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弓兵資料介紹

長弓兵戰役:中世紀英國長弓手的幾場著名戰役簡述[引自acherJones的西方戰爭藝術] 1.13世紀末英格蘭完成對威爾士的征服 威爾士人與英格蘭人之間斷斷續續的戰爭持續到1276年,又爆發了一場重大的沖突。北威爾士在盧埃林王子時期,不僅有著盧埃林親王這樣一位精明且富有經驗的領導,而且有延伸到南部縱深的疆土作為有力的基地。盧埃林在耗費英格蘭人物力財力的同時,使自己的領土得以擴大。然而,到了新英格蘭國王時期,他的對手卻是一位善戰的優秀戰略家——愛德華一世。早在王子時代的愛德華,在反對德·蒙特福特的伊甫斯罕戰役中就展示了其才華。在1276年,愛德華國王召集了一支雇傭大軍來到威爾士。這支大軍只有少量的騎兵,大多是弓箭兵、長矛兵、木匠和礦工。這次,愛德華不像他父輩那樣進行轟轟烈烈的,卻短暫而無效的入侵。他計劃在占領地實施持久戰略。他使用極少的騎兵,避免了嚴重的後勤保障問題。他雇用的是一支能按他們自己的方式在荒野、山區和森林中與威爾士人作戰的軍隊。 愛德華國王的首次戰役很快就攻克了盧埃林的一些防備不緊的邊緣目標。緊接著進入了冬天,愛德華所面臨的是威爾士西北部一片充滿敵意的崎嶇山區。愛德華繼續進行作戰,實施兩個世紀前就沿用的快速戰略追擊。當然,他並沒有忽視後勤戰略。他封鎖了任何通往盧埃林領地的供給活動。實踐證明,他的這一冬季戰役是相當有效的。不到一年的時間,威爾士王子就不得不求和,喪失大片領土及影響范圍。在確定求和時,盧埃林肯定考慮到了愛德華國王進一步實施後勤戰略的結果。在1277年9月,盧埃林王子雖然占領了威爾士北部海濱的安格爾西島上大片肥沃的土地,但愛德華國王手下的人卻收割了本來可以送回威爾士本土,供給愛德華對手的莊稼。 愛德華國王不愧為是一個徹底的建設者,他接著就開始了舊城堡的修理和新城堡的修建工程。威爾士人為他們自己統治而修建的城堡,反成了英格蘭人為了控制他們的新占領地所作的准備。5年以後,在另一次持續一年的戰爭中,愛德華的軍隊占領了北威爾士的剩余領土,奪走了全部城堡。 這一持久戰略,跨了整個冬季,完成了對威爾士的征服。在完成征服威爾士的過程中,英國人並沒有遇到像他們所想像的那麼多困難。因為,盧埃林早早地參加到他的先遣隊中,碰到一名英國士兵,而這個士兵並沒有認出他就是盧埃林,很快用矛將其刺死了。愛德華那寬松的領導藝術和他部隊的高昂士氣,使得愛德華輕而易舉地完成了他對威爾士的征服。愛德華很快就轉入修建城堡,鞏固他的統治。在7年的時間內,愛德華就按照改進的設計方案修複或新建了9座城堡。 在接下來的11年中,英格蘭人遇到了兩次反抗,但都被迅速而有效地平定了。在愛德華的整個征服戰役中,威爾士人成了他的軍隊的主力。一個世紀後,盡管威爾士人有過一次短暫而強烈的反抗,但基本上保持了穩定。威爾士也就逐漸地成為更英化的、愛德華國王領地的組成部分。愛德華做了許多威爾士人的安撫工作,終于讓自己那出生于威爾士的兒子,威爾士親王[後來的弱智愛德華二世],繼承了當地統治者的位置。對威爾士人約兩個世紀的不斷滲透是其政治征服的重要內容。 要塞以最有效的形式增強了防禦的威力,但也給了防禦者背上了難以實施戰術進攻的包袱。一開始就集中精力占領並平定一小塊地區,這可以使入侵者增大其在空間上對敵兵力的對比率。其要塞就不僅能防止威爾士人重新奪回所占領地區,也能阻止威爾士人對所占領地區的襲擊活動。這樣,英格蘭人就可以逐漸地讓戰敗者順從他們的統治,並逐漸在文化上同化他們,直到用較少的兵力就控制這一地區,騰出更多的兵力去入侵並控制另一地區的領土。城鎮的增長和土地的開墾加速了英格蘭人的觀點、制度以及語言在威爾士的逐漸傳播。 2.長弓兵在蘇格蘭的使用——班諾克本戰役的經驗與教訓 2.1.北威爾士人的戰術 盡管英格蘭人在威爾士的戰役作戰中有大量的城堡圍攻作戰,但是,兩軍卻很少進行野戰。因為,威爾士大量采取的是游擊性的襲擊和伏擊戰術。當北部威爾士人真正在野外與英格蘭人交戰時,他們采用的是典型的長矛兵密集方陣。像威爾士這樣的小國,商業不發達,農業產品也不豐富,養不起昂貴的鎧甲騎士。它使用廉價的步兵,像馬其頓那樣,使用長矛將敵人擋在一定距離之外,這樣就使昂貴的鎧甲騎士沒有太大作用。在對付這一強固的防禦型隊形時,英格蘭人采用的是征服者威廉在黑斯庭斯會戰中使用的戰術。英格蘭人不是用騎兵去沖擊威爾士人密集的長矛兵方陣,而首先派出弓箭兵和弓弩兵,發射箭雨,極大地削弱威爾士人的消極防禦,然後,騎兵一次沖擊即可獲得成功。 2.2可怕的威爾士長弓兵——與十字弩的比較 在威爾士南部,英格蘭面對的是手持長弓的威爾士人。這種長弓比普通弓要可怕得多。它和人一般高,很結實,其威力可以與十字弓弩或者合成弓相比。有一次,一枝箭射在4英寸厚的木板上,在板的另一側面還露出一點頭來。當然,長弓的本質特征不在弓本身,而在使用長弓的人。它要求使用者經過多年的訓練以培養足夠的力量才能拉開它,掌握准確射擊的技能。十字弓弩為人們提供了一件既便利使用,又能增長自身力量的機械;而長弓卻是依賴經最好訓練的人的使用,才能發揮出威力。個人作戰技能的提高增加了武器系統的花費,而在像威爾士這樣的落後國家,情況就未必如此。威爾士人依靠民兵先後抵抗過薩克森、維京人,最後是英格蘭的入侵。由于長弓的廉價,威爾士的牧羊人甚至可以將掌握長弓的射擊技術作為自己的一門副業。一名技術嫻熟的長弓射手可以利用自己武器的多種用途以及參加射擊比賽為自己掙回食物。威爾士人對這種費力的長弓的專業化,形成一種比弓弩更有威力的武裝體系。因為長弓的發射速度是十字弓弩的3-4倍,一名技術嫻熟的射手對遠距離目標快速地射擊,足以保證有兩枝箭同時在空中飛行。英格蘭人也讓威爾士的長弓射手加入他們的軍隊,並成功地在英格蘭推廣普及長弓,致使長弓實際上取代了十字弓民 然而,長弓主要還只是威爾士和英格蘭人的武器,並沒有在法蘭西得以推廣,因為掌握長弓的使用需要長時間的訓練。由于火繩槍的射擊速度不快,射擊精度也不高,從而延遲了它在英格蘭的推廣使用。但是,火繩槍最終還是取代了長弓和十字弓弩。因為,射手使用長弓需要較大的力量和一定的技術,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這就使軍隊裝備長弓武器系統的費用高于火繩槍的費用。這一因素最終保證了人們采用火繩槍。 