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祖師爺不賞飯”的平庸少年 第4節:梨園宿命(2)

那年頭家族衰敗後,賣兒賣女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梅巧玲被賣到戲班後,初學昆曲,後來他輾轉北上天津,再轉到名演員羅巧福辦的堂子——"醇和堂",學的應該是皮黃。梅巧玲很爭氣,戲學得非常好,很受觀眾喜歡。因此他從師傅的堂子里學戲期滿後,很快自立門戶,創辦"景和堂"。

景和堂和醇和堂一樣,當時被稱作"堂子",也叫"私寓"。堂子里的弟子們既要學戲和演出,還要兼做陪酒的營生。在清代,這是許多少年男演員的一種副業。當時不許女子登台演出,唱戲的都是男人,就使得男旦這一行得到發展。皇帝下過命令,皇親國戚和四品以上的官員不許逛妓院,于是找男旦(或其他行當的少年男伶)陪酒,就成為一種消遣甚至發泄的渠道。這類堂子里的男旦學徒,往往只有十幾歲,被稱為"相公",也叫"像姑"——像姑娘,卻是男兒身。那些來看戲的闊少爺們,就像今天的"粉絲"一樣,覺得某位少年演員舞台上有魅力,就想"捧角兒",就要近距離接觸,于是擇日張宴,以表心儀。這種社交活動被"堂子"納為營業項目,成為一種有價的交易。徒弟和師傅都是有合同的,辦宴席和陪酒的收入,當然全歸堂主。梅巧玲的景和堂辦得很成功,弟子以"云"字輩排列,其中有余叔岩的父親余紫云,陳秀華的父親陳嘯云,朱霞芬的父親朱靄云,以及劉倩云、孫馥云、王佩云、周綺云等等,可以說是云蒸霞蔚,有豐富的男旦資源。加上梅巧玲經營有方,與人為善,景和堂搞得有聲有色。乾隆年間"徽班進京"之後,北京形成了有名的"四大徽班",其中有四喜班。後來四喜班由梅巧玲來掌門。梅家到了梅巧玲再度中興,確實也是一度很有錢。

可惜好景不長,梅巧玲才四十歲就死了。梅蘭芳的父親叫梅竹芬,也是唱旦角的,他承襲了梅巧玲的景和堂,可是梅竹芬的壽命比梅巧玲還要短,二十六歲就死了。當時梅蘭芳只有四歲,過繼給了伯父梅雨田。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師,他是輔佐譚鑫培的。譚鑫培是當時最有名的大腕,北京城里那時有一句流行語,叫做"無腔不學譚",就是說當時譚派唱腔在京城街頭的受歡迎程度,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樣。那麼梅雨田給譚鑫培伴奏,應該很賺錢。可是不然,譚鑫培有一個兒子,也是拉胡琴的,譚家有時肥水不外流,就把好差事留給自家人了。因此,梅雨田雖然在藝術上同譚鑫培珠聯璧合,但是經濟收入卻是時有時無。當時梅蘭芳的祖母還在,梅蘭芳和母親,加上梅雨田一家五口,全家一共八個人都要吃飯呢。梅巧玲留下的遺產,架不住坐吃山空啊。後來梅家只好賣掉梅巧玲買下的一所大四合院,另外租了三間小屋。1900年發生庚子之亂,義和團同洋人打仗,京城戲園子被迫關閉。不演戲就沒有收入,梅雨田只能另外學一門手藝,靠修鍾表來養家。在這種貧寒的家境中,想讓梅蘭芳像外界有錢人家的孩子那樣,先念幾年私塾,再按常規送出去念中學、大學,做生意,走仕途,這根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