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

從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到現在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我們都在等待下一個考驗我們的疫情是什麼?該如何面對?然而,在對SaRS和禽流感的防治和治療中間,人們發現有一樣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那就是中醫。中醫學有著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文化和哲學基礎。它和國畫、詩詞,以至于《易經》、風水一樣都屬于中國文化體系。同時它又是一門和自然科學緊密結合的醫學科學。 2003年4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考察廣東省中醫院後說,SaRS患者接受中醫治療後縮短了發燒時間和住院時間。專家們還建議,如果能把中醫參與治療提升到常規治療層面對世界其它地方防治SaRS將會很有幫助。這大大鼓舞了中醫界,也為這上千年的傳統醫學注入了一股實證的新鮮血液。 回顧中醫的曆史,可以上述到先秦時期。這是中國曆史從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階段。在這長達1800年的曆史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傳統文化基礎。其中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銅器都是人類文明的曆史標志。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如陰陽、五行、周易、八卦等等,哲學體系影響下發展出了中醫中藥學。可以說中醫擁有的這種深厚的文化積澱正是他與西方醫學最重要的不同點。當人們開始懂得把從生活中學來的自救知識積累成一套醫療理論的時候,西方原始醫學和中國原始醫學對自然界的認識是一樣的。有西方“醫學之父”之稱的希波格拉底指出,自然界由“四元素”組成即火、氣、水、土產生萬物的運動變化。在中國,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間概述了天體運行的“陰陽”規律,和地上萬物生成的“五行”規律表現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這四元素和五行,顯示出了這時期東西方醫學的概念距離還不是很遠。 “中醫”二字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經方》,其云:“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故諺云: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里中字念去聲,中。“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後。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的名稱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過去人們又叫中國醫學為“漢醫”“傳統醫”“國醫”這些都是區別于西醫而先後出現的。兩千多年前,《漢書》里的那個中醫概念,倒是體現了中國醫學中的一個最高境界。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致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讓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從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潰了就沒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適事為故,恰到好處就好了。以平為期,以和為重,這就是它的一種最高境界。《中庸》一書中至關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說的是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氣在中國古代是人們對于自然現象的一種樸素認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唯物觀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這種樸素的認識被引進醫學領域在中醫學中逐漸形成了氣的概念: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生生不息,就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就完了。中國著名的近代著名的這個中醫基礎教授,內經教授。他說人就這一口氣,這口氣沒有了這個人還在這什麼都沒有了,人這口氣不走,這口氣就在它就是活著。就你講那個活體的。我們研究的就是有氣的這個活體,有氣的活體。精氣學說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們中國認為世界怎麼來的?中國的哲學家認為氣一元論。這個地球這個世界是氣來的呀,在上就是為氣,在下則為形,就是地。這就是氣。然後呢你象在《春秋繁露》里董仲書說的:“元氣者,始也”。萬物之始也。有了這口元氣什麼都開始運動了。沒有這口元氣,就沒有,就好像上帝的推動力就像牛頓找上帝第一個推動這個地球一樣。這就是大家都在找一個解釋這個世界,而中醫恰恰它可理解是這個世界。陰,陽。何謂陰陽?我們的祖先認為宇宙間一切能量、運動方式、空間方位、時間序列、事物的性質、以及聚萬物之靈的氣等等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陰陽是一切事物辯證對立的兩方面。《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出:“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中醫講求陰陽平衡以致中,致和。在《易傳》里,就是我們講的《十翼》,《易傳》里說了:“一陰一陽,之為道”。陰陽,萬物之始也,有了陰和陽,才有了萬物之始。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就是有了陰陽還有了氣才有了萬物。這就是我們講陰陽的觀念,也是太極中醫學 西醫和中醫呢它也有這種類似、相類似的地方。中醫講陰陽平衡。西醫講什麼?酸堿平衡。電解質紊亂在現在醫院里是個很難治的病。這個人如果歲數大一點電解質紊亂了,抗菌素就不好用了。肺炎肯定就死了,要了命了。酸中毒,堿中毒,一到酸堿中毒,我們很多醫生就頭疼,不好調整。你用點碳酸氫納去也不好用,你給他用點酸,也不好用。那麼西醫它是怎麼來認識酸堿平衡的呢?它認為這個人的人體,它的這個鉀離子和氯離子,各有156毫克單位,它要尋求這個平衡,就叫酸堿平衡,就是PH值平衡。然後呢,它經常在變換,變化時候它就有一個緩沖對。它有三個緩沖對,它有最弱的是氨基酸緩沖對、磷酸緩沖對、碳酸緩沖對,這三個緩沖對是什麼呢?就是來糾正這個淤值。你比如酸高一點,它可以調整調整;堿高一點,它也可以調整調整,它是個調節器。當你太厲害了,這三個調節器就無效了。無效了就出現電解質紊亂。它也在追求陰陽平衡,它認為如果調整不好,出現電解質紊亂的人就叫做酸中毒或者堿中毒的。用中醫話,就是陰陽不平衡,它是怎麼不平衡?鉀鈉離子不平衡。高鉀的病人就很危險,低鉀的病人也很危險,高鉀的病人可以猝死,低鉀的病人也可以猝死,所以在這一點上,你就說西醫就是在講陰陽?不是,它也不是在講陰陽,它是講一個內環境的穩定。這個內環境的穩定,和你講的這個中醫的這個“中”字,這個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真正認識到中醫,是在講究一個人體內環境穩定的醫學體系,西醫就可以接受。我們從這個角度切入中西醫結合,去和西醫對話,就好多了,就好多了。 —————— 中醫本身的特點(望、聞、問、切),治療效果是由出診醫生開出的藥方決定的,而組成藥方的中藥(種類、份量)則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由于每個醫生的治病理念不同,開出的藥方也不同。有探索精神的醫生會開出新藥方,墨守成規的醫生只能按課本開出傳統藥方。不論先輩有多少經典著作,要想將其消化變成自己的經驗,並不容易。一名好中醫既要會號脈作出診斷,還要能根據病人情況開出一個最適合的藥方。中藥的湯藥是不固定的。可以說每一個中醫都要從頭學起,號脈、開方的能力決定治療水平。 西醫的特點,看病主要用儀器化驗。儀器的性能決定一切,當儀器測不出時就無法作出診斷。西藥主要是成品,多數是專病專藥。無論醫生的水平高低,即便一個普通人也能毫不猶豫的根據儀器的檢測結果,從課本上找出對應的病開出對應的藥。 西醫的治療過程中檢查儀器、西藥是主導地位,人是次要地位。客觀條件決定一切。 中醫的治療過程中人是主導地位,藥材、熬藥方法是次要地位。人的行為本決定一切。 病菌(病毒)作為最簡單的生命(片段),是自然進化的產物,與其它等級的生命在生命進化的道路上‘互相促進、互相制約’實現共生的平衡。西醫為了治病效果大量使用(人工提純的)青黴素。打破生命進化的平衡,讓許多細菌都進化出了耐藥性。結果就是:當人類的技術進步趕不上病菌的進化速度時人類就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中醫始終遵守生命進化的規則,不干涉生命進化的平衡,治療用的藥材都是自然生長的,並沒有打破生命進化的平衡。中醫的貢獻對個體的意義不大,它能讓人類與其它等級的生命達成生命進化的平衡,確保人類種群的健康延續。 五行:肺金肝木腎水心火脾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