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戰天下 (下)

國不愛我赴匈奴

老上單于的名字叫稽粥,可是稽粥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兩千年來,無數學者想破腦袋,也想不出個名堂來。

正是這位老上單于稽粥,他猛攻大月氏,斬月氏王,用月氏王的頭顱作酒器。月氏闔族悲情,遷國遠走。

老上單于時代,正逢漢文帝要送公主來和親,並派宮監中行說伴行。

中行說,他是漢匈大戰中極為重要的人物,是個太監。漢文帝派他去,他請求說:“陛下,求求你,我連蛋蛋都割了,生之無趣,你還要讓我去塞外莽原,太不人道了吧?求陛下收回成命,放過我吧。”

文帝說:“中行說,不要問國家割了你幾枚蛋蛋,要問你還欠國家多少次獻身。派你去,你就得去,朕金口玉牙,你敢抬杠嗎?”

中行說氣得半死,說:“漢民族,你們割了我的蛋蛋,又拿我當動物送人,然後還希望我再忠于你們嗎?”

到了匈奴那里,中行說就把中國這邊的資訊情報,向老上單于和盤托出,從此成為老上單于身邊的頭號智囊。遂有文帝年間,匈奴人十四萬人入寇,先鋒部隊殺至雍甘泉。

此地,距離長安不足三百里。當時長安城中,人人驚恐,登高遙望西方明亮的火光,心中皆有不祥之感。

漢文帝氣得直哭,寫信給老上單于,請求再次和親:“要幾個公主你開口,別再打朕了。朕求求你。”

老上單于欣然回信,又問文帝要了幾個公主。結果文帝這一朝,竟然給匈奴那邊送去四個公主,這是中國曆史上最高的紀錄。

老上單于死後,兒子軍臣單于繼位。這是個有魄力的單于,他琢磨著,咱們匈奴人,在塞外待的時間有點長了吧?要不要打下長安城,嗯,搬進漢國去住呢?

說干就干,軍臣單于放棄和親政策,轉為靠實力說話,向漢國大舉進攻。漢文帝唉聲歎氣,就死掉了。

文帝死後,漢武帝的爸爸景帝繼位。由于景帝太不是東西,做太子時一棋盤拍死吳王世子,結果與吳王劉濞結下死仇。即位時根本沒心情理會匈奴這事,一門心思地與吳王死磕。

軍臣單于趁此良機,遣使勾連吳王濞,准備兩面夾擊,干掉漢景帝。不承想漢帝國終歸是強勢帝國,七國之亂輕易掃平。于是就輪到軍臣單于悲催了。

軍臣單于的領導能力,明顯弱于父親稽粥,比爺爺冒頓更差。軍臣單于在位時,匈奴帝國出現了大規模叛逃熱,一撥又一撥的匈奴貴族棄國遠走,投奔漢國。

但冒頓單于時代打下來的江山,仍足以讓軍臣傲視天下。他始終牢牢地把握住權力,凌壓于漢景帝之上。結果,漢景帝時代,又給軍臣單于送去三個公主,所有這一切,都構成了漢武帝向匈奴宣戰的必然。

到了張騫從西域返回,他不無亢奮地發現,軍臣單于的領導能力,弱爆了。匈奴帝國內部的矛盾處于爆發的前夜,漢國的機會,來臨了!

戰局大逆轉

公元前126年,漢武帝30歲,正值生命活力的巔峰。

這一年,張騫出使西域十三載歸來,為漢國帶來了漢匈軍事實力大逆轉的好消息。

這一年,匈奴帝國軍臣單于死了,按祖制習俗,傳單于之位于子於單。

可是軍臣單于是個差勁的單于,不懂得權力運作。再笨的人也知道,傳王位于子,首要就要先給兒子一個獨一無二的軍事實力,傳承才能順利進行。可是軍臣單于也不知怎麼擺弄的,當他死後,軍事實力最大的,竟然不是他兒子於單,而是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

于是伊稚斜就說話了:“長子怎麼了?長子就道德高尚嗎?就有智慧嗎?就有領導能力嗎?長子繼承制,太落伍了。我們大匈奴,必須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來呀,大家與我一起操刀子,砍了我哥家的大小子。”

伊稚斜向於單發起突然攻擊,於單支撐不住,說:“我雖然生在塞外的野蠻家族,但我有顆向往文明社會的心,我看我干脆移民漢國,做個文明人吧。”

於單率部從漢國狂逃,請求投降。就趁這亂勁,被困于匈奴中的張騫也帶著老婆和堂邑父,呼哧呼哧地一口氣跑回來了。

這突如其來的大事件,讓漢武帝樂得差點沒瘋掉。武帝雖然人品極渣,卻是名副其實的英明神武。他太清楚了,匈奴的內亂,軍臣單于的兒子前來投奔,標志著漢匈兩國的實力大逆轉,從此而後,漢國就由防守轉為進攻,戰爭將在匈奴的疆域無休無止地展開,這就意味著漢國已經贏了一半。

傳旨,大赦天下,殺人的放火的,統統無罪,漢民族一起慶祝這難得的狂歡之夜。

漢武帝將投降來的於單封為涉安侯,這個稱號的意思是說:你來到漢國,就算是到家了。可奇怪的是,於單受封才幾個月,就突然死掉了。

排除人為因素,可能是於單的身體天生羸弱,不堪大任,所以叔叔伊稚斜才會霸氣地奪取權力。

事實證明,真的是這樣。

就在於單死亡的當月,匈奴戰士大舉犯邊,殺代郡太守恭,掠邊民千余人。

秋天,匈奴再入雁門關,殺掠千人。

但漢武帝認為,這不過是疥癬之患,不足為慮。值此匈奴勢力衰減,正是大漢帝國拓疆的好時機。

武帝下令,在東方設立蒼海郡,北方修建朔方郡城。

老臣子公孫弘對這兩條策令提出異議,他說:“陛下,耗盡民力國財,只為了占據幾片兔子不拉屎的荒地,這值得嗎?建議陛下放棄這個想法,愛惜天下子民,不要再勞民傷財了。”

你存心找不自在是不是?漢武帝斜眼看著公孫弘:“傳旨,叫那個馬前潑水、羞辱前妻的人渣朱買臣來,讓他和公孫弘當廷辯論,替朕出口氣。”

馬前潑水的故事,有可能是真的,因為朱買臣這厮干活不行,但卻有張利口,此人上殿,咣咣咣,一口氣向公孫弘提出十個問題。可憐公孫弘是個干實際工作的厚道人,連朱買臣的話都聽不懂,居然一個也回答不了。

漢武帝樂了:“公孫弘,你還有何話可說?”

公孫弘道:“陛下,臣智商不高,但聽明白了北方有個難得的拓邊機會,東邊的蒼海郡,應該是陛下為防范萬一,在東方設置的堡壘。但臣以為陛下多慮了,東邊不會有問題,應該騰出全部資源,傾力對付北方。”

漢武帝:“聽起來也有道理。那就依你。”

次年,漢武帝31歲,巡視甘泉,研究攻擊匈奴之策。

這一年,匈奴分三路入境,殺掠邊民數千。

奇人公孫弘

北地匈奴的壓力徒然減輕,漢武帝的心思,又回落到對他權力最具威脅的封王身上。

上一次打擊封王,只滅了燕齊兩國,負責這項工作的主父偃,就和齊國同歸于盡了。這一次,漢武帝考慮,不再犯上次的錯誤了。不對,還是要按上次的思路來,找個該死的家伙,讓他和封王同歸于盡!

