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語︰????????????????),為土耳其人所創立之國。始王奧斯曼一世,初居中亞,並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歐亞非三大洲,領有南歐、中東及北非之大部,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里海及波斯灣,北及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蘇丹。自滅亡東羅馬帝國後,定都君士坦丁堡,且以羅馬帝國繼承人自居。故其帝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羅馬帝國及伊斯蘭文明,東西文明在其手中因而得以統合。

其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彙處,並掌握東西文明之陸上交流達六世紀之久。在其存在其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及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之界限日趨模糊。其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米瑪·希南名留至今。于十六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頂盛,在十七世紀,其領土更達最高峰。而在海雷丁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其為惟一的伊斯蘭勢力能于十五至十九世紀期間,挑戰日趨強盛之歐洲霸權。然而,終不敵之,于十九世紀初趨于沒落,並最終于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敗于協約國之手,因而四分五裂。國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今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因而領導國民起義,擊退西方勢力,據小亞細亞立國,廢哈里發,更國號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至此滅亡。

編輯本段「帝國的曆史」

建立奧斯曼土耳其人原屬中亞阿姆河一帶(突厥斯坦)西突厥烏古斯人的卡伊部落,從事游牧,逐水草而居。13世紀初,蒙古人大舉入侵中亞,卡伊部落首領埃爾圖格魯爾率部400多帳被迫西遷,進入安納托利亞,信奉伊斯蘭教(一說在中亞時已信伊斯蘭教)。歸順塞爾柱突厥人的羅姆素丹國,受封安納托利亞北部的卡拉賈達地區,並委以守衛邊境重任。埃爾圖格魯爾從毗鄰拜占庭手中奪取瑟于特、多馬尼奇等地,這成為奧斯曼國家的發祥地。1281年,奧斯曼一世('UthmanI,1258~1324)繼其父擔任部落首領後,繼續兼並拜占庭領土卡拉賈希薩爾、比萊吉克、亞爾希薩爾等地,定都耶尼謝希爾。1289年羅姆素丹國被迫承認他奪取的領土為其封地。1299年,奧斯曼趁羅姆素丹國分裂,正式宣布獨立,稱號“加齊”,奠定了奧斯曼國家的雛形,故名。1324年,奧斯曼之子奧爾汗(1324~1360)繼位後,首先攻占布爾薩,並遷都于此,正式宣布使用“素丹”稱號,立伊斯蘭教為國教,實行伊斯蘭教法,建清真寺和宗教學校。他繼續向外擴張,先後又攻占尼西亞、尼科美底亞、斯庫塔里、安卡拉等地,其勢力達于馬爾馬拉海南岸地區及加利波里半島。他開始建立常備軍隊,組建近衛軍團(即童子軍團),確立國家行政組織,中央設立迪萬(即國務會議),任命維齊爾(即大臣),向各地派遣貝伊(即行政軍事長官)和卡迪(即教法官),鑄造統一錢幣,成為奧斯曼國家的真正締造者。1360年素丹穆拉德一世(1360嚴1389在位)繼位後,向東南歐擴張取得決定性的進展。1362年,采取大規模軍事進攻,占領埃迪爾內,並以此為都。接著又征服西色雷斯、馬其頓、索菲亞、薩羅尼和整個希臘北部,迫使保加利亞和塞維利亞統治者稱臣納貢。1389年在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聯軍。素丹巴耶濟德一世(1389~1402在位)征服多瑙河以南的巴爾干地區,初步統一安納托利亞突厥塞爾柱各埃米爾公國。1394年,迫使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扶植下的哈里發穆泰瓦基勒賜封他為“羅姆素丹”。1402年,帖木兒率軍侵入小亞細亞,奧斯曼軍隊戰敗,巴耶濟德一世被俘後身亡,其後代陷入內爭。素丹穆罕默德一世(1403,,1421在位)結束分裂局面,收複帖木兒征戰時喪失的領土。1444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對歐洲基督教王國作戰,再次征服波斯尼亞和塞爾維亞,確立了在歐、亞所轄地區的統治。

編輯本段「帝國的擴張」

版本1:

奧斯曼一世之子奧爾汗統治期間,即十四世紀初中期,建立了常備軍,並且吞並了羅姆蘇丹國之大部分地區。于一三三一年,其打傷了東羅馬帝國皇帝,並攻占了尼西亞城;一三三七年,奪取尼科美底亞,將東羅馬帝國之勢力逐出小亞細亞。奧爾汗改稱“總督”。一三四九年,奧爾汗以二萬騎兵打敗了塞爾維亞,占領亞得里亞堡,並遷都于此,改名“埃迪爾內”。

奧爾汗之子穆拉德一世更自號“蘇丹”,並于一三八九年取得科索沃戰役之勝利,打敗了巴爾干諸國聯軍,征服塞爾維亞。再于一三九三年征服保加利亞。一三九六年,羅馬教皇授權匈牙利國王率領多國部隊與之決戰,結果聯軍大敗,歐洲諸國震驚。至十四世紀末,其控制了巴爾干半島大部及小亞細亞。

十五世紀初,其曾一度衰落。至穆罕默德二世時期,國力恢複。一四五三年,其帝親率三十萬大軍進攻君士坦丁堡,钜戰五十三天,終于五月二十九日攻克,並遷都于此,東羅馬帝國滅亡。


攻滅東羅馬後,奧斯曼帝國繼續擴張。先于一四六三年征服波斯尼亞;再于一四七八年征服克里米亞汗國;翌年征服阿爾巴尼亞;一五一四年向東打敗伊朗。一五一七年更向南征討,滅亡埃及馬穆魯克王朝。隨後麥加、麥地那亦相繼被占領,蘇丹因而自稱為“兩個聖城之仆人”,成為穆斯林世界之首腦哈里發。