2.3長弓兵在蘇格蘭的使用——福爾柯克會戰 大約兩個世紀以來,長弓實際上成了威爾士人和英格蘭人惟一的主要武器系統,因而,他們擁有了西方世界最好的輕步兵。當英格蘭人將精力從威爾士轉移到蘇格蘭時,英格蘭人學會了如何運用他們上乘的輕步兵武器系統。在1298年的福爾柯克會戰中,愛德華一世遇到了蘇格蘭人。蘇格蘭與威爾士相似,是一個農業產品不豐富的山區小國。蘇格蘭人也像威爾士人一樣,注重較為廉價、且比重騎兵更適宜在他們大多數地形上作戰的重步兵。他們也確實有一些重騎兵,但是他們的弓箭手不如威爾士和英格蘭的長弓手有戰斗力。 在福爾柯克會戰中,蘇格蘭人知道自己的重步兵更適合于防禦作戰,因而他們就等著對方來進攻。蘇格蘭軍隊指揮官威廉·華萊士是位稱職的指揮官。在早些時候的一次會戰中,蘇格蘭人在一片沼澤地後面組織防禦,等待英格蘭人的進攻,並因此擊敗了英格蘭的攻擊。華萊士從此學會了重步兵要以防禦對付英格蘭人進攻的道理。在這次會戰中,蘇格蘭人也像上次作戰那樣,在一片松軟土地後選擇自己的防禦陣地。 然而,愛德華國王也不愧為一位優秀的戰術家,下決心要進攻。蘇格蘭的重步兵裝備了12英尺長的長矛,使用縱深很大的戰斗隊形。在防禦時,前面一列跪著,手持長矛,將長矛柄觸地,後面其余各列則平拿著他們的長矛。蘇格蘭將重步兵排成四個很大的戰斗隊形,以形成全方位的防禦,而將弓箭兵放在戰斗隊形之間或重步兵隊形的翼側,並將少量的重騎兵放在步兵隊形的後側。英格蘭人的重騎兵分散通過松軟的地面,從兩個翼側接近蘇格蘭人。不等下令,英格蘭重騎兵向靜等不動的蘇格蘭軍隊發起了猛烈地攻擊。這一沖擊,沖散了蘇格蘭的輕步兵,但對四個縱深的長矛兵方陣卻沒有什麼影響。正當英格蘭的騎兵准備向重步兵再一次發起沖擊時,愛德華國王趕到了。他發現,第一次自發沖擊的效果來自于馬對輕步兵的沖撞和踐踏。這位經驗豐富又十分精明的國王,很快意識到騎兵對長矛兵再次發起沖擊也會無效的。因而,他阻止了騎兵的再一次沖擊,而采用當時曾有效對付威爾士長矛兵的戰術。他調來了長弓兵,命令他們對蘇格蘭陣線的幾個地點集中射擊。當密集箭雨重創蘇格蘭重步兵,並在其隊形中打開缺口時,愛德華國王命令騎兵從打開的缺口處發起沖擊。騎兵很快就突破且擊敗了對手,接著便向蘇格蘭的步兵發起追擊。盡管蘇格蘭的步兵傷亡慘重,但是由于步兵已接近森林,傷亡得到了控制。蘇格蘭指揮官選擇這一靠近森林的地點作戰,就是防止一旦失敗,這片森林可以作為步兵逃避騎兵傷害的避護場所。 英格蘭人在此次會戰中的勝利,在戰術上類似于當年征服者威廉在黑斯庭斯的勝利,它再一次顯示了,作為古代時期的輕步兵[指長弓兵],盡管在重騎兵面前顯得很可憐,但卻可以抵擋重步兵的攻擊,並給之以重創。該會戰還顯示了騎在馬背上、穿著精心設計的鎧甲的貴族,並不能勝過手持長矛的密集步兵。這後一條經驗,也正是納爾塞斯人在塔吉那會戰勝利的根本,可英格蘭騎士們卻很難學到這一點。 2.4兩次失敗的戰斗——長弓兵不受重視 愛德華國王在福爾柯克會戰的勝利,轉變了英格蘭人在對付蘇格蘭人中的好運。1297年,在愛德華國王不在的情況下,盡管知道蘇格蘭軍隊就駐紮在不遠處,英格蘭軍隊仍信。已十足地通過一座很窄的橋。這種過于自信自然得到了應有的回報。當部分英格蘭部隊已通過橋之後,蘇格蘭的重步兵發起了沖擊。在對岸的大部分英格蘭士兵或被殲滅,或被俘虜,還有一些在逃跑時掉進水里而淹死。 然而,愛德華國王在福爾柯克會戰的典型戰例,並沒有很快促使英格蘭人戰術條令的改進。幾年後,一位明知愛德華在福爾柯克會戰中所采用的戰術的英格蘭指揮官,有一次,遇上了羅伯特一世時代的一支蘇格蘭重步兵部隊。這支部隊正封鎖著兩塊沼澤地之間的狹窄通道。這位指揮官沒有使用他的長弓兵,而是用騎兵沖擊長矛兵。在連續沖擊徹底失敗後,這位指揮官只得撤退。任何徒步步兵都不能抵擋住重騎兵的沖擊,這一錯誤的思想在中世紀時期的許多將帥頭腦中很難得以糾正。貴族對徒步作戰的平民的蔑視,加深了他們傲慢地認為重騎兵是至高無上的兵種。 [以上介紹可參看電影《勇敢的心》] 2.5班諾克本[Bannockburn]戰役 蘇格蘭人成功地迫使英格蘭人離開他們原先的征服地。愛德華一世無能的兒子和繼位者,愛德華二世最後被激怒而不得不采取行動。在1314年,愛德華二世率領一支龐大的軍隊入侵蘇格蘭,以圖解除在羅伯特一世領導下的蘇格蘭軍隊對一個重要城堡的圍困。羅伯特國王是蘇格蘭人獨立運動的領袖,在政治活動和軍事事務中都表現出了其傑出才華。他從威廉·華萊士身上學到了許多東西,也從他自己與愛德華一世對陣的會戰中汲取了不少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為對付英格蘭軍隊向前推進,羅伯特將自己的部隊部署在一片沼澤地後面的一個小山上。此山離被蘇格蘭圍困的城堡不遠。英格蘭要想解除對城堡的包圍必須首先攻取此山。羅伯特將自己的指揮所設在一個能瞰視整個會戰的制高點上。蘇格蘭人缺少弓箭兵,主要依靠他們的長矛兵,並以部分下馬的重騎兵來加強力量。羅伯特留下500名重騎兵作預備隊,將步兵擺成四個分開的、有一定縱深的隊形。 為進攻蘇格蘭人,英格蘭的龐大軍隊不得不通過這片小水池星羅棋布的沼澤地。黎明時分,英格蘭人才全部通過這片沼澤地,重騎兵還沒有完全展開成戰斗隊形,而跟在後面的步兵幾乎都沒來得及展開。羅伯特一世改變了原先等待英格蘭人攻擊的計劃,決心乘英格蘭人未形成戰斗隊形前對其發起攻擊。他命令他的步兵向前,實施罕見的以步兵攻擊騎兵的戰斗。正像當年伊巴密濃達在琉克特利亞戰役中輕松地將其重甲步兵凝聚成一個整體而不是成一條線地向前推進一樣,蘇格蘭龐大而密集的長矛兵方陣有序而從容地走近英格蘭騎兵,前面各列沒有任何間隙,始終保持著戰斗隊形。一股英格蘭騎兵很快就以一次反沖擊與蘇格蘭長矛兵方陣相遇。正如當時的一位曆史學家所描述的那樣,“這兩支部隊碰到一起,英格蘭騎士高頭大馬撞到了蘇格蘭士兵的長矛上,就像撞到了一棵大樹,爆發了巨大而可怕的碰撞,隊形割裂了,馬也撞死了,它們緊緊地堆在一起。”停在長矛線之外的騎兵也無能為力去改變這一慘況。 在蘇格蘭的其他方陣趕來交戰的同時,英格蘭總算在一側部署了部分長弓兵。長弓兵們快速地射箭。如果長弓兵們能持續地射箭的話,那麼蘇格蘭的處境就會相當困難。然而,經曆過福爾柯克會戰的羅伯特國王,“很清楚長弓箭手們是危險的,他們的射擊是可怕的。”于是,他動用了500人的重騎兵預備隊。預備隊的這次沖擊輕松地沖散了對方的弓箭手。國王使用了他的惟一能攻擊並擊敗輕步兵的武裝力量。蘇格蘭的長矛兵在沒有弓箭兵的威脅情況下加入了戰斗,將英格蘭的重騎兵擠壓到一塊,退回到沒有機動能力的步兵跟前。