找誰呢?

老臣公孫弘如何?

之所以選擇公孫弘,大概是因為,此人行事反常。

公孫弘,少年家貧,喜歡讀書,牧豬時削竹為簡,把書本的內容抄錄在竹簡上。他始讀《春秋》,改攻《詩經》,後來又轉型為《公羊傳》的研究大家,漢文帝時代就已經非常有名。

武帝時代,舉賢良方正,于是公孫弘再度出山。這次他的強硬對頭,一個是九十多歲的老學者轅固,另一個是董仲舒。

當時轅固俯視公孫弘,曰:“騷年,你既學《春秋》,就應該知道,做人要表里如一。”

啊?轅固這話,是什麼意思?是在暗諷公孫弘表里不一嗎?

不久,公孫弘的朋友高賀來投奔。公孫弘熱烈擁抱,然後弄了堆糙食,對高賀說:“敞開了吃,不要客氣。”

晚上留高賀在家休息,公孫弘弄來最粗糙的席子:“攤開來睡,別客氣。”

史載,當時高賀就炸了,曰:“公孫弘,做人可以這樣不要臉嗎?老子為什麼來投奔你?不就是想好吃好喝一頓嗎?你卻弄這麼堆豬食,這麼粗糙的席子,你那麼有錢,對朋友卻如此吝嗇,你說你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這個呀……”當時的公孫弘,說了句流芳百世的名言,“甯願遇到壞客人,也不要遇到老朋友啊!這世上的事兒,多半都是被老朋友破壞的!”

當時的朝廷,有點像個菜市場管理部門,呈開放態勢。公孫弘待友如豬的事跡,很快傳開了,並被有心人報告到漢武帝面前。于是漢武帝鄭重地親抓此事,把公孫弘叫過去,問:“老公呀……不對,老公孫呀,朕給你的俸祿不少吧?聽人說你仍然吃糙糧、睡糙席,這是為何呢?”

“陛下,”公孫弘解釋道,“老臣也不是什麼高風亮節之人,就是品性如此。比如說,春秋時代的

齊國晏嬰,他也是這樣。這是習慣,陛下,改不了。”

“改不了?”漢武帝大喜,“改不了好,朕命你為丞相。嗯,封平津侯。”

此前,丞相只是官員,不封侯。但從公孫弘開始,丞相史無前例地第一次封侯,漢武帝再次創造出一個新成語:加官晉爵!

公孫弘加官晉爵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疏,奏請禁止民間百姓持有武器。

凶險官場路

公孫弘上奏說:“十個強盜拉開弓,百名官員不敢近。所以說,武器是天下禍亂的根源,請陛下禁止百姓持有弓箭。”

“這個,可以嗎?”漢武帝皺眉。他不是反對這個建議,而是建議本身沒什麼可行性,漢匈大戰已經拉開戰幕,漢國這邊最缺的就是軍事人才,再禁絕武器,擺明很快會被匈奴打死。但百姓持有武器,確對暴力權力造成威脅。舉棋不定之際,漢武帝召文學名士上殿,與公孫弘展開大辯論。

結果,所有人都反對公孫弘的扯蛋,大家的意見是一致的:現在的社會環境,那叫一個亂,盜匪出沒,豪俠夜行,之所以還有一點秩序勉強維持,就是百姓家里也有武器,強盜不敢招搖過市,可如果禁絕了天下武器,這世道可就是強盜的天堂了!

當上丞相,第一條建議就不具可行性。公孫弘感覺好不沮喪,于是就想:要不,我還是干點擅長的工作?

再問自己,我擅長什麼呢?

好像……就擅長個……打擊報複!

公孫弘的目光,落在董仲舒的身上。

公孫弘和董仲舒,結怨久矣。

兩人同為當時的思想大家,公孫弘是《公羊傳》的高手,而董仲舒比他更高,一個獨尊儒術,就占據了思想高地。幸好董仲舒學傻了,不留神跌進神秘主義的泥坑,竟然嘰嘰歪歪,亂說皇宮失火是因為天下有冤情,結果被主父偃盜走文章,險些喪命。但他最終還是活著,這讓公孫弘大大的不爽快。

于是公孫弘上奏:“陛下,那個誰,膠西王他現在,有點倒行逆施呀,嗯,凶殘暴戾,殺害無辜。最近聽說膠西王又染上了殺官的癮,已經殺了多名官員。所以臣建議,把董仲舒送膠西王那里去,讓膠西王殺掉,以抒臣願。不是,臣的意思,是讓董仲舒去膠西王那里,管著膠西王點。”

董仲舒大急,沖了出來:“陛下,公孫弘要害我,我不要去膠西王那里,膠西王殺人不眨眼,我真的好怕。”

漢武帝大喜:“董仲舒,你不要怕。走吧走吧,朕也覺得丞相的建議蠻好。扛起你的鋪蓋卷,老董你快去吧。”

你們怎麼這樣?悲憤的董仲舒,扛起鋪蓋卷踏上死亡之路。可有趣的是,他到了膠西王之處後,並沒有遇到危險,很受膠西王的尊重。

對于公孫弘來說,這是他在搞董仲舒。但這項工作,恰好切准了漢武帝的脾胃——漢武帝任其為相,目的是為了搞封王!公孫弘是想拿膠西王搞董仲舒,而在漢武帝看來,這是用董仲舒搞膠西王,怎麼搞都爽快。

下一個,武帝熱切的眼睛,期待著公孫弘。

公孫弘把打擊的目標,鎖定在同事汲黯身上。

汲黯這個人,本來就極討人嫌。有一次他曾和公孫弘當面吵了一架,那一天,公孫弘就起了殺心,一直找機會想弄死汲黯。于是上奏說:“陛下,那啥,現在的封王們呢,品性太可怕了,有的喜歡殺人,有的喜歡放火,有的喜歡家族亂倫,有的喜歡變態游戲,總之,必須要好好地管教管教他們。”

“嗯,”漢武帝問道,“怎麼個管教法呢?”

公孫弘道:“陛下,右內史這個職位,是專門負責管理封王的。那個誰,汲黯呢,脾氣古怪,性格詭異,非正常人也,派他去管理封王,正合適。如果封王們犯罪,咱們就殺汲黯好了。”

武帝樂了:“朕也是這麼認為的。好,就由汲黠負責整治封王吧。”

布置得當,漢武帝松一口氣,遙望大漠荒原:“那邊,該有好消息傳回來了吧?”