蘇萊曼一世在位時,國力達到鼎盛,其被尊為“大帝”。一五二一年,占領貝爾格萊德;一五二九年圍攻維也納;一五五五年進占兩河流域。至一五七四年,勢力更達到的黎波里、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版圖包括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南高加索、庫爾德斯坦、敘利亞、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島部分地區及北非大部,形成地跨亞、非、歐三洲之大帝國。

由于其窮兵黷武,因而戰事不斷,打斷了東西方之貿易,使得西歐往東方之交通不時受阻。而帝國向過境商人征高額稅收,乃原產東方之香料、茶葉等商品價格昂貴之原因之一。然而,豐厚之商業利潤使得西歐諸國尋找去東方新航路,免受其威脅,從而促生了地理大發現。

版本2:1451年,素丹穆罕默德二世(1421~1481在位)執政後,帝國步入強盛時期。1453年攻克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後改名伊斯坦布爾)成為帝國的新都,並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他制定伊斯蘭法典,完善行政管理制度,擴建用先進武器裝備的軍隊,對新征服地區實行伊斯蘭化的各項政策,對其他宗教團體實行自治的“米勒特制”,發展經濟,從而鞏固了統治,增強了向外擴張的實力。1459~1478年,最終占領了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克里木、阿爾巴尼亞、伯羅奔尼撒半島等,並統一了小亞細亞。自稱“兩地(指羅梅利亞和安納托利亞)和兩海(指愛琴海和黑海)的主人”。16世紀初,素丹賽利姆一世(1512~1520在位)先後打敗伊朗薩法維王朝和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從開羅俘虜哈里發穆泰瓦基勒予以監禁,自稱哈里發。他占領了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地區。麥加聖地謝里夫表示臣服,並將大量伊斯蘭教聖物供奉給素丹。賽利姆遂取得“兩聖地護衛者”稱號。素丹蘇萊曼一世(1520~1566在位)統治時期,奧斯曼帝國國勢臻于極盛。他勵精圖治,整頓朝綱,加強中央政權,發展經濟,國庫充盈。他先後征服和控制了伊拉克、黎巴嫩、希賈茲、也門等地,轄有除摩洛哥外的馬格里布地區,並向東南歐派駐軍事長官、伊斯蘭教法官、傳教師,使伊斯蘭教在東南歐廣泛傳播。帝國極盛時,其領土東迄高加索和波斯灣,南抵非洲內地,西達非洲摩洛哥,北迄奧地利邊界直到俄國境內,囊括今歐、亞、非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土地,領土面積約600多萬平方公里。

版本3: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攻陷貝爾格萊德,攻陷布達,圍攻維也納,奪取了地中海的東岸和紅海要道。奧斯曼帝國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版圖囊括以前的阿拉伯和拜占庭兩個帝國的大部分地區,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稱雄一時。奧斯曼帝國在中古後期和近代的曆史發展中曾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個國家是中古後期興起的。它的建立者是游牧于里海東南部呼羅珊一帶的一支突厥人。13世紀時,蒙古人開始向西擴張,迫使他們遷移。最初他們依附于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在和拜占庭相鄰的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1242年,羅姆蘇丹國在蒙古人的打擊下瓦解。于是這支突厥人獲得了充分發展的機會,從此開始發展壯大。部落酋長埃爾托格魯爾死後,他的兒子奧斯曼(1282—1326年)繼位。

1300年,奧斯曼開始自稱蘇丹,宣布他的部落為獨立的伊斯蘭國家,即愛米爾國。1301年,奧斯曼侵占了富庶的卑斯尼亞平原。當時奧斯曼的主要敵人是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帝國在小亞的土地是他擴張的主要對象。1326年,奧斯曼奪取拜占庭在小亞的重鎮布魯薩,控制了馬爾馬拉海峽,並把首都遷到布魯薩,這一新的國家稱為奧斯曼帝國,在國內居于統治地位的土耳其人被稱作奧斯曼土耳其人。這時奧斯曼帝國已經靠近了歐洲,定都布魯薩使得這個國家的發展方向必然是指向歐洲。

奧斯曼帝國真正大舉擴張是在奧斯曼的兒子烏爾汗(1326—1359年)統治時期。烏爾汗為了進一步擴張,建立了正規的常備軍。他的常備軍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得到采邑的封建主提供的軍隊,另一種是新建立的軍隊,這種軍隊的規模初期並不大,但是裝備精良,訓練嚴格,是奧斯曼帝國的主要戰斗力量。這種軍隊的特殊之處是要終生服役,不得建立庭,待遇優厚,享有特權。在奧斯曼帝國,幾乎仍然采用中亞的戰斗體制,男孩自小就要接受軍事訓練,社會以戰爭掠奪為榮,戰士打起仗來英勇頑強。新軍建立初期只有1萬人,到16世紀中期發展到4萬人,17世紀初發展到9萬人。當時,奧斯曼帝國有著良好的擴張條件,拜占庭已經衰落,羅姆蘇丹國也已經分裂。奧斯曼帝國首先占據了原來羅姆蘇丹國的大片地區,並以此為基礎,開始大規模地向歐洲擴張。1331年,奧斯曼軍隊打敗拜占庭帝國軍隊,攻占了尼西亞城。133年攻占了克米底亞,距離君士坦丁堡很近,實際上已經占領了拜占庭在小亞的全部領土。1354年,烏爾汗率軍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占領了加里波利半島,並把這里作為進攻巴爾干半島的橋頭堡。

