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將王翦

王翦,頻陽東鄉人(今陝西銅川)。生卒年不詳,始皇帝時期將領。少年時喜好兵法,後來奉事秦始皇帝。其子王賁,繼承父親之志,也是始皇帝統一六國時的一名著名將領。秦二世時,父子均卒。王翦孫王離繼承爵位,後被項羽所擒。王翦及以下三世均為秦將。 最早記載王翦的戰役是發生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當時,王翦率軍攻打趙的閼與,王翦領軍只十八天,便令軍中不滿百石的校尉回家,並從原軍隊的十人中選出兩人留在軍中,結果所留下來的都是軍中精銳了。王翦就用這支士氣很高的精銳部隊攻下了閼與。同時一並攻取了趙的九座城邑。 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王翦從郡上發兵,下井陘,與楊端和軍兩軍呼應。准備一舉攻滅趙國。結果遇上了趙國的名將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時間,一直無法得勝,情況很不樂觀。于是秦軍用反間計,使庸王趙遷殺了李牧。李牧死後。王翦勢如破竹前行。大敗趙軍,殺了趙軍主將趙蔥。攻下趙國的東陽,俘虜趙王遷,使趙國投降。雖然公子嘉逃到北面的代,自稱代王。但是實際趙國已經亡了。趙國原來的各處土地入為秦地,成為秦郡。 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發生了曆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事件,荊軻失敗後。秦王政利用這個機會,派王翦領軍攻燕國。燕王喜和代王嘉聯合抵抗秦軍,燕代聯軍由燕國的太子丹統領。太子丹最後在送別荊軻的易水河邊兵敗。王翦乘勢攻取了燕都城薊,取了太子丹的首級。燕王喜逃到了遼東,燕國也名存實亡了。王翦在攻取了燕國都城薊後,稱病告老還鄉了。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派王翦兒子王賁攻楚,大敗楚兵。然後王賁軍迅速北上,進攻魏國,最後用黃河、大溝水淹大梁城,城盡毀。魏王投降。接著王賁又平定了魏國各地。設魏地東面為碭郡。 魏被滅後,三晉之地已盡數入秦了。東北面的燕國名存實亡。南面的強敵楚國已經數次敗給秦軍了,王翦之子王賁也攻取了楚的好幾座城邑。秦准備盡早滅楚,但是楚國畢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秦王在滅楚大戰需要多少兵力的這個問題上拿不准主意,于是征求眾將的建議。秦王問年輕將領李信需要多少兵力可以滅楚,李信回答最多不過二十萬人。這個李信,年少英勇,雄壯威武。曾率數千軍馬追擊燕太子丹,最後使燕太子丹被迫自殺。秦王政因此非常欣賞李信能力和勇猛。所以秦王政一開始就詢問他。在問完李信後,秦王政又問王翦,王翦卻回答說沒有六十萬人馬是萬萬不行地。秦王政聽後對王翦說:“王將軍你已經老了,連膽子也變小了。李將軍果敢威武,說的話很有道理。”于是,派李信及蒙恬率軍二十萬伐楚。王翦已自己的話不被采用,便稱病回到家鄉頻陽。 李信與蒙恬分別從平與、寢邑兩路發兵,其間曾大敗楚軍。李信接著又將鄢、郢都攻下,于是向西前進,准備與蒙恬在城父會師(今安徽亳縣)。李信年少英勇,不免有些心高氣傲,又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在這個時候項燕率領的楚軍已經悄然地在李信軍後面跟蹤,接連三天三夜馬不停蹄,李信卻絲毫沒有注意楚軍的動靜。也有可能是李信根本無屑楚軍動靜。結果楚軍找到一個大好的機會,向李信的部隊發動突擊,攻破了秦軍兩座營壘,殺了七個都尉,秦軍大敗而逃。 楚軍在打敗李信軍後,還一直向西進軍,大有反攻秦國的勢頭。秦王政在聽到這個消息後,大為震怒。于是親自趕往頻陽,向王翦道歉,請王翦出來率領大軍攻楚。王翦起先假意推辭,說自已年老體弱,又有病在身,疲乏無力,實在不能擔當重任,請秦王另選良將。秦王政又再次向王翦道歉,並執意要王翦為將。王翦說:“如果大王一定要任用我為大將,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政立即答應了王翦的要求,並表示願意聽從王翦的謀劃。 王翦率領秦國六十萬大軍准備出發了,秦王政親自到灞上為王翦送行。