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9節:讓天下人都簽投名狀(2)

就像印證這些話一樣,九天之後,也就是在當年的12月1日,郭威的軍隊真的全體開拔,向開封以北運動。一個公開的理由是——契丹。不要驚訝,也不要膩煩,雖然真的是很老套了。但是契丹的軍隊就是又來了,還得要由郭威去抵擋。

郭威的軍隊一路向北,一連走了半個月,士兵們越走越郁悶。為什麼?一來他們實在是想不通為什麼要這麼快就離開開封;二來是因為速度實在是太慢了。有多慢?請計算,他們當年12月1日從開封出發,同月16日才到達了澶州。澶州,就是最早給郭威報密信的王殷的地盤。就在一個月前,同樣的從澶州到開封這段路,處于進攻態勢的郭威只走了三四天!

現在他們卻要以這種蝸牛式的行軍速度,去邊境迎擊來去如風,已經入侵的契丹兵團!

真是活見鬼,大兵們滿腹狐疑,可又都心不在焉。邊疆離他們太遠了,就算那里的人都死光了,又與他們何干?你能想象剛剛劫掠了本國都城的士兵們會對邊疆百姓們的苦難感同身受嗎?何況他們這時自己也正有搞不定的事讓他們心煩。

因為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

京城是白搶的嗎?當時的獸性和快感早已經成為過去了,在這半個月沉悶緩慢的行軍途中,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時間來想一想他們的前途和已經非常不妙的命運。一個終極問題擺在他們面前,這問題本來不應該有的,但是現在卻沉重地壓在他們的脖子上,其危險性就像是一把刀,而且已經割破了他們的皮,馬上就要切入他們的肉。

那就是皇帝並不是計劃中的郭威,而是又一個姓劉的人。這個人已經在上任的途中了,按時間計算,就算走得比他們還慢,十天之後也一定會到達開封,再之後的事情就是傻子都能知道——新皇帝遲早會有一天和他們算算賬的!

那該怎麼辦?一股股可怕的潛流在龐大的軍隊中隱隱流動,每個人的情緒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暴躁不安,但是解決的辦法卻一點都沒有。他們明明知道,這樣下去,他們就是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但他們卻只能聽從命令,去邊疆和那些混賬的契丹人打什麼鬼仗!

尤其可恨的是,最應該著急恐慌的郭威卻反而越來越鎮靜了,甚至非常的輕松悠閑,每天除了有快馬在他與開封之間流動之外,他什麼事都不管,像是他早有了把握,無論發生什麼他都百分之百地安全似的。

這讓整個軍隊都極端抓狂,他們感覺被騙了,想當初他們起兵時難道不是為了郭威嗎?難道他們就只能這樣眼睜睜地看著自己都走向死亡而郭威卻獨善其身嗎?

無論如何都要把郭威也拉下水!

這種情緒不斷地醞釀積累,終于在當月的16日,大軍到達澶州時,抓狂的沸點來到了。士兵們都不走了,公開統一了思想——我們當初擁立郭公打京師,已經個個負罪于劉氏,現在還要立劉氏為帝,將來還會有我們的好下場嗎?

這樣的話馬上傳到了郭威的耳朵里,面對著這樣赤裸裸的話,以及周圍無數雙火辣辣的眼神,該干什麼已經再清楚不過了吧?但是郭威偏偏再次讓所有人失了望。他什麼表示都沒有,只是說別讓士兵們太累了,就在澶州放假三天,到19日再開拔走路。

19日,大軍勉強再次起程,之所以還能移動,完全是出于郭威的嚴令——軍令如山,不從者斬!但是到了第二天,也就是公元950年12月20日時,郭威的話不管用了,無論如何軍隊都再也驅趕不動了。隊列散開,人人奔走,軍隊里最可怕的現象,嘩變已經初步形成。

這時的郭威不再作任何努力,他甩開眾人,躲進了一間民居里,充分地表達了自己三個不的原則,即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

但是很可惜,這間小小的路邊民房根本難不住剛剛搶劫完開封的士兵們,只見轉眼間一大群士兵擁了過來,緊跟著爬牆架梯沖進了屋里,把郭威團團圍住,群情洶洶異口同聲——

請您當我們的皇帝吧!

這是大家一致的心聲,表達了我們同甘共苦、生死與共以及生死不離的決心,還有我們早就綁在了一起,跑不了我也蹦不了你的現狀……所以,郭大皇帝,你就答應了吧!

但是天殺的郭威仍然不為所動,還是不停地謙讓。這時一個經典的、決定性的場面出現了,只見當時亂成一團的人群突然閃開了一條通道,有一個士兵抖開了一面剛剛卸下來的黃旗沖進了屋里,不由分說,就把郭威裹了個嚴嚴實實,然後眾人簇擁,一哄而出。

轉瞬間,屋外邊響起了震天動地的歡呼聲,數萬名士兵終于看到了一個身披黃"袍"的郭威,一個新的皇帝真的就此誕生了!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場面,好幾萬個身強力壯橫行無忌的大男人都從心底里松了一口氣,終于達到心願了,終于安全了,原來強迫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哪怕是強迫他去當皇帝……在這數萬人當中,就有我們的主角趙匡胤。他身為郭威的親兵,一定在近距離內親眼目睹了這出黃旗加身、郭威稱帝秀的整個過程,不管他是否理解了這件事的真正內在核心——也就是說,為什麼會有這次出征,以及郭威一定要拖延到今天才"被迫"上位,這件事都永遠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