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60節:《霸王別姬》成經典(2)

《霸王別姬》堪稱梅、楊合作之輝煌傑作,梅蘭芳曾說與楊小樓合作此戲最為“過癮”,並說:“我心目中,譚鑫培、楊小樓這二位大師是對我影響最深、最大的,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東西最多、最重要。”楊小樓為了鼓勵後輩,也盡量烘托梅蘭芳,他曾對梅說:“蘭芳,這出戲原來是霸王別姬,經你這麼一演就成姬別霸王了。”據說楊小樓演出《霸王別姬》時,有些演過霸王的人前去看他演得怎樣,等楊小樓出場不久,有的人就歎道:“甭看了,咱們都是棒槌。”在楊小樓一生塑造的眾多藝術形象中,霸王最為突出,業內人認為“已臻于完美的境界”,所以每有大戲,總是楊、梅這出戲壓台,每年總要演兩三次。

而《霸王別姬》所灌錄之唱片,更成為極珍貴的藝術品。

《霸王別姬》是戲劇家齊如山和吳震修等人,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西漢演義》和明代沈采的《千金記》傳奇,在1918年楊小樓、尚小云、高慶奎、錢金福等演出的一至四本《楚漢爭》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

雖然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對項羽的敘述甚詳,且性格鮮明,但對虞姬的描寫則至為簡略,于是後人根據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楚漢春秋》記載的虞姬和項羽歌中有:“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的詞句,演繹成虞姬自刎于楚帳的故事。

《千金記》中則有:“漢五年,韓信與彭越既會垓下,項王兵少食盡,夜聞漢軍四面楚歌聲,項王大驚,則夜起帳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美人和之……”這些描述都成為《霸王別姬》的素材。

齊如山在他的回憶錄中說:“還有《霸王別姬》一戲,我編好本為蘭芳與李連仲合演,因故未果。

後來楊小樓與尚小云在第一舞台曾演《楚漢爭》,乃清同治年間的本子,蘭芳遂不肯再排,以免有競爭之誚。

然小云之虞姬,完全是一配角,話白、唱工都不過幾句,瑤卿譏其為‘高等零碎兒’,誠然。

該本子尚都存于我們國劇學會。

後楊、梅合班,又重排此戲,我把兩種本子合起來又改了一次,交他二人另排,小樓念‘力拔山兮’四句,向來坐著念,我給他添上身段,‘別姬’一場也給他們排了幾次。”

對于改編的過程,在梅蘭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里所記更詳:“我們新編這出戲定名為《霸王別姬》,由齊如山寫劇本初稿,是以明代沈采所編的《千金記》傳奇為依據。

……他另外也參考了《楚漢爭》的本子。

初稿拿出來時場子還是很多,分頭二本兩天演完。

這已經到民國十年的冬天,我們開始准備撒‘單頭本子’排演了。

有一天吳震修先生來了……他仔細地看了一遍後說:‘我認為這個分頭二本兩天演還是不妥。

’這時候寫劇本的齊如山先生說:‘故事很複雜,一天擠不下,現在劇本已經定稿,正在寫單本分給大家。

’吳先生說:‘如果分兩天演,怕站不住,楊、梅二位也枉費精力,我認為必須改成一天完。

’他說到這里語氣非常堅決。

齊先生說:‘我們弄這個戲已經不少日子,現在已經完工,你早不說話,現在突然要大拆大改,我沒有這麼大本事。

’說到這里就把頭二本兩個本子往吳先生面前一扔,說:‘你要改,就請你自己改。

’吳先生笑著說:‘我沒寫過戲,來試試看,給我兩天工夫,我在家琢磨琢磨,後天一准交卷。

’”結果是吳震修勾掉了原本中的不少場子,由大家一起再加以潤色加工,才寫成不滿二十場的初稿,但仍舊是臃腫的,後來在長期演出過程中又做了不少壓縮,最後成為梅蘭芳晚年的演出定本。

關于霸王念“力拔山兮”時身段的創造,《舞台生活四十年》中也有更詳的記述。

初演第二天,梅蘭芳和馮耿光、吳震修、齊如山、姚玉芙五人去楊小樓家拜訪,談話中楊小樓問起對演出的意見,吳震修說:“項羽念‘力拔山兮……’,是《史記》上的原文,這首歌很著名,您坐在桌子里邊念好像使不上勁,您可以在這上面打打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