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蒙冤袁崇煥 第六章 己巳之變3



崇禎接過名單,大出意料:“這些將領拼死血戰,竟是不為功名利祿,只求為袁崇煥贖罪?”關東大地,漫天大雪。風在呼嘯,雪在飄舞。

鬢發皆白的孫承宗騎馬在風雪中疾馳,遠處,雪地上冒起一縷青煙。孫承宗目視冉冉升起的炊煙,策馬前行。

警報傳來,祖象升正站在帳前,極口遠望風雪中的孫承宗等人模糊身影。

副將吳襄既是祖象升的妹夫,也是他的親信:“恐們又是朝廷來人催逼回兵京師吧!”

祖象升鐵青著臉,一聲令下:“銑愴手鳴愴警告,讓他們滾回去!”

楊正朝等四名銑槍手端愴上彈,對空鳴愴!

“砰,砰,砰!”清脆的槍聲震破了雪野甯靜。

孫承宗騎住馬上,聞聲遲疑了一下後,又繼續催馬前進。

祖象升目視飛馳而來的人馬,厲聲喝道:“不聽警告,開愴阻擊!”

楊正朝等人裝上子彈,端愴瞄准。

祖象升下達口令:“預備。”

突然,對面傳來一聲呼喊:“袁崇煥有信!袁崇煥有信!”

吳襄一愣,驚喜道:“祖總兵,來人說袁督師有信。”

對祖象升來講,一聽“袁督師”三個字,就猶如聽到了將令!因為他與袁崇煥有生死之誼,確切地說,是袁崇煥對他有救命之恩。當年錦州破困、奄奄待斃之際,是袁崇煥冒九死一生的危險,率兵突進,殺出一條血路,方使祖象升得以脫險,救得一命。因有這生死之誼,祖象升早就發誓,一切以袁崇煥馬首是瞻,萬死下辭!今一聽是袁崇煥有信,他連忙按下統槍手的愴口。

孫承宗來到帳前,翻身下馬:“象升!老夫給你送信來了!”說著從懷中取出信函遞給祖象升。

祖象升接過信函一看,果真是袁崇煥的筆跡!他舉目看著孫承宗:只見白發蒼蒼的孫承宗已經成了“雪人”。孫承宗不僅是袁崇煥的恩師,也是整個薊遼官兵均為之敬重的前輩。今見老人辛勞如此,心中不由湧起一陣熱潮,立即上前跪拜:“老將軍雪中送信,晚輩方才無禮,乞望恕罪!”

孫承宗笑著扶起祖象升:“罷了,罷了!趕快看信吧!”

祖象升打開信函,展信閱讀,讀著讀著竟忍不住蹲在地上,抱頭痛哭起來:“督師之心對天可訴啊!”

眾人見此情景,都漸漸圍了過來。

祖象升揩著徐徐淚水:“督師說:報效國家,何借個人?救國要緊,唯有精忠!督師要我們回兵京師,守護大明江山,弟兄們說,怎麼辦?”

吳襄:“敢問老將軍,督師蒙冤受辱,如我們回師京城,能否救出督師、洗刷冤辱?”

孫承宗看看眾人,信誓旦旦地說:“只要竭盡全力,殺敵立功,以功贖罪,便可救出督師!”

祖象升一聽,率先跪倒在地,指天立誓:“蒼天為證!為能救出督師,我全軍將士,殺敵立功,救出督師!”

楊正朝等眾人隨之一齊跪地,聲如雷鳴:“殺敵立功,救出督師!”

此刻的皇太極,正領著諸王貝勒在德勝門外騎馬巡視。

皇太極共有兄弟十五人,姐妹八人。其中最得皇太極器重的是九阿哥多爾袞。多爾袞自十七歲時便領兵出戰,征察哈爾、破敖穆愣,他多才多智、英武超群。這次突襲大明京都,也是他一路先鋒,披荊斬棘。此時他隨同汗王巡視德勝門,有一種壓抑不住的勝利喜悅:“汗王陛下,明朝將死兵敗,北京唾手可得,找八旗大軍乘勝占了北京吧?”

代善系努爾哈赤的長子,亦即皇太極的長兄。此人雖有些昏聵,但並不爭權,皇太極的地位,就是因為他的退縮方得以突顯出來的,因此皇太極對他既格外敬重,又格外寬容。代善由是也常常倚老賣老,說起話來信馬由缰:“汗王,多雨袞說得對啊,乘勝占了北京吧!”

