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劫難 第17節:戰端重起

第一節戰端重起

一八五六年,英國政府以“亞羅號事件”為口實,策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接著,法國政府以“馬神甫事件”為借口,也出兵入侵中國。一八五七年十二月底,英國全權大臣額爾金(Elgin)、法國全權大臣葛羅(Gros)率軍攻占廣州。一八五八年五月,英法聯軍沿海北上,直逼天津,並揚言進犯北京。咸豐皇帝急派桂良、花沙納為欽差大臣前往天津談判,六月,清政府分別與俄、美、英、法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這一回,除了開放通商口岸、賠款等條件之外,“公使駐北京,用平等禮節”作為第一條內容寫進了條約。為此,咸豐皇帝非常苦惱。這時候的大清帝國,除了外患,更有“內憂”:太平天國已經在南京定都,占據了大清國半壁江山。西方諸強也正是利用了清廷急于媾和、不願在兩條線上作戰這一弱點,在談判桌上占盡了主動。

公使駐京問題成為談判桌上一個分量最重的砝碼。為了阻止外國公使進京,咸豐皇帝甚至出了這樣一個主意:全免五口關稅,以換取《天津條約》的廢除。對于臣下的疑慮,咸豐皇帝大加駁斥:“此時須將全免稅課一層明白宣示,使知中國待以寬大之恩。此後該夷獲利無窮,無須再赴天津伸訴冤抑。所許各項,全行罷議。此為一勞永逸之計。”這個口吻跟乃父當年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時實在是太相像了。不過,即使開出了如此優厚的條件,英法等國也不肯退讓半步。

一八五九年英、法、美等國借口換約派軍艦北上,六月二十五日,英法聯軍強行闖入大沽口,並對大沽炮台進行炮擊。清守軍奮起抗擊,重創英法艦隊,致使英法聯軍狼狽退出大沽。此次大沽口之戰,是中西交戰史上中國方面取得的第一個勝仗。

大沽口之戰的慘敗,促使英法兩國組織了更大規模的報複行動。一八六○年六月,英法再次組成聯軍,以進京換約為名,擴大侵華戰爭:英國方面以額爾金為特使,部隊指揮官是賀布?格蘭特(HopeGrant);法軍方面以葛羅男爵為特使,部隊指揮官是蒙托邦(Montauban)。兩軍總人數在兩萬人左右,其中英國約一萬一千人,法國約七千人。同年八月,英法聯軍避開防衛嚴密的大沽,由北塘登陸,進而攻陷大沽,占領了天津。

在英法聯軍凌厲的攻勢面前,咸豐皇帝變得驚慌失措,他一面派員前往天津與英法聯軍議和,一面急令負責大沽和天津防務的僧格林沁率部退守通州,設法阻擋英法聯軍進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