而這些步兵們正被圍困在攻擊前自己剛剛經過的沼澤地中。英格蘭的後續部隊都沒有派上用場,就只得帶著愛德華國王派遣的長蛇陣從戰場上撤退。龐大的英格蘭軍隊傷亡慘重,許多士兵在通過後面的水障時被淹死。在班諾克本,英格蘭軍隊敗在了使自己陷人一個非常危險的戰場處境中。而在這以前,蘇格蘭人往往是站著等待實施防禦戰的。在以後的幾次主要會戰中,蘇格蘭人卻由于自己的過于自信,再加上英格蘭人改進了其戰術而吃盡苦頭。 [以上可以參看最近的一部片子《Bruce》,譯名叫《高地戰王》] 2.6蘇格蘭人兩次失敗的嘗試——長弓兵的威力 1332年,一小股英格蘭軍隊入侵了蘇格蘭,在杜普林山上取防禦態勢。全部由重步兵組成的蘇格蘭軍隊向山上推進,主力集中在中間,兩側各有一個小方陣。英格蘭人明智地讓騎兵下馬,轉而對付重步兵,並將他們眾多的長弓兵分散在騎兵的側翼。蘇格蘭人未能重視英軍弓箭兵的作用,其中央集團向靜止的下馬騎兵發起了沖擊,未能獲得絕對優勢的效果。正當雙方徒步士兵們相互厮殺之時,英格蘭的弓箭手們運動到前面,從左右兩側快速地向蘇格蘭兩個翼側小方陣發射弓箭,迫使它們退回,與中央集團主力擠在一起。由于前面的士兵不能向前挪動,而同時兩翼的部隊趕在對方箭雨到來之前向內退縮,當時的場景正如中世紀一位曆史學家所描繪的那樣:蘇格蘭的軍隊“由于過于擁擠而互相踐踏至死,其因擠壓至死的人數多于被箭射死的人數。”蘇格蘭軍隊同時受到了三方面的攻擊,所處的態勢類似于當年羅馬軍隊在坎尼戰爭中的處境,而且“那令人驚歎的場面是以往所見到過的戰役戰斗中所未曾真正看到或聽說過的,尸體堆起的高度甚至高于長矛的長度。”當蘇格蘭軍隊最後開始撤退時,許多英格蘭的騎兵們則上馬追擊,又給蘇格蘭人造成了更多的傷亡。相反,英格蘭人的傷亡甚微,蘇格蘭人根本就沒有傷著他們的弓箭手。 第二年,在哈利敦西爾,蘇格蘭又去攻擊英格蘭人的隊形。聰慧且精力旺盛的年輕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在一個險峻的山上占領陣地,采用新的戰術,即讓騎兵下馬作戰,將弓箭兵分散部署在下馬騎兵的兩側及隊形間隙。當蘇格蘭軍隊向前推進時,弓箭手從山上往下射擊,長弓兵在沒有重騎兵協助的情況下轉向攻擊重步兵,來到停止不前的長矛兵跟前。蘇格蘭軍隊不久就後撤了,而將會戰的勝利留給了愛德華三世。這位當時只有20歲的國王從此便開始了他幾乎不敗的軍事生涯。 2.7小結 從與威爾士和蘇格蘭人的戰爭中,英格蘭人發展起了一套優秀的戰術體系。在部隊處于防禦狀態的基礎上,讓騎兵下馬成為重步兵,讓十分厲害的輕步兵(長弓兵)在攻擊的重步兵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外,以成功的防禦殺傷對方。以輕、重步兵混合編成,可以戰勝任何武裝力量系統協同進行的正面攻擊——當然,全部由輕步兵實施的攻擊除外。對付全部由輕步兵實施的攻擊,英格蘭的騎兵則又將上馬作戰,以馬撞擊弓箭手。對付同樣由輕、重步兵實施的協同攻擊,防禦者則擁有進攻者不具有的防禦作戰的優勢。這樣,英格蘭人就由原來的主張以重騎兵進攻,轉而創造出這種完美的防禦戰術體系。運用這一戰術體系,英格蘭人不僅制服了蘇格蘭人,也能擊敗帕提亞人。 自杜普林會戰和哈利敦西爾會戰失敗之後,蘇格蘭人就又回到了羅伯特國王制定的理智而有效的戰略上來了。羅伯特國王曾強調指出:要避免會戰,依賴山丘、沼澤地、森林提供防護,而不是依托要塞;進攻行動要局限于達成突然性或實施伏擊戰。他還提出了一種後勤戰略思想,即當入侵者來時就破壞莊稼,因為“當入侵者著不到有任何可索取的東西,到處一片荒涼,他們也就匆匆經過而不久留”。這種後勤戰略比起戰爭帶來的破壞要小得多。因為,英格蘭侵略者來時也將破壞他們所未能消耗掉的東西。而蘇格蘭人可以經常性地掠奪鄰近英格蘭的領地以作為一種補償。在250年斷斷續續的戰爭中,雙方的戰術、戰略,以及總體態勢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蘇格蘭人始終沒有培養出能與盎格魯-威爾士的長弓射手相當的弓箭手,而英格蘭人也從沒有制服過蘇格蘭人,也沒有遏制住蘇格蘭人的襲擊。在哈利敦西爾會戰勝利後不久,愛德華三世就將主要精力轉到與法蘭西人戰爭上來了。 3.百年戰爭的開始與克雷西戰役 3.1愛德華三世父子對長弓兵的運用 在1339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開始了他對法蘭西的第一次戰役。他計劃采用他在1333年哈利敦西爾會戰中成功運用的戰術體系,在防禦會戰中依賴下馬重騎兵和長弓兵打擊對方。愛德華三世在友好的荷蘭省領地登陸(即現在的荷蘭、比利時,以及法蘭西境內的鄰近地方),與盟軍的一支部隊會師後,入侵法蘭西。那是一個到處建有磚砌的堅固城堡的國家。為創造一個便于實施防禦的條件,以便采用他的防禦戰術,他對法蘭西的農村進行了一次破壞性襲擊,希望能迫使菲利普六世發起進攻。 菲利普國王是一個殘忍的人,可以說是一位很合格的軍人。當他率領他的龐大軍隊進行遠距離行軍時,愛德華國王就將自己的軍隊擺成三線,徒步的重騎兵在第一線,兩翼是他的弓箭兵。然而,菲利普國王也並不進攻,而是將自己的部隊駐紮在離對方一定距離遠的地方,等待英軍的攻擊。盡管英格蘭的戰術中也規定了可以實施進攻,但愛德華國王還是猶豫不決。他解釋道:因為,菲利普國王‘在他的周圍挖掘了許多塹壕,並砍下大樹擋在路上,以阻止我們接近。‘一段時間後,雙方軍隊的糧草耗盡了,各自撤離了戰場。盡管菲利普國王並不完全知道英格蘭徒步重騎兵的威力,也不清楚長弓兵所能帶來的致命性威脅,但是,他的謹慎防止了他向一支嚴密組織的大規模部隊發起攻擊。 在1340年,愛德華三世又回到了同一戰場。在這次戰役中,他圍困了特耐城堡近2個月,利用一條河阻止救援部隊靠近城堡。由于財力不支,英格蘭國王不得不同意他的盟友的休戰要求。這個戰役最終未能占領特耐城堡,也沒能進行一次會戰。 在1341年,愛德華國王掌握了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遂將戰場轉移至布列塔尼的達奇。布列塔尼是位于法蘭西最西部的一個省。在此,愛德華國王支持一位親英的人(譯注:蒙特弗侯爵約翰)繼承布列塔尼的侯爵地位。于是英法之間展開了多年的中世紀典型的拉鋸戰。與此同時,法蘭西軍隊正穩步地向吉耶納公國推進。