烏爾汗的兒子穆拉德一世(1359—1389年)在位時,奧斯曼帝國占領了整個色雷斯東部。1362年,奧斯曼帝國攻陷亞得里亞堡,切斷了君士坦丁堡與巴爾干半島其他地區的聯系,並把首都遷到這里。1389年,歐洲聯軍與奧斯曼軍隊在科索沃發生了激戰,盡管由塞爾維亞,保加利亞,波斯尼亞,瓦拉幾亞,阿爾巴尼亞和匈牙利人組成的聯軍作戰英勇,在戰斗中甚至擊斃了蘇丹穆拉德一世,但由于奧斯曼軍隊在數量上占有優勢,聯軍終于被打敗,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保加利亞先後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後來又被兼並為奧斯曼帝國的行省。這一勝利震動了歐洲各國的統治者。歐洲各國為了拯救拜占庭帝國,派出了援軍。1396年,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戰役中,奧斯曼軍隊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蘭西、德意志等國的聯軍,將近一萬名十字軍被俘,除了用巨款贖回300名貴族騎士外,其余的幾乎全部被殺。從此,歐洲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奧斯曼帝國擴張。于是,巴爾干半島逐漸落入奧斯曼帝國的版圖,拜占庭帝國危在旦夕。

但就在此時,中亞的帖木兒帝國強大起來,並開始向小亞擴張。1402年,在安卡拉附近的一次大戰中,帖木兒軍大敗奧斯曼軍,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1389—1402年)被俘。這一事件暫時挽救了拜占庭,使之又勉強存在了一段時間。因為在這場戰役以後,奧斯曼帝國的地方割據勢力抬頭,巴耶塞特蘇丹的四個兒子之間開始了爭奪王位的戰爭,新征服地區的人民也趁機掀起反抗運動,奧斯曼帝國處于嚴重的危機之中,不得不推遲了向歐洲的擴張。

蘇拉德二世時(1421—1451年)時,奧斯曼帝國內部的戰爭停止下來,又繼續向歐洲擴張。1430年,蘇拉德二世率軍占領帖撒羅尼加,拜占庭實際上已處于包圍之中。到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統治時期,開始了對君士坦丁堡的直接進攻。1453年,他率領20萬大軍和300艘戰艦從陸上和水上同時進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雖然有許多險要和堡壘,軍民也進行了拚死的抵抗,但力量對比懸殊,守軍只有不足一萬人。最後,城中的熱那亞人作了土耳其人的內應。奧斯曼帝國以保留熱那亞人在君士坦丁堡城內加拉太區的商業殖民地特權為條件,利用塗油板將70多艘土耳其戰船運過加拉太後面的陸地,然後用這些船只搭浮橋,從側面攻城。君士坦丁堡被打開一個缺口。在頑強地堅持了5天之後,君士坦丁堡終于在1453年5月29日被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三世陣亡,千年的帝國滅亡了。土耳其人攻陷該城之後,大肆劫掠3天,許多居民被殺或被掠為奴隸。奧斯曼帝國遷都于此,並把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即伊斯蘭教的城市,著名的聖索菲亞教堂也被改為清真寺。


拜占庭帝國的滅亡,使東歐失去了屏障。奧斯曼帝國繼續擴張,在巴爾干,征服了摩利亞和雅典公國,在愛琴海上,攻占了威尼斯人和熱那亞人占有的島嶼。1459年又征服了塞爾維亞全境,1463到1465年間征服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1479年占領了阿爾巴尼亞。此外,在中間地區,奧斯曼帝國迫使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承認其宗主權。土耳其人還把熱那亞人在黑海岸邊的殖民地及重要商業城市卡法奪了過去,克里米亞汗也被迫臣服于奧斯曼帝國。

此後,奧斯曼帝國暫時把侵略矛頭指向東方。在蘇丹塞里姆一世(1512—1520年)統治時期,開始了與伊朗的長期戰爭。但是對伊朗的戰爭並不順利。土耳其人主要是為了奪取伊朗占據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和南高加索。只是在1514年打敗過伊朗,並奪取了查爾蘭高地。此後進展不大。受阻的奧斯曼帝國又把矛頭指向了南部。1516年,在阿勒頗打敗埃及蘇丹的軍隊,1517年,奧斯曼軍隊沒有受到抵抗就進入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埃及國家滅亡。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土耳其人奪取了地中海的東岸和紅海要道,占領了麥加和麥地那。

蘇里曼一世(1520—1560年)時期,帝國達到了鼎盛。蘇里曼是個非常有作為的蘇丹。他把全部精力放在進攻歐洲上,繼位不久就開始向歐洲全面進攻。1521年,他派兵攻占當時屬于匈牙利的貝爾格萊德。1526年,在摩哈赤戰役中擊潰了匈牙利國王的軍隊,攻陷布達。以後數次進攻奧地利,甚至打到了維也納。但在歐洲碰到了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全力抵抗,進攻的勢頭被遏止。

此後,蘇里曼開始大舉進攻阿拉伯半島地區和北非。他首先派兵占領巴格達,完全占據兩河流域,吞並了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又在很短的時間里占領了非洲的大片土地,攻占了的黎波里和阿爾及利亞。他的後代在1574年攻占了突尼斯。到16世紀中期,奧斯曼帝國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版圖囊括了以前存在過的阿拉伯和拜占庭兩個帝國的大部分地區,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稱雄一時。

