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4節:錢三強--"你們連錢三強也不相信,你們還能相信誰?"(2)

錢三強回憶說:"1948年下半年……我曾經為了適當集中一下國內原子和科學研究力量,幾番奔走呼號,可是每回都是掃興而返。

"當初我任教于清華大學,就首先找到校長梅貽琦。梅校長表示理解我的建議,但無能為力。他說:'你的意見何嘗不對,可現在是各立門戶、各自為政,誰能顧得上這些呢!'

"接著,我又登北京大學校長胡適的門……在我說明來意後,他搖了搖頭,感慨道:'門戶之見,根深蒂固。北平有幾攤,南京有幾攤,幾個方面的人攏在一起,目前的形勢下不易辦到。還是各盡其職吧!'

"最後,我找到北平研究院副院長李書華……他的回答是:'在一定時期開開學術討論會是可以的,其他恐怕難以辦得到。'

"幾經碰壁,希望成為泡影。"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49年3月中旬,解放軍進入和平解放的北平城還不到兩個月,錢三強就得到了一個通知,他作為唯一的物理科學工作者,被批准參加在巴黎召開的第一次世界和平大會。這個大會的主席,就是他的導師約里奧·居里。于是,錢三強向負責聯系的丁瓚反映說,能不能帶點外彙,買一點急需的搞原子能研究的儀器回來。丁瓚問要帶多少外彙,錢三強說,多則20萬,少則5萬美元。這在當時並非小數目,丁瓚嚇了一跳。不過,他還是將問題反映了上去。

錢三強回憶說:"此後三天未見信息。我心中忐忑不安。我埋怨自己書生氣太重,不識時務,不懂國情……第四天,接到一個電話,要我到中南海去。有關什麼事,沒有說……在中南海里,等待我的是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他熱情招呼之後,便說:'三強,你的那個建議,中央研究過了,認為很好……先撥出5萬美元供你使用。'

"當我得到那筆用于發展原子核科學的美元現鈔時,喜悅之余,感慨萬千。因為這些美元散發出一股黴味,顯然剛從潮濕的庫洞中取出來的……這一事實我自己都無法想象……盡管5萬美元對于發展原子核科學所需,不是過大的要求。然而,他們的遠見卓識和治國安邦之道,一舉之中昭然天下,讓人信服,給人希望。"

這筆錢是1949年3月22日周恩來在西柏坡的簡陋房子里批出的。仗還打著,新的國家政權還沒建立,百廢待興還沒提上日程呢,就決定這筆錢的用途了。正如本書前面所述,當時的外彙只有區區的30萬美元。當時解放區與外國銀行沒有任何聯系,只能帶現金。周恩來在給北平軍管會的電報中,要他們了解外彙如何帶出,儀器如何帶回來的過程。後來,由于法國政府不給中共代表團簽證,錢三強未能成行。但這筆錢還是輾轉帶給了當時在法國留學的楊承宗。楊承宗千辛萬苦將原子能研究用的計數器、標准放射源等軍用違禁品帶回了國。楊承宗的貢獻應該記上一筆。

正是在這種鮮明的對比之下,錢三強感覺集中全國優秀人才,一起創業才有了希望。

此後的五年,錢三強在近代物理研究所順利地聚集了一批頂尖人才。

實際上,錢三強、彭桓武、王大珩在未回國之前,就討論過一起干一番事業的問題。錢三強是在1948年6月回國的,而留學英國的彭桓武比他先行一步,是在1947年底回國的。彭桓武回國途中路過巴黎,和錢三強、王大珩見面討論時,相約回國後大干一番。等到回國後,錢三強和彭桓武見面時,錢三強就告訴彭桓武說,他有一個建議,以北平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的物理研究所為基礎,成立近代物理所和應用物理所。彭桓武心里明白,這個近代物理所,就是為搞原子能做准備的,只不過那個時候不能公開這麼說。另外,當時確實也沒資格這麼說。因為搞原子彈先要搞核研究,這是必須要走的第一步。蔣介石也想這麼搞,但沒搞成。他想拉錢三強去台灣,被錢三強以要照顧生病的母親為由拒絕了。這個時候,要搭建近代物理研究所,錢三強先找了彭桓武和王淦昌。可以說,所里人馬都是錢三強弄來的。國外回來的有留法的金星南,留美的鄧稼先等。國內有清華的研究生黃祖洽,北大的研究生于敏。其中,有些人並沒有學過原子核物理,屬于臨時改行。但大家的學習勁頭很高,一塊學習,先把理論的東西搞清楚。聚集了一批人才,打下了理論基礎,隨後的工作才好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