這是英格蘭在法蘭西東南部的長期占領地。在長達6年的戰役中,法軍已經推進到了距波爾多25英里的地方。同時,在1345年,愛德華國王能干的侄子亨利(蘭開斯特伯爵),也率領一支規模較小的部隊到達此地。亨利的才能使他扭轉了英格蘭的命運。 蘭開斯特伯爵向占領倍爾拉鎮的法蘭西軍隊主力開進,並很快就發起了實際上短暫的圍攻。在停泊在河上的船隊的支援下,在弓箭手們迅速的箭雨打擊下,蘭開斯特伯爵很快拿下了這個城鎮,法軍則逃跑了。接著,他繼續向前推進,避開皮里格這個堅固的要塞,占領了距波得克斯約1見英里的城鎮奧帕勞齊。然而,當英格蘭指揮官再回到海濱時,法軍又采取攻勢行動,圍攻了奧柏勞齊。蘭開斯特伯爵則率領一支由重騎兵和弓箭手組成的小部隊,迅速趕來解救。在一天下午的晚些時候,他突然襲擊了圍攻奧帕勞齊的法軍,擊敗了圍攻者。隨後,蘭開斯特伯爵又占領了三個城鎮,包括拉里奧。在此,他一方面運用移動堡壘接近城堡,另一方面,他告訴守軍,他已經在城牆下面挖了一條坑道,並放火燒掉支撐木,以此勸說法軍投降。蘭開斯特不僅奪回了丟失的領地,而且威脅到了法軍長期占領的地方。這些行動的成功引來了龐大的法軍部隊。這支部隊由法蘭西國王的兒子指揮,首先圍攻艾吉龍,而英軍只有一支非常小的部隊,采取有限的救援活動,為城堡提供補給。 3.21346年愛德華三世國王的作戰行動:克雷西[crĕ;;;cy]戰役 布列塔尼戰役也體現了中世紀圍繞城堡圍攻與解圍的作戰特點。經過7年的戰事,幾乎都沒有什麼會戰值得記載的。在1346年夏天,正當法軍圍攻艾吉龍時,愛德華三世國王在英格蘭准備了一支龐大的軍隊,並公開宣布自己的戰略目標是吉耶納。愛德華國王打算以此聲明欺騙法軍,所以,當他的艦隊啟航後,他就利用自己掌握的制海權在諾曼底登陸,在法蘭西的東北部進行一次戰役。愛德華的戰略思維能力趕不上他在戰術上的造詣。看起來似乎他要和從荷蘭來的盟軍聯合行動,但是他卻在與盟軍相距200英里的地方登陸。兩支軍隊不得不對位于他們之間的法軍外圍線采取行動。他確實解除了在吉耶納公國領地上英國人的壓力,因為,菲利普國王下令法軍離開,但是沒有按時到達他指定的地方與愛德華軍隊會戰。如果,愛德華國王希望挑起會戰,並能夠使用他在哈利敦西爾會戰中的防禦戰術,那麼,他或許會成功,但要冒很大的風險。 在靠近諾曼底的西頭附近上陸後,愛德華國王為自己的步兵配備了馬車,使之具有與他的騎兵相匹配的戰略機動能力。他先向東行軍,爾後折向北,以便在現在的法蘭西邊境附近與他的盟軍會合。當愛德華過了諾曼底,轉向東,向靠近大城市魯昂的塞納河接近時,他發現法軍已將所有的橋摧毀,並守衛著所有的徒涉場。他的對手,法蘭西國王菲利普六世,早已率大軍到達魯昂城。愛德華在河的對岸有法軍追趕的情況下,向東朝著巴黎方向行進。愛德華已經到很靠近法蘭西首都的地方了,也沒發現一座他可以奪取並很快修複的橋梁。過于靠近巴黎這本是不利的因素,但愛德華卻變不利因素為有利條件,派一支小部隊去威脅巴黎城,同時讓工兵花了3天的時間修複橋梁。菲利普國王被巴黎城的威脅所迷惑,掉頭來保護巴黎,而不去阻止愛德華過河了、于是,愛德華率部隊過了河。之後,愛德華便有了一個好的開端,以一天行軍15英里的速度向著阻隔他和他的盟軍的最後一道障礙——索姆河方向開進。從荷蘭方面來的盟軍根據承諾已向前推進。他們過了索姆河之後,這兩支軍隊要麼聯合起來與法軍交戰,要麼到己方領地尋找一塊安全地帶。 但是,當盟軍過了索姆河後,他們又面臨另一個威脅。因為,菲利普國王也在快速地向這邊移動,再一次在愛德華後面的一條很寬的河上封鎖了通道。菲利普防守了河上所有的徒涉場。現在,菲利普國王很快就要達到目的了,他將一支很小的英格蘭軍隊逼到了河岸邊,迫使其交戰。一方面,菲利普國王通過動員民兵加入他的軍隊,使得本來已經夠龐大的軍隊更加壯大,與此相反,英格蘭的軍隊經過長途跋涉,損耗了許多馬匹,士兵也難以找到食物。當法軍過河到達南岸准備與英軍交戰時,愛德華還正被索姆河困住而無所適從。他率領人馬到了索姆河的一個潮汐形成的港灣處,在這里他找到了一個低潮時,水深不滿膝蓋的徒涉場。盡管有法軍的弓弩兵和騎兵封鎖,英軍還是從這個徒涉場過了河。愛德華從法蘭西的眼皮底下逃走了。他的馬車剛過,河水開始漲潮,潮水擋住了法軍的追擊。 當愛德華國王過了擋在他與他的盟軍之間的最後一道障礙時,他發現盟軍因為遇到了堅決的抵抗而已經後撤了。然而,愛德華國王不愧為是一位很有造詣的戰術家,考慮到前面還有一道撤退的安全線,又對自己的戰術體系很有信心,便決定與數量占絕對優勢的法軍進行一次會戰。因此,他將自己的部隊部署在克雷西村莊附近的一個低矮的小山上。此山前面正對著一條路,法軍將經過此處。愛德華將部隊分編為3個大隊,有兩個部署在前,一個作為預備隊配置在後。每個大隊都由下馬的重騎兵及配置在兩側的長弓兵組成。這樣,在整個陣形的前面一列不僅中間有弓箭手,兩頭還是弓箭手。弓箭兵占了這10000名英軍的2/3。下馬的重步兵有少量的威爾士長矛兵相助。英軍陣形的兩翼都有村莊作屏護,右邊是克雷西村莊,左邊是華地考特村。 在重新開始追擊之前,菲利普國王決定向英格蘭入侵者發起攻擊。他將他的部隊分編為若干個梯隊,並指定好它們各自在下一步戰斗陣形中的位置。又從他的大隊人馬中抽出6000名[意大利]弓弩兵,讓他們先靠近追擊主力的前面,以便戰斗中派到陣形的前面一列。在長距離的追趕中,法軍沒遇到什麼情況。到了黃昏時分,他們來到了英軍部署好的戰斗陣形前。由于天色已晚,謹慎的法蘭西國王菲利普命令推遲攻擊行動,到第二天早晨再說。然而,在大部分騎兵仍在抵達過程中,除了弓弩兵外,步兵們都還沒有來的情況下,紀律松弛、組織渙散的法軍長矛兵卻堅持要打。因為局勢已不好控制,菲利普國王只得同意發起攻擊。 惟一符合國王預定計劃的攻擊行動是走在前面的輕步兵,他們使用弓弩射擊徒步的英格蘭騎兵。弓弩兵的首領,一位已習慣于在大部隊服役的職業軍人,將他的弓弩兵排成數列沿山坡向上推進,而山上的英軍則早已嚴陣以待。由于輕步兵的隊形松弛,弓弩兵們不得不兩次停下來重整隊形。他們在一個較遠的距離上停下來,開始發射弩箭,而這些弩箭卻射不到英國的長弓兵。這時,英格蘭的長弓兵開始快速地向山下發射他們的長弓箭。長弓箭落在法軍弓弩兵中間,造成了法軍弓弩兵的嚴重傷亡,最後不得不撤下來。此時,先頭的長矛兵開始沖擊,嘴里喊著,‘趕走這些膽小的強盜,別讓他們擋住了我們的去路。‘這一沖擊正好與撤下來的弓弩兵撞到一塊,形成一片混亂,雙雙在英軍的箭雨中停了下來。