千里大斬首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32歲。

春,漢帝國對匈奴發起軍事行動,並取得了首次實質上的勝利。


與前幾次無目標的攻掠相比,這一次是瞄准了漢國的大仇家右賢王。右賢王是匈奴貴族最高的封號,這家伙,已經年紀很老了,但仍然對騷擾漢國邊境抱有無限的熱忱。他在漢文帝時代就曾嚇得邊民啼號夜哭,文帝不敢惹。

這一次,在獲得了充足軍事情報的基礎上,漢武帝要為爺爺文帝,報一箭之仇!

這是西漢時代第一次重騎兵兵團遠距離奔襲,也是第一次主次分明的戰略部署。這標志著西漢軍事思想的成熟,漢武帝,從現在開始,因其擁有著無可爭議的成熟軍事思想,已經可稱為漢武大帝了。

漢廷行事,講究的就是重錘砸螞蟻,此次布置周密,精銳盡出。

來看看雙方當時的作戰序列。

漢軍這邊——

統帥:車騎將軍衛青;

將領一:游擊將軍蘇建;

將領二:強弩將軍李沮;

將領三:騎將軍公孫賀;

將領四:輕車將軍李蔡——他是飛將軍李廣的堂弟;

將領五:將軍李息;

將領六:將軍張次公。

總之,漢軍這邊是傾巢出動,所率騎兵總數,不少于十萬人。六員戰將,各統所部人馬,奉衛青號令,替衛青的主力清掃兩翼的敵軍。

再來看匈奴軍方面——

匈奴無備,沒有主帥。漢國十萬重騎,奔襲的是毫無防備的左賢王及右賢王兩大部落,部落人口約在八萬人。

那一夜,右賢王正在營帳中,與愛姬相對飲酒,根本不知道十萬眾的漢軍入境。

右賢王舉盞曰:“古人云,酒酒酒,邀朋會友。臨風不可無,對月直須有。公子入腹臉似桃,佳人入口腰如柳。美人,給老子爬到案桌上,把你的小蠻腰扭一個!”

愛姬說:“大王,你小心點。聽人說漢國那邊野心勃勃,窮凶極惡,正在醞釀對咱們發起恐怖的斬首行動,大王還是少喝些好。”

右賢王樂了:“愛姬呀,你屁也不懂。讓本王告訴你吧,這無邊的荒原大漠,就是天然的好戰場。漢軍不來則矣,有來必無回。他們人生地不熟呀,又沒有情報,找不到咱們的主力部隊決戰,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正說之際,忽聞外邊人喊馬嘶,間雜夾雜著瀕死者淒厲的長號。右賢王皺眉:“大半夜,吵什麼吵?還讓不讓人喝酒了?”

一名護衛疾沖進來:“大王,不得了了,漢軍突然出現,來勢洶洶,四面八方,把咱們部落給包圍了。”

“瞎說!”右賢王叱道,“難道漢軍是飛過來的?這麼浩瀚的荒原大漠,我軍豈會一點消息都沒有?”

“是真的,”護衛說,“這應該是漢軍掌握了我們的情報,來的全都是主力騎兵,不少于十幾萬人。”

“這麼多?”右賢王樂了,“愛姬,快到懷里來,本王帶你戰略轉移。”

愛姬跳入到右賢王的懷中,被右賢王用衣甲裹緊,出帳上馬,率了精銳騎兵數百人,破開漢軍的包圍圈,沖向了自由。

右賢王率精銳突圍,余下來的可就慘了。右賢王的副手右賢裨王等十多名匈奴貴族,連同部落男女一萬五千人,還有牲畜百萬頭,大半夜里嚇得四處亂跑,號啕大哭,統統被漢軍拿下。

“哈哈哈,”衛青揮鞭一指,“所有的匈奴人聽好了,你們現在是我們漢軍的奴隸了,馬上收拾行李,跟我們走,漢國那邊的奴隸拍賣會,正缺貨源呢!”

十萬漢軍走成正方形,押著一萬五千匈奴俘虜和百萬頭牲畜,興高采烈地回來了。邊走邊唱:這一仗,打得真漂亮,恰似猛虎下山崗,嚇跑了匈奴的右賢王,抓來了好多的牛和羊。

戰報飛也似的到了漢武帝的案頭。漢武帝縱跳而起:“日你娘,終于打了個真正的勝仗,用不著再拿小規模沖突忽悠了。朕真是太開心了!

“傳旨,授衛青為大將軍,衛青家里三個正吃奶的娃娃,統統封為列侯。”

衛青上疏:“陛下恩重,衛青不敢受,這次勝利,是陛下的英明指揮,與三軍指戰員們的不畏強敵、敢打敢拼換來的,衛青豈敢居功?”

武帝頒旨:“朕怎麼會忘了將士們的辛苦?此次出征的將領,統統都封侯。”

聽到衛青家里連吃奶的娃娃都封侯了,始終沒機會的飛將軍李廣,仰天長歎:“日你娘陛下,你太偏心眼了,遇到必敗的仗就讓老子上,有打勝仗的機會,就不帶我玩了。唉,老子好可憐呀!”

匈奴王伊稚斜獲報,嚴厲譴責了漢國無恥的侵略行徑,並表示:“匈奴帝國決不會任人欺凌,不會放棄報複的權利。”

漢國的邊防進

入高度警戒之中,從春天警惕到夏天,也沒什麼動靜。又警戒到了秋天,警戒得神經快要斷裂,終于繃不住了,放松一下,忽聽滿天翎箭破空之聲響起,匈奴人來了。

匈奴萬余鐵騎入代郡,殺都尉朱英,掠邊民千余人。

漢武帝把戰報仔細研究了一番,樂了。敢情那匈奴王伊稚斜,還沒有完成戰爭的資源整合,根本無余力反擊。

那正好,趁這工夫看看封王們有什麼動靜。

封王們的動靜,已經鬧得很大了。

美女間諜夜入京

江都王死後,漢武帝最不放心的,就是淮南王。

武帝和淮南王,早就結了仇。早在他登基之初,親娘舅田蚡就對淮南王說:“陛下一個小屁孩,還沒有子嗣,又沒生育能力,如果他掛了,那淮南王你就是當仁不讓的皇帝了。”從此漢武帝知道淮南王有不臣之心,始終死盯著他。

江都王死時,漢武帝特意賜了淮南王一根拐杖,意思是說:“老家伙,你老也老了,也該歇歇了吧?”

不知道淮南王劉安,是怎麼解讀漢武帝發出的訊息,他的回應是,給漢武帝這邊送來個美貌的女間諜。

這個女間諜叫劉陵,是淮南王劉安的親生女兒。她不僅美貌聰慧,而且氣場極大,書本翻爛,腹有珠璣,視天下老爺們兒蔑如也!劉陵野心勃勃,想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她對父親說:“父王,你這個破淮南王有什麼好玩的?不如讓我去長安,潛伏在敵人內部,搜集情報,配合父王對劉徹低智商集團發起正義的攻勢。犁庭掃穴,摧枯拉朽,到時候奪得天下,父王你做個皇帝,豈不美哉。”

劉安笑道:“女兒呀,咱們家人我最清楚了,就是個智商太高。你去長安,我是非常放心的。這樣吧,你多帶幾輛車,家里的金銀珠寶,你能帶多少,就帶多少,帶得越多越好,可以讓你在長安城中更好地活動。”

可萬萬沒想到,美女間諜劉陵到了長安,就落入皇太後王娡的圈套,把淮南王一家玩得關起門來哭了好幾夜。

話說,皇太後王娡早年入宮之前,已經嫁給平民金王孫,生了個女兒。結果又被母親臧兒胡攪,又入宮和漢景帝生了漢武帝。景帝在世時,王娡不敢說自己還有個女兒。但等景帝死了,兒子武帝登基,王娡才告訴兒子:“皇上啊,媽媽跟你說,你現在當皇上了,可你的姐姐,還在民間被人欺負呢!”

