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四 崢嶸巨浪高比山(5)



攀登科技樹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從當前技術發展來看,在萬曆與崇禎年之間有個科技斷層。在嘉靖、萬曆年間,火銃火炮,各種彈藥的發展都有長足進步,可以說是朱慈烺能有燧發銃就是吃那時候的老本。

然而天啟之後,新技術卻罕有出現,直到朱慈烺到了山東大力推廣教育,刺激科技發展,靠王徵這樣的老科學家方才續上了傳承。不過從宋應星創辦的《不可為物》來看,日後三百年里,大明是不會缺少各種稀奇古怪的創意了。

這本收羅了天下所有奇思妙想的雜志,都是設想者自己都覺得現今不可能發明出來的東西。大到空中堡壘,小到千里傳聲器——類似電話,但“幻想者”並沒有提出電的概念,一切具有科幻題材的物事都能從中找到。

如果讓後世人看到這本雜志,多半會以為從朱慈烺在位時大明就在研發這些高端科技了。

事實上,這本雜志的主要作用還是茶余飯後的談資,供人意淫的陣地,以及刺激小孩想象力和科學興趣的課外讀物。

隆景二年春,又大了一歲的皇太子朱和圭已經在皇帝陛下的啟蒙下開始讀書了。這本《不可為物》也是他最喜歡的“大書”,尤其是其中的插畫配圖,總是讓他看得津津有味。

“爹爹,你把這個造出來好不好?皇祖父說你什麼都能做出來的。”小秋官拿著書,打斷了皇帝陛下的閱讀時間。

朱慈烺從自己的書中抬起頭,壓低聲音道:“忘記了麼?圖書館里不許大聲說話。”

小秋官一縮嘴,露出認錯的神情。

陸素瑤坐在不遠處的位子上,看得心中直樂,暗道:陛下真是個較真的人。這是他的圖書館,還有誰能進來看書不成?

朱慈烺拉著小秋官到了外間,將兒子抱在腿上,道:“要守規矩哦。如果大家都不守規矩,最後倒黴的肯定是最先不守規矩的人。”

小秋官點了點頭,再次將書推了上去:“爹爹。咱們造這個嘛。”

朱慈烺接過一看,咧嘴笑了。這倒是空中堡壘的簡約版,簡單來說是個飛艇。

雖然《不可為物》是本幻想雜志,但其中的幻想物也不能憑空而來,更不能有玄術道法之類的超自然現象。每個提供稿件的設計者,都得說明自己的設計原理,必須符合現實物理、化學規律,同時還要說明這個設想的瓶頸所在。

作為飛艇的幻想者,這位來源標注“武林大學”的化學系學生。首先闡述了“輕氣”的存在——這是武林大學最新的研究成果,還沒有經過定名。如果按照皇帝陛下制定的定名規則,它應該是“氣”字頭,下面用“輕”的同音字。

就如供人呼吸、並直接導致陽作反應的“陽氣”,被定名為“氧”。


“這個恐怕有些難。”朱慈烺看了之後點著下面關鍵障礙的內容:“首先是輕氣不容易制造,要造一個這樣大的氣球可不是實驗室里幾十個人就能做出來的。其次是輕氣會爆炸,只要有一個小火星,這艘飛船就燒沒了。”

小秋官撲閃著眼睛。道:“爹爹,這麼多造不出來的好東西。看著讓人難過。”

“呵呵,”朱慈烺笑道,“現在造不出,未必沒人能找到造出來的方法。這個世上不信邪的人多了,而且你翻到首頁。”

小秋官翻到卷首,看到了一行小字:凡首先造出此書中物品者。必得重賞。

“刊行《不可為物》並非告訴大家不能去研究,而正是鼓勵他們去研究。”朱慈烺笑道:“日後你當了皇帝,也不能在發明創造這一塊上省錢啊。這些東西才是我華夏之為華夏的保障。”

華夏從游牧而農耕,從安陽一個小地方擴展到如今縱橫萬里的廣袤疆域,正是因為在技術上的領先。如果技術上不能領先蠻族。蠻族憑什麼相信你的道德?

如果現在屏島上的土人跑來北京,說:“你們的生活方式不對,只有喝腦漿吃人肉才是符合道義的。”

這是何等荒謬的事?

“土人的例子可笑吧?但現在我們跟泰西人就是在賽跑,看誰的技術跑在了前面。”朱慈烺道:“只有跑在前面的人,才有資格改變對手,讓對手遵循自己的生活習慣和道德標准。跑在後面的人就是土人。爹這輩子從不肯認輸,所以你也要努力啊!”

