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2節:著名軍事攝影家孟昭瑞印象記(代序)

著名軍事攝影家孟昭瑞印象記(代序)

張愛萍

"孟昭瑞攝影作品展覽"在軍事博物館展出時,參觀者踴躍。觀眾看到展廳里掛著我為作者拍攝的近照,說我與他一定有著特殊關系。要我說,的確我們有著深厚的友誼。

1954年,以陳叔通為副總團長的全國人民慰問解放軍代表團赴南京慰問,我在華東軍區負責工作,孟昭瑞隨團采訪來到軍區,當時我們就相識了,這年年底,我調到總參謀部工作,孟昭瑞作為一名十分活躍的軍事攝影記者,經常采訪軍事活動,我們接觸越來越多,逐漸熟悉。到了60年代,我國尖端武器試驗工作進入迅速發展階段。孟昭瑞一直擔負著國防尖端武器試驗的采訪攝影任務。他先後去大西北數十次,曆盡艱難,拍攝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等數十次尖端武器試驗的照片。由于工作關系,這一時期我們交往更密切,在工作中建立了深厚友情。孟昭瑞影展中那幅我手握電話筒向周總理報告時的作品,便是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那一激動人心時刻拍攝的。當時的情景,我和他回憶起來,都記憶猶新。

我與孟昭瑞還有一層特殊關系,那就是我們是同行。攝影界的朋友們知道我是個業余攝影愛好者。攝影的確是我的愛好,從抗日戰爭時就開始搞攝影,好幾十年了。但是由于戰爭環境,加上工作也比較繁忙,環境流動性較大,我始終不能在自己心愛的這門藝術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由于"文革"動亂,留下的作品也不太多。我羨慕從事專業攝影工作的同志們,很樂意與他們交朋友。孟昭瑞便是我在攝影界交往較深的朋友之一。我總以同行和朋友的身份與他交往,一有機會,我們就在一起談論攝影,切磋技藝,十分投機。正是相識滿天下,知音有幾人?

在長期的接觸中,我對孟昭瑞的創作精神、工作態度有了較多的了解。四十多年來,他一直身背相機四處奔波,追隨共和國和人民軍隊發展壯大的足跡,記錄時代,記錄曆史。如果僅僅用熱愛攝影工作來解釋,恐怕遠遠不夠,應該說,他是受著一種崇高的責任感、使命感的驅使。正是這種驅使的動力,使他置艱苦和危險于腦後,上戰場,走邊防,鑽深山,穿荒漠,在第一線拍攝了無數極具真情實感的生活照片。特別是對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的采訪拍攝,孟昭瑞吃了多少苦我是知道的。因之他所積累的國防科技圖片資料,就其珍貴價值而言,幾乎無人可比。也正是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堅定了做曆史見證人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難,千方百計,利用機會,創造條件,將新中國各個時期許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在自己的鏡頭前定格。觀眾看他的影展時,不時發出驚歎,解放北平、抗美援朝、第一個五年計劃、"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每個階段,大事不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英容永存。尤其可貴的是,有些照片留下來是擔了風險的。如這次展出的彭德懷同志的照片,就是在錯誤地批判彭總的年代,要求銷毀一切與他有關的圖片文字資料的情況下保存下來的,顯得特別珍貴。類似這樣有很高價值的作品,在孟昭瑞影展中占了相當的比重。看到這些作品,我一方面為他高興,向他祝賀,一方面又為自己拍攝的許多作品未能保存下來而感到遺憾。

"孟昭瑞影展"展出了四百多幅作品,有些作品我很熟悉,有些則是第一次見面。這些作品曆史跨度大,從戰爭年代直到改革開放的今天;題材廣泛,軍事、政治、工業、農業、商貿、文化、外交等,都有涉及;品種多樣,新聞、人物、風光、花卉,兼而有之。在這篇短文里,我不能發表什麼具體意見,有一點最強烈的感受想說一下,這就是,孟昭瑞的攝影實踐形成了一大特色,他緊緊把住了時代的脈搏,留下了時代的印記,塑造了時代的形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作品所顯示出來的曆史價值將越來越高。正是這些作品,無可置疑地確定了他作為一名著名攝影記者和老攝影家在新聞界、攝影界應有的地位。孟昭瑞的實踐說明,在社會主義新中國,一個有作為的攝影記者,應該是我們時代的弄潮兒。這個弄潮兒,要有清醒的頭腦,銳利的目光,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斗志。要克服一切困難,創造一切條件,把鏡頭對准時代的熱點、亮點,描繪時代的美景,譜寫時代的強音。

我衷心祝賀孟昭瑞同志的成功,也衷心希望攝影界同行都不斷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