“啥?我還有個姐姐?”當時漢武帝大驚,立即帶著人馬,沖出皇宮,一直找到姐姐家。突然來了這麼多人馬,當時把個同母異父的姐姐,差點沒嚇死。漢武帝親切地抱著她說:“好了姐姐,從現在開始,弟弟保護你,誰敢欺負你,咱們就宰他全家。傳旨,封同母異父的姐姐,為修成君!”

兒子愛護家人的態度讓太後王娡心神大慰,然後她開始享受幸福的家庭生活,女兒修成君也已經有了女兒,太後把外孫女兒抱起來:“哎喲喂,這孩子天生是個美人胎子,趕緊給她找個婆家嫁了,快點。”

那年月的人,就是性子急,孩子還在吃奶,家人就忙著找婆家了。

皇太後王娡心想,我的外孫女兒,一定要嫁個帥哥,顏值低,你憑什麼娶皇家貴女?趕緊找找,誰家生的男孩最帥氣呢?

正琢磨這事,美女間諜劉陵悄然進宮:“太後安好,我給太後帶兩件可心的禮物,盡點孝心。”

太後:“你等等,你娘是哪個?”

我娘?美女間諜劉陵蒙了:“我娘她……”

太後:“先甭管你娘是誰了,我就問你,你家世子,和你是不是一個娘生的?”

劉陵:“應該是吧?”

太後:“是就好,劉陵,你是我見過最美貌的少女,你弟弟和你一母所生,應該也是帝國排名第一的帥哥,現在哀家正式決定,我外孫女兒,就嫁給你弟弟了。”

劉陵慌了神:“不是太後……我弟弟他還……正吃奶呢。現在談婚論嫁,未免早了些。”

太後得意地道:“你這不是廢話嗎?我外孫女兒也正吃奶呀,讓他們兩個慢慢吃,吃飽長大,正好成親。”

劉陵傻了眼,只好溜出宮來,寫密信給父親:“父王好,女兒潛伏敵營,深入虎穴,已經取得重大突破,茲俘獲皇太後外孫女兒一名,等她嫁到家里,你可以慢慢地嚴刑拷打。”

偉大的豆腐神

派了女兒去朝中做間諜,結果給弄回來個兒媳婦,這事可把淮南王劉安愁壞了。

說起淮南王劉安,其人乃中國曆史上極有趣的異類,他的特點是好奇心重,逮什麼都敢嘗試。他醉心于長生不老,潛心煉丹,終于丹成。開鼎端起來一品嘗,我靠,這哪是丹藥,這是豆腐。

淮南王劉安,他在煉丹過程中,發明了豆腐和豆漿。這兩樣東西從此成為中國人民的主食,至今當地人民仍奉劉安為豆腐神。

說劉安是個豆腐神,其實他更像個逗逼神。此人最擅長干出逗逼之事,經常讓修史者笑到爆。

話說到了皇太後的外孫女兒嫁過來的日子,淮南王劉安,鄭重地與兒子進行了談話。

劉安說:“兒子耶,明擺著,你老婆是來咱家做臥底的,而且她一定還身負統戰工作,說不定會把咱們家誰給策反了。”

劉安的兒叫劉遷,是個暴脾氣的壯小伙,最大的特點是智商低,聽了就問:“父王,那依您之意呢?”

劉安道:“現在的問題是你,兒子,先說你愛不愛你媳婦?”

劉遷道:“扯淡,父王您有沒有搞錯?咱們皇家聯婚,從來都是亂點鴛鴦譜,這個媳婦我一輩子都沒見過面,認都不認識,怎麼可能愛她?”

不愛就好辦。劉安指點道:“兒子,等你結婚後,你就堅決不搭理她,不和她同床,不進她房間,她熬不下去,感覺沒面子,自己就走人了。”

“好嘞。”劉遷依父親的話行事,“與王太後的外孫女兒成親之後,就不搭理她,每天快活無比地與愛姬美妾睡在一起。”

新王妃好生沒趣,就打報告給皇太後,申請離婚。這時候皇太後也察覺劉安一家逗逼傾向明顯,就讓外孫女兒回去,擇夫另嫁。

老婆離婚了,太子劉遷更沒人管了,他嗜武學劍,天天到處找人比武。聽說朗中雷被劍術高超,就把雷被找來,非要擊敗雷被。

雷被,大名鼎鼎,他是淮南王劉安倚重的八公之一。劍術無雙,神勇無敵。但他本事再大,哪里敢惹少主劉遷?拼命躲閃,他越躲,劉遷越來情緒,一不留神沒躲過去,雷被只一腳,把劉遷踢得像斷線風箏一樣飛上半空。

這下劉遷不干了,滿地打滾,連哭帶鬧,非要殺了雷被不可。雷被知道淮南不能再待了,躲藏起來,上書要求去邊關抵抗匈奴。但劉遷不允許,必殺雷被而後快。

雷被終究是學武之人,就易妝逃離淮南,逃到長安,上書呼冤。

漢武帝看到雷被的冤情狀時,正值衛青擊匈奴右賢王功成,武帝龍顏大慰之時。朝中無事,百官窺伺武帝心思,知道漢武帝勢必滅除淮南王一家,就紛紛上奏,強烈要求嚴懲淮南王。

但武帝心思縝密,知道此事不可操之過急,就先命中尉段宏,去淮南試探一下。

段宏到時,劉遷命武士持刀提槍,護衛在淮南王劉安身前,單等段宏哪句話說得不順耳,先殺段宏,然後直接扯旗造反。

段宏是個大滑頭,察覺到情勢緊張,就笑呵呵地打了個過場:“哈哈哈,王爺好,小臣說來宣旨,實際上就是太想王爺了,來和王爺敘敘舊,哈哈哈。”讓淮南王抹不開面子,下不了手,然後段宏匆匆回來了。

正准備對劉安下手,突然間邊關報急。漢武帝匆匆下令,削去淮南兩個縣,其余事全不追究,避免激反劉安,要騰出精力來對付匈奴。

兩個縣被削去,地盤縮小。淮南王劉安哭了。他說:“我這麼善良,這麼仁義,又發明了豆腐和豆漿,這是多麼偉大的功業啊。可是劉徹他不說褒獎我,卻反過來削去我兩個縣,這個做人,可以這樣無恥嗎?”

不可以的!