編輯本段「衰落與滅亡」

版本1:1571年,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在勒班多戰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打敗,失去了對地中海的控制。從此,奧斯曼帝國開始走下坡路。十七至十八世紀,其與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交戰迭遭失敗,勢力轉衰。九次俄土戰爭幾無勝跡,失地千里。至十九世紀初,境內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巴爾干半島諸國先後獨立;英、法、俄、奧相繼爭奪其領土。及後,于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共同作戰,最終戰敗,結果遭列強宰割。土耳其民族陷于水深火熱之中,因此于一九一九年,今日之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民族抗戰運動,擊退外國勢力。一九二一年一月,大國民議會通過根本法,改國名為土耳其。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一日,廢蘇丹制,奧斯曼帝國正式滅亡。翌年十月二十九日土耳其共和國建立。

版本2:

自蘇萊曼一世死後的200多年間,奧斯曼帝國漸趨衰落。在內部,地方封建割據加強,土地高度集中,對農民的徭役賦稅加重,國家財政危機。國內民族壓迫嚴重,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小亞及西亞各地先後爆發了數十次農民起義和教派起義,尤以16~17世紀的傑拉勒運動、18世紀初伊斯坦布爾的帕特羅納·哈利勒起義時間長、規模大,動搖了帝國的統治基??683年,圍攻維也納失敗,喪失大量土地。18世紀末兩次俄土戰爭失利,帝國所屬黑海北岸土地劃歸俄國。19世紀初,境內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埃及、敘利亞、也門脫離控制,巴爾干半島諸國先後獨立。在帝國衰敗時,促使一些政治家尋求擺脫危機的出路。曾實行的主要內政改革有,1789~1839年的“新秩序運動”、1839~1856年的“坦志麥特”運動、1876~1878年的立憲運動等,素丹哈米德二世(1876~1909在位)又鼓吹泛伊斯蘭主義,企圖維護帝國搖搖欲墜的統治。但均收效甚微,卻擴大了西方列強對土耳其政治和經濟上的影響。後英、法、俄、奧、意等加緊爭奪和瓜分了帝國在歐、非、西亞的大部分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參加同盟國作戰失敗後,其領土僅保有土耳其本部。1919年國內爆發凱末爾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1922年,國民政府宣布罷黜素丹穆罕默德六世,廢除素丹制,奧斯曼帝國告終。

編輯本段「帝國的政治」

奧斯曼帝國為政教合一的軍事性封建國家,設有完整的中央集權的行政管理制度。素丹為最高統治者,集政治、軍事、司法、宗教權力于一身,實行世襲制。作為宗教領袖,采用“埃米爾·穆米尼”(即正統派的長官)稱號,從素丹賽利姆一世起自詡為世界穆斯林的“哈里發”,但未得到伊斯蘭世界的承認。國家實行封建的土地制度,國有土地占80%,稱“米里”。此外還有封給清真寺、宗教社團的瓦克夫地和私有地(即穆爾克)。國有地分為哈斯、澤美德、梯馬爾3類。哈斯為王室成員領地和高級文武官員的祿田,其收入在10萬阿克切(即銀幣單位)以上。澤美德和梯馬爾是以服軍役為條件賜給有軍功人員的土地,其收入分別為2萬以上及不足2萬阿克切為區別。帝國的主要財政收入是土地稅、貢賦、天課、人丁稅和戰爭掠奪。其經濟主要為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政府不注重發展對外貿易往來,本土經濟發展處于封閉狀態。


編輯本段「帝國時間表」

奧斯曼一世(OsmanI)1280——1324奧爾汗(Orkhan)1324——1359穆拉德一世(MuratI)1360——1389巴耶濟德一世(BayezidI)1389——1402大空位期(Interregnum)1402——1413穆罕默德一世(MehmetI)1413——1421穆拉德二世(MuratII)1421——1444穆罕默德二世(MehmetII)1444——1446穆拉德二世(MuratII)(複位)1446——1451穆罕默德二世(MehmetII)(複位)1451——1481巴耶濟德二世(BayezidII)1481——1512塞利姆一世(SelimI)1512——1520蘇萊曼一世(SuleymanI)1520——1566塞利姆二世(SelimII)1566——1574穆拉德三世(MuratIII)1574——1595穆罕默德三世(MehmetIII)1595——1603艾哈邁德一世(AhmetdI)1603——1617穆斯塔法一世(MustafaI)1617——1618奧斯曼二世(OsmanII)1618——1622穆斯塔法一世(MustafaI)(複位)1622——1623穆拉德四世(MuratIV)1623——1640易卜拉欣(Ibrahim)1640——1648穆罕默德四世(MehmetIV)1648——1687蘇萊曼二世(SuleymanII)1687——1691艾哈邁德二世(AhmetdII)1691——1695穆斯塔法二世(MustafaII)1695——1703艾哈邁德三世(AhmetdIII)1703——1730馬赫穆特一世(MahmudI)1730——1754奧斯曼三世(OsmanIII)1754——1757穆斯塔法三世(MustafaIII)1757——1774阿德阿爾——哈米德一世(Abdal-HamidI)1774——1789塞利姆三世(SelimIII)1789——1807穆斯塔法四世(MustafaIV)1807——1808馬赫穆特二世(MahmudII)1808——1839阿德阿爾——馬吉德(Abdal-Mejid)1839——1861阿德阿爾——阿齊茲(Abdal-Aziz)1861——1876穆拉德五世(MuratV)1876阿德阿爾——哈米德二世(Abdal-HamidII)1876——1909穆罕默德五世(MehmetV)1909——1918穆罕默德六世(MehmetVI)1918——1922編輯本段「帝國的經濟」

