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85節:我的江山我裝修(5)

史稱趙匡胤馬上就答應了(唉,不知道是出于安慰臨死的老媽還是什麼別的心理)。可是沒想到他老媽真的是個厲害無比的人物,臨死都毫不放松。她趁熱打鐵,馬上說——去把趙普叫來,當著我的面,立即把這份誓書寫出來。立字畫押,不得反悔!

趙普被火速召來,他寫好誓書,並在紙尾處簽上"臣普記"三字,然後裝在皇宮專用的盒子——"金匱"里,由謹慎可靠的宮里人收好保管(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以上就是北宋之初,兩大疑案中"金匱之盟"的官方記載。根據以上記載,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知道這件事的,活下來的大概只有三個人——即趙匡胤本人、趙普以及那位專用掌管金匱的謹密宮人(保守估計,只有一個宮人)。

關于"金匱"的真假之謎,甚至到底有沒有"金匱"的存在,都因為在公元961年6月份宋太祖趙匡胤的生母杜太後的去世而無從考證了。流傳到今天,它的起源出處至少還有另外一個版本,那是取材于宋初名臣王禹偁所著的《建隆遺事》中的記載,但是不必細究,隨便讀一下都覺得那簡直就是在惡搞。

這本宋人筆記里記載,皇位傳遞這樣的大事,竟然是在一次舉族歡慶的家宴上公開決定的。而且提出這個決定的,竟然是趙匡胤本人。

他向他媽媽敬酒,當眾宣布,當他死之後,就會傳位于晉王光義,光義死後,就傳位于三弟光美。他媽媽大喜,這完全成就了一個女人的最高願望——讓他老媽杜太後不僅是一代開國之君的母親,還要讓她空前絕後地成為三位天子的母親!

而太後大喜之下,再要求趙光美死後複歸皇權于匡胤之長子德昭……真是一家和睦,雍容揖讓,古今之典范大成!

我們把目光向南轉吧,一直越過長江,再越過南唐的都城金陵,溯江直上,來到古代的洪州,也就是今天的南昌。在那里,也是在公元961年的6月,發生了一件真正對當時的中國影響巨大,且史實准確的大事。

李璟死了。而且非常遺憾,這時他已經叫李景。與他最初的本名李景通只有一字之差。因為他已經不再是皇帝,而是"南唐國主。"

李景,當他死的時候,或許會無比清晰地回憶起他生命最初時的印跡吧。他生于安樂,父親為他准備好了一切,但是卻無奈地死于憂患,他應該會想起,父親臨死時仍然對他不放心。那時李昪掙紮著說出了人生的最後一個要求——

兒子,把你的手指放進我的嘴里。

李景不明所以,但還是遵命執行。只見李昪狠狠地咬了下去,把兒子的手指咬得鮮血淋漓。這時,才說出了心里最不放心的事——

兒子,疼嗎?要記住你要善交鄰國,守住祖業,保住社稷,不要像隋煬帝楊廣那樣自侍強大隨便出兵,最後自取滅亡。要記住我的話,你才是孝子……才不會疼啊!

可是李景都忘了,在治國用兵這些國家根本大政上沒有一件是按照他父皇最後的囑托而做的。到他死的時候,他的國家已經少了一半的國土,而且四鄰交惡,民生貧困,能暫時保住江山的,只有一條上天賜予他的長江。

但就是這條長江,還差點讓他落入北岸的宋軍手里。那是在當年的三月,李景覺得金陵與長江北岸的敵營離得太近,太不安全了,執意要遷都到洪都(今南昌)。可是在遷都的過程中,他的龍舟在長江中突遇大風,直接被吹向北岸,差一點就讓宋朝的水軍不勞而獲。

曆盡周折到了洪都,李景卻病倒了,真是生有地死有處,他千里迢迢擔驚受怕地來到了洪都,竟然就是為了死在這里。他死的時候萬念俱灰,給留在金陵的太子李從嘉的遺命是——再也不要為我奢靡浪費了,別修什麼陵寢,只要有一個幾尺高的墳頭就好。我只求在地底下能夠重獲安甯。

這是平民一樣的臨終要求了,可惜他二十五歲的兒子李從嘉無論如何都不能滿足父親這樣的要求。他一邊大修陵墓,一邊上表請求北方的趙匡胤,請求給予自己的父親以皇帝的禮儀安葬。

也許是同樣剛剛死了親人的原故,趙匡胤答應了。李景的尸體被隆重地迎回了南唐的京城金陵,追複帝號,定諡號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下葬于順陵。

當年的7月29日,他的兒子,准確地說是六兒子李從嘉,在金陵襲位為第三代南唐國主,從此改名為李煜。

杯酒釋兵權

公元961年的7月間,注定了是一個動蕩的年月,在長江之南,第一大國南唐換了新的國主,在江北的中原第一強國宋,也同樣發生了一次震動全國的政令改動。

沒有任何的預兆,宋朝在亂世中國家安危的根本支柱——都城禁軍里的高級主官們突然間被大面積地罷免。這些人包括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人,一個個威名赫赫、忠心耿耿,從來都沒有聽說過他們有過什麼反叛的跡象,但是一夕之間,全都丟官棄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