恰好衡王山劉賜奉旨入朝,途經淮南。

8вОoК.CОm


這個劉賜,跟所有的封王一樣,每天就琢磨造反,一心想當皇帝。這些封王們造反,共同的特點是動靜大動作小,還沒什麼動作,但誰都知道他們在造反。目前,淮南王劉安與衡山王劉賜,此二人勇奪造反榜前兩名,是競爭最激烈的對手,所以長時間以來,兩人關系極差。

但是劉安主動邀請劉賜來府中作客,他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咱們兩個都想造反,就應該聯合起來,有反一起造,搞死漢武帝。”

衡山王大喜,曰:“此言甚合孤意,那咱們兩家就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好了。”

雙方結盟之後,劉賜上書,說自己身體不適,正忙著造反……不對,怎麼把這句也寫上了?

趕緊抹去,就說等身體好了,一准入朝。

漢武帝接信,心中恚怒已極,打定主意,等邊關局勢稍緩之時,必以雷霆手段,回報這些封王的造反熱情。

漢匈漠南會戰

公元前123年,漢武帝33歲。

這一年流年不利,開春邊關就爆出戰局逆轉的恐怖消息。

所以漢武帝要做的第一樁事,就是宣稱漢匈漠南戰,再次取得了輝煌成果,匈奴人是山羊尾巴,短到了不能再短。匈奴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匈奴人的末日,到來了——值此戰局逆轉,不趕緊撒謊,就不好混下去了。

“傳旨,大將軍衛青,兵戰匈奴,再立奇功,斬殺匈奴士兵萬人,賜衛青黃金千斤。”

大赦天下——這是漢武帝第二次大赦天下。很明顯,戰場上急缺士兵,那些喜歡殺人的嗜血狂徒,關在監獄里是最大的人力資源浪費,要想辦法,把他們統統弄到邊關戰場上去。

至于衛青所獲得的微薄賞賜,可知這些戰役的明顯是虛報了。倘如果衛青真正斬首萬級,殺十個敵軍,才獲得一斤黃金的賞賜,這活兒誰還愛干?

追究這次戰局大逆轉的禍首,就是因為漢武帝太偏心眼。應該是上一次衛青擊右賢王,俘一萬五千之眾,而匈奴那邊,隔了快一年才象征性地來了萬把人,騷擾了一下而已。所以武帝感覺匈奴沒什麼後勁,就掉以輕心,又玩起了壓制別人,讓小舅子衛青唱主角的偏心戲。

漠南會戰,是漢匈雙方正規兵力首次大碰撞,也是漢武帝與匈奴大戰以來,軍隊組織最嚴密的一次。其戰略目的,是在上次全殲了右賢王部落後,轉而尋找匈奴單于本部及左賢王部,捕捉戰機,予以全殲。

這次大會戰的雙方作戰序列,極有講究,值得回味。

漢軍方面——

統帥:大將軍衛青,統六員上將;

將領一:中將軍,公孫敖;

將領二:左將軍,公孫賀;

將領三:前將軍,趙信;

將領四:右將軍,蘇建;

將領五:後將軍,李廣;

將領六:強弩將軍,李沮。

漢軍總兵力,十萬重甲騎兵。

匈奴軍方面——

統帥:大單元伊稚斜;

將領一:左賢王;

將領二:匈奴相國。

匈奴總兵力,估計不少于七萬人,單于本部兵馬四萬,左賢部三萬。

這一次,衛青率六名將軍,從定襄出擊。武帝寵愛衛青,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他把所有的美味全都喂給衛青,不給別人留點殘渣。大隊的騎兵主力由衛青統帥,只給替他清掃側翼的右將軍蘇建和前將軍趙信,留了三千來人。而最能打的飛將軍李廣,故意被派在後面,就是怕李廣表現太好,搶了大將軍的表現機會。

——但話說回來,仗這麼個打法就對了,所謂集中優勢兵力,全面殲滅敵人。在戰場上形成局部優勢,古來兵法的要義,就在于此。總之,有戰爭就會有犧牲,淪為犧牲品的兩翼部隊,就成為了戰爭勝利的必然代價。

幾路兵馬大進,居中的主力安全無虞,而側翼隨時會與敵軍主力相逢,壓力不是一般的大。但衛青只能從軍事規律出發,容不下悲天憫人。結果很不幸,負責側翼的蘇建和趙信,不偏不巧地與匈奴大單于本部兵馬相遭遇。

趙信是諸將之中最知兵的,眼見匈奴方面煙塵滾滾,聲勢浩大。看人數應該是在七萬以上,就知道逃跑已經來不及了。當即下令,就地紮營,輜糧築陣,四面迎敵。這一招果然管用,匈奴潮水般湧上,打了一整天,竟爾無法破陣。

這時候大單于伊稚斜縱馬而來,遙望漢陣,頓時皺眉:“不對呀,這招是咱們匈奴人的打法,漢人不會玩的呀。去個人問一下,漢軍那邊的統兵大將,是哪一個?”

一個騎兵縱馬上前:“喂,先別射箭,問一聲,你們的統兵大將是哪個?”

漢軍回答:“蒙天子恩寵封翕侯,前將軍趙信是也!”

“趙信?”伊稚斜搖頭,“放屁,漢軍那邊,從來就沒有叫什麼趙信之人,此人必是我匈奴族裔,讓他出來大家認一認。”

匈奴人就高喊:“趙將軍,請你出來,我們大單于有話要說。”

趙信出來,以袖遮臉:“有話,你們就說好了。我大漢軍魂,有死而已,何懼爾匈奴宵小之輩?”

“少來了!”匈奴人起哄,“趙將軍,你拿衣袖遮住臉,可是一個娘們兒上了戰場?怕我們大家一擁而上強暴了你是不是?”

“胡說八道!”趙信一怒,不由得露出臉來。匈奴人看清楚,頓時哈哈大笑起來:“什麼趙信趙將軍,你原來是……是……是誰來著?好久不見你,名字給忘了。喂,你啥時候跑漢軍那邊去了?”

趙信大恚:“你們管不著,老子願意給匈奴干,就給匈奴干,願意給漢軍干,就給漢軍干,這是老子的自由。”

“管不著才怪!”伊稚斜策馬上前,“趙信,你原來是我的兄弟,不管你是什麼原因叛逃的,都是我的錯。因為我是大單于,一定是我什麼地方對不起你。你如果不回來,我會下令進攻,但決計不允許任何人傷害你,因為你是我的兄弟。如果你回來,我的酒杯給你用,我的姐姐給你睡,因為你是我的好兄弟!”

“不是……”趙信蒙頭了,“大單于,你說把姐姐給我睡?這也太誇張了吧?”

伊稚斜道:“不誇張,反正我姐姐現在整天閑著,誰睡不是睡?”

“別逼我,你讓我再想想。”趙信策馬回去,心里亂成一團。

正如伊稚斜所斷,他的確是匈奴人那邊的一個部落首領,與漢軍交手失利被俘,就順理成章地轉入漢軍陣營。因為軍事天資出眾,封翕侯,官拜前將軍。可在漢武帝眼里,什麼前將軍飛將軍,都不過是讓小舅子衛青立不世戰功的犧牲品。衛青自統主力走正中,立了功全是衛青自己的。其他戰將替衛青掠陣,一旦遭遇匈奴,重者戰死,輕者兵敗,根本沒個打勝仗的機會。

而現在,匈奴王掏心窩子給你,連姐姐都給你睡,你還抬什麼杠?

