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峨眉武術

峨眉武術 清初湛然法師在《峨眉拳譜》中寫道:“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眉月,光輝滿江湖。”“峨眉月”即指聞名中外的峨眉派武術。“五花”指峨眉派武術五大類,峨眉派與少林派、武當派相提並論,實為珍貴的武術遺產。 峨眉派武術特點 自古以來,四川著名宗教聖地峨眉、青城等寺觀的僧道人家,在參禪拜佛之余,弄槍使棒,練拳踢腿,逐漸形成了全國聞名的峨眉派。峨眉派兼備佛家與道家之長,既吸收了道家的動功,又有佛家禪修的基礎,獨創了一套動、靜功相結合的練功方法。這種練功方法與各種拳術、器械套路及散打技藝結合一起,組成了峨眉派武術體系。與此同時,千百年來四川民間也流傳著獨特的武功,相習成風,經世不衰。 峨眉派理論上主張動功與靜功並重,著名的“峨眉十二樁”在動功上分為:“天、地、之、心、龍、鶴、風、云、大、小、幽、冥”十二大式。靜功上講究六大專修:“虎步功,重捶功,縮地功,懸囊功,指穴功,涅磐功”,其中尤以“指穴功”的三十六式天罡指穴功最具威力,既可按摩治病,又可作為武功制敵。] 據四川老武術家趙子虯介紹,峨眉派與少林派,武當派都強調“體用兼備,內外兼修”,即:健身之道與攻防技擊相結合、內功與外功相結合,但三派的風格不同,各有所長,從“內外”“剛柔”“長短”三個方面可以區別: 一、內外:少林派以攻架見長,有外家拳術之稱。武當派以呼吸見長,有內家拳術之名。峨眉派則主張內外相重。 二、剛柔:少林善剛,武當善柔,峨眉派認為:“過剛則折,過柔則錈”,主張“亦柔亦剛,剛柔兼備”。 三、長短:少林派多用長手,武當派多用短手,峨眉派主張長短並用。 峨眉派武術善用五峰六肘之力。五峰即:頭、肩、肘、臀、膝;六肘指:上肘、下肘、左肘、右肘、回肘、倒肘。攻防技術上講究手腳靈活。“騰、挪、閃、顛、浮、沉、吞、吐”是峨眉派的主要技擊方法。明代唐順之寫有“峨眉山僧演拳歌”,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峨眉派拳術的特點。 峨眉派武術特別注意“武德”“仁術”“養氣”,要求練武的人必須要有一顆正直善良的心,俗話說:“不講武德就是武賊”,因而各種武藝以防禦保身為主,作為抗暴圖存的一種手段,此外,練武者還要有人道主義精神和浩然之氣。 峨眉派武術八大門 “五花八葉扶”,一般來說,“葉”長在先,“花”在後,據峨眉派一些老武術家介紹,“葉”系技擊風格,“花”多為流行區域,因此,本文先表“八葉”,後敘“五花”。 “八葉”即峨眉派武術的八門拳種:“僧、岳、趙、杜、洪、化、字、會”。 一僧門 “僧”或“申”、“猻”。一說申屬猴,一說猻以猿相造型,取猴肩臂靈活之意。更為普通的說法是:因峨眉山為佛教聖地故為僧門。 僧門的特點是拳、掌、肘、腿並用,左右出擊,咄咄逼人,架式以前虛後實的含機樁式為主。含機,即等待時機攻擊對方之意。 僧門流傳于川西、川南一帶,拳術套路有火龍拳、練步拳、大連環拳、虎豹拳、六通拳等,其中火龍拳為僧門的典型套路。 二岳門 傳說為岳飛所授,確無史料可證。其特點是矮樁,出拳時前手需外旋成圓,有“不畫圓不成拳,敵人手來無法攔”之說,出手時,力量較重,強調靠身打法,多利用五峰六肘之力面對面迎戰對手。其步法突出弓箭步,即左腿上前半步,屈曲如弓,右腿伸直如箭,變成弓箭襠,此時兩腿都有實勁了。 岳門流傳于川東、川南一帶,拳種有金鎖手拳、岳家拳、十二連拳、游禽拳、白猿望桃、九滾十八跌等,器械多使棍,並以實地對練為主。頗具實戰的價值。 三趙門 此門技擊借鑒于少林派,突出了趙太祖拳術的風格,故名“趙門”。整個風格翻騰跳躍,舒展大方。和南派“踢不過膝”的技擊風格迥然不同。但趙門無旋風腳,只有單腿橫擊。此門以高樁為主。 趙門流行于川南一帶。拳種有梅花肘、黑虎拳、奇門拳等,器械有勾鐮、雙刀等。梅花肘的歌訣是:風動如雷吼,意動似剛劍,心動如火焰,步動如泰山,拳動如反弓,反弓打死虎,此拳名和地,峨眉梅花肘。 四杜門 杜門源說紛紜,一說“杜”者杜絕也,有阻止敵人進攻之意。技擊特點是少用拳、多用掌,封鎖嚴密,善使柔勁。一說“杜”者死拼也,三國時,諸葛亮巧布八陣圖中即有“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也有人認為:杜門功夫系江西武術名手杜觀印于清乾隆時入川傳授,杜觀印擅長擒拿術,故此門攻防技擊突出。此門還講究跌法,但不同于摔法,主要以破壞對方的重心取勝。 