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氣和地談談秦始皇

心平氣和地談談秦始皇 始皇帝是對中國的曆史進程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的偉大人物,如果當時的中國不在鐵血中被統一,中華民族是否能夠存在下去都是有疑問的,因為即便是統一、文明、富強的中國也經常不是來自北方民族的對手,甚至于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統治的。如果我們關注一下諸如印度、巴比倫和埃及的覆滅——現在談論誰是古印度人的後代,巴比倫人的後代在哪兒,古埃及人演變成了什麼都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了!就此,我們就知道相對先進的文明什麼都保證不了,只有那些能夠經受住戰爭洗禮的民族才能確保不滅種(也許會亡國)。和其他文明古國相比,中國無疑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只有它無論在民族上還是文化上都延續了下了,而這種延續下來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國幸運地在始皇帝時代就統一了起來,從而為同一文化下種族的繁衍創造了物質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中國經曆漢代的發展,從人口上和文化上已經具備了即便亡國也不可能被滅種的條件——中國人在民族和文化上得以延續的根本原因就是大一統條件下人口的繁衍,其數量之多,力量之強大,就如同浩瀚的海洋,無論什麼東西都最終被稀釋並成為它的一部分,再野蠻的征服者也無法將其殺光。 秦始皇的曆史功績就在于它不僅征服了六國,更在于他創造了如何將已經在分裂的局面中習慣性地生活了數百年(也許上千年)的中國人(這里的中國人不具有確定的含義)統一在一起的制度基礎。我們設想中國一直無法統一,那麼時間的推移就會使文明在相對獨立基礎上繼續各自發展,統一的民族性就根本無從談起——如果我們考慮到兩岸相對隔絕已經引起的嚴重的民族和國家認同方面的問題和令人憂慮的趨勢,我們就能夠理解秦始皇和鐵血統一中國的曆史價值,而當時的交通條件決定了人們之間的直接交往要比現在落後百倍。這種價值不能從它在當時引起的東西去理解,而應當從“創造中華民族形成的曆史基礎”和“開創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延續下來的曆史基礎”這樣角度去理解。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上述統一,中華民族就無法形成;如果沒有上述統一,那麼中國人的主體民族漢族在曆史上能否形成並延續下來便會成為嚴重的疑問,至于其文明的延續就更成問題了。正因為如此,即便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最殘暴、荒淫……的皇帝(還好他不是),但是與在分裂的持續發展會使中國人和中國失去曆史基礎的情況下統一中國這一曆史功績相比,那都算不了什麼(在當時的中國,將荊軻、屈原之類看成是愛國英雄是正確的,因為當時中國和中國人都還在形成和演變過程中,是進行中的事情,而絕不是完成了的事情)。秦始皇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之父,民族之父——在此意義上,我認為對秦始皇陵應當永久保護,絕不能挖掘。因為子孫們出于對曆史的好奇而挖開祖墳無論如何也是和中國人的基本道德相悖的。 秦始皇因為坑殺了一些列國的遺老遺少們(也許從當時曆史角度來看,他們是堅決的愛國者),燒了書生們喜歡的書籍,所以文人們出于“自我保護和自我肯定”的需要,是恨透了秦始皇的,盡管沒有秦始皇,他們和他們的國家的曆史基礎就不存在。這些人的著眼點是對秦始皇那個人的具體行為感情方面的評價和某種自我中心主義的值評價,而絕不是真正客觀地對秦始皇的曆史評價——對秦始皇的客觀的評價也許應該站在敵人的角度上進行——站在一個一直試圖滅亡中國但始終未能如願的民族或者國家的角度上,反思一下這個民族的形成和延續的曆史根源,才能真正理 解秦始皇的曆史地位:即“創造中華民族形成的曆史基礎”和“開創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延續下來的基礎”。 最後強調一下,如果我們想當然地把當時列國的人都看成中國人,把他們理解為一個民族中的人,那就大錯特錯了(否則屈原就是分裂分子了。呵呵!)。中國人或者說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的形成曆史是非常複雜曲折的,它是不計其數的多民族長期融和的產物——而這樣一種融合的曆史基礎就是被強權整合在統一的國家里,在書同文之類的規范下經曆漫長的演變。不了解這一點,已完成了的民族觀去看待形成中的民族曆史,就會陷入到混亂中——前一陣子關于岳飛的討論就是這種混亂的產物。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理解秦始皇作為中華民族的締造者的曆史功績,就會知道為什麼他是民族之父了——在此意義上,他的功績是不可超越的——也許即便是中國再出一個能夠統一全人類的偉大人物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