歎息一聲,趙信歸國,率所部跟伊稚斜回去了。

他突然投降,與他搭檔的右將軍蘇建,就慘了。

武帝大賣官

右將軍蘇建,是地地道道的漢人,匈奴大單于的姐姐也不是太多,趙信睡了蘇建就睡不到,所以沒人招降他。他只能拼了老命地沖殺拼逃。

蘇建遭遇的,是匈奴左賢王部落,兵力不少于三萬。而蘇建這邊不過千人出頭,雙方兵力配比是三十比一,這場仗根本就沒法兒打。

結果,左賢王長刀一揮:“大家伙兒操練起來,殺個痛快的。”蘇建的一千來人,就這麼被殺光了。

幸虧蘇建有真才實學,竟然是單人匹馬,狂逃奔回。

見蘇建回來了,議郎周霸興奮地對衛青建議:“大將軍,今天咱們吃了大敗仗,陛下肯定要找只替罪羊出來,不如殺了蘇建,讓他替罪吧。總之呢,大將軍出師以來,始終都是殺匈奴人,還沒殺過自己人,何妨今日開個先例?”

衛青說:“拉倒吧,你屁也不懂!陛下之為人也,是個徹頭徹尾的王八蛋……不不不,我的意思是說,陛下他英明神武,仁慈推恩。只有一樣,陛下要獨裁專權,最恨別人自行其是。蘇建不是不可殺,替罪羊也不是不找,但這是陛下的活,咱們可千萬別去陛下的槽子里搶食,否則會死得很慘。”

蘇建被打入囚車,押回長安。

漢武帝說:“蘇建,身為帝國大將,卻臨陣失機,只身逃回,理應處斬。但他娘的,這一戰帝國就損失了兩員大將,趙信被伊稚斜的姐姐給勾走了,他可是個有天資的軍事天才啊!如果再殺蘇建,我們這邊就沒人了。”

傳旨,貶蘇建為平民,萬一戰局不利,說不定還要再起用他。

然後漢武帝研究戰局:情況好像有點不大妙。情報說,趙信回到匈奴,就被大單于封為自次王,又娶了大單于的姐姐,所以趙信死心塌地地開始為匈奴人賣命。他建議大單于,將匈奴人馬遠遷,遠離邊境,如果漢軍輕師遠入,則攔腰一擊,必可盡殲漢軍精銳于大漠之間。

戰況的發展,明顯對漢軍不利。而且朝野議論紛紛,俱言漢武帝太寵愛衛青,這次兵敗,就是因為兵力布置失當,才導致趙信逃歸、蘇建全軍盡沒的。

聽到這些風言風語,漢武帝發表了重要講話。

漢武帝說:“有人說,漠南之役,是場大敗仗。趙信叛逃,蘇建盡墨,是因為軍陣布置失策,他們兩人所率兵將太少。朕在這里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們,這完全是胡說八道,是別有用心的詆毀。蘇建、趙信他們帶的人還少嗎?整整三千之眾呀!他們敗逃,就是因為對朕缺乏足夠的忠心,你看那

個誰,那個霍仲孺,他原來是個縣吏,後來去我大姐平陽公主府上打工,結果這個王八蛋,他偷偷把我二姨子給上了……誰是我二姨子?當然是皇後衛子夫的二姐衛少兒呀……哎喲,說多了,皇家那點齷齪事兒,全被你們這些刁民聽去了。總之吧,我二姨子自從與霍仲孺相愛,雖然他們沒有領證,但有了愛情結晶,生了個孩子,叫霍去病。

“現在呢,霍去病已經長大了。朕說,去病呀,你看宮里這麼多的公主素著,找不到老公,憋得嗷嗷慘叫,朕給你個老婆好不好?你猜人家霍去病說啥?這孩子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說完他操起刀子,就上了戰場。就是上一次,他只帶了八百騎兵,孤軍遠入大漠,替他舅舅衛青打策援。結果如何呢?霍去病以一軍之力,斬殺匈奴大單于他的祖父輩籍若侯產,斬殺並擒獲匈奴士兵兩千余人,還俘虜了匈奴國的相國、當戶多人。

“傳旨,票姚校尉霍去病,擊殺匈奴,勇冠三軍,封為冠軍侯。還有個上谷太守郝閑,其人名字叫好閑,其實好忙,他四次上了戰場,每次封賞都把他漏下了,可是他無怨無悔,這次也封為眾利侯。”

漢武帝剛講完,就見大司農越眾而出:“啟奏陛下。”

漢武帝:“什麼事?”

“那啥,”大司農奏報道,“陛下,咱們屢次對匈奴用兵,每次一動就是十數萬眾。目前支出立功將士的黃金,就已經是二十多萬斤。我方的戰馬,死得已經七七八八,有十幾萬匹戰馬去了戰場或是被打死,或是被匈奴人搶走了。兵甲糧草的支出,就不用統計了,總之現在賬面上是紅字滿遍,國庫里空空蕩蕩,簡直成了跑馬場。陛下,這可咋辦呀?”

大仗還沒打,這邊國庫就已經空了,戰爭果然是個花大錢的營生。漢武帝鎮定自若:“幸好朕英明神武,早就想出來神妙的辦法。”

“傳旨,從現在開始,犯罪界人士只要掏錢,就可以免于刑罰。有錢,你就可以任性殺人。還有,爵位開始拍賣,一級武功爵開價銅錢十七萬,這爵位買了可不白買,凡是購買武功爵至第七級千夫的人,可以優先出任低級官職。”

此項國策一出,買官之人洶湧而至,當日國庫收黃金三十多萬斤。

漢武帝樂了:“哈哈哈,賣官鬻爵,曆來都是昏君干的好事。朕拼到這地步,全看最後能不能滅了匈奴。滅了匈奴,朕怎麼做都有理,倘若輸了……”

漢武帝的凌厲眼神,轉向封王:

“如果輸了,那你們也請先走一步。”

做個安靜的美男子

公元前122年,漢武帝34歲。

有記載稱,漢武帝這一年巡幸雍中,路上遇到一個怪物,萌萌噠,很可怕又很萌,誰也不知道這貨是什麼,都知道東方朔見多識廣,于是急叫東方朔過來科普。

東方朔過來一看,就樂了,曰:“陛下,這里是昔年秦國的大監獄,無數人在獄中冤死,此物乃天下冤氣所化,名字叫怪哉。”

漢武帝說:“可這怪物擋住路,怎麼過去呀?”

東方朔道:“陛下,豈不聞世路難行錢做馬,愁城欲破酒為軍?這郁悶之人,向來是要借酒澆愁的。只要拿酒一澆這怪物,它就自然滿足了。”

于是武帝命人拿酒來,往那怪物身上一澆,就見那怪物歡天喜地的樣子,體形越縮越小,最後縮入地下,消失了。

但上面這個故事,並沒有收入正史。正史中,收錄的是個差不多的段子。

段子稱,34歲的漢武帝巡幸雍中,祭祀之時,逮到一只五只腳的異獸,異獸的頭上,還生有一支獨角。

——其實就是頭畸形牛!