現流行于成都、重慶、樂山、自貢、南充一帶。拳械有問津拳、鷂子拳、槍、棍、大刀等眾多。 五洪門 洪門在四川流行甚廣,分布于成都、重慶、樂山、萬縣、達縣、涪陵等地。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注重精、氣、神一體。內外兼修,以威取勝,以聲催力,凶猛異常。北派招式四平大馬,清晰舒展,旋腕翻臂,善守善攻。兩者均注重眼神逼人,正面迎敵;動作大開大合,手腳並重。防禦多用小臂格擋,即為“袖內藏珠”之法:“來得高往上挑,來得矮往下斬,不高不矮用手排。” 洪門拳種的套路除大小洪拳外,有近70個功架,如纏手、五虎捶、二路紅、燕青紅、大八仙等,器械有青龍劍、峨眉短棍、五秀刀、蹯龍槍、春秋刀、棍、凳等。 六化門 化門亦稱蠶閉門,“蠶”即行拳時如吞之吐絲,連綿不斷。閉即應敵時緊封敵手,避實就虛。也有人認為化門名稱以源,在于手法多變,頗有花梢之意,但又不同于花拳,故名化門。 化門的風格和洪門相反,沒有大開大合的動作,卻以柔化、小巧為主,多用手腕“制化敵勁,引進落空”,其牽緣手法有化開對方進攻之意。此拳種重視單手練習,主要手法是:巴、探、掛、拿等,要點是“掌不離腮,肘不離懷”,發拳時每一手,撓頭鉤掛,講究手腳輕快。 化門中的典型套路是三十六閉手,三十六閉手又稱四川南拳,也叫“天罡手”(俗稱天罡星三十六),其內容豐富,方法多變,攻防嚴密,剛柔並濟,具有遠踢近收,遠手近肘的特點。此外尚有二十四貼身靠、大連拳、八化拳、白虎鞭、抱月雙刀、七星拜月、披棍等幾十種拳協功法。目前分布流傳于成都、重慶、南充、內江、萬縣、涪陵等地。 七字門 此門收勢擺成規定的“之”字形成‘一’形,因此得名。也有人稱“字”者為“智”的諧音,有以智取勝之意,此門特點為高樁長手,功架起伏大,腿法少,出拳時用鼻發聲,講究氣催力、靜待動,發力迅猛,動靜相兼。傳習拳套功法有近40種,如有七、八、九錘拳、九手、十二神手、六合齊眉棍、八卦力、子午功、之字手等。現今流傳分布為兩支,主要流傳于內江、達縣、大竹、巴中、自貢等地。 八會門 會門亦稱慧門,其拳架與字門相仿,練拳時主張“觀師默像”,其迷信色彩較濃,練拳中多攙雜咒語,並常伴隨發出“嗨”“籲”“噓”等怪聲。曆史上會門的代表拳種為“神拳”。利用氣功的特點,結合拳技,練就強身禦敵之技,俗稱“劈空勁”,但由于過份誇張了其效果,故“砍不進殺不入”之說,成了無稽之談,這種“神拳”現仍流傳于四川、湖北、貴州一帶,四川常見于巫山和長江沿岸。 當前會門在流傳上大體分為三支。其中一支在合川、大足、重慶、內江等地流傳,動作簡單,風格別致,有總擇手、七星拳等拳架。其二在川東、川北、遂甯等地流傳,動作樸實、柔剛兼備,吐拳有聲,注重意氣力相合,如擇拳二路等。其三流傳于雅安、天全等縣地,以吞、吐、封、化、貼為五字訣,技法上講究避實就虛,聲東擊西,借力打力,起腿低矮,步手獨特,流傳有近20種拳架功法,如風拳、九拳、神手、五形手等。 峨眉派武術五大類 “五花”,即峨眉派武術的五大類別,多從流傳地區上加一區別: 一黃陵派 流行于成都一帶,技擊風格屬于僧門和岳門。此派名稱源說有四,一說為廟名:;二說成都有昭烈皇帝(即劉備)的陵墓;三說清嘉慶年間黃林道人所傳武藝;四說從陝西流入四川的武術流派,因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葬于陝西,故名黃陵派。 二點易派 流行于川東一帶,川東培陵地區有點易洞,相傳明朝理學家萊夫子在此洞中研究易經,因而得名。解放前,此地區曾出現過“陳大力士”,“江杆杆”“草上飛”等武術高手,此派技擊風格也屬僧、岳門。 三青城派 流行于川西一帶,大概是以青城山取名。青城山是道教聖地,道家習武者不少,同時,這一帶民間練武之風也很盛,北宋時練武的王小波,李順就曾在青稱起義。 四鐵佛派 流行于川北一帶。此派亦稱云頂派。鐵佛和云頂可能是鐵佛寺、云頂山之源。有待查證。此派武術風格屬趙門和杜門。 五青牛派 此派也流行于川東。川東豐都縣道教盛行,當地有一青牛山,武術能手頗多,民間廣為流傳著“青牛道士戰勝黃龍和尚”的故事。民間傳說“火燭堂”有一會武的黃龍和尚,橫行霸道,二十年間無一對手。突然,青牛一老道前來挑戰,雙方立下生死狀,比武三日。第一日,和尚見老道弱不經風,大笑:“勝來不費吹灰之力。”比武中,老道處處躲閃,第二日,雙方有攻有守。第三日,老道說:“貧道自有回天之力。”一舉打敗了黃龍和尚,從此青牛武藝威名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