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載?(4)



第三件是慈安皇太後故去。慈安太後的父親為廣西右江道,早故。家族不繁,較為寒落。慈安的死,《清史稿·後妃傳》載:“同治八年,內監安得海出京,山東巡撫丁寶楨以聞,(慈安)太後立命誅之。”從此,慈禧同慈安結下嫌怨。慈安的死,死得突然。《清史稿·德宗本紀》記載: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辛未(初九日),慈安皇太後不豫,壬申(初十日),崩于鍾粹宮”。于是產生一種傳說,慈安是被慈禧害死的。慈禧害了一場大病,據說是患“蓐(ru)勞”,醫生薛福辰“說假病,下真方”,用補藥,效果好。慈禧病愈,慈安知道慈禧失德,仍置酒感悟她。慈安保存著咸豐臨終前給她的手諭——這份手諭的內容是,如果慈禧跋扈,就用此諭誅之。慈安把這份手諭給慈禧看了,慈禧既驚訝又感動。慈安當著慈禧的面把這份手諭燒了。數日之後,慈禧請慈安到自己所在的長春宮,並拿出點心招待。慈光緒之寶安有午睡醒後吃點心的習慣,就吃了點心,連說“好,好!”慈禧說這是她娘家送來的。過了幾天,慈禧派人送點心給慈安,點心里放了毒藥。慈安吃了慈禧派人送來的點心後,腹痛惡心,遽然死去,年45歲。慈安死後,沒等娘家人來就入殮,更加引起人們的猜疑。當時慈禧得的什麼病?慈禧是否害死慈安?慈安是否保存手諭?宮廷詭秘,沒有證據。這正給影視創作留下想像的空間,也是學者難以解開的曆史之謎。慈安病死之後,慈禧獨掌大權。

主戰求變兩失敗

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開始親政,頒詔天下。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後重新垂簾訓政,光緒被囚禁,其間12年,為光緒親政時期。

載?從太和殿親政大典時起,就被慈禧掌控在手里,或被慈禧作為顯示威嚴的權杖,或被慈禧看作禦座上的玩偶。慈禧規定,每隔一日,光緒必須親自向她奏報政務,聽候訓示。光緒經常披星戴月,往來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旨。名為皇帝,實則傀儡。光緒臨朝親政後,53歲的慈禧表面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實際上權勢依舊,仍把持著國家政務。她一方面處處限制光緒的權力,國家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另一方面又通過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後及親信太監李蓮英等人,暗中監視光緒的行蹤。光緒在宮內、宮外遇到的困局,超過了他的先祖。

光緒遇到的國際環境也與同治不一樣。這時,日本經過明治維新,開始向外擴張,進攻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東北;俄國也極力向遠東、向中國東北和西北擴張;英、法等西方殖民者,更從海上對中國進行新的侵略。光緒皇帝面臨國際、國內局勢,親政後10年間,在政治上最大的舉動是兩件大事:第一是在甲午戰爭中“主戰”,第二是在戊戌變法中“求變”。

第一,甲午戰爭,光緒“主戰”。在中法戰爭結束後,清政府成立了海軍衙門。19世紀80年代末,清政府的海軍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水師,擁有大小70多艘軍艦。其中北洋水師實力最強,擁有軍艦20余艘,其主力艦皆購自英國和德國。南洋水師也有20余艘軍艦,多系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制造,也有購自英國的幾艘炮艇。福建水師的20艘軍艦是福州船政局生產,還有幾艘購自英、美的炮艇。這些拼湊的軍艦,戰斗能力薄弱,無力參加重大海戰。90年代世界造船技術又有新的發展,相形之下清政府的海軍力量沒有跟上艦船制造技術的發展。清政府從沒有軍艦、沒有海軍,到擁有四支艦隊,數十艘軍艦,尤其擁有實力較強的北洋艦隊。同時,日本明治維新後,也建立了一支海軍艦隊。

日本明治維新後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從而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光緒在這場戰爭中,堅決主戰。清軍在平壤之戰、黃海之戰中,都遭到失敗。結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規定: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及附近島嶼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萬萬兩(相當于清政府三年的財政總收入)等。

這時的慈禧在做什麼?在准備慶賀自己的60大壽。據文獻記述:慈禧60大壽,一切籌劃都仿照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皇太後70大壽慶典辦理。當年為清朝的全盛時期,所謂“物產豐盈”、“富有四海”。而慈禧的60大壽,已經是今非昔比。慈禧慶壽,從頭一年就開始准備。改清漪園名為頤和園,大興土木。自皇宮到頤和園沿途布置彩棚、彩燈,備賞的餑餑850桌,用彩綢10萬匹,紅氈條60萬尺。《藏園群書題記》載“用銀至七百萬兩”,其中戶部庫銀400萬兩,京官報效銀121萬兩,外官報效銀167萬兩。兩淮鹽商各捐銀40萬兩。太監、宮女等也都報效銀兩。當時災荒嚴重,北京開設粥廠,救濟難民。有人不滿,題寫門聯,貼于京城:

萬壽無疆,普天同慶;

三軍敗績,割地求和。

說來也算巧合。慈禧逢甲不吉利:甲戌(同治十三年),獨子同治死;甲申(光緒十年),50大壽,中法戰爭;甲午(光緒二十年),60大壽,中日戰爭;甲辰(光緒三十年),70大壽,日俄戰爭。

第二,戊戌變法,光緒“求變”。

甲午戰敗,割地賠款。光緒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影響下,試圖維新政治,富國強兵。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博采西學,推行新政,授予康有為“專折奏事”權。那些守舊的權貴重臣,害怕光緒皇帝的改革觸動自己的權力與利益,紛紛投靠慈禧,並竭力挑撥他們“母子”的關系。慈禧也深恐光緒改革的成功會影響到她的獨裁。這樣朝廷大臣里出現了“後黨”與“帝黨”,雙方斗爭異常激烈。光緒親政的10年,是與慈禧進行政治和權力斗爭的10年。從中日甲午戰爭到戊戌變法,雙方矛盾日益尖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在以慈禧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鎮壓下,變法運動最終失敗。戊戌變法總共103天。康有為、梁啟超出逃,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緒也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或頤和園玉瀾堂(至今還存留當時防范光緒逃走的隔牆),他的政治生涯到此結束。此後,光緒度過了10年沒有人身自由的“囚帝”生活。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又將光緒摯愛的珍妃囚在鍾粹宮後北三所,並且給她立下了一條規矩,今後不許再見皇上。慈禧重新出面訓政,多方凌辱折磨光緒。起初,慈禧想把光緒廢掉。光緒也深知慈禧的險惡用心,日夜擔驚害怕、提心吊膽,對天長歎道:“我連漢獻帝都不如啊!”光緒被囚禁在瀛台,慈禧太後重新掌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