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杜甫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曆。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複,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曆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複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淒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杜甫生平 杜甫的經曆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游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游齊趙。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曆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采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史傳論述 《新唐書·杜甫傳》 作者:歐陽修宋祁摘自《新唐書藝文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于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塗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至沈郁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琯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許琯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于色,然性失于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琯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琯愛惜人情,一至玷汙。臣歎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聖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鉤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 大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汙,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云。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彙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賸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于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云。 《舊唐書·杜甫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注:應為開元末)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注:應為右衛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征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注: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于彭原(注:應為鳳翔),拜右拾遺(注:應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于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輔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注: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負薪采〔木呂〕,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注: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廣德元年居梓、閬間事)。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注:武凡兩鎮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則以綿州刺史遷東川節度,兼除西川。至以黃門侍郎再帥劍南,乃代宗廣德二年事),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注:此在嚴再鎮後,非上元也)。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公之去蜀東行,以公詩證之,當在嚴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刈”的左部)代武鎮成都,英□武人,粗暴,無能刺謁,耐游東蜀,依高適(注:時適已官京朝,不在東蜀,公亦未依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甯殺英□,楊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注:去蜀後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注:其時江陵無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注:自衡往郴,舟泊耒陽耳,未嘗寓居也)。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注:阻水不在岳廟),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注:當作大曆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注:此說出于唐小說家,不可信,當以公詩正之),時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注:元氏撰墓系,無自耒陽之文),歸葬于偃師西北首陽山之前。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有飯顆山頭之嘲誚(注:唐《本事詩》云:太白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此詩太白集不載,不可信)。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劣,自後屬文者,以稹論為是。 國學寶典——杜甫 [又名:杜工部,詩聖]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陽人,曾祖依藝為鞏令,因居鞏。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後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安祿山陷京師,肅宗即位靈武,甫自賊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遺。以論救房琯,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亂,寓居同州同谷縣,身自負薪采梠,哺糒不給。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嚴武鎮成都,奏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枕江結廬,縱酒嘯歌其中。武卒,甫無所依,乃之東蜀就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蜀帥相攻殺,蜀大擾。甫攜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亦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卒年五十九。元和中,歸葬偃師首陽山,元稹志其墓。天寶間,甫與李白齊名,時稱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曆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云:“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于李。”元、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于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時謂之“詩史”。舊集詩文共六十卷,今編詩十九卷。 杜甫年譜 712壬子睿宗太極一(玄宗先天一),杜甫生于河南鞏縣。 717丁巳玄宗開元五,杜甫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 718戊午玄宗開元六,杜甫七歲。始作詩文。 720庚申玄宗開元八,杜甫九歲。始習大字。 725乙丑玄宗開元一三,杜甫十四歲。壯游詩曰:「習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從,以我似班揚。」原注: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 726丙寅玄宗開元一四,杜甫十五歲。百憂集行曰:「憶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複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730庚午玄宗開元一八,杜甫十九歲。游晉,至郇瑕(今山西猗氏縣),從韋之晉﹑寇錫游。 731辛未玄宗開元一九,杜甫二十歲。游吳越。 732壬申玄宗開元二0,杜甫二十一歲。游吳越。 733癸酉玄宗開元二一閏三月,杜甫二十二歲。游吳越。 734甲戌玄宗開元二二,杜甫二十三歲。游吳越。 735乙亥玄宗開元二三閏十一月,杜甫二十四歲。自吳越歸東都,舉進士,不第。 736丙子玄宗開元二四,杜甫二十五歲。游齊趙。交蘇源明。 737丁丑玄宗開元二五,杜甫二十六歲。游齊趙。 738戊寅玄宗開元二六,杜甫二十七歲。游齊趙。 739己卯玄宗開元二七,杜甫二十八歲。游齊趙。 740庚辰玄宗開元二八,杜甫二十九歲。游齊趙。 741辛巳玄宗開元二九,杜甫三十歲。歸東都。築陸渾莊,于寒食日祭遠祖當陽君。 742壬午玄宗天寶一,杜甫三十一歲。在東都。姑萬年縣君卒于東京仁風里。六月,還殯于河南縣,公作墓志。 743癸未玄宗天寶二,杜甫三十二歲。在東都。 744甲申玄宗天寶三,杜甫三十三歲。在東都。五日,祖母范陽太君卒于陳留之私第。八月,歸葬偃師,公作墓志。是年夏,初遇李白于東都。秋,游梁﹑宋,與李白﹑高適登吹台﹑琴台。嘗渡河游王屋山,謁道士華蓋君,而其人已亡。 745乙酉玄宗天寶四,杜甫三十四歲。再游齊﹑魯。