皇太極尚未及答話,只聽“叭,叭,叭……”一陣密集的銑愴聲從遠處傳來。

皇太極驚詫道:“哪來的槍聲?”

馬探急馳而來:“啟稟汗王:祖象升率領銑愴營和關甯精銳已經回兵北京,進抵安定門!”

多爾袞雄心勃勃:“汗王,乘祖象升立足未穩,我們沖殺過去,進占北京城!”

“不!”皇太極沉思良久後搖搖頭,指著德勝門朗朗一笑:“攻占北京易如反掌,但其周邊兵力尚強,孫承宗據守山海關,洪承疇陝西馳援,尤其祖象升的統愴營和關甯大軍,皆不可等閑視之!”他得意地轉身對諸王貝勒,“此次進入明國討伐,戰果輝煌,俘獲甚多,已解遼東大災,勁敵袁崇煥又陷入牢籠,你們還不滿足嗎?”

大貝勒代善首先笑起來:“那還用說!光是糧食,躺在炕上吃一年也吃不完啊!”

眾貝勒聞言不由得也都笑了起來。

皇太極望著開懷大笑的眾貝勒,深不可測地微微搖了搖頭,然後指指城內:“北京得之易,守之難,不如權當練習兵旅,留待天命之日再占北京吧!”

在眾貝勒之中,似乎只有多爾袞注意到了皇太極的那微微搖頭,所以他沒有像其他貝勒那樣開懷大笑,而是在暗自思忖皇大極搖頭的深意:是避其鋒芒,懼怕祖象升的威猛呢?還是怕逼得太緊,唯恐崇禎再放出袁崇煥呢?還沒等多爾袞得出結論,皇太極又朗聲說道:“那就讓祖象升為我八旗大軍送行吧!對崇禎小兒兵禮互用,再發一封議和信,班師常瀋陽!”

“嗖”地一聲,一支箭信射向了德勝門城頭。

“什麼?皇太極要和我議和?”崇禎一把抓起皇太極的議和信,一邊撕扯,一邊憤怒地宣告:“我乃天朝大國,竟遭蠻夷小邦入侵飽掠,議和即為降敵!命孫承宗統率大軍驅除滿虜,收複失地,壯我大明國威!”

皇太極的主動議和,就這樣被拒絕了。

崇禎朱由儉,因其年輕、草率和病態的自尊,使曆史又一次失去了利用議和休養生息的機會。崇禎三年(公元一六三○年)三月二日,皇太極在沿途大肆搜刮搶掠之後回到瀋陽。五月,孫承宗率師收複永平、遵化等四城。

皇太極率兵第一次入侵大明王朝至此結束,史稱“己巳之變”。

皇太極領兵退去,直到退出山海關,快到瀋陽城時,皇太極才道出了這次撤兵的另一個原因:宸妃病重。

皇太極共有十五個後妃,其中最受寵愛的是博爾濟吉特氏,而博爾濟吉特氏共有姑侄三人,同為皇太極的嬪妃。姑母因系皇太極元配,皇太極登基為後金汗王以後,她成了後金的第一夫人,中宮大福晉。另一位博爾濟吉特氏,是這位大福晉的侄女,十三歲便嫁給皇太極的莊妃,這位後來任清朝曆史上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女人,當時的封號是永福宮莊妃。

另一個富有戲劇性的人物,便是宸妃了。她是莊妃的姐姐,但她卻是直到二十六歲方被選入宮的。由于她賢淑文靜,一進宮便受到了特別的寵愛,皇太極封她為關睢宮宸妃。所謂關睢,取自于中國最早的愛情詩篇“關關睢鳩”,從這個充滿愛戀的取名,也可看出皇太極對她的深情。

此次“己巳之變”,正值緊張時刻,突然傳來宸妃病倒的消息,皇太遠決意立即啟駕返還盛京(瀋陽),但他為了不擾亂軍心、影響斗志,密而不發,並故意將此次入侵大明戲之曰“演習”。而對于這次被皇太極稱之為“演習”的“己巳之變”,大明皇朝卻是當作“大捷”來慶賀的。

皇極殿內一片喜氣洋洋,文武百官精神煥發。

崇禎在鼓樂齊鳴聲中,健步登上禦座。

群臣山呼海嘯般地叩拜:“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崇禎已經完全忘卻了大兵壓境時的焦慮和恐慌,也不想探究後金兵撤退的本意,儼然以一副戰勝者的天子之尊,發布敕旨:“滿夷驅逐,國運升平!孫承宗調理有方,督師力戰,賜蟒袍、白金,加太傅左柱國、太子太師,蔭子世襲:祖象升軍功第一,加太子太保、左都督,賜蟒袍、白金、官邸……”

第二天,依然沉浸在勝利歡樂中的崇禎,來到禦書房時,只見桌上擺放著一大堆蟒袍、白金及其他賞賜物品。

崇禎望著這堆封賞的物品,疑惑地問:“這干什麼?”

