相同。歸納之,主要有四:QVNT0PaImOmpG]LJL (一)守神。《太平經鈔壬部》云:“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並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則凶。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常患精神離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隨人念而游行也。故聖人教其守一,言當守一身也。”⑻《太平經聖君秘旨》云:“守一之法,乃萬神本根,根深神靜,死之無門。”⑼《抱樸子內篇·至理》云:“夫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于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氣疲欲勝,則精靈離身矣。”⑽同樣認為形體不能沒有精神,故云“形須神而立”。其結論是:“遏欲視之目,遣損明之色,杜思音之耳,遠亂聽之聲,滌除玄覽,守雌抱一,……以全天理爾。”⑾即遏制過多的欲求,保持精神的清靜,使形神合一而長生。《太上智慧消魔真經》云:“一無形象,無欲無為,……貪欲滯心,致招衰老;得喜失嗔,致招疾病;迷著不改,致招死歿。……3QgqXT4Ncl_mL7mY\ 治救保全,唯先守一。……守一恬淡,夷心寂寞,損欲折嗔,返迷入正,廓然無為,與一為一,此乃上上之人先身積德所致也。”⑿《道教義樞》卷七引《老君戒經》曰:“凡存一守神,要在正化,心正由靜,靜身定心,心定則識靜,識靜則道會也。”⒀《道樞·虛白問篇》曰:“抱一者,煉神也。……夫能抱一守中,則神氣不散,名真人矣。”⒁以上諸書所論之“守一”即守精神,是對老子之“營魄抱一”和莊子之“唯神是守,……與神為一”思想的繼承,也是守一術最基本的內容。但是與此同時,道教又將此“精神”人格化,認為它們居于人體內和天地間,名身內身外諸神,以為存守和存思它們,人可長生不死,此名存神、思神。B8JNZLHRGK3B3Y7_Y 這就遠離老莊思想而純具宗教意義了。mkY]r\D6][[jUK7Iq (二)守氣。一些道書又將“一”釋為“氣”(或稱精氣,或稱元氣),故守一即為守氣。《老子河上公章句》云:“人能抱一,使不離于身,則長存。一者,道德所生太和之精氣也。7jQ2L7gSif[`3ogGX ……一之為言,志一而無二也。”“專守精氣使不亂,則形體能應之而柔順。”⒂“人能自勝,除去情欲,則天下無有能與爭者,故強。”“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愛(受)天之精氣,則可以久。”⒃“人能以氣為根,以精為蒂,……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長生久視之道。”⒄《老子想爾注》反對“指五髒以名一”(即將“一”釋為人體之某部位),稱“一”為“道”和“道誡”,但它對“道”的解釋實為“氣”或先天元氣。曰:“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許?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諸附身者悉世間常偽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獨一處。一散形為氣,……”⒅故守一守道實為守氣。《抱樸子內篇·地真》云:“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養其氣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即身死,……故審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氣,然後真一存焉,三七(指三魂七魄──引者注)守焉,百害卻焉,年命延矣。”⒆唐道士尹諳《老子說五廚經注》云:“人之受生皆資一氣之和以為泰和,然後形質具而五常用矣。……則守本者,當……內存一氣以和泰和,(泰積)和一而性命全矣。”又云:“得一者,言內存一氣以養精神,外全形生以為居泰,則一氣沖用與身中泰和和也。……老子曰:萬物得一以生。”LB(三)守精氣神。一些道書又認為精氣神為人體生命不可或缺的三個要素,是由一(或道)所生且合而為一者,故守一即守精氣神三者,又稱守三一。《太平經》云:“三氣共一,為神根也。一為精,一為神,一為氣。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氣。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氣者受之于中和,相與共為一道。……故人欲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Lc《太平經聖君秘旨》云:“欲壽者當守氣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為一。”LD《道教義樞》卷五引《洞神經三寰訣》云:“一者精氣神也。釋曰:精神氣三混而為一。……mhLh_YjheeUeVr]WN 亦曰夷希微。”Le(四)守三丹田。一些道書又稱三一為三丹田,故守一,守三一即為守三丹田。《太平經聖君秘旨》云:“夫欲守一,乃與神通,安臥無為,反求腹中。”LF《云笈七簽》卷三十三“守一”云:“夫守一之道,眉中卻行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上丹田,中丹田者心也,下丹田者臍下一寸二分是也。”LG《三元真一經》云:“真人所以貴一為真者,上一為一身之天帝,中一為絳宮之丹皇,下一為黃庭之元王,並監統身中二十四氣,……若能守之彌固,則三一可見。”LH此外,還有守真一、守玄一之說。所謂守真一,《三元真一經》云:“氣結為精,精感為神,神化為嬰兒,嬰兒上為真人,真人升為赤子,此真一也。”LI《道樞·虛白問篇》則曰:JHj[。TisZRccJJmc “真一者,在北極太淵之中,其前有明堂,其一有絳宮,于是華蓋金樓,左杓右魁,龍虎分衛焉。”LJ所謂玄一,《抱樸子內篇·地真》云:“守玄一,並思其身,分為三人,三人己見,又轉益之,可至數十人,皆如己身,隱之顯之,皆自有口訣,此所謂分形之道。”LK據此,所謂守真一、玄一,或許是守一時所存守的某個真人、仙境之狀貌或顯現的某種幻覺。igqnY1t1ba`h9l_SG 守一屬道教修煉術之靜功,其側重點不在煉形而是煉神,目的是通過它排除心中雜念,保持心神清靜,使神經獲得良好的休息條件,達到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及強身健體。它所積累的經驗,為後世內丹術所吸收,成為內丹修煉的一個環節而繼續被充實、發展。GBsFgFti[R6cI`crQ 注釋mbcc的7Xc5[LQ_,mam ⑴⑵⑻⑼⑾LDLF《太平經合校》第60頁,716頁,716頁,741頁,728頁,738頁,741頁,中華書局,1960年bB0beajT8\Ijl\o1d ⑶⒅同見《老子想爾注校證》第1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⑷⑹⑺⑿⒀⒁⒂⒃⒄LBLeLGLHLILJ《道藏》第11冊501頁,第4冊549頁,第6冊343頁,第22冊341頁,第24冊826頁,第20冊637頁,第12冊3頁,第12冊10頁,第12冊17頁,第17冊213頁(《云笈七簽》卷六十一引此經,“和一”前有“泰和”二字,故據補),第24冊825頁,第22冊239頁,第4冊548頁,549頁,第20冊637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DH4k01Sjt_0Nc8KnH ⑸⑽⒆LK《抱樸子內篇》(增訂本)第323頁,110頁,111頁,326頁,325頁,中華書局,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