是時李之芳為齊州司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來齊州,公嘗從游,陪宴曆下亭及鶴山湖亭。旋暫如臨邑(屬齊州)。秋後至兗州,時李白避歸東魯。公與同游,情好益密。公贈白詩所云「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將西去,白亦有江東之游,城東石門一別遂無複相見之日矣。 746丙戌玄宗天寶五閏十月,杜甫三十五歲。自齊﹑魯歸長安。從汝陽王琎﹑駙馬鄭潛耀游。 747丁亥玄宗天寶六,杜甫三十六歲。在長安。 748戊子玄宗天寶七,杜甫三十七歲。在長安。屢上詩韋濟,求汲引。與書家顧誡奢訂交,約當此時。 749己丑玄宗天寶八,杜甫三十八歲。在長安。冬日,歸東都,因謁玄元皇帝廟,觀吳道子所畫壁。 750庚寅玄宗天寶九,杜甫三十九歲。來長安。初遇鄭虔。 751辛卯玄宗天寶一0,杜甫四十歲。在長安。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秋,病瘧。友人魏君冒雨見訪,因作秋述貽之。病後過王倚,王餉以酒饌,感激作歌贈之。是年,在杜位宅守歲。 752壬辰玄宗天寶一一,杜甫四十一歲。在長安。召試文章,送隸有司參列選序。暮春,暫歸東都。冬,高適隨歌舒翰入朝,與公暫集,俄複別去,公有詩送之。 753癸巳玄宗天寶一二,杜甫四十二歲。在長安。首夏,同鄭虔游何將軍山林。次子宗武約生于此年秋。 754甲午玄宗天寶一三閏十一月,杜甫四十三歲。在長安。進封西岳賦。自東都移家至長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詩河西節度使歌舒翰。歲中,張自盧溪召還,再遷為太常卿,公複上詩求助。又進雕賦,表中詞益哀激。秋後,淫雨害稼,物價暴貴,公生計益艱,遂攜家往奉先,館于廨舍。 755乙未玄宗天寶一四,安祿山反。杜甫四十四歲。在長安。歲中往白水縣,省舅氏崔十九翁。九月,同崔至奉先。十月,歸長安,授河西尉(河西縣故城在今云南河西縣境),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十一月,又赴奉先探妻子,作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歲暮,喪幼子。 756丙申肅宗至德一(玄宗天寶一五)七月改元,安祿山稱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殺王國忠、楊貴妃。杜甫四十五歲。歲初,在長安。五月,至奉先壁難,攜眷來往白水,寄居舅氏崔少府高齋。六月,又自白水取道華原,赴鄜州(今陜西鄜縣)。至三川縣同家窪,寓故人孫宰家。聞肅宗及位靈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孓身從蘆子關奔行在所。途中為賊所得,遂至長安。九月,于長安路隅遇宗室子弟,乞舍身為奴,感慟作哀王孫。 757丁酉肅宗至德二閏八月,安慶緒殺祿山。張巡、許遠戰死。郭子儀複東京。史思明等降。杜甫四十六歲。春,陷賊中。在長安時從贊公蘇端游。四月,自金光門出,間道竄歸鳳翔。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遺。是月,房管得罪,公抗述救之。肅宗怒,詔三司推問,張鎬﹑韋陟等救之,仍放就列。六月,同裴薦等四人薦岑參。閏八月,墨制放還鄜州省家。于是徒步出鳳翔,至邠州,始從李嗣業借得乘馬。歸家臥病數日。作北征。十一月,自鄜州至京師。 758戊戌肅宗乾元一(至德三)二月改元,複以載為年,史思明反。杜甫四十七歲。任左拾遺。春,賈至﹑王維﹑岑參皆在諫省,時共酬唱。時畢曜亦在京師,居公之鄰舍。四月,玄宗親享九廟,公得陪祀。六月,房管因賀蘭進明譖,貶為邠州刺史。公坐管黨,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是秋,嘗至藍田縣訪崔興宗﹑王維。冬末,以事歸東都陸渾莊,嘗遇孟云卿于湖城縣城東。 759己亥肅宗乾元二,史思明稱燕王。杜甫四十八歲。春,自東都歸華州(陜西華縣),途中作三吏﹑三別六首。時屬關輔饑饉。遂以七月棄官西去。度隴,赴秦州(甘肅天水)。是時有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寄李白二十韻。又有寄高適﹑岑參﹑賈至﹑嚴武﹑鄭虔﹑畢曜﹑薛據及張彪詩。時贊公亦謫居秦州,嘗為公盛言西枝村之勝,因作計卜居。置草堂,未成,會同谷宰來書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途經赤谷﹑鐵堂峽﹑鹽井﹑寒峽﹑法鏡寺﹑青陽峽﹑龍門鎮﹑石龕﹑積草嶺﹑泥功山﹑鳳凰台,皆有詩。至同谷,居栗亭。貧益甚,拾橡栗,掘黃獨以自給。居不逾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經木皮嶺﹑白沙渡﹑飛仙閣﹑石櫃閣﹑桔柏渡﹑劍門﹑鹿頭山。歲終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時高適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適即寄詩問訊。 760庚子肅宗上元一(乾元三年)閏四月改元,杜甫四十九歲。在成都。春,卜居西郭之浣花里。表弟王十五司馬遺貲營造,徐卿(疑即知道)﹑蕭實﹑何雍﹑韋班(應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開歲始事,季春落成。時韋偃寓居蜀中,嘗為公畫壁。初秋,暫游新津,晤裴迪。秋晚至蜀州,晤高適。冬,複在成都。 761辛丑肅宗上元二,史朝義殺史思明。杜甫五十歲。居草堂。開歲,又往新津。二月,歸成都。秋,至青城。旋又歸成都。是時多病,生計艱窘。始有遷地吳楚之念。冬,高適至成都,嘗同王掄過草堂會飲。 762壬寅肅宗寶應一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詩人李白死(701-762)。杜甫五十一歲。自春至夏,居草堂。與嚴武唱和甚密。武時有饋贈。七月,送嚴武還朝,以舟至綿州,抵奉濟驛,登陸,遂分手而還。