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腐蝕機理

秦兵馬俑接受大氣汙染監測評估腐蝕機理 人民網西安3月31日電記者王樂文今天從陝西秦兵馬俑博物館獲悉:一項名為“秦兵馬俑博物館內大氣汙染特征”的研究項目日前已在西安啟動。默默站立了兩千多年的秦兵馬俑迎來了一批朝夕相處的“伴侶”———從美國進口的目前世界上先進的有害氣體監測儀。在此後的兩年時間里,它們將日夜監測秦兵馬俑館內的大氣汙染情況,並隨時給科研人員提供信息。 據介紹,“秦兵馬俑博物館內大氣汙染特征”研究項目由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與陝西秦兵馬俑博物館牽頭,香港理工大學和美國沙漠研究所參加,集中了一批國內外優秀的文物保護專家,共投入人民幣200萬元。該項目將從現在起至2007年2月結束,主要內容是對秦俑博物館室內的大氣汙染狀況進行連續觀測,旨在深入研究腐蝕性氣體、大氣氣溶膠(酸性、礦物和碳)和降塵的變化規律及其化學反應機制,全面評估汙染物對文物的腐蝕機理,以便科學有效地保護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博物館文物保護專家趙昆向記者介紹,室內大氣對文物存在的潛在破壞緩慢而不易察覺。隨著城市中大氣汙染問題日益嚴重,有害氣體對文物的不利影響也就日趨突出。室內有害氣體或粉塵顆粒會與彩繪顏料反應,加速修複材料老化,造成文物風化,影響考古遺跡的再發現。秦兵馬俑博物館2號坑在發掘之初就曾經發生過泥土上生長出黴菌的事情,文物保護專家用了一個夏天進行人工噴藥才將黴菌完全消除。因此,必須在科學化掌握文物保存環境的基礎上,提出控制治理對策,最終從目前的搶救性保護轉變成預防性保護。 據介紹,通過項目研究,還將在秦俑博物館培養一支專門從事文物環境研究的專業隊伍、建立起能獨立運行的文物環境實驗室;建立室內微氣候、腐蝕性氣體、大氣氣溶膠以及降塵等綜合數據庫;獲得秦俑博物館室內大氣汙染的綜合特征及其變化規律;為進一步汙染控制積累優勢,從而為搶救性保護修複提供理論依據,也為預防性保護提供基礎資料,並將為我國開展博物館大氣汙染防治提供先導性樣例,為將來出台國家博物館大氣汙染控制法提供科學咨詢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