奧斯曼政府每定都一處,皆大幅改革該地之經濟,使其成為新政經中心。諸如布爾沙、埃迪爾內、君士坦丁堡皆然。[3]穆罕默德二世與其繼承人巴耶塞特二世,皆嘗鼓勵歐洲各地之猶太人移居君士坦丁堡或其他城市,如薩羅尼加等。其經濟政策之最終目的仍使蘇丹之權力得以鞏固並擴大,故此特別著重于生產階級之利益上,使之生活富裕,從而使帝國生產力大增。另一方面,亦可減少紛亂,使得萬民順服。[4]直至十七世紀,其國之國庫管理與法治皆領先同濟,伊斯蘭諸國無有及者,[5]而經過高度訓練之金融專才不亦斷湧現。[5][6]這是因為其掌控東西貿易之咽喉,從而累積了大量財富。但西班牙、葡萄牙兩國因與之交惡,無法依照馬可波羅之路線前往東方,故另拓海路,從而掀起了大航海時代之序幕。此後經過百余年,因為海路貿易興盛,絲綢之路漸漸衰亡,其國之經濟亦開始衰退。

縱然如此,其仍鼓勵城鎮自行發展,通由擴張領域至未開發地,吸引更多民眾聚居,增強生產力,從而發展成金融中心,以保持競爭力,頗有現代資本主義之影子。

編輯本段「帝國的宗教」

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伴隨著向外擴張,促進了伊斯蘭教在世界的第三次大傳播。在15~19世紀成為伊斯蘭世界的盟主。帝國立伊斯蘭教遜尼派教義為國教,哈乃斐學派教法為官方立法、司法的准則。帝國為了推行伊斯蘭化的各項政策,在中央設立“伊斯蘭委員會”作為最高宗教權力機構,由伊斯蘭長老、大法官、穆夫提、學者組成。其職責是從事宗教立法、司法的教律裁決,管理清真寺、宗教基金和社會慈善事業,領導和管理宗教學校和全國的宗教事務。素丹任命一伊斯蘭教大長老擔任宗教助手,奉素丹之命發布宗教政令和法特瓦(教律意見),核審政府法令,主持素丹登基儀式。下設“歐萊瑪會議”和“教律裁判委員會”附屬機構,以伊斯蘭教長老為首的歐萊瑪階層享有崇高的社會政治地位和特權。帝國以沙里亞教法為依據,制定了民事、刑事、瓦克夫、商事及行政實體法規,完善和全面實施伊斯蘭教法。從中央到各地建立了伊斯蘭法院(庭),還設有司法監督檢查機構。16~18世紀,帝國境內蘇菲教團十分活躍,受到官方尊崇的有毛拉維教團、比克特西教團、里法伊教團等,素丹賜以大量瓦克夫地和宗教基金。卡迪里教團、亞薩維教團、哈爾瓦提教團、納格什班迪耶教團、契斯提教團等廣泛傳播于民間,各地建有大量蘇菲紮維葉(即道堂)和蘇菲長老陵墓,盛行吾里和聖墓崇拜。帝國對麥加及分布在各地的聖裔賜封有土地,仍享有宗教特權。

編輯本段「帝國的文化」

奧斯曼帝國重視發展伊斯蘭學術文化,保護伊斯蘭文物古跡。帝國以大量的宗教基金在各主要城市興建規模宏大華麗的清真寺、宗教大學、圖書館,僅首都伊斯坦布爾就建有400多座清真寺,其中素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堪稱傑作。素丹以巨資擴建了麥加聖寺、麥地那先知寺,修葺了阿里的陵墓等。在新征服的東南歐建造了大量清真寺,如在塞爾維亞的賽拉吉夫城建有著名的“加齊清真寺”。在阿爾巴尼亞建有多所清真寺和教法學校。在布達佩斯城建有61座清真寺、10所伊斯蘭學校及圖書館。在原希臘各地建有300多座清真寺。在南斯拉夫建有20多所清真寺及宗教學校。16~18世紀是帝國伊斯蘭文化大發展的時期,先後將《古蘭經》、聖訓、哈乃斐學派的教法著作及阿拉伯文學、曆史、地理古典名著翻譯成土耳其文廣泛傳播。17世紀起土耳其學者用土耳其文從事著述。在宮廷和各地統治者的贊助下,在教義學、教法學、曆史、地理、文學等領域均有建樹,湧現出大批著名學者。國家組織學者編寫了《土耳其文伊斯蘭大百科全書》以及教權主義刊物《大東方雜志》。19世紀中葉,素丹哈米德二世極力鼓吹泛伊斯蘭主義,宣稱自己為世界穆斯林領袖,並向各地派出代理人,在印度掀起“哈里發運動”,但收效甚微。帝國對本土和屬地的其他宗教實行“米勒特制度”,允許信奉其他宗教社團實行民族、宗教、語言、文化上的自治,保留原有的風俗習慣和法律制度,政府不加干涉。

