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9節:難遣人間未了情(5)

當時許多文人、記者、劇評家為她傾倒揄揚。

天津《天風報》的沙大風,竟撰文發表,捧她為老生行的“皇帝”,稱之為“冬皇”。

孟小冬的風頭之健,使當時一些著名干角老生為之黯然失色。

1925年8月,北京第一舞台有一場盛大的義演,孟小冬破例作為“坤伶老生”被邀演出。

大軸是梅蘭芳、楊小樓的《霸王別姬》,壓軸是余叔岩、尚小云的《打漁殺家》,倒三就是年僅18歲的孟小冬和裘桂仙演的《上天台》,從演出的排序就可看出,她被重視的程度甚至在許多名角之上。

這次的演出,也開了女老生參加第一舞台義演的先例,使眾多前輩名角為之側目,更給梅蘭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場義演對孟小冬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從此,孟小冬在京城聲名鵲起,以後的營業戲幾乎與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岩不相上下。

而在緊接著的一次堂會戲上,她與梅蘭芳合演《四郎探母》,孟小冬飾演流落番邦的楊家將,梅蘭芳扮演溫柔明理的番邦公主,一個“陰陽顛倒”的搭配,讓台下的觀眾看得如癡如醉,大為成功。

以後梅蘭芳唱堂會,如有《四郎探母》,總邀孟小冬合演。

孟小冬是位極有個性的奇女子,平時愛穿男裝,頭發剪得很短,長了一張男人似的漂亮臉蛋,劇評家薛觀瀾曾將她與雪豔琴、陸素娟、露蘭春等以美貌著稱的坤伶相比,結論是“她們的姿色都比不過孟小冬”。

而另一劇評人“燕京散人”(丁秉)對孟小冬的唱腔更有著這樣的評論:“孟小冬得天獨厚的地方就是她有一副好嗓子,五音俱全,四聲俱備,膛音寬厚,最難得的是沒有雌音,這是千千萬萬人里難得一見的,在女須生地界,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可說前無古人。”因此她與梅蘭芳的合作,可說是一個比“男人更男人”的女人和一個“比女人更女人”的男人的精彩絕配,難怪會顛倒眾生,讓人雌雄莫辨了。

于是好事者就主張讓他們繼續合作演出,這種“釵弁互易”、真真假假的效果,肯定是票房的最大保證。

本來以孟小冬和梅蘭芳當時的年齡才貌、技藝造詣、劇壇成就,男女互相愛慕乃自然之事,加上“梅黨”捧角家們,尤其是馮耿光的努力撮合,而梅蘭芳對馮耿光一向是言聽計從的,于是“冬皇”下嫁“伶王”,成為當時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梨園韻事。

據王一知先生的說法:“‘梅黨’的中堅分子之一的齊如山,對福芝芳不滿,認為王明華是被福芝芳氣死的,心懷忿忿,于是竭力在梅蘭芳面前宣揚孟小冬如何如何才貌出眾、色藝兼優,並多方為之拉攏,梅孟之間竟然彼此心心相印了。

當時孟小冬是寫給仇月祥的徒弟,人身依附,失去自由,包銀也悉數為仇月祥所得,對此梅蘭芳當然為之不平,梅孟雙方既已相戀,于是梅之好友馮幼偉(耿光)同意花一筆錢,讓孟小冬從仇月祥身邊解脫出來,師生契約既毀,孟小冬從此下嫁梅蘭芳。

1927年春節剛過的農曆正月二十四日,由馮幼偉證婚,兩人結為伉儷,洞房設在東四九條馮幼偉公館里,對外保密,金屋藏嬌。

而初時齊如山和李釋戡向孟家提親時,孟家也以梅有兩房夫人,不願女兒做偏房相對。

齊、李言王明華病體沉重,在天津療養,家里實只一房,婚後另屋分居,且又以梅蘭芳‘兼祧兩房’,並非偏房,才獲得了孟家的同意。”

其實早在1926年8月28日天津的《北洋畫報》上,就有署名“傲翁”的文章說:“小冬聽從記者意見,決定嫁人,新郎不是闊佬,也不是督軍、省長之類,而是大名鼎鼎的梅蘭芳。”當天的《北洋畫報》上還刊發了梅、孟照片各一張,照片下的文字介紹分別是“將娶孟小冬之梅蘭芳”、“將嫁梅蘭芳之孟小冬”。

這可能是媒體最早對梅、孟戀情的肯定報道。

報道中還提到:“這場親事的媒人,不是別人,偏偏是梅郎的夫人梅大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