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其他交往 人際交往有學問

人類的腳步已邁入了二十一世紀。人們對成功、幸福也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和理解。提倡健康的心理、成全美好的人格、擁有成功的人際關系,以成為時下追求成功、幸福的人們的三大生活主題。這里,心理與人格是自我潛力的挖掘與塑造,而人際關系則要取決于個人心理特點以及對人際知覺的理解,兩者的正確把握是人際交往的前提。

人際交往的學問,既有我們社會實踐的總結,也有社會心理學對其理論的研究。我們不妨先從社會知覺談起。

社會知覺包括人際知覺和自我知覺。自我知覺則是指對自己的認識,是和對他人認識密切相聯的。社會心理學家菲斯廷格認為:“在沒有客觀指標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別人作為評價自己的工具。”也就是說,人的自我知覺大體上是以別人看自己的方式看自己。當然,他人的判斷與自我認識往往有一定距離。

人際知覺是指交往過程中相互認識和了解。包括對人的外部特征、個性特點了解、對人行為的判斷和理解。在認識他人時,有許多因素影響我們的判斷,比如: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光環效應、背景作用、定勢作用等等。專家認為,了解別人常用的簡單方法是把自己當作別人,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上,從而建立有關他的內部狀態的假設,這就是認識、了解別人的認同機制,類似于我們常說的“設身處地、以己度人”。當然別人也可用同樣機制了解我。

認識別人的目的是為了在社會環境中調節自己的行為和活動,同時,對自己的認識也會進一步准確、深入。

如果說知覺是交往的認識方面,吸引是交往的情感方面,那麼溝通則是交往的行為方面。從言語角度講,溝通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則,或說共同的默契。第一,應具備共同的知識背景,第二,要注意傾聽對方的語言,第三,溝通時采取輪流制。另外,在與人溝通時,可用目光接觸來調節談話,但不要用敵意的目光死盯對方;與生人交談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注意自己的儀表,女士盡量用一些淡妝,以示尊重別人。

人際交往在一般人對一般事物處理上沒有太嚴格規定,只要堅持禮貌、誠懇、守信原則,就會獲得他人的肯定。如果平時注意研究一下語言藝術,多讀一些好書,充實自己,定會收到較好的效果。如果你是一個內向的人,除了以上一些基本功外,不妨采取符合自己特點的交往方式,也會得到意外收獲。

人與人之間,正是這種不同風格、不同層面,使得人際交往具有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