王翦臨行時,請求秦王先行賞賜予許多良田、美宅、園林池苑等。秦始皇說:“將軍為國作戰,以後有的是賞賜,還用得著害怕家里會窮困?”王翦說:“作為大王的將軍,有功勞才可以得到封侯賜爵,所以趁著大王顧念我的時候,我就應該及時向大王請求賞賜一些產業來留給子孫後代。”秦王聽後大笑。 王翦出發後到了函谷關,在這期間,連續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請求賞賜良田。有人覺得王翦索取無度,應該適可而止,就對王翦說:“將軍連續請求賜予家業,太過分了吧。”王翦說:“不對。秦王暴魘疑人,現在這支六十萬的大軍幾乎是秦國的全部軍力,如果我不多次請求賞賜來表示自已的意志,秦王不會懷疑我嗎?” 王翦代替李信為將攻楚國的消息被楚王負芻得知後。楚王就盡數調集全國的軍力來抗擊秦軍。王翦的軍隊在趕赴戰場後,就構築堅固營壘只守不攻。楚軍每每挑戰,王翦始終不應戰。王翦與士兵每日照常休息沐浴,並與士兵一起進食。這樣兩軍對持稍久的一段日子後,王翦派人問軍中士卒平常在玩些什麼?軍中士卒回答說:“正在比賽投石和跳遠。”王翦看到士兵的精力都很充沛,于是說:“士卒可上戰場作戰了。”這時由于秦軍的拒戰不出,楚軍以為秦軍只是防守邊境,于是開始向東撤軍。王翦趁這個楚撤軍時機,率軍追擊楚軍,楚軍失利後撤。秦軍就一路乘勝追擊到蘄南,擊殺了楚國的將軍項燕,大將一死,楚兵終于全面潰散。秦軍一路拿下楚國的各城邑。一年後,王翦攻破楚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盡收楚地入秦,設為郡縣。 在滅楚後第二年,王翦軍繼續南征百越。平定了江南,降服越君,江南地置為會稽郡。而此時,王翦之子王賁,他與李信也攻取了遼東,俘虜燕王喜,燕亡。又攻代,俘虜代王嘉。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賁攻入齊都臨淄,虜齊王建,六國中最後的齊國也滅亡。齊亡後,秦統一了中國。 秦二世的時候,王翦與子王賁已死,蒙氏被滅族。陳勝起義反抗秦朝時,秦派王翦的孫子王離攻打趙國,圍困趙歇和張耳在钜鹿城中。當時,有兩種議論。一種說王離是秦的名將。現在他率領強大的秦軍,攻打新建的趙國,必定能勝利。另一種議論說:不對,三代作為大將的必定要失敗。他家祖上殺的人太多了,他家的後代就要招受不祥的報應。如今王離就是第三代將領。沒多久,項羽救趙,攻擊秦軍,果然俘虜了王離,王離的軍隊于是投降了諸侯軍。 龍語: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一統天下。體現“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擊浮云,諸侯盡西來。”的氣勢。這當中,王翦父子的功勞無疑是最大的。 王翦滅趙、楚,降伏百越。王賁滅魏、燕、代、齊,秦統一後,王賁受封通武侯。除了韓之外其他六國全是他們父子倆搞定的。這樣的功勞在中國曆史的千百年中也屬難得的。 王翦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是武成王廟中的六十四將之一。王翦的性格與十哲白起有很大的區別,王翦智而不暴,白起嗜殺成性,如果將王翦和白起一同輪為餓鬼道,王翦泉下有知,可能要喊冤了。 王翦畢生的代表一戰就是用六十萬大軍對楚的大戰。這一戰成了三十六計中“以逸待勞”這一計的典型戰役。以逸待勞講究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 王翦給人的映象是一員智將,在伐楚之時,用請求賞賜田地來消除秦王的疑心,並成為一個典故,王翦請田由來而來。王翦請田也就成了明哲保身的代名詞。從王剪率六十萬秦軍伐楚攻百越直到班師回朝,秦王都不曾表示過懷疑。實屬難得。王翦的安逸終老與白起的不得善終成了鮮明的對比。 王翦雖智,但不能助秦建德。是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太史公曾說王翦雖被秦王尊為師,但是不能輔佐秦的統治者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的統治。最後其孫王離兵敗,也和王翦的過錯的是不能分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