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98節:六十六天平後蜀(7)

尤其是三峽重鎮夔州(今四川奉節東),那里是重中之重,不善水戰的北方軍團注定要在那兒大受磨難。

這之前,他和王全斌一樣,出鄂西勢如破竹連破三會(今重慶巫山東北)、巫山(今重慶巫山東)等蜀軍營寨,擊破後蜀水、步軍共一萬余人,繳獲戰船二百余艘,逼近了夔州。然後他就止住了全軍,自己到一個沒人的地方,從懷里往外摸東西。

摸出了一張地圖,這是趙匡胤親筆簽名,親手交給他,要他一定在臨近夔州的時候才能打開的。並且嚴令,上面怎麼寫,你就怎麼做,絕對不許自作主張!

這或許是宋朝開國之後,第一次君主在後方實行"圖陣形,規廟勝,盡授紀律,遙制便宜,主帥遵行"的祖宗家法,而幸運的劉光義不僅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還更加幸福地沒有親身實踐這套規矩最後也最要命的一項,即"貴臣督視"。

他身邊的監軍是此前名不見經傳的曹彬,此人不管才能到底怎樣,至少是個名副其實的彬彬君子,不會怎麼太折磨他。這時劉光義打開了趙匡胤的錦囊妙計,心里萬分激動——太好了,只見地圖上標注詳細,敵我分明。具體到他連探子都不用派出去了,更不用說他應該怎樣應對。

還能再說什麼呢?領導就是領導,英明得锃光瓦亮讓人睜不開眼,就剩下了按章辦事了。不過這里請注意,這時的趙匡胤並沒有做錯,他授陣圖布方略遙控指揮是迫不得已。因為劉光義不是慕容延釗,也不是韓令坤或者他本人,甚至也不像王全斌那樣戰功赫赫。于是巨大的先期准備就必不可少,趙匡胤必須給他鋪好道。可是後來的趙光義以及再後來的那些長在皇宮內院,讓各級母後皇娘們愛不釋手,讓儒家道學們誇成人類典范的官家們有沒有資格也這麼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回到眼前,劉光義面臨的是一條水陸兩棲立體防禦的馬奇諾防線。首先在江面上蜀軍不惜功本,先來了條浮橋封鎖了整條長江,而且為了結實,還在浮橋上又加了三重木柵欄。這還不算,最可怕的是在沿江兩岸,後蜀居然"夾江列炮"——不管打出來的是石頭還是炸藥,都是非常的不人道吧?!

但是更加不人道的是趙匡胤。曆史證明,這人在夔州城外浮橋一段的攻防指揮上連做人的起碼標准都失去了,他讓後蜀人千辛萬苦弄出來的防禦工事像千年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法國的馬奇諾防線一樣,連一炮都沒打出去就徹底完蛋了——根據分析,該防線的最強點在水路,不論是浮橋還是大炮,一切都是為了防止宋朝的戰船。

這沒有錯,誰讓這是在江邊呢?而且宋朝人真的是坐船過來的。

但是趙匡胤讓自己的大兵們在離浮橋三十里外就全部棄船上岸,然後有馬的上馬,沒馬的邁腿,三十里的江邊小道一口氣就沖了過去……不知道後蜀的大炮是什麼口徑,是高射型的,還是平轟型的,反正什麼都來不及了。

殺完人,再毀了橋,大家伙兒重新上船,後蜀的川東重鎮夔州已經近在眼前。

守夔州的是後蜀甯江節度使高彥儔,孟昶給他配備的監軍名叫武守謙。後來證明,這兩個人是在這場戰爭中,後蜀方面唯一可以被載入史冊的正面形象。但是極其可惜的是,熊掌和魚翅放在鍋里做成一道菜會變成惡搞,而這兩個人待在一座城里,也會自相矛盾,一塌糊塗。

同樣的忠心耿耿,同樣的獨行其事。

看到宋軍兵臨城下,久經戰陣的高彥儔一眼就看出了敵我雙方的優劣要害之處。他強烈建議(唉,只能是建議了,他名為主帥,可惜監軍更大)據城死守。因為宋軍遠來,糧食後勤都供應不上,他們得在長江上運給養!

想一想夔州段的江水有多急,再想想這一段長江邊上的道是不是人走的。

這一點真的就是宋軍的致命要害,要知道趙匡胤這時候仍然還是個窮人,而打仗講究的是米山錢海,他手頭哪一樣都不寬裕。所以王全斌一路繳獲了近一百二十萬斛軍糧才會被宋史一一記載。

所以高彥儔是對的,只要先死守一段時間,等著城外邊的宋軍既餓又累又沒辦法時再出擊,肯定就會事半功倍。

想得很好,可惜,監軍大人不同意。武守謙的反應是勃然大怒——兵臨城下,怎能龜縮不出,任由敵軍耀武揚威?不行,一定要出擊。而且必須趁著宋軍遠來疲憊,剛剛在前面的浮橋上打過一仗的大好時機,沖出城去,一舉擊潰狂妄的宋朝人!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並且他絕對不逼著高彥儔去做不願做的事,更不強迫手下的部將出去送死。他說戰,那麼他自己就去戰!

他親自率領著自己麾下的千余士兵沖出夔州,向剛剛登岸的宋軍殺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