會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頗有東游之意。十一月,往射洪縣,到金華山玉京觀,尋陳子昂讀書堂遺跡。又訪縣北東武山子昂故宅。旋複南之通泉縣,訪郭元振故居,于慶善寺觀薛稷書畫壁。又于縣署壁後觀稷所畫鶴。 763癸卯代宗廣德一(寶應二)七月改元閏正月,李懷仙殺史朝義。杜甫五十二歲。正月,在梓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欲還都,俄而複思東下吳楚。間嘗至閬州(四川閬中),因游牛頭﹑兜率﹑惠義諸寺。既歸梓,又因送辛員外,至綿州。自綿歸梓。又往漢州。夏,返梓州。初秋,複別梓赴閬。九月,祭房管。秋盡,得家書,知女病,因急歸梓。十一月,將出峽為吳楚之游,于是命弟占歸成都檢校草堂。 764甲辰代宗廣德二,杜甫五十三歲。春首,自梓州絜家東荍出峽,先至閬州。會朝廷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以行程既定,不赴召。二月,離閬東去,聞嚴武將再鎮蜀,大喜,遂改計卻赴成都。三月,歸成都。六月,嚴武表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秋,居幕中,頗不樂,因上詩嚴武述胸臆。遂得乞假暫歸草堂。是時,曹霸在成都,公作丹青引贈之。弟穎往齊州。歲晚,因事寄詩賈至。是年與嚴武唱和最密。 765乙巳代宗永泰一閏十月,杜甫五十四歲。正月三日,辭幕府,歸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五月,攜家離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樂山)。六月,至戎州(四川宜賓)。自戎州至渝州(重慶)。候嚴六侍禦,不到,先下峽。入秋,至忠州(四川忠縣),居龍興寺院。九月,至云安縣(四穿白帝城)。因病,遂留居云安,館于嚴明府之水閣。 766丙午代宗大曆一(永泰二年)十一月改元,杜甫五十五歲。春,在云安。時岑參方為嘉州刺史,寄詩贈之。春晚,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閣。秋後,柏茂琳為夔州都督,公頗蒙資助。是年多追憶舊游之作。 767丁未代宗大曆二,杜甫五十六歲。在夔州。春,自西閣移居赤甲。三月,遷居瀼西草屋。附宅有果園四十畝,蔬圃數畝,又有稻田若干頃,在江北之東屯。弟觀自京師來。秋,因獲稻暫住東屯。適吳司法自忠州來,音以瀼西草堂借吳居之。是時,始複動東游荊湘之意。十月十九日,于夔州別駕元持宅觀李十二娘舞「劍器」。本年冬,仍複多病。秋,左耳始聾。 768戊申代宗大曆三閏六月,杜甫五十七歲。正月中旬,去夔出峽。臨去,以瀼西果園贈南卿兄。三月,至江陵。夏日,暫如外邑。留江陵數月,頗不得意。秋末,移居公安縣。遇顧誡奢﹑李晉肅(賀父)及僧太易,留憩公安數月。歲晏,至岳州。 769己酉代宗大曆四,杜甫五十八歲。正月,自岳州至南岳,游道林二寺,觀宋之問題壁。宿青草湖,又宿白沙驛。過湘陰,謁’湘夫人祠。更泝流而上,以二月初抵鑿石浦,宿之。又過津口,次空靈岸。宿花石戌,次晚洲(在湘潭)。三月,抵潭州(湖南長沙)。發潭州,次白馬潭,入喬口。至銅官渚,阻風。發銅官,宿新康江口。次雙楓浦,遂抵衡州(湖南衡陽)。夏,畏熱,複回潭州。時蘇渙居江側,忽一日,訪公于舟中,公請渙誦詩,大賞異之,遂訂交焉。終歲在潭州。 770庚戌代宗大曆五,杜甫卒(712-770)。杜甫五十九歲。春,在潭州。正月二十一日,檢故帙,得高適上元二年人日見寄詩,因追酬一首,寄示漢中王瑀及敬超先。暮春,逢李龜年。四月,避亂入衡州。欲往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時屬江漲,泊方田繹,半旬不得食。聶令馳書為致牛炙白酒。盛夏回棹,秋至潭州,小憩,遂遍別親友,泝湘而下,將出沔鄂,由襄陽轉洛陽迻邐歸長安。冬天11月,竟以寓卒于潭岳間的一條小船上,旅殯岳陽。 杜甫著作 秋興八首 諸將五首 詠懷古跡五首 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望岳 登樓 題張氏隱居 玉台觀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無題 漫興 梅雨 題玄武禪師屋壁 小至 攜妓納涼晚際遇雨 新秋 野望 白露 白絲行 赤霄行 冬狩行 短歌行贈王郎司直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莫相疑行 石筍行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醉歌行贈公安顏少府,請顧八題壁 醉時歌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風雨看舟前落花,戲為新句 負薪行 高都護驄馬行 古柏行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晦日尋崔戢李封 寄韓諫議 美陂行 楠樹為風雨所拔歎 清明二首 釋悶 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玄都壇歌寄元逸人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醉歌行 江南逢李龜年 絕句 夔州歌 三絕句 書堂飲既夜複邀李尚書下馬月下賦絕句 戲為六絕句 贈花卿 哀江頭 哀王孫 兵車行 春望 春夜喜雨 石壕吏 新婚別 登高 水檻遣心 名作鑒賞 望岳 【題解】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眦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兵車行 【題解】 見《杜工部集》,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十載(751)。是年,唐征伐作戰,大肆征兵,致使民無甯日。杜甫有感于此,作《兵車行》以抒其憤忿之意。 