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個新的紀元,帝國的紀元,正式開始了。這個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魯斯海峽而屹立,一只腳踏在亞洲,另一只腳踏在歐洲。他的版圖日愈擴大,在滅亡麥木魯克王朝後,他不僅變成了拜占庭的繼承者,而且變成了繼阿拉伯哈里發帝國而崛起的各小國的繼承者。這個新帝國繼承了東方和西方的國土,也繼承了東方和西方的思想,這種聯合的遺產,大概是奧斯曼土耳其曆史上內容最豐富的事實。十六世紀時,北非其余的阿拉伯國家,被吸引到逐漸上升的土耳其新月的軌道上來。在這些國家當中,有阿爾及利亞(大體上是羅馬人的努米底亞,Numidia)。征服埃及次年,即1518年,希臘血統的奧斯曼海盜赫伊爾丁·伯爾伯羅薩和他的弟弟,侵入這個國家,打退了西班牙的侵略,把這個國家獻給“崇高的闕下”。“崇高的闕下”賞賜赫伊爾丁總督(beylerbey)的稱號,作為報酬。赫伊爾丁建立了一個軍事貴族政體,以一支土耳其禁衛軍團作為這個政體的中堅。赫伊爾丁也為土耳其素丹建立了一支由熟練水兵組成的裝備完好的艦隊,那些水兵是從叛教的基督教徒中招募來的,有意大利人,也有希臘人,他們隨時准備在整個地中海里貫徹土耳其帝國的侵略政策。這支艦隊,把奧斯曼這個怕人的名字向西一直傳到西班牙海岸,正如土耳其禁衛軍把這種恐怖向東一直傳到底格里斯河兩岸一樣。于是,一個危險的鄰國,就在突尼西亞(Tunisia,大體上是羅馬人的亞非利加)以西建立起來了。1534年,突尼西亞國內發生王位繼承之爭,赫伊爾丁乘此機會,暫時占領了突尼西尼,但是,過了四十年,這個國家才被劃入土耳其的版圖,成為一個省。征服突尼西亞的陸軍,是由息南帕夏指揮的,他是一位顯赫的將軍,原籍阿爾巴尼亞,1568年,曾以埃及長官的身份,指揮攻打南阿拉比亞的戰役,將也門納入了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在息南之前,一位偉大的土耳其海軍大將皮利·賴伊斯(原來可能是一個基督教徒)曾在阿拉伯半島的南岸和東岸采取軍事行動,占領了阿登(亞丁,1547年)和馬斯喀特(1551年),一直遠征到波斯灣口。他的一張地圖,最近被發現了,即所謂的“哥倫布地圖”,上面畫著大西洋和美洲大陸。自1705年起,突尼西亞的長官曆來都稱為貝(bey),過了一個世紀,才改稱為岱(dey)。早在結束西班牙人在突尼西亞的統治和本地的各朝代之前,息南帕夏和另外的兩個土耳其將軍,就已經從的黎波里趕走了馬耳他島的聖約翰的騎士們,並于1551年占領了的黎波里。原來腓尼基人在迦太基的三個殖民地和鄰近的領土,在羅馬人的統治下,曾一度構成的黎波里塔尼亞省(Tripolitania),這是Tripoli(阿拉伯語的Tarābulusal-Gharb,西方的太拉布魯斯)這個希臘名稱的由來。在突尼西亞,柏柏爾人的成分是最弱的。除多山的摩洛哥(阿拉伯語的al-Mag-hribal-Aqsā,遠西,大體上是羅馬人的毛里塔尼亞,Manretania)外,大半數人口是柏柏爾人後裔的幾個柏柏爾人的國家,就這樣倒入了奧斯曼人的懷抱之中。一般地說,柏柏爾人人口的比例,不僅是自東至西地,而且也是自北至南地逐漸增加。的黎波里、突尼西亞、阿爾及爾,現在都已變成省會,這三個省,名義上是土耳其的屬國,但實際上是半獨立的,在一個長時期內,都由土著的統治者管轄,有許多統治者,曾將政權傳給他們的後人。這三個政府,都由軍事寡頭政治的統治者加以控制。這三個政府,每年向土耳其政府稱臣納貢,表示承認土耳其的宗主權,盡管那種貢稅具有更多的禮物性質。奧斯曼帝國代理人的橫征暴斂所激起的暴動,偶爾震動了這些國家。自1711年到1835年,的黎波里塔尼亞由蓋賴曼利家族治理。自十七世紀以後,由于奧斯曼帝國艦隊的衰落,就放松了帝國對非洲三省的控制,給統治者以更多的權力,去行使地方自治,無論統治者是帕夏,或貝,或岱,他們的權力都比埃及和敘利亞的統治者的權力還要大些。柏柏爾人的幾個省,變成了海盜的國家。海盜行徑,主要是針對基督教徒的,首先采取了聖戰(jihād)的性質。當海盜就象當兵一樣,變成了一種職業。這種職業,對于政府和人民都是有利的。對于俘虜和戰利品,都征收定額的捐稅;俘虜不是留著待贖,就是賣做奴隸。大約三百年的期間,這種收入是國庫歲入的主要來源。海盜船只,常常作為一些單位,編入奧斯曼艦隊。從穆斯林的西班牙流落在外的亡命徒,紛紛參加了地中海海盜的行列,他們的劫掠,變成了海上的災難。海盜的活動,在十七世紀前半期,達到了極點,危及意大利、法蘭西和西班牙的海岸。在十七世紀後半期,英國和法國在海上作戰,迫使海盜尊重這兩個國家的國旗,但是,較小的國家,仍然要每年納貢,替自己的僑民和商業取得豁免,而這種豁免無論如何也是靠不住的。荷蘭,丹麥和瑞典的情況,就是這樣的。甚至北美合眾國,也曾為尋求安全而每年納貢,並且在1783年,卷入對阿爾及利亞的戰爭,在那個時候,阿爾及利亞是海盜的大本營。自1796年以後,美國向的黎波里繳納八萬三千美元的年貢,到1801年,的黎波里的岱堅持要美國增加年貢的數量,因此引起一場持續四年的戰爭。1815年,美洲又開出一支敵意的艦隊,訪問了的黎波里。由于跟柏柏爾國家進行海戰,這對美國艦隊的發展是起了一些刺激作用的。