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八任 軒尼詩JoHn PoPE HEnnEssy(6)

第三段跟第二段銜接,經大道西,止于第187號地段水兵俱樂部。

第四段、第五段跟第一段銜接,從第471號地段大佐治街起,至筲箕灣第7號地段止。

第六段起于陸軍兵房所在之西南花園道,向南直上堅尼地道、梅道、寶云道與白蘭特順道,止于域多利山峽以北。

第一段至第五段,為後來電車的行駛線,第六段為纜車的行駛線。為了急于解決山頂英國人的上下山問題,決定首先開辟第六條線路。

在香港政府頒布有關條例後,批准由畢其利贊臣、大衛沙宣、云仙史蔑與嘉活曉士4家私人公司聯合組成“香港山頂纜車公司”,1885年開始修建纜車鐵軌,同時參考了舊金山、蒙特利爾和聖保羅等地的纜車設計。

由花園道的起點站到達山上終點,全長1305零五英尺,鋪平斜坡路面,敷設枕木鐵軌。開展這類工程,在當時的條件下,不是輕而易舉的。當時,以蒸汽機為動力牽引上下兩部纜車。一部在山頂,一部在山腳,用兩條五千英尺的鋼索既系住兩部纜車,又分別卷在山上站與山腳站的鼓形齒輪上,另外還安裝活動齒輪調節鋼索的伸縮。

當蒸汽機發動後,便由齒輪帶著鋼索滑動,兩部纜車相向行駛,山上的纜車向下滑行,山下的纜車往上拉起。在司機座里,裝有指示針,指明兩車行駛時的相對距離與位置。當兩車行駛到中途時,設有雙軌的岔道將二者左右分開。互相避過之後,又行駛在單軌上。在當時,技術已算相當先進。

這條山頂纜車線,經過3年的修建,于1888年5月30日竣工通車,時間跨越兩任總督,起于第八任軒尼詩,成于第九任寶云。纜車穿過叢林,爬越山坳,把乘客一直送到海拔397米的港島最高峰太平山上。

從山腳乘纜車到達山頂,約十幾分鍾就夠了。上山的坡度,一般是四十五度左右,最陡的地方為八十度。車廂分兩個等級收費,高價部分不招待衣履不整的華人,是為了不讓傭仔和雇主平起平坐,有損雇主的“高貴”身份。

當時纜車的修建,既不是把人們送上山去度假,住在酒店或別墅里松松筋骨,也不是讓游客上山飽覽四周的風光,而完全是為了山上的英國人。因為英國人高踞其上,下山上山不堪其苦。山頂所住的英國人,不過二三十戶,華人只有紳商何東一人,准在那里建築別墅。這個禁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才不再實施。

正因為乘客稀少,山頂纜車初期的營業狀態不佳,也就影響了計劃中前五條電車路線的設計、建造與使用計劃。遲至1902年,香港政府才批准私人機構承辦全港的電車事業。所以,電車比纜車晚了17年之久。

如今到已經高度現代化了的香港觀光游覽,仍可以坐上百多年前修建的纜車,攀上太平山頂,飽覽“東方之珠”的美麗景色。

首次裝設電話

1873年~1876年,英國人貝爾利用電流傳送聲音的原理,進行實驗,發明制造了電話。1881年,英國東方電話電力公司在倫敦成立,立即開發利用這一科學發明。翌年,該公司申請在香港營業,香港東方電話電力公司在雪廠街二號正式成立。于是,香港在遠東地區首先使用上了電話。

安裝電話之前,港府各機關之間,洋行商賈交往,全依靠電報。在香港雪廠街旁邊的一座小山上,住滿港府機關,1874年起,港府軍政部門,已經開始使用電報機聯絡。山上建有電報機房,滿山樹立電線杆,分別通向東西區,供港府與赤柱、西環、上環及東區的軍營與機關聯絡。

19世紀70年代,上海商業比香港更繁榮,許多香港商人紛紛到上海投資開設銀行,香港和上海的通訊聯系亟需開通,1871年,大東電報局開始鋪設海底電纜,從香港拖到上海。與此同時,香港開始有股票買賣,股票的買方同賣方需要股票經紀人溝通,洋行與洋行,洋行與經紀人的聯絡,都急需電話安裝。

據陳謙先生記載,香港東方電話電力公司營業部由英國人擔任總經理,並聘有中國人買辦,其下有雇員,專管營業方面的一切事務。工程部由英國人擔任總工程師,負責工程設備方面的工作。廣東省三水縣人梁生,20世紀初年曾在公司主管線路工作。他對電話線路設施認真鑽研,頗有技術,熟悉線路情況,手下帶有學徒。線路出現故障,他能迅速排除,使通話保持暢通,傳聲清晰。為香港早期的電話事業付出了不少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