稟筆太監王承恩回道:“是陛下給遼東祖象升、吳襄等將帥的封賞。”

“怎麼放在這里?”

“是……是祖象升他們沒有收領。”

“沒有收領?是嫌朕封賞太薄太少?”崇禎邊踱步,邊思忖自語:“如以祖象升等千里馳援、解救京師之功,實同再造國運升平,功在大明,功在社稷……按理也可以再加一等。”隨即一聲吩咐:“王承恩傳旨:加封祖象升……”

“萬歲爺,祖象升等遼東將士是不求封賞,不求功名……”王承恩連忙喃喃回到。

“那他們求什麼?”

“他們請求以全體遼東將士之功,來贖袁崇煥之罪,請求放袁督師出獄!這是全體遼東將帥的簽名。”

崇禎接過名單,見署名之多,大出意料地:“這些將領拼死血戰,竟是不為功名利祿,只求為袁崇煥贖罪?”他轉向侍立的朝臣:“眾愛卿,你們意欲如何?”

范景文手持厚厚一疊疏文,出奏:“啟稟陛下,近日有關袁督師通敵一案,各地奏疏不斷,僅封疆大吏便有:陝西巡撫洪承疇、總兵左良玉、曹文詔、南京史可法、新科狀元陳新甲……”

崇禎揚手制止再念下去:“你說是什麼竟思?”

范景文:“均是替袁督師辯冤。說袁督師一戰擊殺努爾哈赤,多次打敗皇太極,系有大功于朝廷。現今正值國家用人之際,下可冤殺有功之臣!”

崇禎以目光尋視周延儒、溫體仁:“二位愛卿,你們有何見教?”

周延儒沉思未語。

溫體仁早已對崇禎的心態加以反覆揣摩,知道崇禎此刻最怕的是在眾臣面前公開認錯、失去權威。因此他不待他人開口,便搶先回道:“陛下!祖象升、吳襄等人以己私功,贖他人之罪,大明律法軍規,均無法可依,無例可循啊!”

果然,崇禎端坐龍椅,對此連連點頭……

秉筆太監王承恩進來稟報:“萬歲爺!孫承宗大人求見皇上!”

孫承宗這次不顧年邁,風塵仆仆,實乃國之第一忠臣。崇禎一聽連忙吩咐:“即刻召見!”

孫承宗進來跪拜在地:“臣叩見皇上!吾皇萬歲,萬萬歲!”

“愛卿平身,請坐!”崇禎親切上前,親手扶起孫承宗。

“陛下!”孫承宗拱手致禮後,開宗明義:“老臣持來為袁崇煥求情!”

“哦!”崇禎雖然愣了一下,但依然親切熱情,“請愛卿明言!”

“皇上!”孫承宗垂首懇言:“據老臣所知,袁崇煥千里勤動王,廣渠門大戰夷賊,守城有功,何罪之有?”

崇禎剛聽了幾句,便收起了可掬的笑容,瞼色變得嚴峻起來。

孫承宗雖然察知皇上神情的變化,明知崇禎對此不悅,但他依舊直言:“滿夷再困京師,袁崇煥在獄中又一書召回祖象升數萬兵馬,殺退夷賊,崇煥無罪有功啊!所謂通敵之罪,純屬不實虛詞,栽贓陷害!”說著從懷中掏出疏文,“老臣與首輔韓壙、次輔錢龍錫聯名上疏,懇請皇上明察秋毫,複官袁崇煥!”

周延儒見滿朝一片為袁崇煥辯冤之聲,便也趁機進言:“孫大人所言極是!袁崇煥通敵案一日不結,一日不得安甯。上疏不斷,有礙聖聽,影響民心,離散士氣!”

崇禎雖然心中不快,但見眾臣幾乎眾口一辭,只好將目光轉向溫體仁,降旨道:“此事請溫愛卿督辦。有罪定罪,無罪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