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十任 德輔GEorgE WilliaM DEs VoEu

1887年10月6日至1891年5月,德輔任第十任香港總督。

德輔(1834~1909),英國巴登市人,出身名門。1853年進牛津大學,中途輟學,到加拿大經營農場,後進多倫多大學,完成學業得學士學位,並取得律師資格,做了一段律師後,轉入政界。1863年被派往英屬殖民地圭亞那任治安法官和商務總監。1869年赴聖盧西亞任職;1878年任斐濟總督,兼任西太平洋地區最高行政長官。1886年任澳大利亞總督。封爵士。1909年去世。

從德輔到第十六任港督史塔士,經曆了七任總督。由德輔1887年抵港,到史塔士1925年10月離職,共約40年,其間天災人禍接連不斷,既有瘟疫蔓延,又有大火、暴風、狂雨襲擊,更有港英當局對香港人民的殘酷鎮壓,百姓塗炭,民生倒懸。香港人士稱之為長久的“黑暗時期”。黑暗給居民帶來痛苦,也促使其覺醒、團結、斗爭,又加上內地辛亥革命正在發生,香港湧現出一批接受先進思想的進步人才,促成了海員、省港罷工的興起和成功。德輔正是“黑暗時期”內第一個就任港督。他本人又有濃厚的種族歧視觀念,是一個種族歧視主義者。在任期間,銀價暴跌,港元貶值,經濟陷入困境。英國政府強令香港政府“繳納皇家經費”,由每年2萬英鎊增加到9萬英鎊。德輔為應付龐大“貢費”,擬定開辟香港土地資源計劃。

從正直青年到殖民統治者

據巴圖所著香港紀實叢書記載,德輔任圭亞那治安法官和商務監督時,年齡還不滿30周歲,血氣方剛,躊躇滿志,是一個有理想的正直青年。

第十任德輔當時圭亞那有很多甘蔗種植園,勞工大多數來自中國和印度,其中很多人是被殖民者和人販子騙來的。在這里,他們受到了非人待遇,失去了人身自由。

受過現代自由主義教育的德輔,對廣大勞工的處境比較同情。他嚴厲指責這種不“人道”的剝削,明確支持勞工們提出的一些合理要求。

當地富商和莊園主並沒有將這個年輕總管放在眼里,他們直接上書英國政府,狀告這位行政官的“行為不端”,要求必須撤換掉他。德輔所講的圭亞那情況在英國朝野引起了激烈爭論,不少人支持德輔。然而英國政府聽信富商和莊園主的誣告,撤換了德輔。改派到聖盧西亞任職。

德輔並沒有就此罷休,他到聖盧西亞上任後仍念念不忘圭亞那之敗,他給英國外交大臣寫了一封信,希望英國政府能夠主持公道,重新調查圭亞那勞工狀況。

英國政府迫于各方的壓力,不得不派代表團前往圭亞那進行調查,德輔也是代表團成員。但在調查團出發前,反對德輔做法的人早已通過其他人將此消息提前通知了當地的商人和園主,使他們及早做好准備。結果,當代表團到達圭亞那時,商人和莊園主所組織的人都指責德輔言過其實,過分挑剔。搞得德輔一個人孤掌難鳴,有口難言,在調查團面前很是難堪。最後只好承認自己“報告寫得太倉促”,“記憶不清”。

通過“圭亞那糾紛”,德輔開始明白了自己的頂頭上司希望自己在英屬殖民地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自己在殖民地中要依靠誰、不能反對和得罪誰。

1887年10月6日,德輔帶著英國王室的重托,帶著清洗圭亞那恥辱的決心,來到了香港。

填海擴土

港英政府的財政收入,很大一部分靠賣地皮得來,而彈丸之地的香港,土地從哪里來,只有填海,所以填海造地是每任港督工作的重要內容。

1874年9月22日,香港遭遇曆史上最凶暴的大風襲擊,中區海旁堤岸全部被摧毀了。

當時的總督堅尼地于1875年5月任命一個委員會,設計海旁堤岸的全部改建計劃,並包括填海拓地工程在內。

根據該委員會的調查及估算:如果以中區美利碼頭為中心,東至銅鑼灣,西至煤氣公司,將沿海堤岸翻修,並填海擴展海旁地面,需要動用21.2萬元。由于費用太大,所以在堅尼地任期內,海旁堤岸重建與再填海計劃被擱置起來,只將損毀厲害的部分堤岸作了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