這條消息一放出去,正在膠西王處做國相的董仲舒,就有點驚恐,急忙去見膠西王:“王爺,你可知陛下散布這奇怪的消息,是何用意?”

膠西王道:“本王也納悶,劉徹這厮神經兮兮,究竟是什麼意思?”

董仲舒道:“王爺,這已經是陛下第二次散布五足異獸的消息了。還記得上一次陛下散布這個怪消息之後,誰死了嗎?”

膠西王問:“誰死了?”

董仲舒:“上一次這消息發布之後,江都王劉非死了!”

膠西王大驚:“莫非這一次,陛下又要……”

董仲舒:“王爺當心隔牆有耳,咱們不說話,咱們就做個安靜的美男子,靜靜地看著陛下玩人。”

卻說淮南王劉安身邊,有八個望氣之士,煉丹高手。他們的名字分別是:蘇非、李尚、左吳、田由、雷被、伍被、毛周、晉昌。此八人者,又稱八公。傳說,淮南王發明豆腐和豆漿,就是和這八個高人一道煉丹時,意外的發明。

但這八個人中,雷被是劍術高手,因為惹毛了世子劉遷,已經叛逃到漢武帝那邊去了。

雷被跑了,還有個伍被。伍被是最有智謀的,所以淮南王將造反的大任,交給了伍被。

但伍被卻說:“王爺,求你了,還是煉丹更妥當些,煉不好,最多吃個肚皮爆裂。可你現在根本沒有造反的基礎,還整天發白日夢,當心你全家滅族呀!”

淮南王生氣了,說:“伍被,你跟本王不是一條心對不?難怪丹藥老是煉不出來。來人呀,把伍被的老爹老媽,全部抓進監獄里,防止伍被叛逃。”

淮南王只顧和伍被較勁,沒承想門外有個兒子,把這一切都看在眼里了。

這個兒子,是淮南王搞了個婢女生下的,名叫劉不害。生母地位低賤,劉不害自己腦子也不太好用,所以淮南王不喜歡他,世子劉遷更不把劉不害當成弟弟。所以劉不害很悲憤,看到父王與智囊伍被爭吵,劉不害大悟:原來俺們家要造反。

于是劉不害匆匆回房間,把這事告訴了自己兒子劉建。

劉建聽了,心思一動,就立即寫了封秘信,指控世子劉遷造反,派人送往朝廷。

——為什麼劉建告密,說造反的是劉遷,而不說淮南王呢?

這是因為,淮南王是劉建的爺爺,如果指控爺爺造反,那要滿門抄斬,自己也會被砍頭。可如果只告發世子劉遷,劉遷卻是自己的叔叔,正統的王位繼承人。倘朝廷宰了劉遷,這淮南王之位,豈不就落到自己頭上了?這是劉建心里的小九九。

這孩子很蠢,而且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封密告信,不唯是端了自己的窩巢,還把江都王的繼任者,也一塊給端了。

話說漢武帝收到劉建的密告信,大喜,立即吩咐廷尉出發,去鎖拿淮南世子劉遷。

劉安得道,雞犬升天

廷尉已經動身,淮南王這邊,還在進行激烈的爭辯。

爭辯什麼呢?

爭論如何造反。

原來,淮南王一心想要造反當皇帝,但這個反怎麼個造法,他自己說不上來,只好強迫智囊伍被想出法子來。

伍被苦口婆心,勸導良久,沒有效果,只好獻上一計——偽造皇帝玉璽,以及各級官員印信。先派刺客投奔大將軍衛青,淮南這邊一發動,刺客先殺衛青,屆時武帝身邊無人統兵,天下唾手可得矣。

淮南王大喜,立即著手偽造印璽。忽然間他又想起一事:“不對,伍被,我讓你出主意,是說我要發動百姓從軍,替本王征戰天下,可百姓不答應怎麼辦?”

“這個事呀,”伍被建議道,“王爺不妨先散布消息,造謠說皇帝要遷富戶入長安,激起淮南人對皇帝的不滿。然後呢,再把朝廷派來的所有官員,統統殺掉。再派個人,穿著士兵服裝,手里拿著文書,大聲喊:南越造反了,大家趕緊行動起來,保家衛國。等大家行動起來,組織編隊,你就拉著隊伍,殺奔長安,反正大家也不認得路,豈不美哉?”

“妙計!”淮南王撫掌稱贊。正稱贊之際,廷尉已經來到。淮南王慌了手腳,先把淮南國相叫來,正要殺,忽然又想到朝廷派來的官員不止一兩個,只殺個國相,不起作用不說,反而後患無窮。猶豫之際,只好先讓國相走了。

此時淮南王的希望,寄托在世子劉遷身上。這劉遷勇冠三軍,武藝高強,又是個暴脾氣。此番廷尉來拿他,他豈有束手就擒之理?必然是怒極而反。正想之際,忽然有人跑來報告:“報告王爺,世子聽說朝廷來拿他,嚇得心理崩潰,自殺……未遂!”

“什麼?”當時淮南王差點沒氣死。你說這個劉遷,往日里你的凶悍呢?你的勇冠三軍呢?你不服不忿非要打遍世間高手的尿性呢?嚷得驚天動地,而你身邊的武裝力量並不弱,只聽說朝廷拿你,你他媽的竟然嚇得自殺了,而且還沒死成,這叫什麼事呀!

原來,這劉遷不過是個炕頭上的光棍、繡花的枕頭,往日里恃仗著父親的權勢,什麼大話都敢說,看誰都不順眼,但就怕見真章。只是聽說朝廷來拿,就嚇得心理崩潰,畏罪自殺卻連自己都殺不成。

這意外的事件,讓淮南王陣營徹底崩

盤。智囊伍被趁機逃走,舉報了淮南王。

淮南王走投無路,氣憤地說:“本王,就是死在這個色厲內荏的兒子劉遷之手,你不會自殺,爹教你。”“撲哧”一聲,淮南王自殺成功。

淮南王死了,但他永遠活在人民群眾心里。雖然他天真蠢萌,卻為中國人發明了豆腐豆漿,這偉大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這樣一位蠢萌的文明貢獻者這麼窩囊地死亡,是人民群眾萬難接受的。

于是,人民群眾果斷地修改了曆史,稱,當漢兵大舉湧來,欲擒殺偉大的淮南王之時,淮南王正在八公的簇擁下,于丹房里悠然地煉丹。漢軍湧至山前,恰好丹藥已成,淮南王仰天長笑:“士兵們,你們遠來辛苦了。可是你們來遲了一步,我欲趁風而去,上天做神仙。”語訖,就見淮南王與八公冉冉升起,飛上了天際。

淮南王升天了,但丹藥的法力,仍然在起作用,就見淮南王居住過的房屋,以及家里的雞鴨貓狗,一並與淮南王輕飄飄地升上天界。從此中國文化中又多了個成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智商是短板

淮南王升天,他那沒出息的兒子劉遷,還有王後,被漢武帝下令統統斬殺。

漢武帝想留下舉報人伍被。但酷吏張湯火了,沖漢武帝大吼:“陛下,還要不要法律了?還講不講規矩了?伍被如果不殺,以後類此事件就會更多!”

