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曲藝術欣賞

作品簡介 《春江花月夜》:此曲根據琵琶大曲《夕陽簫鼓》改編。最早刊見于清代光緒21年“李芳園琵琶譜”。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地迷人景色,盡情贊頌了江南水鄉地風姿異態。全曲就像一副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雅淡麗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 《劍門春意濃》:本曲主要描寫四川劍門地區的風光,生動的表現出該地春天百花齊放、爭奇斗豔,一片欣欣向榮的繁鬧景象。 《蕉窗夜雨》:箏獨奏曲,中州古曲。軟套(重三六)音階。樂曲的標題可能取自宋詞;“只知愁上眉,不知愁來路。窗外有芭蕉,陣陣黃昏雨。逗曉理殘妝,整頓教愁去,不合畫春山,依舊流連住。”主題的旋律幽雅,速度緩慢,常以滑音和顫音潤飾,表現了一種靜謐、安適的意境。全曲恰似一幅工筆精細,素色淡雅的水墨畫,引人入勝。 《梁祝》:創作于1959年。樂曲內容來自于一個古老而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四世紀中葉,在我國南方的家村祝家莊,聰明掃盲情的祝員外之女祝英台,沖破封建傳統的束縛,女扮男裝去杭州求學。在那里,她與善良,純樸而貧寒的青年書生梁山伯同窗三載建立了深摯的友情.當兩人分別時,祝用各種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內心蘊藏已久的愛情,誠篤的梁山伯卻沒有領悟。一年後,梁得知祝是個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許配給一個豪門子弟—馬太守之子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憤死去。祝英台得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來到梁的墳墓前,向蒼天發出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梁的墳墓突然裂開,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對彩蝶,在花叢中飛舞,形影不離。 這首絢麗多彩,抒情動人並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的交響作品,在民族化,群眾化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與成功的嘗試,在國內外演出均受到熱烈的歡迎,群眾稱之為”我們自己的交響音樂.”在1960年第三次文代會上,與其它一些文藝傑作被譽為:“是一個階級,一個民族在藝術上走向成熟的標志。”它已在歐、亞、美各大洲演出,並以其中華民族的鮮明風格與特點,得到國際公認。香港藝術家們把它改編成高胡協奏曲,清唱及舞台劇,美國的舞蹈家還根據它改編成美麗動人的冰上舞蹈。八十年代初,彩蝶又飛過海峽,台灣唱片廠翻版出售>,受到普遍歡迎,台灣刊物還發專論評介,引起各界人士很大的重視。香港唱片公司由于該片發行量超過一萬張和兩萬張,曾獎給作者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如今>已飛進世界音樂之林,活躍在國際樂壇上的彩蝶了。 《臨安遺恨》是我國第一部突破流行模式,在音樂中融合曆史背景、人物劇情和舞蹈場面的故事性很強的古箏音樂電視作品。該作品從三個層面刻畫了岳飛由立志報國、征戰沙場到下獄臨安、痛飲禦賜毒酒的悲壯人生曆程。 這是首及富民族特色,旋律優美的曆史題利的現代箏曲。用箏樂演繹民族英雄岳飛,在臨發(今杭州)大理寺獄中的一段感情經曆:有人回憶金戈鐵馬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激昂壯烈;有懷念身處水火的黎民百姓、慈母妻兒的似水柔情;有對自己遭誣身陷囹圇的難平悲情...樂曲起伏變化,既有大開大闔氛圍的渲染,又有細致入微的人物內心刻劃。 它是由作家何占豪先生在1990年發表的中阮協奏曲,1992年將其改為古箏協奏曲。這首古箏協奏曲取材于傳統樂曲《滿江紅》的旋律素材,表現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被奸臣陷害,囚禁在臨安(今杭州)獄中,在赴刑場的前夕,他對社稷面臨危難的焦慮,對家人處境的掛念,對奸臣當道的憤恨,以及對自己精忠報國卻無門可投的無奈而引發的感慨。 曲子在悲壯激昂的鋼琴前奏中開始,由憂傷到悲壯,由輕緩到強烈,行曲采用大量的長搖、左手大幅度刮奏和大量激昂的華彩、重音和弦,配合對比鮮明的速度、力度變化,使全曲充溢著壯悲的基調和強烈的感情色彩。她對這個曲子完美的演繹將聽眾的思緒帶會到那個亡國之前回光返照的混亂年代,民眾迭起的抗金情緒也沒能挽回頹敗的南宋王朝,英雄亦逃不過,成為曆史之潮的祭獻品。結束句好似一聲長歎,我們聽到英雄在魂歸末路的時候余恨未了的無奈引發出的感慨。 整個樂曲旋律獨特、新穎動人,既刻劃出如詩如畫的意境,又演染出熱烈恢宏的氣勢;既富于濃郁的民族韻味,又透出強烈的時代氣息,可以說是傳統與現代、民樂與西洋樂較完美的結合,是作曲家在民族器樂創作領域里的一次成功嘗試和大膽突破,使人有別開生面、耳目一新之感。 《竹樓情》:優美動聽的旋律和音色,展示出一幅醉人的傣鄉風情畫卷,讓人仿佛走入滇南那片熱帶叢林,領略到那湛藍的天空、翠綠的蕉林、暮歸的牛群、傣家的竹樓所透出的一片祥和與甯靜,聆聽到邊疆兒女發白內心的歡歌笑語…… 《鄉韻》:婉婉鄉音、悠悠鄉情,道不盡對故土的眷戀,訴不盡對故十的深情,這是一首極富韻昧的古箏協奏曲,作品以陝西地方音樂為素材,創作手法簡練明暢,生動的旋律、濃郁的韻昧、跌宕的情緒、清晰的配器,使這首樂曲成為秦箏作品頗具特色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