⑧Bσok.Cоm

小秋官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只是本能地從父親的口吻中感受到了畏懼。

父子間的美好時光很快就被陸素瑤打斷了,她手里有一份彈劾何斌在台灣虐待土民,導致土民暴動的壞消息。朱慈烺對于這種發生在一個月前的事並不甚緊張,輕輕拍了拍小秋官的屁股:“去找媽媽和弟弟去。”

小秋官嘟著嘴,不樂意地隨宦官走了,真是一步三回頭,真希望父皇能夠收回成命。

“內閣什麼意見?”朱慈烺邊問邊翻出了內閣的票擬,上面是吳甡遒勁有力的小楷書法。

“內閣認為此風不可助長,應當對這些暴動部落進行嚴懲。”陸素瑤簡約道。

朱慈烺自己也看了個大概,道:“不要由我們動手殺,還是以土制土,借其他部族土人來解決。首犯流放到朝鮮去,給他們留條性命。”

陸素瑤欲言又止,點頭退了下去。

朱慈烺看著兒子的背影,突然吐了口氣。


誰都能看出來,台灣發生土人暴動對抗大明的事,顯然是何斌已經玩脫了。恐怕連大肚國這樣的老牌盟友都已經撕破臉皮與大明決裂了,所以內閣才會提出派兵嚴懲,因為再不嚴懲南洋公司在台灣的利益就要受到極大影響。

如果自己在內閣的票擬上批朱同意,背個種族屠殺的黑鍋還是小事,關鍵在于台灣事務根本不可能因此好轉。只有逼著何斌背上黑鍋去死,才能打擊鄭芝龍一黨在台灣的影響力,引入浙、粵實力派,做到權力平衡。

只有取得了平衡,台灣乃至未來南洋開發才有章可循,相比之下南洋公司遭受的損失也就不算什麼了,反正台灣土人再鬧也不可能鬧到大陸來。

“讓台海艦隊准備好馳援台灣,也別弄得太難看。”朱慈烺補了一句,終究還是要顧忌大明顏面的。

隆景二年四月,台灣傳來消息,土人的部落聯盟圍困了台南縣城,屠戮城外的漢人。台海艦隊進駐一鯤身,台南巡檢司閉門固守。

台灣知府何斌徹底失去了對台灣的控制。

直鬧到這個程度,原舟山參將,現在的台海艦隊總兵官黃斌卿方才提請大都督府,要求登陸作戰,解台南之圍。

他的題請還在路上,兵部已經給駐紮在福州的近衛第一軍第三師發出了入台平亂的命令。

近衛第一軍在收複台海之後,分散駐紮在福建、浙江、山東一帶,儼然是沿海干城。這回第三師收到了入台平亂令,只五日功夫便盡數在魍港登陸,從北而南,橫掃了所有不臣服大明的部落。

果然如朱慈烺所料,台灣問題解決之後,何斌畏罪自殺,台灣知府由第一軍少校參謀方家鴻退役出任。

方家鴻在複台之戰前還只是個上尉,複台之戰後因功升授少校軍銜。他的第二重身份是崇禎十七年的進士,而且恰恰是浙江人。如此這些因素合起來,由他出任台灣知府也就理所當然了。

與方家鴻一同退役的還有不少尉官和士官,很快就取代了鄭氏在台灣的知縣等官吏。

方家鴻一改何斌對土人的壓榨政策,直接用火銃、長矛和麻繩將土人送上了船,駛往溫州,那邊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開采礦石。在陌生的山中,這些土人就算想起事也做不到了。

另外一部分則如皇帝陛下的旨意,送到了朝鮮,那里一樣需要勞動力補充,因為數以萬計的朝鮮壯丁被遷往河套和海西地區,彌補大明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土人留下的土地則由福建、浙東、兩廣等地的山民耕種。能夠以山地換來低地水田,使得三省百姓興趣大增,只在頭三個月,就有萬人報名前往台灣,從朝廷手中領了耕牛農具和種子,進行墾殖。

這種土地置換本是國策,讓大明百姓優先耕種更好的田地。只是在許多地方阻力極大,農民的保守性讓他們不敢輕易放下手里的芝麻,去追看不見的西瓜,更傾向于得過且過。只有真正的窮鄉僻壤才沒這份牽絆,更喜歡出去闖蕩。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地理環境,在南洋經商者多是福建人,而且也只有福建才有人自願前往澳洲墾荒。

⑧Bσok.Cо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