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第66節:梅歐閣里傳佳話(2)

張謇為辦戲校,曾多次寫信給梅蘭芳,就師資、學員、經費、教育等方面跟梅蘭芳反複商討,其中有封信說:“世界文明相見之幕方開,不自度量,欲廣我國于世界,而以一縣為之嚆矢。

至改良社會,文學不及戲劇之挺,提倡美術、工業不及戲劇之便,又可斷言者。”1917年10月他致梅蘭芳函更云:“吾友當知區區之意,與世所謂征歌選舞不同,可奮袂而起,助我成之也。”梅蘭芳也深知此事的重要,然因當時的心思全在舞台藝術上,又有畏難的情緒,因此婉言謝絕了張謇的邀請。

後來辦戲校這事就由歐陽予倩來承擔了。

歐陽予倩(1889-1962)原名歐陽立袁,原籍湖南瀏陽,1889年5月1日出生于書香官宦家庭。

祖父歐陽中鵠曾任廣西桂林知府,是晚清著名學者,當年戊戌變法的主要人物譚嗣同、唐才常都是他的學生。

所以歐陽予倩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古文教育和維新派思潮的影響。

1904年他赴日本留學,先後就讀于成城中學、明治大學商科、早稻田大學文科。

在日本學習期間,他苦讀在校課程,還抓緊時間飽讀易卜生、莫里哀、莎士比亞等大師的劇作,以及日本現代作家菊池寬、武者小路實篤等人的作品。

在表演藝術方面,他曾向以細膩表演著稱的日本著名演員河合武雄學習。

1907年在東京加入中國最早的話劇演出團體春柳社,與李叔同(即弘一法師)及其他成員共同演出了由曾孝谷根據斯托夫人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編創的話劇《黑奴籲天錄》。

這是中國人演出的第一部完整的話劇,當時也稱為“文明新戲”。

1911年,歐陽予倩回國,組織新劇同志會、文社、春柳劇場等新劇團體,成為中國話劇運動的開拓者之一。

大約在1912年間,歐陽予倩來到上海。

起初他在上海恢複留日時期創辦的春柳社,致力新劇。

後來他對京劇發生了興趣,曾加入春雪社票房,和江夢花、林老拙、吳我尊、王頌臣、羅亮生、朱鼎根等人一起研究京劇。

春雪社的教師是邵濟舟,琴師是張翰臣,歐陽予倩的戲是學的余紫云(清末名旦、余叔岩的父親)那一派,他因為林老拙的關系而有機緣得當時在上海做寓公的票友林紹琴指點。

林紹琴是福建人,曾正式拜余紫云為師,得余真傳。

同時歐陽予倩的戲也得到過名旦陳祥云的指點,並曾向吳我尊學過京劇——他和吳我尊是留日的同學。

1915年,歐陽予倩下海,成為京劇職業演員,初臨丹桂第一舞台,後搭亦舞台和天蟾舞台,演唱的都是余紫云那派的青衣正工戲,如《玉堂春》、《祭塔》、《祭江》、《落花園》、《教子》、《彩樓配》等。

後來應夏月潤之邀,參加九畝地的新舞台,開始編排新戲,尤多取材于《紅樓夢》劇目,如《葬花》、《補裘》、《撕扇》、《送酒》等,俱做古裝,別開生面,使當時的京劇觀眾耳目為之一新。

陳祥云和他同台配戲,演出更是生色不少,尤以《黛玉葬花》一劇最負盛名。

歐陽予倩還在外國人開的從不演唱京劇的謀得利戲院演出過,當時報上贊揚他:“嗓音極佳,既剛且雋,雖扮相平平不及梅,好在歐戲注重做工表情,不以色媚人。”此時歐陽予倩聲譽日隆,與梅蘭芳不相上下,遂有“南歐北梅”之稱譽。

梅蘭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曾經談道:“我是在北京排《葬花》,上海也有一位排《葬花》的,就是歐陽予倩先生了。

我們兩個人一南一北,對排紅樓戲,十分有趣。”但據曹聚仁說,梅蘭芳演的只有《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俊襲人》、《怡紅群芳開夜宴》四出,而歐陽予倩演出的有《晴雯補裘》、《黛玉葬花》、《饅頭庵》、《寶蟾送酒》、《鴛鴦剪發》、《黛玉焚稿》、《負荊請罪》等九出,遠超過梅蘭芳。

這時期,歐陽予倩不僅編演京劇紅樓戲,還同時演出話劇,而且不時發表自己對戲劇發展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