【原文】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戌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春望 【題解】 唐蕭宗至德元年(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肅宗在靈武(今甯夏靈武縣)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今陝西富縣)的羌村,只身投奔,途中為安史叛軍所俘,押往長安,次年春天才得脫身。在被迫留居長安的日子里,他寫了許多反映淪陷區生活的詩篇,或感時憂國,或思家念親,《春望》就是作于此時的一篇代表作。 【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石壕吏 【題解】 見《杜工部集》。為《三吏》之一,作于公元759年。安史之亂後,唐由盛變衰,國不成國,民無甯日。是年,作者經新安、石壕等地流離遷徒,目睹官吏征丁後有感而作。《三吏》,分別為《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石壕,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南。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戌。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新婚別 【題解】 杜甫“三列”中的《新婚別》,精心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此詩采用獨白形式,全篇先後用了七個“君”字,都是新娘對新郎傾吐的肺腑之言,讀來深切感人。 【原文】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忽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白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複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蜀相 【題解】 見《杜工部集》。約作于上元元年(760年)。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覽、憑吊,作了這首《蜀相》,以抒述婉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春夜喜雨 【題解】 見《杜工部集》,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飄泊西南”時在成都所作。詩人在對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原文】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燭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題解】 見《杜工部集》,作于公元761年,時值安史之亂尚未平定之際。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親友資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蓋一草堂,以安頓其家。翌年八月,草堂為秋風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記之。 【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仗自歎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 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聞官軍收複河南河北 【題解】 見《杜工部集》。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史朝義(史思明之子)兵敗,自縊于林中,其將田承嗣,李懷仙皆舉地降。至此,河南、河北地區相繼收複。時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台),乃作此詩。河南河北,指今洛陽一帶及河北北部。 【原文】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絕句四首(其一) 【題解】 杜甫的七言絕句不多,然而這一首卻是中國最流行的小詩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話,卻又深含了詩人的審美理想,極受文人學者所推許,可說是以俗為雅,雅俗共賞。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旅夜書懷 【題解】 《旅夜書懷》,是杜甫離開成都,攜家乘舟東下,經過渝州(四川重慶)、忠州(四川忠縣)時(765年)寫的。 他早歲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到頭來什麼事都沒有做成,只落得年老多病,親朋零落,只身飄泊,置身于這樣浩渺的江上,自己仿佛是天地間的一只沙鷗,飛往哪里去呢?寂寞啊,寂寞!作者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原文】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登高 【題解】 見《杜工部集》,寫于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時其流落夔州(今四川奉節)。古九月九有登高習俗,此詩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寫其長年飄泊、老病孤愁之感。 