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斧式巡航導彈

【基本數據】 全長5.56米直徑0.527米 翼展2.65米最大射程2500公里 最大巡航速度M0.72最大巡航高度50-150米 起飛重量1.2噸制導方式地形匹配制導輔助慣性導航系統 有效載荷122.5公斤動力裝置渦輪風扇發動機+固體火箭助推器 核彈當量1-5萬噸最大功率267公斤+3100公斤 命中精度30米發射方式地面機動發射 【導彈簡介】 美國空軍地面機動式戰略巡航導彈,代號BGM-109G,系戰斧海基巡航導彈的陸基發展改進型。1988年生產截止,導彈成本價200萬美元,計劃總產量為560枚。現已在西歐共部署464枚。導彈武器系統由4輛運輸-起豎-發射車、16導彈、2輛發射控制車、16輛輔助車和69名官兵組成。可空運。各發射單位平時部署在加固掩體中處于快速反應戒備狀態。 【研制曆史】 1977年10月起研制,1979年12月首次樣彈試驗,1980年5月進行首次(在運輸-起豎-發射車上)地面機動發射,1982年定型生產,1983年12月獲初始作戰能力並裝備部隊, 【結構特點】 陸射巡航導彈主發動機采用F-107-WR-450渦扇發動機,推力267公斤,助推器為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力3110公斤。制導系統為地形匹配制導輔助的慣性導航系統,雷達高度表測高。核戰斗部為W84小型可調當量核彈頭,當量1-5萬噸。 【主要改型】 (1)BGm-109a對陸核攻擊型戰斧。該導彈屬艦(潛)對陸型,1984年6月部署,計劃產量1000枚,其中190枚部署于水面艦艇,194枚部署于攻擊潛艇,用以執行全球戰區對地面目標的核攻擊任務,並作為戰略後備力量執行核大戰後期打擊任務。該彈制導系統采用麥道公司研制的以地形匹配修正的慣性導航系統(TaINS),控制系統采用全數字化自動駕儀和aN—194型雷達高度表,發射指揮系統為mK117火控系統,動力裝置采用固體火箭助推器和渦輪風扇發動機。導彈射程2500千米,巡航高度15~152米,巡航速度0.72馬赫,戰斗部重122.5公斤,內裝當量可調的20萬噸級的W—80-1型核彈頭。 (2)BGm-109B反艦巡航導彈。該導彈屬艦(潛)對艦型。1981年開始作戰試驗和鑒定,1983年11月潛射型初具作戰能力,1984年3月艦射型初具作戰能力。它主要用來裝備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新澤西號戰列艦和斯普魯恩級驅逐艦。1980年計劃總產量為243枚,1986年增至593枚。導彈外形尺寸與BGm-109a相同,助推器采用固體助推火箭。中段制導采用捷聯式慣性制導系統,由三個速率陀螺和一個加速度陀螺組成姿態參考系統,由計算機/自動駕駛儀控制導彈飛行姿態,由aN/aDN-194型高度表控制飛行高度;末制導采用PR-53/PSQ-28主動雷達導引頭。戰斗部采用“小斗犬B”半穿甲戰斗部,重454公斤。其改進型為BGm-109e,射程460千米。 (3)BGm-109c常規對陸攻擊導彈。該導彈屬艦(潛)對地型,1981年初開始研制,1982年初裝備潛艇,1983年6月裝備水面艦船,主要用來裝備攻擊型核潛艇和護衛艦級以上的水面戰艦,以攻擊敵方海軍航空兵基地指揮中心、橋梁、油庫等陸上重要目標。導彈計劃總產量為2643枚,制導系統為慣性導航加地形匹配加數字式景象匹配區域相關器(DSmac)末制導。導彈配備高能彈頭,射程1300千米,巡航高度15~150米巡航速度0.72馬赫,命中精度小于10米。 (4)BGm-109D布撒型對陸攻擊導彈。該導彈屬海對地型,于1988年裝備部隊,射程875千米,巡航高度15~150米,巡航速度0.72馬赫,配備子母彈頭,裝有近166枚BLU-97B小口徑炸彈。其改進型為BGm-109F。 (5)BLOcK3對陸攻擊導彈。該導彈屬艦(潛)對陸型,以BGm-109c/D為基礎加以改進,1993裝備部隊。采用先進的F107-WR-402型發動機,射程為1667公里(艦射型)或1127公里(潛射型),巡航速度0.72馬赫,命中精度3~6米,戰斗部采用WDU-36B鈍感炸藥高效戰斗部,采用慣性和GPS+DSmac2a制導。 (6)“戰術戰斧”Block4型導彈。該彈從“戰斧”Block3型發展而來,由雷錫恩導彈系統公司研制,已于2004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其主要特點是:具備雙向衛星信號傳輸功能,指揮官可以在導彈飛行途中改變攻擊目標,轉而打擊預先輸入的後備目標或者按外部提供的目標GPS坐標重新瞄准;導彈還能夠在戰區上空長時間徘徊,以等待接收攻擊“高價值目標”的指令;此外,“戰術戰斧”還可將飛行狀態和精確打擊情況反饋給作戰人員,並能將部分戰場損壞圖像傳回作戰艦艇,而導彈系統本身還綜合了改進型反干擾全球定位系統。美海軍計劃耗資16億美元采購超過2200枚“戰術戰斧”導彈,采購期為5年。每枚“戰術戰斧”導彈的售價大約為72.9萬美元,僅僅為目前裝備海軍的“戰斧”Block3型導彈售價的一半。 【實戰應用】 1991年海灣戰爭中,戰斧式導彈首次投入大規模使用。美軍的主要發射平台是游弋于波斯灣、紅海的18艘戰艦。其中:戰列艦2艘,導彈巡洋艦9艘,導彈驅逐艦5艘,攻擊型核潛艇2艘,裝備4種發射裝置,總計43具,總載彈量477枚。主要目標是伊軍指揮控制機構、核生化武器設施、防空陣地、薩達姆地下住地和指揮中心。共發射288枚,發射成功282枚,被伊軍攔截29枚,占10%。 1993年1月17日,美軍使用戰斧導彈打擊伊拉克核基地,發射平台是停泊于波斯灣和紅海的水面艦4艘計有:cG-63“考佩斯”號巡洋艦,DD-966“休伊特”號、DD-978“斯頓普”號、DD-970“卡倫”號驅逐艦,總載彈量約125枚。主要目標是巴格達東南郊約20千米處托法拉尼亞赫核設施。共發射45枚,成功發射44枚,被攔截8枚,占18%。 1996年9月3、4日,美以保護庫爾德人居住區為由,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和南部地區發射了44枚。 1998年8月20日,美以阿富汗和蘇丹境內建有恐怖組織訓練基地為由,分別向阿富汗和蘇丹境內發射了60枚導彈。 1998年12月17日至19日,美國在對伊“沙漠之狐”行動中,共發射了325枚戰斧導彈,伊軍攔截了包括aGm-86c在內的巡航導彈超過100枚。 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美國、英國共發射包括aGm-86c在內的巡航導彈1000多枚,給南境內的重要設施造成了巨大破壞,南聯盟軍使用多種方法進行攔截,共擊落了328枚,攔截成功率在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