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玄燁(7)



張伯行,河南儀封人,進士出身。中進士後,買各地大儒的圖書,口誦手抄,整整7年。他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以學問清醇、志操潔肅自勵。做官後,家鄉河堤崩潰,自己出錢招募民工運土塞堤。任山東濟甯道,遇上饑荒,從河南家里運送錢米,並縫制棉衣,給災民充饑禦寒。任江蘇巡撫,發現總督噶禮貪婪。江南鄉試作弊,生員嘩然,抬著財神像到學宮,影響很大。張伯行調查,此案同總督噶禮有關,便上疏朝廷。康熙命尚書張鵬翮等調查,查證作弊之事同噶禮有關,噶禮便彈劾張伯行。康熙命再調查。結果是噶禮被誣告,張伯行應當罷官。康熙命第三次複查,結論同前一樣。康熙說三次查證都是非顛倒,命再議。其實,康熙已經通過密折對噶禮和張伯行都進行了解。康熙知道張伯行是清官,應當加以保全,著免噶禮官,由張伯行任總督。

康熙帝表彰清官,一則是為大小官員樹立榜樣,養成一代清廉的吏風;二則是借清官監督、揭發、打擊貪官;三則是派幾位好官,為百姓做點好事;四則是推行“仁愛”理念,為自己博得仁政的名聲。但是,清官往往為上級所不喜歡,也普遍為同僚所不喜歡。清官必遭貪官的嫉恨,也必遭貪官的報複。前述于成龍、格爾古德、彭鵬、張伯行等無一例外。然而,康熙帝之所以仁明,在于他能明察是非曲直,而不使廉吏灰心,能信任並保全清官,而遏制貪風日長。

在皇朝時代,官吏貪婪是普遍現象。康熙雖然獎勵清官、懲治貪官,但貪官汙吏還是屢屢出現。看來康熙對待吏治,還缺乏系統的制度:嚴格制度,使官吏不能貪汙;嚴厲懲處,使官吏不敢貪汙;嚴定薪俸,使官吏不必貪汙;嚴肅教育,使官吏不想貪汙。

對西學:虛心吸納

自明朝後期始,西方耶穌會士陸續來到中國。他們一面傳教,一面傳授西方科學知識。明末南懷仁像的大學士徐光啟等,從傳教士學習西方科學知識,翻譯西方科學著作。在康熙朝有一批外籍教師,如比利時人南懷仁、葡萄牙人徐日升、法國人張誠和白晉等,其中以湯若望和南懷仁最為著名。

湯若望,耶穌會士,德國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來華。這一年恰好發生薩爾滸大戰。他先到澳門,後入廣州,再到北京。崇禎時,創設曆局,修訂曆法,湯若望任事,與中國官員共同編成《崇禎曆書》,設館在今北京宣內南堂地方。清命湯若望掌管欽天監事,參與修正曆法。新曆法稱《時憲曆》,頒行天下。湯若望同順治的關系,在上文已經探討過。順治病危時,議立嗣君。福臨因皇子年齡太小,想立皇弟;皇太後的意思是立皇三子、八歲的玄燁,征詢湯若望的意見。湯若望以玄燁出過天花可終生免疫,支持皇太後的意見。順治就一言而定玄燁繼承皇位。順治死後,湯若望在康熙初年被抓進監獄,原因是受了楊光先的誣告。

楊光先,安徽歙(she)縣人,為人粗暴,好爭斗。崇禎時來到京師,抬著棺材到闕下,上疏彈劾大學士溫體仁,被稱為奇人。後遭廷杖,謫戍遼西。明亡後,回江南,後又旅居京師。他不懂天文曆法,卻自認為是一位天算學家。順治時上書,指責《時憲曆》封面不當題“依西洋新法”五個字,攻擊湯若望。當時順治帝對湯若望非常崇信,禮部不予受理。康熙三年(1664年),楊光先再次誣告湯若望,一面上書朝廷,一面散發傳單。其中楊光先指責湯若望的《時憲曆》只編200年,大清皇朝萬萬年,這豈不是讓大清短祚嗎!這是一場保守派對維新派,愚昧文化對科學文化之爭。這時湯若望患病,行動不便,無力爭辯。可憐的湯若望身患重病,昏迷恍惚,戴著9條鎖鏈,躺在小木床上,仍手舉望遠鏡觀測日蝕。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輔政大臣鼇拜等支持楊光先,定湯若望死罪,欽天監五位部門負責官員被處死,廢棄《時憲曆》。孝莊太皇太後認為對湯若望處分過重,經兩次複議,湯若望免死下獄。但也恢複了舊曆法,廢除了《時憲曆》。楊光先則先升為欽天監副,又升為欽天監正。第二年七月,湯若望死于寓所。

康熙親政後,對這樁學術公案采取了謹慎而科學的態度。因楊光先靠政治訐告做了欽天監一把手,但他不能勝任天文數學的研究和實測。後來用比利時人南懷仁治理曆法。南懷仁借地震的機會,奏稱楊光先等在曆法、測驗方面的錯誤。康熙曾多次召楊光先與南懷仁到宮中當眾測驗,結果每次都證明南懷仁測算正確,而楊光先並不會計算。康熙八年(1669年),16歲的康熙皇帝以“曆法精微,難以遽(ju)定”,命大學士圖海等20人會同欽天監官員,赴觀象台共同測驗。屆時,大學士、尚書及其他官員等,聚集一處,當場測驗。結果,南懷仁所測都應驗,楊光先等所言都不應驗。他們做的其他驗證也表明:南懷仁的正確,楊光先的錯誤。最後,議政王等議:推倒楊光先誣告湯若望案,楊光先斬首,為湯若望及同案死者平反。康熙寬弘仁厚,命對楊光先奪其官、免其死、遣回原籍(楊死于返鄉途中)。

康熙不論對傳統文化還是西學,不論對中國人還是對外國傳教士,都沒有偏見。他的這種對待各種文化、不同種族的平等心態,來自于其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