【原文】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江南逢李龜年 【題解】 李龜年,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名樂師。杜甫年青時在洛陽曾聽過他的演唱。晚年飄泊江南後,杜甫竟與樂師異地重逢。這時候距“安史之亂”以前的“盛唐時期”已經十多年了,詩人和李龜年都是晚年了,在這樣的境地相逢,有回憶,有傷感。于是,詩人用非常含蓄的語言,說出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原文】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相關評論 1、杜甫是個老乞丐 古今中外,文人當乞丐並不鮮見。 陳西瀅在《現代評論》第二卷第四十八期(1925年11月7日)的《閑話》里說:“有人游曆西班牙,他的引導指了一個乞丐似的老人說,那就是寫《堂吉訶德》的塞萬提斯。聽者驚詫道:塞萬提斯麼?怎樣你們的政府讓他這樣的窮困?引導者道:要是政府養了他,他就不寫《堂吉訶德》那樣的作品了。”為此,魯迅兩兄弟打起了筆墨仗。魯迅在其《不是信》中說陳西瀅是“道聽途說”;周作人《塞文狄斯》中說“我覺得這個故事很是有趣,不禁發了一點考據癖的癡”,最終得出結論:“他的窘況確是曆曆如見,但似乎他那懸鶉百結的真相卻終于沒有人親見,——自然他的親戚朋友是看見的,不過不曾見諸記錄。” 不管人家塞萬提斯是否真的當過乞丐,杜甫當乞丐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唐馮贄《云仙雜記·惠一絲兩絲》引《浣花旅地志》記曰:“杜甫寓蜀,每蠶熟,即與兒躬行而乞曰:‘如或相憫,惠我一絲兩絲。’”《云仙雜記》是本小書,作者也名不見經傳。它的真實性,我們從杜甫一生坎坷的經曆可以看出來。 杜甫起初在長安的幾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後來加之父親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經濟來源,導致生活陷于困頓,他有個族孫杜濟住在長安城南郊,為了叨擾一頓飯吃,他每每前去走動,但這位族孫生活也不寬綽,見長輩來了,心里老大的不樂,嘴上不好說什麼,卻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打井水淘米,使勁擺動水桶,把水攪得挺渾;到園中砍菜,放手亂砍一氣。杜甫對此感慨萬分,作《示從孫濟》“平明跨驢出,未知適誰門。權門多噂杳,且複尋諸孫。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具論。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後淒涼心境的表露。 當然也不乏好友相助。有一次杜甫鬧瘧疾,被折騰得面黃肌瘦,頭白眼花,差點要了命。大病初愈,他拄著拐杖出門散心,不知不覺來到王倚家門口。王倚見杜甫這般模樣,十分同情,買肉買酒,熱情地招待了他。杜甫作詩《病後過王倚飲贈歌》表示感激:“但使殘年飽飯,只願無事長相見。” 其實從那時起,杜甫就有意無意地過起了到處乞討的日子。其詩《投簡咸華兩縣諸子》“饑臥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便是他這段長安生活的真實寫照。《云仙雜記·夜飛蟬》引《放懷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見妻子。韋侍禦見而退,使其婦送夜飛蟬,以助妝飾。”丈夫窮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還不覺得,倒是客人實在看不過眼,叫夫人送了一個頭上裝飾品過來。 後來杜甫被迫離開長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開鍋了。杜甫自己有所記載:“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小兒餓得實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顧不得父子之禮,沖著父親一陣怒吼,叫他趕快到鄰居那里去討口飯回來吃。沒有辦法,當過幾天小官的杜甫實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著頭皮,拉下面子,給老鄉、彭州刺史高適發出求援信:“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饑寒。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高適從百里之外背米來接濟他,鄰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卻了無米之炊的困苦。杜甫有詩為證:“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 鎮蜀的劍南節度使嚴武慕杜甫之名,舉薦其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工部就是這樣來的。朋友尹裴冕還為他在浣花溪上游選擇了一塊風景不錯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茅屋,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杜甫草堂。 公元765年,嚴武病故後一個月,杜甫攜妻兒乘船東下,離開了成都。六年後,據《舊唐書·文苑本傳》:“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時年五十有九。”大致情況是,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九天。