第二組騎兵也發起了沖擊,越過了第一線殘缺不全的隊形,但是許多戰馬中箭而倒,他們也遭慘敗而未能到達英軍的陣線前。從黃昏一直戰到天黑,當不同的編隊到達已亂成一團的騎兵前面時,法軍先後發起了十多次的猛沖。他們避開長弓兵,直接沖向前後排成6-8列的英格蘭下馬騎兵隊形。盡管有的沖擊到達了下馬騎兵跟前,但是,這些騎在馬上的騎兵陷入了與徒步的騎兵的殘酷交戰中。其結果又一次驗證了過去以重騎兵正面沖擊具有良好素質、精心編隊的重步兵的失敗教訓。盡管法軍占有3:1的數量優勢,但是,愛德華國王還是像漢尼拔、西庇阿一樣,高高站在風車頂上從容指揮會戰,始終沒有用他的預備隊。 盡管有護甲的保護,法軍仍然傷亡慘重。實踐證明,馬身上的護甲是完全沒有用的,弓箭還是射傷或射死許多戰馬,倒下的馬傷了不少騎手。然而,英格蘭的戰斗隊形也並不是無懈可擊的。如果菲利普國王能夠控制住他的封建軍隊,並能夠像愛德華那樣做一名精明的戰術家,那麼,他應該等到第二天再發起攻擊,而且應該像馬其頓指揮官那樣,用自己的騎兵來調動英軍,派一支大部隊繞過村莊到英軍的左側,從側面後攻擊沒有機動能力的敵人。在攻擊時,無論是從正面、翼側還是後面實施攻擊,都應該首先沖散長弓兵。法軍的騎兵冒著箭雨沖擊英軍徒步重騎兵的勇氣應該用來沖擊英軍長弓兵,用馬撞倒英軍的弓箭兵,就像當年英格蘭的騎兵在福爾柯克會戰中撞倒蘇格蘭的弓箭兵,或蘇格蘭的騎兵在班諾克本會戰中撞倒英格蘭長弓兵一樣。然後,菲利普國王應該派十字弓弩兵射擊徒步騎兵,直到對方很脆弱時才發起沖擊。 由于在福爾柯克會戰中,輕步兵就已經暴露出了弱點,因此,英格蘭軍隊的陣地肯定為長弓兵提供了地形避護場所,但在記述這次作戰的記錄材料中卻沒有提及。在巴賴斯丁·理查時代,獅心王理查就已經變換了弓箭手與長矛兵的戰場地位,因而,擋住了突厥人沒有護甲只帶弓箭的輕騎兵的沖擊。然而,正因為少量的長矛兵不能擋住法軍重裝甲防護且持重裝備的騎兵的沖擊,因此,英軍的弓箭兵盡管不具備嚴密的屏障,但肯定有一定的地形作為蔽護。因為,法蘭西人更喜歡俘獲富有的騎士,以索取贖金。毫無疑問,騎士精神,和在會戰中以重騎兵一次沖擊決勝負的思想,導致了紀律渙散的法蘭西封建軍隊實施這一次災難性的攻擊,而不是發揮自己數量及機動優勢,去攻擊英軍的側翼和後方。 當然,法蘭西人應該避免決戰,而利用自己對領土的控制和機動優勢,去對付英格蘭人的弱點和初期的後勤補給困難。比如,在英格蘭軍隊的前面領地上實施堅壁清野政策,破壞他們通行的道路,殺掉他們的糧襪征收人員,在他們的後頭追趕,這樣,即使未能打一次有利的戰斗,而讓英格蘭人從海上逃回去或進人其他友好鄰國,其所能給英軍帶來的傷亡也要比在一次擊敗它的會戰中多得多。然而,這種費邊式的戰略對于法軍領導人來說是太遙遠了,以至于難以學來用于這一階段的戰爭中。 愛德華國王接著開始摘取勝利的果實。他首先開始圍攻海濱港口城市加萊。他對海上和地面的控制保證了他一年後奪取了該城市。在這一年中,他在外圍修築城牆,挫敗了法蘭西人解救加萊的企圖。如果說,占領加萊這一重大的勝利還算不上偉大的話,那麼對于一個小小的英格蘭來說,就再也不可能對像法蘭西這樣一個地域廣闊、人口稠密、防范嚴密的國家產生別的更大影響了。要想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英格蘭軍隊相對于如此廣闊的空間與眾多的人口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了。 4.百年戰爭:英格蘭人與法蘭西在戰略戰術上的調整 4.1英軍的襲擾行動 隨著加萊的淪陷,後面的百年戰爭就在布列坦尼和吉耶納公國進行,期間穿插著休戰與和平談判。在1355年的秋季,英格蘭人進行了一次強有力的行動,愛德華國王從加萊出發,實施了一次短暫的遠征,旨在誘惑法蘭西新國王——約翰二世去攻擊他。然而,約翰二世盡管也比較輕率、貪婪,並且固執,但是在這次戰爭中卻表現得比較明智。他呆在艾米斯這個堅固的城堡不出去,集中精力破壞英軍行軍路線前方的城鎮、村莊。實施這一後勤戰略並沒有給法蘭西人造成太大的破壞,因為英格蘭人自己也習慣性地沿路進行破壞和浪費。與此同時,愛德華國王的兒子,威爾士王子愛德華從吉耶納出發向東舉行一次規模巨大的襲擊行動。這位年輕的王子在9年前就陪伴他的父親愛德華參加了克雷西戰役,開始學習戰爭。他當時年僅16歲,就在戰役中指揮了一支英格蘭的部隊。盡管他希望吸引法蘭西人與之交戰,但他也對這個國家進行了徹底的破壞性掠奪。推行這一後勤戰略,旨在消耗法蘭西國王的戰爭資源。這次襲擊的政治意圖就是造成對法蘭西的巨大破壞與消耗,以迫使其同意和平。王子也沒有忘記以法蘭西人的資源來供養他自己軍隊這一經濟目標,在襲擊中帶回大量實物戰利品。年輕的王子從大西洋一直打到地中海,爾後又返回,前後用了不到兩個半月的時間,走了675英里。一路上,法軍總是避開他,但是,他沿路掠奪破壞,也算達到了自己的目標。 第二年夏季,能干的蘭開斯特伯爵亨利晉升為公爵,率領一支規模較小的部隊經諾曼底實施了一次襲擊,為被圍困在城堡中的英格蘭軍隊提供補給。這支小部隊在22天內行軍330英里。這著實苦了法蘭西國王的大規模軍隊,他們也不得不攜帶著大量的掠奪財物返回來,其中包括2000匹馬。在蘭開斯特公爵襲擊返回不久,威爾士王子從吉耶納公國出發實施第二次襲擊。這次他們向北直取巴黎。法蘭西國王約翰只得自南方趕來,決心趕上威爾士王子,並與之決戰。 4.2法軍的戰術調整 法軍已經在克雷西會戰中領教過英格蘭軍隊的戰術,並且他們也至少不止一次采取了補救措施,即讓他們的重騎兵下馬徒步攻擊英格蘭軍隊。盡管同樣是攻擊防禦中的重步兵,重步兵並不比重騎兵占多大優勢,但是,這樣做也確實保護了法軍的戰馬免遭英格蘭的長弓的射擊。由于騎士的鎧甲通常能使發射過來的箭滑到一邊去,這樣,他們就能順利地靠近英格蘭的徒步步兵。法軍戰術的另一新特點是依賴重騎兵,保留部分騎士仍騎在馬上去攻擊英格蘭的弓箭手。 法軍已在若干次小的會戰中嘗試了這一新的戰術思想,但是結果有好有壞。在1352年的莫洛會戰中,騎兵分隊已經將弓箭手驅趕到翼側的一片樹林中,但是由于騎兵分隊的攻擊行動很有限,僅僅是將弓箭手們趕到了翼側而已,法軍的中央部隊和另一翼的部隊卻被英格蘭部隊擊敗了,因而,還是輸掉了整個會戰。在另一次與威爾士王子的交戰中,由于法軍仍然指望從正面攻擊英軍,因而,這一新的戰術還將受到一次考驗。