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危機時刻,初握權柄 第5節:3.苦命天子,咸豐的日子也不好過(2)

道光帝的最後幾年經常生病,身體日漸衰弱。有一天,病重中的道光帝命人將奕詝和奕?兩兄弟召來。兩人的師傅得知後,感覺到事情重大,很有可能是道光快不行了,將要對皇位繼承人作一個選擇,于是趕緊各自給弟子出主意。奕?的師傅卓秉恬告訴奕?說,到時皇上問話時,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而奕詝的師傅杜受田知道自己的弟子嘴笨才拙,反應也不如奕?,如果要論口才,肯定比不上奕?。于是他對奕詝說:“要是皇上說自己老病而將不久于此位,問起今後國策的話,阿哥你什麼都不要說,只管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就可以了。”兩兄弟到了那里後,道光果然問起自己百年之後怎麼辦的問題,于是奕詝二話沒說便上前抱著道光的腿痛哭,道光見後也很感動,覺得奕詝果然仁孝,可做人君。

道光一朝,最為保守平庸,譬如道光帝最寵信的大臣曹振鏞,他曾有句名言叫“多磕頭,少說話”,這便是當時的為官之道,也是道光朝的為政特征。要說道光帝最終選擇了奕詝作為皇位繼承人,一來是因為奕詝是長子,二來恐怕是在老成持重或者說保守呆板方面,奕詝的確有老爸道光帝的幾分風采。

咸豐登上皇位時年方20,本是風華正茂的好青年,但他運道也實在是差了點。從做上皇帝開始,他就幾乎沒有過上一天安甯的日子。咸豐元年也就是1851年,多年的弊政積重難返,到咸豐一上台便來了個總爆發。這一年,太平軍從廣西起事,隨即席卷大江南北,不出3年便占據半壁江山,而其他義軍也是紛紛蜂起,整個大清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這個亂象,一直到咸豐死的時候也沒有任何平息的跡象。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正當清軍與太平軍激戰的時候,咸豐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黃河在河南蘭考北岸的銅瓦廂決口,洶湧的黃河水在一夜之間將口門刷寬至七八十丈,泛濫的河水猶如脫缰的野馬奔騰,水面橫寬數十里甚至數百余里不等,極目所至,浩渺無涯,山東、河南等地很快便被沖成澤國,災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更為可怕的是,黃河決口改道後引發了大規模的蝗災,巨大的蝗群如烏云遮蔽了太陽,所到之處,往往將田地里的作物一掃而光,災害波及十幾個省。更為晦氣的是,咸豐當政十年,竟然有七年鬧蝗災,實屬曆朝罕見。

咸豐本也是有志青年,他在執政之初也想有一番作為,但他的熱情沒有維持多長時間。上台沒多久,咸豐很快便發現天朝積弊已久,內亂外患,遠非他一人之力可以挽回,後來也就心灰意冷,只顧沉湎于美酒和女色了。由于事事不順心,咸豐常在宮中借酒澆愁,酒醉後又經常無端發怒,屢屢鞭笞他人出氣,弄得他身邊的宮女和太監一個個都叫苦不迭。

《清代野記》上說,咸豐初年,天下糜爛,幾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咸豐也就干脆破罐子破摔,每天以醇酒婦人自娛。當時有個雛伶叫朱蓮芬的,在諸戲子中美貌第一,善唱昆曲,歌喉嬌脆無比,且能作小詩並寫得一手好字。咸豐非常喜歡他,時不時傳召進宮。不巧的是,咸豐手下有個陸姓禦史也狎好朱蓮芬,由于朱蓮芬經常被咸豐召去,自己想見而不得見,于是怒而向咸豐直言極諫,引經據典,洋洋數千言,意思是皇上要勤于政事,不要成天想著玩樂云云。咸豐接折後看穿了陸禦史的心思,大笑道:“陸老爺吃醋了!”隨後,他還在奏折上揚揚得意地批道:“如狗啃骨,被人奪去,豈不恨哉!欽此。”不過,咸豐倒也還算有自知之明,沒有給陸禦史加罪。

據各種記載來看,咸豐在藝術方面的確有一定的天賦,譬如他留下的幾幅畫作,都具有相當的功力。年輕時的咸豐還非常熱衷于戲劇,他不僅喜歡看戲、聽戲,而且還能親自登台演唱。有野史說,有一次老藝人陳金崔在熱河行宮中教唱《聞鈴》一戲時,戲文中“蕭條憑生”的“憑”字唱念為上聲,咸豐聽後立刻糾正說“憑”字應為去聲。有意思的是,陳金崔不服咸豐的指導,他翻出舊的曲譜同咸豐爭辯自己沒錯。咸豐一急之下,竟然不顧自己的皇帝身份,跟陳金崔辯論說“舊譜固已誤耳”(舊譜開始就是錯的)。或者是受到咸豐的影響,慈禧也是終身愛看戲聽戲。

可惜的是,藝術家碰到了壞時代,宋徽宗的悲劇再次在咸豐身上發生。咸豐在位期間,太平軍橫掃江南,久踞金陵,各地的義軍如撚軍等也對清廷構成了重大的威脅。這還不算,英法兩國這時也來添亂,他們為了擴大自己的貿易特權,在1856年後借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再次對中國挑起戰爭。所有的這一切,都讓年輕而又不通夷務的咸豐感到焦頭爛額,最終因為處理不當而導致戰爭一步步升級,英法聯軍從廣州一路打到了天津並直逼京畿一帶。

內憂外患,一時俱來,此時的中國已經走到了一個曆史的轉彎處,傳統的政治經驗和治國方略已經難以應付此時的危局。咸豐當時尚不滿30,以他的能力和經驗的確不足以挽救危局,他這個皇帝做得也是夠喪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