當地縣令用小船將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當晚就因為醉飽過度而辭世了。 杜甫過著近似于乞丐生活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時運不濟。那今天的俗話說,就是有些背時。杜甫年輕時,不大求上進,《唐才子傳》說他“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公元747年,風流天子唐玄宗詔令天下才子到京師就選,頗有些詩名的三十五歲的杜甫才興沖沖地前往應試。然而,天不遂願,據說是奸相李林甫害怕賢才入選不利他把持朝政,于是從中作梗,攪了局,致使無一人及第,反而上表祝賀皇帝,說是“野無遺賢”。而就在此時,杜甫曾任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的父親杜閑去世,斷絕了生活的來源,迫于生計,他不得不沿街賣藥,或寄食于朋友處。這段貧困的羈旅,被他自己寫進了一首題為《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詩中:“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這也是杜甫當乞丐的開始。盡管長安的日子苦是苦了些,但他依然舍不得放棄對榮華富貴的追求,不斷向權貴投詩,以期引起他們的重視和任用。公元751年,他向玄宗進獻《三大禮賦》,受到贊許,卻命其待制集賢院,結果一等就是整整四年,最終還是沒了下文。好不容易當了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杜甫以為自己從此就要飛黃騰達了,不料僅僅一月之後,安祿山造反,打亂了他的計劃。保命要緊,大家一窩蜂地逃出了長安。公元757年,郭子儀率兵收複了京師,杜甫隨唐肅宗及其百官回到了長安。這一階段,他總算過了幾天安穩日子。可他不知明哲保身,偏偏要替在平亂期間老打敗仗的宰相房綰說好話(因為房綰在平日里對他很關照),遂得罪了唐肅宗。公元758年5月,杜甫被降為華州司功參軍,負責祭祀之類的小事,以後就再也沒爬上去過。 二是性格“褊躁傲誕”。這不是我說的,而是參與編纂《新唐書》的宋祁說的。宋祁認為杜甫的性格遺傳自其爺爺杜審言,即“褊躁傲誕”。《唐才子傳·杜審言》也說他“恃高才,傲世見疾”。杜審言是進士,也是詩人,還是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兄弟的座上賓。《新唐書·杜審言傳》杜審言大言不慚地說過:“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杜甫比他爺爺來毫不遜色,宋王讜《唐語林》卷二有所記載,杜甫曾自誇:“使昭明再生,吾當出劉,曹,二謝上。”爺爺狂,人家還不得不買帳,杜甫狂,卻狂得不是時候。《新唐書·文藝上》載述:“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甫)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由此可見杜甫對嚴武是卻不大領情的。見到嚴武,他不戴頭巾,也不打招呼。有一次喝多了,發起了酒瘋,他居然站到嚴武的寶座上,瞪著眼睛怪模怪樣地說:“嚴挺之竟有這樣一個兒子啊!”人家嚴武是何許人也,堂堂封疆大吏,凶暴勇武,自然會心生怨恨。《新唐書·文藝上》載述:“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鉤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說來也怪,要不是嚴武出門准備去殺杜甫的時候冠被簾鉤了三次,才有人趁機告訴了他的母親救杜甫,杜甫十條命只怕也丟了。章彝就沒那麼好運。由此可以看出,盡管嚴武對自己有所幫助,但杜甫從骨子里是看不起他的,有時會自覺不自覺地表露出來。後來嚴武雖沒殺他,但對他的接濟自然也就少了,最終嚴武一死,杜甫也待不下去了。 三是自視清高,高不成低不就。《新唐詩》本傳說杜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仕途上,杜甫也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他自己耽誤了。公元755年,四十四歲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狀,要他去當河西縣尉,主要任務是征收賦稅,追捕盜賊,而且河西荒涼偏僻,杜甫覺得太苦,不肯上任。後來也不知道是誰幫了他的忙,進行了通融,朝廷轉而讓他當了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雖然也是個芝麻官,但處于長安附近,容易交往,晉升的機會顯然要多一些,于是他就接受了,總算走上了仕途。因房綰事件而降官後,本來嫌官小的他干脆不干了,拍屁股走人。當年的許多文人日子過不下去了,都可以開館授徒靠束脩度日,杜甫不干,一心只想當官,卻總不能如願。 北宋歐陽修《梅聖俞詩集序》云:“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清錢謙益《〈馮定遠詩〉序》亦云:“詩窮而後工。詩之必窮,而窮之必工,其理然也。”“窮而後工”成語字典中對它的解釋是:舊時以為文人越是窮困不得志,詩文就寫得越好。正因為有過乞丐一般的生活,杜甫才能夠寫出不少關心勞動人民疾苦的詩來,最終被人稱為詩聖,客觀地看文人當乞丐真的不是一件壞事。 2、杜甫的詩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並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于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于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郁頓挫。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