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古代美女文化的時代變遷 第25節:第一節 中國古代美女評價的時代變遷(18)

一是崇尚個性自由,一改東漢婦女強調節儉的風俗,公開大膽地追求美。荀粲的一句"婦女德不足稱,當以色為主",②

被視為將婦女從傳統的《女誡》等重重束縛中解救出來的獨立宣言。在這一充滿煽動性的口號鼓舞下,追求打扮和時尚,被公認為女性愛美的天性。晉武帝把從西域進貢的異香送給賈允,賈允的女兒賈午從父親那兒得到香水,在她與美男子韓壽偷情的時候,就把異香轉贈給情人,韓壽抹上香水到處招搖,終使事情暴露。不過賈允並沒有棒打鴛鴦,而是順水推舟成全了女兒的好事,將賈午嫁給了韓壽。這個故事一方面說明當時做父母的對兒女之間的越軌行為比較寬容,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的男性社會也被卷入了由女性主宰的時尚潮流。據《宋書·五行志》記載,"魏尚書何晏服婦人之衣。"《北齊書·元韶傳》稱文宣帝"剃韶須髯,加以粉黛,衣婦人服以自隨。"至南朝梁、陳時,一些男子常沉湎于女色,居然"熏衣剃面,傅粉施朱",以美男子著婦人妝為時尚。

二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修飾,尤其是美容和服飾。這一時期的美女,大多以廣袖短襦、曳地長裙為時尚。腰部往往束以"抱腰",且以衣帶裝飾,一度還流行在頭上插戴花釵和"步搖",如此走起路來衣袂飄忽,環佩丁當,展示出一種溫婉嫵媚、婀娜多姿、姍姍來行的風姿。在化妝方面,流行在額前點染紅色或黃色的"花子"(花鈿)作為裝飾(與今天所見印度美女在眉心點染"美人痣"頗相類似),"花子"形狀各異,通常以樹葉、花卉為主。花木蘭榮歸故里,"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就是追求時尚的體現。"花黃"又稱額黃、鵝黃、鴨黃、約黃等,是把黃金色的紙剪成各式裝飾圖樣,或是在額間塗上黃色。發明這種裝飾最初的靈感一說來自于南朝的壽陽公主,一說來自塗金的佛像。額黃到唐朝時仍然流行,據說上官婉兒被武則天戳傷額頭之後,就是在額頭上貼花黃來掩飾的。

隋唐時期:雍容豐腴,多姿多彩。

唐代是中國封建制的鼎盛時期,也是美女輩出、美女文化最為豐富多彩的時期。楊玉環號稱唐代美女的領軍人物,但要因此說唐朝人就喜歡肥妹或肥婆,實在是大大的誤區。①

由于趙飛燕、潘玉奴等骨感型美女的影響,唐代以前相當一部分美女走的是病態美的路線。唐朝人擯棄了這種扭曲的審美觀,崇尚雍容富態、健康自然之美,可以視為中國美女評價標准或說審美觀念的重大升華和突破,頗有領導國際新潮流之勢。

與唐朝美女文化豐富多彩交相輝映的是,唐代的美女也是千姿百態。楊玉環在形體上絕不會比趙合德胖,否則她的身材不可能如此婀娜多姿,跳起《霓裳羽衣舞》來也不會那麼輕盈飄逸,跳起胡旋舞也不會那麼旋轉如風。(野史上說楊貴妃身高1.64米,體重138斤,也有說身高1.55米,體重120公斤的。想想看,如果是後者,那是絕對入選不了中國四大美女陣容的。)中國古代盛行早婚,很多美女——譬如卓文君、蔡文姬、李清照等,都是十四五歲便早早嫁人。這個年齡段的美姿美態,更多只是一種少女的單純青澀之美,在風韻、氣質和迎合男人的志趣等方面,是遠遠沒法與有過N年婚史、已為壽王李瑁生下兩個男孩的楊貴妃相比的。(包括明朝的大齡女青年萬貴妃萬貞兒、客氏等。)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