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十七任 金文泰CEcil ClEMEnti(1)

1925年10月,史塔士被倫敦調回,11月1日金文泰抵港,就任第十七任港督。1930年2月任滿離港,共5年。

金文泰(1875~1947),也譯作克萊門蒂。英國人。畢業于牛津大學。1899年被招募為官學生來港,在廣州學習粵語和中國書法2年。曾在新界土地測量處工作,1907年任香港助理輔政司,1909年代表港英政府出席在上海舉行的國際禁煙會議。次年任梅含理的私人秘書。1913年任圭亞那輔政司,1922年轉任錫蘭輔政司。

金文泰在港任職期間,禁止雇用童工,保護兒童會成立。九龍半島酒店開業。修建啟德機場。香港廣播電台啟播。

1927年2月18日,魯迅應邀由穗至港,在青年會禮堂以“無聲之中國”為題發表演說。次日,續講“老調子已經唱完”,反對尊孔複古,由許廣平粵語傳譯。

1930年金文泰離港後,赴新加坡任總督兼馬來亞高級行政專員。受封爵士。1947年去世。譯著有《嶺南情歌》、《英屬圭亞那的華人》等。

香港有的報刊認為,從金文泰以後的3位港督當政時期,是香港生息休養的時期,他們都為香港社會的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收複和反收複的較量

1921年,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對戰後遠東和太平洋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進行再分割,召開了華盛頓會議。會議期間,中國代表顧維鈞提出要求取消和早日停止使用所有的租借地。顧維鈞在議案中“曆數了列強在華租借地破壞中國領土完整,危及中國國防、將中國牽入列強沖突的旋渦及被列強利用來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等事實,要求將此等租借地取消或從速廢止之”。由于中國人民反帝愛國斗爭的壓力和列強之間的相互矛盾,以及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使列強不得不有所退讓。法國聲稱同意撤出廣州灣;英國後來聲稱在集體交還租借地時會放棄威海衛;日本也被迫表示同意交還膠州灣。但是,英國代表、樞密院大臣貝爾福在會上力圖避開新界的問題。他說,新界應該繼續由香港管理,“因為沒有它,香港就完全無法防守。”

第十七任金文泰在12月7日的第13次會議上,中國代表反駁了貝爾福的言論。中國代表指出,保留新界並不是保衛香港的唯一解決辦法。由于英國得到其他帝國主義強國的支持,中英雙方僅就新界問題進行過一次小小的交鋒,就不了了之。

到了金文泰任總督期間,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斗爭更加高漲。1924年1月,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又提出不平等條約問題。大會宣言中明確提出:一切不平等條約,如外人租借地、領事裁判權、外人管理關稅以及外人在中國境內行使一切政治的權力侵害中國主權者,皆當取消,重訂雙方平等、互尊主權之條約。在這以後的幾年內,中國國內的反帝愛國浪潮不斷高漲。1927年1月,在北伐戰爭節節勝利的形勢下,湖北的工人、學生和其他愛國群眾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面對這些疾風暴雨般的反帝愛國運動,英國當局坐立不安。香港總督金文泰竭力鼓吹合並新界,長久占據。1926年1月,他在一封機密信件中建議保住新界。一年之後,他在一份電報中說,鑒于中國各地都有人在煽動收回一切租地和租界,現在十分重要的事情是,盡快使該租界地(指新界)永久化。萬一英國最終不得不對中國南方采取軍事行動的話,可以把割讓新界作為事實上交還威海衛的補償,或者作為“慷慨地”修改條約的補償,或者以之作為重歸舊好的條件。

但是,英國駐華公使藍浦生認為,金文泰的建議只會更加激發中國人的反帝愛國情緒,加劇帝國主義對英國的指責,因此,藍浦生竭力反對金文泰的建議。于是,英國外交部決定按兵不動,免生事端。但是,稍晚些時候,金文泰被授權發表了這樣的聲明:“當內戰的戰火不幸在中國燃燒之際,英王陛下政府全力保護香港及其大陸部分,他們絕對不會交出香港,不會以任何方式在英國統治的大陸的任何部分放棄或削弱其權利或權力,英皇陛下政府保有它們符合它的最高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