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辭職創業:如果下海失敗我就去跳海 第16節:搶占市場,打通渠道(3)

王建的答案是,“史玉柱只有一個優勢,價格便宜,其他產品因為開發成本高,購一個系統需要幾萬或幾十萬,而史玉柱只要幾千元就賣”。

應該說,價格優勢當然是史玉柱獲得成功的一個因素,但能讓這個因素發揮作用的,還是經商潮帶來的包裝印刷需求。

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中國第二輪經商熱潮中,出現了大批民營企業。這些初具市場意識的企業明白“好酒也怕巷子深”的道理,知道產品需要包裝,需要宣傳。這樣的需求為印刷業創造出一個巨大的市場,于是大大小小的印刷廠應運而生。

印刷業的發展,特別是中小型印刷廠大量出現,自然帶動了對印刷排版系統的需求。這個時候,史玉柱產品的價格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巨人在1991年到1992年間的高速發展,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除了印刷業的爆炸式增長,史玉柱的成功還得益于當時個人電腦的落後。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西方國家在計算機方面采取對華禁運的政策,國內個人電腦相對落後,對中文的支持還不太成熟,由于處理器和內存等方面的限制,電腦還不能支持軟字庫,必須借助外掛設備,這也是史玉柱的M-6401為什麼要制作成“漢卡”的原因之一。但是,這個時代持續的時間非常短。隨著1993年17國組成的巴黎統籌委員會解散和對華禁運取消,以及個人電腦硬件、軟件技術的突飛猛進,中文支持已經不再是一個瓶頸。而對于普通用戶而言,微軟的Office辦公軟件已經可以滿足基本的排印需求。這個時候,不論是漢卡還是裝在漢卡里面的M-6401,就都已經失去了意義。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開發印刷排版系統的企業都注定要滅亡,它們可以向專業印刷排版軟件的方向發展。方正就是一個例子。80年代後期開始,方正的電腦排版技術迅速產業化並被市場廣泛接受,這項技術的大面積推廣為方正集團獲得了十幾億利潤,奠定了方正的軟體產業。至今,方正漢字電腦排版系統,仍然占據了國內80%以上的市場、海外華文90%以上的市場,中文照排市場份額全球第一。

但這條路,對于史玉柱來講,不論是技術上還是資金上,都是他力不能及的。

曾有將巨人同微軟相比較的研究者認為:“財富迅速積累後,史玉柱便沉不住氣,沒能像微軟公司那樣專一軟件產業的深化,而從1993年開始了企業經營戰略的轉移,實施多角化經營戰略。這一戰略的選擇是後來巨人集團走向衰落的轉折!”這個結論就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不過,在1992年,不管是史玉柱、巨人公司的員工還是整個社會,都把巨人看做一個高技術含量的科技企業。人們絲毫不懷疑這家神奇的公司有能力成為“中國的IBM”。

曾經擔任巨人集團副總裁的王建在反思巨人時寫過這樣一段話:“細想一下,一個100多人的公司(當時),研發一種並不太高科技的漢卡——實際上是做英文軟件的漢語轉化工作。巨人在做自己的廣告宣傳時,除了漢卡,對電腦主機的宣傳在每一種機型下面都注明‘黃金標牌,美國本土主機’的字樣,這已表明在硬件上巨人只是代理商的地位。但廣告的宣傳,不但使社會誤解了,也使巨人公司內部的人產生了錯覺,以為自己真是一個高科技公司了。”

就是在這樣的錯覺氛圍里,史玉柱的巨人集團的名聲越來越大。盛名之下的史玉柱和巨人集團,不免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錯誤的高估愈來愈同巨人的實際能力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