雖然法蘭西人知道了輕步兵不敵重騎兵,但是他們卻沒有真正理解重騎兵在古代人的作戰中所發揮的地位與作用;他們能夠理解各武器系統之間的相互優長,但是卻不能有效地在自己頭腦中去掉實施正面攻擊的思想,以發揮騎兵的機動性和便于快速部署的優點,去攻擊對方的薄弱部位、翼側和後方。他們讓大部分騎兵下馬實施徒步攻擊,而保留部分騎兵騎在馬上攻擊英軍的長弓兵,這樣只是減弱了騎兵相對于弓箭手的弱點,而沒有像前面所說的去發揮騎兵的長處。 4.3普瓦提埃[Poitiers]戰役 當威爾士王子向北對羅亞爾河畔的圖爾城實施一次遠途襲擊時,法蘭西約翰國王也已集結了一支大規模的軍隊。當襲擊部隊朝吉耶納公國往回趕時,法軍在普瓦提埃趕上了滿載貨物而緩慢運動的英格蘭襲擊部隊。愚笨的國王帶著這麼一支龐大的軍隊,未曾考慮英軍已占領了堅固的陣地這一客觀現實,決定攻擊英軍。威爾士王子按照英軍新確立的戰斗理論,讓其騎兵下馬防禦,將弓箭手部署在徒步騎兵的兩翼及其防禦陣線的間隙。左翼有一片窪地作屏護,右翼有一條水溝和一些馬車作掩護。陣地正面有一道堅固的障礙物。有兩條通道經過這一障礙物,其中的一條已被英軍兵力封鎖。弓箭手們利用這一道障礙作為屏護,以此射擊攻擊者。 約翰國王將其部隊編為四個梯隊,一個緊跟著一個。第一梯隊乘馬沖擊,並有300名騎兵組成的前衛,攻擊英軍長弓兵。後面跟著的梯隊是下馬的騎兵,攻擊英軍徒步重騎兵。 會戰中,法軍遭到慘敗。第一批乘馬攻擊的部隊將他們的戰馬丟在英軍的箭雨之中,因為他們沒能通過以一排排箭雨組成的障礙。第一批徒步攻擊的騎兵梯隊,在步兵和十字弓弩兵的支援下,盡管也給英軍造成了較大傷亡,但還是沒能擊敗英軍。當時的一位曆史學家在這次攻擊之後,這樣寫道:“一些英軍將受傷的士兵抬到後面的樹林和灌木林,另一些士兵則將損壞的短劍、長矛從死者身上取下放回原處;弓箭手們則忙于補充自己的箭,甚至從死者和受傷者身上拔出仍可用的箭。沒有一個人是完好的,要麼受傷,要麼被會戰折騰得精疲力盡。只有預備隊的400名將士未傷一根毫毛,這是愛德華王子保留的殺手銅。” 法軍的下一個徒步騎兵梯隊未曾攻擊就退下去了,至此,愛德華王子決定對法軍的最後一個由約翰國王親自指揮的梯隊發起攻擊。弓箭兵也加入到重步兵的行列進行格斗。兩軍經過一陣面對面的厮殺,法軍發現愛德華派出了一支小規模的部隊,遠距離迂回攻擊法軍的翼側和後方,法軍只得撤退。法軍丟下了2000具重騎兵的尸首,約翰國王也成了階下囚。實踐證明,徒步攻擊比騎馬攻擊要有效得多,但是,防護射箭的盔甲卻使得士兵們行走不便,更不可能跑了。笨重的盔甲使得在馬上就已被拖累的士兵喪失了任何行動上的靈敏性。會戰勝利後,愛德華王子又開始了向吉耶納的行軍,帶回了許多襲擊得來的戰利品。盡管這次會戰對整個戰爭的進程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俘獲國王約翰就是最大的獎賞。它帶來了兩年的休戰,其間,英格蘭人在同俘虜的法蘭西國王進行談判。 以約翰聰明的兒子,即後來的查理五世國王為首的政府,作為攝政者,不同意約翰國王與英格蘭達成的條約,于是,愛德華國王組織了最後一次襲擊。在1359年秋季,他率領一支龐大的軍隊行軍到法蘭西,並制止了對所到之處的掠奪與破壞,以贏得法蘭西人的擁戴,接受他為法蘭西的國王。法軍根據查理五世的戰略方針,據守城堡,愛德華又沒有實施長時間圍攻的計劃。當時,雷姆斯拒絕向英軍投降,愛德華便放棄了原先打算贏得法蘭西民心的思想,又開始了一次冬季掠奪破壞性襲擊。他離開巴黎向東,爾後又回到巴黎,只在外面呆了短暫的一會兒,可能因為果斷的查理先于英格蘭軍隊實施了焦土政策。但不久以後,愛德華與查理同意停戰,將加萊以及附近法蘭西西北部的領土給英格蘭,同時擴大了英格蘭在吉耶納地區的控制范圍。然而,不久戰爭又開始了。法蘭西換了一位新國王,即那位沉穩、精明的查理。愛德華則仍繼續指揮著英格蘭人的戰爭。 4.4小結;戰爭的拉鋸階段 英格蘭人在與像法蘭西這樣一個大國進行戰爭時,其戰略基本上依賴襲擊迫使法蘭西人在政治上妥協。另一可供選擇的方法是采取持久戰略,占領法蘭西的領地,但是,這需要花費多年的時間去圍攻城堡。法蘭西人對英格蘭襲擊部隊的追擊和攻擊,帶來了英格蘭人在克雷西、普瓦提埃會戰的勝利。這些會戰的勝利,盡管給法蘭西人造成了很大的傷亡,但是並沒有占領要塞、城堡,也沒有阻止法蘭西人糾集新的軍隊。數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數百萬的法蘭西人口淹沒了英格蘭10000人甚至20000人的軍隊。相對于法蘭西的廣袤的地理空間和眾多的人口,英格蘭卻沒有相應的足夠兵力去控制它,另外,他們對法蘭西堅固的堡壘也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 重新開始的戰爭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這一新近的英格蘭人占領地,其所有人口,包括貴族在內都對英格蘭人充滿敵意。查理國王采取了當年費邊抵抗漢尼拔的戰略。像羅馬人對付漢尼拔一樣,查理的法軍司令官杜·蓋克蘭避免與英格蘭人交戰。由于英格蘭人作戰理論中的戰術思想是完全依賴敵人正面攻擊自己的嚴密防禦部署,因而,法軍很容易達到了避開與英格蘭人交戰之目的。蓋克蘭的外表並不給人以好感,但卻是一位有經驗的勇敢司令官,很能為其精明而倔強的國王推行這一高明的戰略。蓋克蘭並不尋求與英格蘭人決戰,而是不斷加強自己的城鎮和城堡,依托這些堡壘發起攻勢行動,去圍攻那些雖然被英格蘭人占領著,但當地的老百姓已傾向于法蘭西人的英軍要塞和占領的城堡。然而,由于法蘭西人並不像羅馬人那樣精于築城和圍攻城堡,在許多次圍攻中,當英格蘭人趕來時又不得不撤除包圍了。當然,更多的法蘭西人在圍攻城堡時還是堅持下去的,並趕著英軍到處逃竄,就這樣逐漸地蠶食在吉耶納公國的英格蘭人占領地。 也像漢尼拔一樣,英格蘭人需要更多的會戰勝利,因此,他們又回到了襲擊戰略上來,以挑起法蘭西人實施交戰,削弱他們的資源,迫使他們在政治上妥協。最大的一次襲擊是從北部海濱城加萊去襲擊南部波爾多的港口。英格蘭人在5個月內行軍1000英里。所到之處留下一片廢墟,他們自己的人馬也減員過半。盡管蒙受羞辱,但是法蘭西人還是避免會戰。在這次襲擊以及其他四次襲擊中,法蘭西人像羅馬人尾隨漢尼拔一樣,也跟在英格蘭的襲擊部隊後面,抓獲糧草征收人員和掉隊人馬,奪回戰利品。經過10年的重新戰爭,法蘭西人重新奪回了制海權。他們的戰略不僅收複了南部失去的領地,也蠶食了英格蘭占領長達兩個世紀的吉耶納公國的領土。