北非大部分地區的征服,是在素萊曼一世在位的時代(1520—1566年)完成的,他是敘利亞和埃及的征服者的兒子,在他的統治之下,奧斯曼帝國達到了極盛時代。在素萊曼在位的時代,大半個匈牙利被征服了,維也納被圍攻了,羅得島被占領了。奧斯曼人的版圖,從多瑙河上的布達佩斯連綿到底格里斯河上的巴格達,從克里米亞連綿到尼羅河第一瀑布。這不僅是現代最強大的穆斯林國家,而且是最持久的穆斯林國家。曆代的素丹,不下三十六位,都是奧斯曼男性的直系親屬,自1300年傳位到1922年。素萊曼在他的人民中間,是以“立法者”(al-Qānūni)這個榮譽的稱號聞名的,因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那部法典,曾受到後代高度的尊重。他曾委托阿勒頗人易卜拉欣·哈萊比(1549年卒)編纂一部法典,名叫《群河總彙》(Multaqaal-Abhur)。在十九世紀的改革之前,這部書一直是奧斯曼法律的標准著作。但是,對歐洲人來說,素萊曼是以莊嚴者聞名的,而他確是莊嚴的。他的宮廷是歐亞兩洲最輝煌的宮廷之一。下面是他曾經寫給法蘭西國王法蘭西斯一世的一封信,所使用的風格是值得注意的:我是素丹們的素丹,君主們的君主,是把王冠分配給地面上的國王的人,是上帝在大地上的影子,是白海和黑海、魯米利亞、安納托利亞、卡拉馬尼亞、羅馬國、左勒卡德里亞、迪亞巴克爾、庫爾迪斯坦、阿塞拜疆、波斯、大馬士革、阿勒頗、開羅、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整個阿拉比亞、也門和其他許多地方的素丹和君主,這些地方是我的高貴的先輩和我的光榮的祖先(願上帝照亮他們的陵墓)用他們胳膊的力量所征服的,也是“我陛下”用自己熾熱的寶劍和勝利的大刀所制服的,我是素丹素萊曼汗,是素丹賽里木汗的兒子,是素丹巴葉濟德的孫子,我寫信給你法蘭西斯,法蘭西國的國王。素萊曼曾用清真寺、學校、醫院、大廈、靈廟、橋梁、水管橋、隊商旅館、共公澡堂等建築物,去裝備和美化首都和其它城市,據說有三百三十五座建築,是他的總建築師息南所建成的。息南原來是安納托利亞的一個基督教青年,可能是應募到君士坦丁來的,後來成為土耳其最卓越的、精力最旺盛的建築家。他的傑作,是富麗堂皇的素萊曼清真寺(為了紀念他的恩人素萊曼),以此來使聖索斐亞教堂暗淡無光。它的莊嚴的圓頂,比查士丁尼大教堂的還要高十六英尺左右。它的凹壁(mihrāb)和後牆,都是用波斯式的瓷磚加以裝飾的。當灰光燈照耀著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這座都城的時候,曾一度迷人的麥地那、大馬士革、巴格達、開羅——從前強大帝國的首都和燦爛的文化名城——都已被用作各地區長官和來自君士坦丁堡的駐軍的住所了。從前在曆史上,在君士坦丁堡這座城市的城牆下面,曾經四次出現過氣勢洶洶的來自大馬士革和巴格達的阿拉伯軍隊。土耳其文化,完全是由各種不同成分構成的驚人的混合物。遠在突厥人遷移到西亞之前,他們就與波斯人接觸,從波斯人那里采取了藝術的主題、純文學的典范以及頌揚國王的那些政治觀念。他們愛戰爭,喜征服,好客而且有同化力的傾向,這些可以說是游牧生活的紀念物。拜占庭人曾供給他們軍事的和政府的各種制度,那主要是由小亞細亞的塞爾柱克人間接傳授的。但最重要的是,阿拉伯人是土耳其人的教師,與希臘人是羅馬人的教師具有同樣的意義。從阿拉伯人那里,土耳其人獲得了科學和宗教——包括社會經濟原理和宗教法律——以及書寫用的字母體系,這種字母一直用到1928年。土耳其人(突厥人)還居住在中央亞細亞的時候,他們只有少量的書面文學,因此,他們曾采用過敘利亞書法,那是由敘利亞的基督教徒傳授他們的。由于采用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字母,就有成千上萬宗教的、科學的、法律的和文學的術語,是借自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盡管最近民族主義者想方設法企圖肅清外來語,那些術語仍然有許多埋置在土耳其語里面。奧斯曼人在三個方面曾作出比較重大的、創造性的貢獻:治國才能、建築學、詩歌。奧斯曼帝國,象以前羅馬人的帝國和阿拔斯人的帝國一樣,在特征上和組織上,本來是軍事的和朝代的帝國。它的主要目標,與其說是人民的福利,不如說是以素丹兼哈里發為化身的國家的福利。人民當中包括阿拉伯人、敘利亞人、伊拉克人、埃及人、柏柏爾人、庫爾迪人、亞美尼亞人、斯拉夫人、希臘人、阿爾巴尼亞人等民族集團,他們各有不同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奧斯曼人用寶劍把他們結合了起來。統治階級,喜歡自稱“歐斯曼利”(‘Uthmānli)、“奧斯曼利”(Osmanli)、“奧托曼”(Ottoman),土耳其農民與統治階級不同,他們也算做被統治的人民。土耳其人在自己廣闊的領土上,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一個占優勢的少數集團,他們沒有企圖在阿拉伯人的地區殖民。但是,他們與非穆斯林的婦女結婚,以便他們的血統得以保持新鮮,同時對任何一個臣民,只要他信仰伊斯蘭教,說土耳其話,並參加土耳其宮廷,他們就承認他有充分的公民權。當時實行定期征募兒童的制度,在繼續實行這個制度的年代里,他們能夠迫使受過訓練的青年去服兵役和參加行政事務,並且把非穆斯林家庭出身的優秀的男性青年加以同化。