“那依你,殺吧殺吧。”漢武帝從諫如流,于是伍被也被殺掉。

下一個目標,衡山王劉賜。

可以確信,從淮南王到衡山王,是有一只無形的手在後推動。很難說清楚這只手是什麼,不排除有人暗中推動,也不排除是權力規律使然。

作出這個判斷,是因為衡山王之事,與淮南王完全類似又恰好相反。

完全類似,是因為兩家事件,全都是兩個兒子爭位所導致。

恰好相反,淮南王是因為不喜歡庶子,而導致庶子告密,而衡山王則是因為不喜歡老大,想剝奪老大的繼承權轉給老二,老大怒而告密。

事情,是這個樣子的。衡山王不知緣何突發神經,上書朝廷,要求剝奪老大的繼承權,轉由老二承襲王位。老大聞知,怒不可遏,立即給漢武帝寫來封密信,指控老二私造兵車弓箭,暗示老二在造反,同時指控老二和父親的姬妾通奸。

可以發現,衡山王家的老大智商,與淮南王家的庶子同樣的低,低到了讓人欲哭無淚的地步——衡山王大兒子指控弟弟謀反,那他爹和他本人,豈能脫得了干系?

果然,漢武帝見密信大喜,立即命廷尉收老二。然後,廷尉按照漢武帝的暗示,對老二說:“老二呀,現在你被哥哥指控謀反,這可是大逆不道之罪呀。幸好咱們漢國的法律,給了你一條生路。親不親,路線分,只要你勇敢的舉報,大義滅親,朝廷也不是不給你生路的。”

老二比老大更傻,聞說自首可以免罪,舉報則可立功,立即瞪兩眼瞎舉報一氣。有的說沒的也說,結果網羅進來的人越來越多,搞到最後,老二發現,不舉報父親,已經過不了關了。

朝臣意識到衡山王已是死狗一條,立即群情激湧,強烈要求逮捕衡山王治罪。可憐衡山王與淮南王一樣,都有造反的心,但根本沒有造反的智商與能力,事發臨頭,也學淮南王自殺了。

連興兩起大獄,所有卷入案中之人,悉以滅族。誅殺人數有幾萬人之眾。

連殺幾萬人,漢武帝興猶未盡。

還要繼續殺下去。這次殺哪個呢?

漢武帝翻閱著兩案的卷宗:“咦?淮南王全家被滅族,是因為其庶子劉不害的兒子劉建告密引發的。劉建劉建,這個名字好熟悉呀,記得自己一直想殺劉建來著。可是他表現不錯,積極告密,所以就撂下了。且慢,這事不對呀,這個劉建,他是淮南王庶子劉不害的兒子,根本對自己沒絲毫的影響,自己怎麼會對他起了殺心呢?”

為什麼呢?

漢武帝想了半晌,恍然大悟!

對了,自己想除掉的,不是這個劉建。

另有一個封王劉建,長時間來被自己視為心腹大患!

江都王劉建!

變態大怪案

自登基以來,漢武帝就將江都王劉非,視為對自己權位最大的威脅。幸好劉非在漢匈大戰開始之初,就死掉了,漢武帝心理壓力頓減。

劉非死後,其子劉建繼位。

淮南王、衡山王雙雙滅國,滅殺劉建就提上了議事日程。

不可思議的是,江都王劉建的卷宗盡顯離奇詭異。簡單說來就是,劉建曾數次被人控告,證據確鑿,但漢武帝卻沒有治罪。而最後殺他之時,史書上卻不見控告之人。

劉建第一次被人控告,老江都王劉非還活著。邯鄲人梁蚡,要把自己的女兒獻給劉非,卻不想梁女被劉建遇到,不由分說就把梁女抱入自己的房間,強行霸占了梁女。

梁蚡對此劉建的行為,大為不滿。就到處對人說:“這個劉建,太不像話啦,他身為兒子,竟然搶父親的女人,真是太差勁了。”

劉建聽到傳言,就派人殺掉了梁蚡滅口。梁家人悲憤,就上書朝廷舉報。可恰好朝廷大赦,無論犯什麼罪都不追究,于是劉建這事就算過去了。

劉建第二次遭舉報,是他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劉定國。劉定國的母親非常希望讓自己的兒子承襲王位。她發現劉建與妹妹劉徽君通奸淫亂,大喜,就花錢雇請了一個叫荼恬的男子,讓荼恬出面舉報。

此案由廷尉查證處理。廷尉很盡責,對舉報人荼恬進行了嚴刑拷打:“說,是哪個讓你舉報的?你說不說?不說就打死你。”荼恬被打慘了,只好招出自己是收錢替人舉報。

于是廷尉判決:荼恬收錢舉報,斬首棄市。江都王劉建與妹妹通奸淫亂,屬于領導干部的私生活,領導干部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何況劉建奸淫的又是自己妹妹,肉爛在自家鍋,跟別人沒關系,因此不予過問。

此外,劉建還是個變態大淫魔,他曾讓四名婢女上船,然後把船弄翻,當場就淹死二人。他還經常找借口,懲罰宮里的女人,懲罰的方式就是不允許她們穿衣服,強迫她們裸體擊鼓舂米。有時候他故意將婢女囚禁起來,不給食物,看她們活活餓死取樂。

後來劉建的淫暴越來越變態,他強迫宮女與狗或羝羊交配,想看看人獸交配後會生出什麼怪物來。

按理來說,劉建這些獸行,堪稱空前絕後了,在當時一定是民憤不小。但漢武帝無動于衷——漢武帝高踞權力頂端,對人性的濫觴見得太多,見怪不怪了。一個變態邪惡的江都王劉建,對漢武帝的權力不會有絲毫影響,武帝當然無心理會。

但,當淮南王、衡山王兩案之後,劉建感覺到末日來臨,對人說:“遲早會有詔獄下來,我怕活不久了。那什麼,趁著還活著的時候,把我想干的事兒全都干了吧!”

于是劉建把天子專用的旗號,插在自己的車上,招搖過市。此事迅速被人報到朝廷,朝官頓時齊齊上書,請誅江都王劉建。

于是廷尉出動,這一次可是玩真的了。劉建知道逃不過去了,也學淮南王、衡山王的樣子自殺了。

劉建雖死,大獄仍興,其子劉成光被殺棄市,許多人亦遭株連滅門。

但是漢武帝留下了劉建的一個女兒,劉細君!

此後,劉細君將被漢武帝遠嫁烏孫國,承擔胡漢和親的戰略使命。

遙望焉支山

一口氣掃滅三王,漢武帝再巡雍地。

這一次,他沒有放出遇到怪物的消息,而是遙望焉支山。

那邊,是匈奴。

是時候了,該發動一場大規模的軍事戰役了。

河西戰役!



8вОoК.CО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