最後,兩個國家終因戰爭和黑死病導致人口銳減,財力不支,以言和告終。 5.英格蘭在百年戰爭最後階段的戰略;阿金庫爾[azicourt,agincourt]戰役 戰爭于1415年重新開始,最初的態勢對英格蘭較為有利。此時的法蘭西在一位精神失常的國王統治下,正值內部宗派斗爭而搞得人心渙散。而與此同時,英格蘭卻擁有了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亨利五世,其能力超過了他偉大的祖父愛德華三世和蘭開斯特公爵。這位學識淵博、誠懇務實、作風穩健的軍事家和國務活動家,積極加強海軍建設,使英格蘭重新奪回了制海權。他制訂了一個征服法蘭西的綜合戰略方針,並于1415年8月付諸實施。他率領一支龐大的軍隊在塞納河河口登陸,開始圍攻堅固的港口城市哈夫勒。他受益于他的炮兵威力,因而,在5個星期內就攻取了該城。此次圍攻是他征服法蘭西一系列行動計劃的第一步,他還率領了一支小部隊從法蘭西的西北部出發,實施一次襲擊行動,然後又從加來港回到了英格蘭。作為他新戰略的一部分,他指示他的部下不要沿路劫掠,以免偏離他的潛在政治目標。這次襲擊行動的主要目的肯定是為了羞辱法蘭西人,為自己的戰役結局增添些光彩。亨利國王只帶了1000名重騎兵、5000名輕步兵,一路上顯得很不安,似乎總在設法避開與較大規模的法軍部隊交戰。他的這次行動再一次重演了當年愛德華三世在克雷西戰役前的情景。在那次戰役中,法軍企圖將英軍趕到河邊,迫其背水一戰。 為有意再現愛德華國王的克雷西行軍的成功之處,亨利國王計劃在落潮時在索姆河的河口灣處徒涉過河。當他發現河口灣處有法軍防守時,他沿著河溪向上尋找徒涉場。這種情景正像他的祖父當年行軍到克雷西附近,尋求渡過塞納河一樣。軍隊自己攜帶的糧草已經用盡,在當地也找不到任何可充饑的東西,他的官兵不得不用未曾磨過的小麥充饑。他的軍隊每天在雨水中浸泡,都得了痢疾。法軍肯定搶走了鄉間的糧草供給,而且,如果杜·蓋克蘭的戰略思想還能支配法軍的行動的話,那麼,亨利的人馬將只有極少部分能到達加萊。英軍為了能找到一個合適的渡河點,不得不沿索姆河上游走得很遠。幾天以後,在阿金庫爾村莊,法軍封鎖了英軍去往加萊的道路。 亨利讓少量騎兵下馬,將部隊部署成防禦態勢,以弓箭兵形成長達700碼的正面。部署的兩側各有一片樹林作為屏護,並在弓箭手的前面設置了一排長木樁,頭朝向敵人。盡管他的重騎兵比較弱小,但是他占據著堅固的防禦陣地。這倒是給法軍提供了一次應用後勤戰略的機會,他們讓英軍在陣地上干坐著,迫使饑餓的英軍自己下來掠奪糧草,攻擊法軍,或重新恢複行軍。 但是,法軍的指揮官,作為本國精神失常的國王的代表,缺少相應的能控制住為數眾多有權勢的封建貴族的權力。這些貴族們堅持認為,他們不能被大多由社會下層的弓箭手組成的弱小的英格蘭軍隊所蔑視。因而,法軍開始部署自己軍隊以實施攻擊。部隊陣形的前面兩列是下馬的騎兵,後面的第三列是留在馬上的騎兵。法軍指揮官在部隊陣形的前部兩翼,各部署了1個小的騎兵集群,以沖擊英軍兩側的弓箭兵。盡管亨利國王將其部隊朝法軍方向挪了一點,以迎戰法軍的攻擊,但是,有兩個因素使得法軍向前推進變得幾乎不可能:一是由于重騎兵的盔甲太重,因此下馬的重騎兵行動起來不如重步兵方便;二是天下大雨,在通往英軍陣地的道路上形成了齊膝深的泥漿。 當法軍的下馬重騎兵終于能向前推進時,法軍騎兵首先對弓箭兵的沖擊卻是完全失敗了。一方面人數太少,每翼可能只有150人;另一方面,由于泥漿路減緩了他們沖擊的速度,這樣弓箭兵就阻止了騎兵。對此,當代的一位曆史學家是這樣描述的:“(法軍的)戰馬身受重傷,不能自主。”在騎兵攻擊失敗後,法軍的第一線徒步重騎兵才靠近英軍的第一列士兵,這一方面是由于自身重盔甲的限制,再加上較深的泥漿和英軍的箭雨,因而,行動遲緩。盡管長弓兵也是英軍第一列兵力的一部分,但是法軍的騎士們卻集中兵力突擊與之社會地位相當的,且可索取贖金的英軍下馬騎兵。然而,亨利國王卻命令自己健壯而敏捷的弓箭手們投入會戰。這些弓箭手們“離開樹樁,丟下弓和箭,操起刺刀、斧子和其他短兵器,開始向被帶盔甲的法軍士兵出擊,突入對方陣線,殺死或刺傷法軍,而這些法軍卻幾乎沒作太多的抵抗,甚至根本就未作反抗,”因為這些被過重的盔甲拖累的騎士們正陷于泥濘之中。 英軍輕步兵在這次突擊行動中的成功,並不只是依賴于法軍騎兵作為重步兵的欠佳表現。盡管他們沒有盾作防護,也缺乏使用刺刀和斧子的訓練,但是,英軍的弓箭手們每人有一頂鐵盔,有一副胸鎧或者有一件厚實的衣服可以保護身體。這樣他們就成了法軍徒步重騎兵的對手,而那些徒步重騎兵即使不被對方殺傷,就是跌倒了,如果沒有人幫助都站不起來。英軍擊敗了前面兩列法軍的攻擊,殺死了不少,並且也俘虜了許多在地面上喪失機動能力的騎兵。由于法軍的徒步重騎兵在敏捷的英軍弓箭兵面前跑不動,法軍遭受了重大的傷亡。第三列留在馬背上的騎兵就沒打算攻擊。當英軍在辨認倒在地下的法軍,並將死的與活著的區分開時,這些騎兵中大多只在一定距離外徘徊而未采取行動。由于法蘭西當地的民兵襲擊了英軍的駐地,再加上第三列騎兵像是要發起攻擊了,英軍就將許多法軍俘虜殺了。命令是國王下達的,因為他擔心法軍要發起攻擊,救回倒下的騎士,這樣,那些俯臥在泥濘中裝死而到得休息的騎士們又會重返戰場。然而,並沒有真正的攻擊行動付諸實施,第二天,年僅28歲的英格蘭國王就帶著2000名俘虜,又向加萊方向進軍了。 會戰的勝利除了助長英軍官兵的士氣,提高他們的戰爭熱情外,並沒有立即給亨利國王征服法蘭西領土的綜合戰略帶來更多的有利條件。第二年,亨利國王在諾曼底又開始了征服戰爭行動,這次他一個要塞、一座城堡地奪取。而此時的法蘭西,在王位上坐著的是一位精神失常的國王,內部各宗派爭權奪勢,因而,甚至當英軍在圍攻諾曼底的省會——魯昂時,法蘭西人都沒理會英軍對法蘭西領土的這種奪占行動。魯昂這座大城市,周圍有5英里長的堅固城牆防護著,終因忍不住饑餓而投降。亨利國王將自己的軍隊據守在陣地長達5個月之久,英格蘭人通過水路向軍隊提供補給,同時制止他們自己去掠奪。到1419年,亨利完全征服了諾曼底,並從像魯昂這樣曾經抵抗過他的各城市中收集了大量的錢財,另外,國王還通過保留當地的制度以緩解矛盾,使諾曼底人能接受他的統治。由于得到了部分法蘭西人的政治支持,英格蘭人很快就控制了包括巴黎在內的大片領土。後來,英格蘭人想盡一切辦法,在法蘭西人有限反抗的情況下,將自己控制的領土擴大了許多。