被征服人民中的最有才能的人物,有些被吸收並集中到首都來,加以伊斯蘭化和土耳其化,然後利用他們去促進帝國的繁榮和進步。塞加西亞人、希臘人、阿爾巴尼亞人、斯拉夫人、意大利人,甚至亞美尼亞人,都有被提升到帝國最高職位的,還有一品當朝為宰相的。這個國家,與其說本來是為人民的福利而組織的,不如說是為戰爭的便利而組織的,它幅員廣大,交通不便,民族複雜,在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之間——甚至在土耳其穆斯林和阿拉伯穆斯林之間,在基督教的這個教派和那個教派之間——存在著裂痕,具有這些缺點的一個國家,衰退的種子早已埋置在它的基本組織里了。它曾經面臨民族主義獲得勝利的世界,因而它的處境變得很壞。伊斯蘭教國家,為了解決少數民族問題,而精心結構了宗教團體內部的自治制度,根據這個制度,各宗教團體享有大量的自治權,這個國家向來貫徹這個古典的制度,同時國家的最高權力,集中在一個人——素丹兼哈里發——的手中(最少在理論上是這樣的),王位繼承的系統,又不明確,所有這些,都增加了帝國組織先天的弱點。奇怪的不是帝國的分崩離析,而是分崩離析竟沒有更早地發生。素萊曼死後不久,這個帝國就開始走下坡路,這是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1683年進攻維也納失敗,可以認為是下坡路開端的標志;土耳其在歐洲的擴張,再沒有取得更多的進展。此後,土耳其人的問題,變成了如何保持既得領土的問題,而不是獲得更多領土的問題;武裝力量的任務不再是進攻,而是防守了。除國內墮落腐化的勢力之外,在十八世紀又來了外國的勢力,當時,法蘭西、英吉利、奧地利、甚至俄羅斯,已開始要求“勢力范圍”,而且開始用貪婪的眼光,注視著歐洲“病夫”的財產。但是,由于列強競爭,互相猜忌,缺乏一致行動,病人才得以苟延殘喘。北非的阿拉伯人地區,是奧斯曼帝國最初喪失的領土。那些地區,接近南歐,遠離伊斯蘭國家在西亞的中心和心髒,那里伊斯蘭教的傳統比較薄弱,柏柏爾人和歐洲人的血統,在人口中又占著較高的比例,因此,那些地區從一開頭就是自便的。阿爾及利亞,是從這個帝國被分割的第一個阿拉伯地區。1830年,法蘭西的軍隊在阿爾及利亞海岸登陸,外表上是報複海盜的活動,是為遭受阿爾及利亞統治者侯賽因岱侮辱的法國領事報仇。十八年之後,法國宣布這個國家及其沿海一帶為法國領土的一部分。1942年11月,美軍在那里登陸,賴法爾援引1848年法令,提出抗議,堅持整個地區都是法蘭西自然的延長。象其它省份一樣,阿爾及利亞也派代表參加法國議會。法國軍隊和阿爾及利亞民族主義者經過八年的流血戰爭,于1962年締結了和平條約,阿爾及利亞遂獲得獨立。法蘭西帝國向東發展,結果于1881年占領了突尼西亞,在那里奉行同樣的政策,其范圍幾乎是一樣廣大的。正如在阿爾及利亞一樣,法蘭西語代替了阿拉伯語,成為當地人的文學語言。突尼西亞,名義上雖然是一個保護國,但是,實際上簡直是法蘭西的一個屬國。一個法國總督,坐在本國貝的旁邊,管理一切公務。但是,由于接近埃及,穆斯林的民族傳統保持得比較牢固。在這兩個地區,都有成千上萬的法蘭西移民定居下來。突尼西亞的情況是錯綜複雜的,因為那里有數量和規模都很大的意大利殖民地。在法蘭西的制度下,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都享受了較高程度的安全和公共衛生,得到更便利的交通設施,這是毫無疑義的。突尼西亞在1955年獲得內部自治,1956年獲得完全獨立。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現在都是共和國了。的黎波里塔尼亞,大部分是干燥的沙漠,沿海一帶有幾個綠洲,曾是柏柏爾人國家里最後的土耳其前哨。作為1911—1912年土耳其一意大利戰爭的結果,的黎波里塔尼亞從奧斯曼人的手中被奪去,改成一個殖民地,于1934年與昔蘭尼加合並成意大利的利比亞。二次大戰期間,英國、法國和利比亞當地的軍隊共同行動,把有德國人幫助的意大利的軍隊趕出了利比亞。1951年,利比亞宣告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王國。1901年,法蘭西開始征服摩洛哥。在這里,曾經建立過兩個強大的阿拉伯—柏柏爾帝國,但並不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法蘭西的地帶是在1907年到1912年期間完全取得的。同時,西班牙也在忙于奪取自己的份額,即與西班牙海岸正對面的那個地區。1956年法國和西班牙都放棄了自己的保護國,滿足了摩洛哥素丹(現為國王)的要求。撒哈拉沙漠以北的“白非洲”(以南的通稱為黑非洲),在1830年後的八十二年間,全部落入南歐三個拉丁國家的手里,而經過二次大戰後,這里完全獲得了解放。在二次大戰之前,雖然有些民族主義的騷擾,整個地區卻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

7月29日明朝時代增開新服“鐵馬冰河”!新手卡無限發放!經驗雙倍裝備我送!只要注冊,明朝江山就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