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通天血路 第51節:太平軍前期得失(2)

冷兵器時代,戰斗中都是殺傷少,擊潰、俘虜多,要擴大軍隊,俘虜是最佳來源。楚漢相爭,劉邦與項羽對峙前線損失的兵員,大部分靠韓信俘虜的齊國人補充。洪秀全對滿清的仇恨太過刻骨銘心,前期太平軍基本做到了不擾民,對官兵特別是旗人卻實行格殺勿論的方針。這項缺乏靈活性的政策十分愚蠢,斷絕了清朝官兵投降響應的可能性,逼得清朝官員甯願戰敗自殺也不投降太平天國,許多可以避免的戰斗演變成慘烈的血戰。清廷無道,不少官兵並不樂意為其賣命,是完全可以爭取過來的,洪秀全僵硬的政策把他們推到清廷一邊,是異常可惜的。攻陷武昌後,楊秀清下了止殺令,接受官兵投降,但滿族人依然不在赦免的行列。洪秀全以漢族的正統政權和民族解放者自居,本來是一著妙棋,可以最大限度的分化清朝內部的漢族勢力,但最後又出這麼一著臭棋,令人扼腕歎息。

孔子談夷夏之辯,有段精辟論述:"夷狄自入華夏,守華夏禮儀,則華夏之。若華夏入夷狄,守夷狄之禮,則夷狄之。"民族的分別並不在血統上,而在于文化認同,比如在美國,並沒有一個所謂純正的美國血統,人們依然可以從對美國的普世價值的認同上劃分美利堅民族。洪秀全自我標榜為漢族的救世主,將其領導的戰爭詮釋為一場民族戰爭,但漢族是什麼?漢族就是敬天法祖、耕讀為業的農耕民族。洪秀全不認同漢族固有的儒家文化,自然也就使自己這個漢族解放者的身份不那麼站得住腳。在有的人眼里,清朝和漢族同文同祖,勉強可以算作一家子,洪秀全打倒傳統,學習洋人那套宗教,卻是一個流著漢人血統的外夷。洪秀全以拜上帝教起事,自然可以堅持拜上帝教在政權中的核心地位,他所不應該的是,把拜上帝教在自己的占領區內強加給所有的群眾,迫使他們放棄傳統文化。曾國藩的《討粵匪檄》里,不談滿漢之別,只號召保衛傳統文化,一下點中了太平天國的死穴。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就要比洪秀全靈活得多,他規定非穆斯林的臣民只需要多繳稅,就可以堅持自己的信仰。這為其統治消除了許多反抗,伊斯蘭教在此基礎上站穩了腳跟,再逐步推行同化,很快就建立起璀璨的伊斯蘭文明。

洪秀全還推行如解散家庭、廢除私有的社會改革,這是一種超越曆史的舉動,自然遭到各方面的反對。台灣學者南懷謹說,太平天國把政治和那套清教徒般的宗教攪在一起,注定沒有好結果。在中國,用宗教摻和政治必然要壞事,南老這個論斷入木三分。

當然,太平軍在具體的戰爭中的表現頗可圈可點,因此雖然犯了不少錯誤,仍能一路突圍,變被動為主動,使力量到武昌時達到全盛。需要注意的是,此時太平軍的對手,多是不通軍事的迂腐文人和油滑懦弱的綠營軍人,他們犯下了比太平軍更多的錯誤,太平軍的成功有一定僥幸的因素。如果能臣林則徐不死在赴廣西的路上,或者江忠源能提前兩年爬上巡撫的位置,太平軍很有可能出不了廣西就滅亡了。

太平天國前期的戰爭中折損了馮云山和蕭朝貴,這是巨大的損失。馮是拜上帝教的開創者,諸王結義的排行高于楊秀清,蕭朝貴是天兄的代言人。二人陣亡後,洪秀全和楊秀清之間的矛盾開始尖銳化,最終導致天京內訌,太平天國由盛轉衰。尤其是南王馮云山,晚清第一等的政治奇才,又具備謙虛大度的品格,如其不死而為相,與楊秀清一文一武,號令韋昌輝、石達開、李秀成、陳玉成、林啟榮等征戰天下,太平天國前途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