不列顛的資源相對于法蘭西廣闊的地理空間而言就顯得非常有限,再加上許多法蘭西人強烈地反對英國國王占有法蘭西王位,因而,阻止了英國擴大征服范圍。 然而,在聖女貞德的鼓舞下,法蘭西人開始了向英國人的反攻,逐漸地奪回了法蘭西北部領土。新國王查理七世,盡管天賦不高,體魄不壯,但最終在顧問團的扶持下,在烈女貞德的影響下,為法蘭西的持久性反攻行動提供了很好的指導。反攻作戰包括一系列圍攻行動。由于炮兵性能的改進,此時的圍攻速度已大為加快了。法蘭西人學會了避免正面攻擊作戰,等待在英軍行軍過程中再實施攻擊,或者攻擊英軍的駐地、未能防護的翼側等。作為圍攻者,法蘭西人因而有機會發揮防禦作戰的威力,迫使英軍實施進攻作戰。 6.總結 英軍在與法蘭西人長時間的戰爭中的勝利,應歸功于他們那支事實上的職業軍隊。英軍盡管不是一支常備車隊,但是,由于人員的連續性和進行經常性的戰役行動,使得這支軍隊具備了常備軍隊的許多特征。另外,為軍隊提供足夠的資金,透徹理解後勤保障的作用,再加上能通過水路從大本營向軍從提供補給,這些都是促成英軍勝利不可缺少的因素。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沖突中,英國人有著自己能干而富有經驗的領導人。他們能理解在作戰中保留預備隊的重要意義,能懂得防禦作戰的威力,能依據以最小的代價贏得作戰勝利的原則行事,而且在大多數時候,能明白指揮官應該是去指導戰斗,而不只是領著部隊行動。 盡管長弓具有發射速度快、威力大、射擊精度高等特點頂幾乎成為英軍的一種秘密武器燃而,英軍的成功不只是依賴這一特別有效的輕步兵武器系統。綜合使用輕、重步兵為防禦作戰提供了最佳組合,以重步兵抗住重騎兵的沖擊,以輕步兵射擊對方的輕騎兵。在抗擊與己方部隊相類似的、由輕重步兵混合編組的部隊攻擊時,防禦部隊則享有防禦作戰的優勢,比如有優先選擇陣地的權力,有充足的准備時間,有野戰築城工事等。在與法軍的三次大的會戰中,英軍將陣地選在山坡上,兩側有自然屏障,並以自然或人工的障礙物保護弓箭手。除了克雷西戰役外,徒步騎兵如果能充分發揮防禦作戰的優勢,足夠數量的徒步騎兵應該也能抵擋住法軍的攻擊。而在克雷西戰役中,長弓兵擊敗了法軍的十字弓弩兵似乎是成功的關鍵。然而,即使是在這次會戰中,如果他們沒有厲害的輕步兵(長弓兵),而以少量的重騎兵實施騎馬沖擊,也能沖散射速較漫的十字弓弩兵。 亨利五世向阿金庫爾那次冒險性的行軍,表明了英軍的戰略和戰術都是利用法蘭西人那支無組織的封建軍隊和他們頭腦中的中世紀作戰思想觀念的缺陷。阿金庫爾戰役明顯地展示了英軍的戰術體系是利用了法軍實施極為錯誤的正面攻擊的。假如法軍不這樣去做,那麼,在英軍的作戰理論中就連進攻的程序都沒有。在他們自己的國內戰爭中,英國人除了讓弓箭手們相互射擊、讓騎兵下馬靠在一起實施正面沖擊等做法外,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很清楚,他們的戰法連古代的戰爭藝術家都打不贏。盡管英國人強調輕步兵,但是,他們也還是中世紀重騎兵老大思想的奴隸。他們讓長矛兵騎在馬上以提高戰略機動能力,並准備好了以之取代徒步重騎兵。由于給長矛兵裝備一匹馬所需的花費不足重騎兵的一半,也不到一名高貴騎士的1/4,英國人應該很容易將重騎兵的一半以騎馬的長矛兵來代替。但是,盡管至少有一次出現了這種情況,他們還是沒有將長矛兵使用在戰斗隊形的第一線。 英國人根據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確立了以襲擊迫使對方退讓,然後堅持慢慢地全面征服戰略。他們在法蘭西人長時間效忠于他們自己的君主與制度的情況下執行上述戰略,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英國人口較少,軍隊規模不大,而且也像中世紀其他國家的經濟一樣,沒有足夠的剩余產品可投人到戰爭中。在法蘭西那廣闊的地域空間和數百萬的人口當中,英國人的軍隊相對于空間的兵力密度明顯不足。如果他們發揮自身戰術上的長處,利用島國的位置提供的自然屏護優勢,全面采取土耳其人一蒙古人的破壞性、屠殺性和恐怖主義的戰略,他們可能會贏得戰爭的勝利。當然,這種戰略對于基督教徒們來說也是不可想像的。 在中世紀築壘城堡戰術與戰略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時期,百年戰爭顯示了防禦作戰的優勢。英格蘭人襲擊只是爭取了對方在領土上的退讓,當英格蘭人推行領地占領的持久戰略時,卻難以有足夠的兵力去把守如此廣闊的法蘭西土地,這些都反映了法蘭西廣衰的空間是一個有力的戰略防禦要素。法蘭西人在吉耶納公國使用費邊戰略成功地反抗英國人的占領,以及他們之所以能在沒有進行進攻性會戰的情況下就吸引英國人從北面退出,這些都展示了建立在民眾支持下的戰略防禦麼英格蘭人的重大會戰勝利在戰略上所帶來的卻是微不足道的結果,這就進一步證明了有要塞、城堡的支撐,有遼闊的地域、有相應堅決的政治抵抗組成的戰略防禦,其威力是巨大的。克雷西、普瓦提埃、阿金庫爾等戰役只具有戰術上的重要意義,其結果是消耗了敵軍。除非英格蘭人修正其政治目標,否則它們不會有更大的價值。指望一次會戰有更多的結果,那只有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才可能:要麼是失敗者肯定犯了像大流士三世被亞曆山大擊敗時的那種政治上失誤;要麼是勝利者消滅了一個國家軍隊的大部分兵力,就像塞爾柱突厥人在曼奇克爾特會戰中擊敗拜占庭軍隊那樣。當然,一次比曼奇克爾特會戰更小的勝利也可能會導致一次重大的撤退,因而有助于實施持久戰略。像這樣一次小的勝利給敵方所造成的消耗可能會改變雙方的兵力對比,有利于勝利者成功地征服敵國。 沒有決定性的會戰、築城防禦戰術的威力、費邊戰略的有效性,這些方面都是防禦戰略力量的組成部分,而這些並沒有讓中世紀的戰爭與古代戰爭體現出多大的區別。漢尼拔用了很長的時間去征服羅馬人,反映了當防禦者有寬闊的空間和政治統一的措施時,征服者就得要有持久的努力去征服防禦的力量。即使是後來羅馬皇帝對疆土的收複,也顯示了防禦戰略的威力。這種力量顯露在羅馬人在漢尼拔勢不可擋的戰術勝利和消耗之後的成功防禦上;也從蠻族的入侵者要用長的時間,才能從那些不好戰的居民手中奪取領地這一點上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