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時代:請稱呼我為“史大膽” 第7節:統計局的電腦奇才(1)

5.統計局的電腦奇才

上了大學的史玉柱在對哥德巴赫猜想有了更為理智的認識之後,對數學的熱情便慢慢地轉移到了跟計算機有關的編程方面。

1984年,大學畢業後的史玉柱被分配到了在當時看來專業非常對口的安徽省統計局工作。因為在當時看來數學系就是搞數字的,搞加減乘除的,而統計局就是搞數字的,所以當時大學畢業後這樣地分配在很多人看來是非常合適的。其實數學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加減乘除,主要是為了培養人的一種邏輯思維能力。

幸運的是,對于這個浙大數學系畢業的高才生,安徽省統計局的領導班子還是非常重視的。到單位報到不久,史玉柱就被通知安排去西安統計學院進修。也正是這次為期幾個月的進修,對史玉柱後來涉足計算機軟件開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事實上,史玉柱讀到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浙大數學系就細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純數學,一個是計算數學。當時史玉柱想,純數學太枯燥了,計算數學或許還能涉及其他知識,于是就選擇了計算數學方向。後來史玉柱回憶說,那時還是小型計算機時代,他們每次進機房都必須換衣服換拖鞋什麼的,到機房上課基本上都是自己去編程,編程的結果還需要打紙帶。在當時的史玉柱看來這樣非常啰唆,計算機的用處也並不是特別大。所以那時的史玉柱對計算機是沒有多大興趣的。應該說,跟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雅虎創始人楊致遠等因興趣走上創業之路的人相比,史玉柱創業的原因還是有所不同的。

到了西安統計學院之後,進修班的老師是一位號稱“抽樣調查之父”的美國教授。他介紹了最新的國外抽樣調查方法、統計方法、抽樣方法,可以說沒有一樣能夠離開計算機。

從西安統計學院進修回到單位之後,史玉柱當時負責的工作就是農村抽樣調查數據的處理。那時候單位里面還沒有計算機,用的計算工具也很原始,是用計算器在那里加來加去的,于是史玉柱就提出要求,單位應該買一台計算機。應該說當時的計算機是一種非常昂貴的設備,由于領導也知道計算機能提高效率,而且現在單位也有人能用得上,所以也就答應了史玉柱的要求。最後史玉柱南下廣州,花了5萬塊錢扛回了一台IBMPC。

那時候的史玉柱還是一個“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光棍,沒有家室之累。有了計算機之後,他常常在別人下班都走了後,一個人留下來在計算機機房里繼續琢磨、研究。這時,浙大高才生的計算數學功底開始發揮作用了。數學其實就是鍛煉大腦邏輯思維能力的一門科學,而且專業人士認為,計算機編程的難度不在于語言,而在于算法,所以一般計算數學出身的人編軟件,要比計算機系編軟件的人水平高。史玉柱使用計算機進行編程後,過去需要20人甚至更多人干的統計活,現在只需要兩個錄入員,花一兩天就干完了。

統計局一般是每年秋天做一次統計,彙總一下。以前都是有一批人在做這個工作,現在被史玉柱這麼一改進,一下子很多人就沒事兒干了。史玉柱自己也沒事兒干了。閑著也是閑著,既然有這麼好的統計數據,史玉柱就開始琢磨能分析點什麼。

此時史玉柱就開始自己編寫分析軟件,這個軟件設計可以分析出很多有用的數據。比如年收入400元以上的農民會買哪些東西,消費特征是什麼;年收入400元到500元的農民消費特征又是什麼。把這些人的數據抽出來一彙總,然後再和平均數一對比,一分析就能出很多的結論。

當時,史玉柱所在部門的人都是學農業的,他們沒料到數學系的人也能分析出農業上的數據、農民的收入、基尼系數等等,而且一瞬間就可以搞出來。

隨著史玉柱的軟件不斷地完善,各地的統計局都紛紛開始使用這套軟件。1985年,國家統計局在河北唐山召開的全國統計系統年會上,明確要求全國各地的農村抽樣調查都用史玉柱的軟件。為此,史玉柱得到了二三十元獎金和一個技術進步獎。相比當時每月54元的工資而言,史玉柱覺得非常有成就感。而當時史玉柱年僅2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