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

"如果那些年我們就向公眾開放,我們就不可能為世界制定發展計劃.不過,世界越來越複雜,並准備向世界政府邁進.由知識精英和世界銀行家組成的超國家主權實體肯定好過過去數世紀實踐的國家自決."[6.21] — 戴維.洛克菲勒1991年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名字取自荷蘭一家旅館,由荷蘭的伯恩哈德親王(Prince Bernhard)于1954年一手創立.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是美國外交協會的"國際版",由美國和歐洲的銀行家,政治家,商業領袖,媒體巨擎和著名學者所組成.他們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是由羅斯切爾德和洛克菲勒逐一撿選出來的,這些人很多同時又是美國外交協會,朝聖協會(Pilgrims Society),圓桌協會(Round Table),和三邊委員會的成員.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是包括歐盟在內的幾乎所有歐洲聯合機構的策源地,他們最終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個世界政府.[6.22]

該組織最大的特點就是"神秘".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總部設在荷蘭西部的萊頓市(Leiden),甚至還有電話號碼.但沒有網站.少數獨立偵探,如英國的東尼?戈斯林(Tony Gosling)或美國的詹姆斯?塔克(James Tucker)要費盡心機才能獲得有關彼爾德伯格會議位址和議程的消息,塔克跟蹤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長達30年.塔克出版了一本關于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書.曆史學家皮埃爾?維勒馬雷斯特(Pierrede Villemarest)和記者威廉?沃爾福(William Wolf)已經聯合出版了《拒不讓公眾了解的事實和紀事》(Facts and Chronicles Denied to the Public),其中卷1和卷2講述了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秘密發展史.比利時社會學家吉尤因斯(Geoffrey Geuens)所著的一本書有一章也是專門講述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

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前副主席,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成員達維格農(Etienne Davignon)堅持說"這不是資本家操縱世界的陰謀".法國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加入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長達近30年的蒂埃里.蒙布利亞爾(Thierryde Montbrial)說這只不過是個"俱樂部"而已.例如,彼爾德伯格2002年會議的正式新聞稿說,"俱樂部的唯一活動是舉行年會.會上不提出任何決議,也不進行投票,不發表任何政策聲明."彼爾德伯格俱樂部只是一個"靈活,非正式的小型國際論壇.與會者在論壇上可以發表各種不同的觀點,增進彼此了解."

英國經濟學家威爾?赫頓(Will Hutton)說,每屆彼爾德伯格會議達成的一致意見是"制定世界政策的前奏",他的這個說法相當接近事實.彼爾德伯格會議上做出的決定稍後會成為8國峰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既定方針.

媒體在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面前總是溫順得像沈默的羔羊.2005年,《金融時報》以典型的手法搶先報道,對沸沸揚揚的陰謀論淡化處理.


事實上,任何質疑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俱樂部的人都會被嘲笑成陰謀論者.英國議員或美國決策者等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成員說它"只不過是一個討論問題的地方",一個人人都可以"自由發表意見"的論壇.

恩達爾(FWilliam Engdahl)在其《百年戰爭:英美石油政治和新世界大戰》(A Century of War:Anglo Americanoil politics and the New World War)一書中詳細講述了1973年在瑞典召開的彼爾德伯格會議上發生的一段鮮為人知的辛秘.在布雷頓體系崩潰之後的最初幾年里,美元的地位在世界范圍內陷入了空前的危機.與黃金脫鉤之後,美元的信譽和價值如斷了線的風箏一般,在世界金融風暴之中隨風而逝.當時的國際銀行家還遠未做好世界貨幣的准備工作,思想和理念也極度混亂,1969年"隆重"推出的世界貨幣"特別提款權"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根本無人問津.眼看局面即將失控,國際銀行家們在1973年的彼爾德伯格會議上緊急磋商,試圖遏制當時世界金融的危局,重新挽救美元的信心.美國的金融戰略家沃特.雷維(Walter Levy)提出了一個大膽而驚人的計劃,放手讓世界石油價格暴漲400/,並規劃如何從中牟取暴利.

大石油公司和大財團的84名成員參加了是次會議.恩達爾得出的結論是:

這些權貴聚集在彼爾德伯格目的是使權力平衡重新向有利于美國金融利益和美元的方向發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決定利用他們最珍視的武器-全球石油供應的控制權.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政策就是引發全球石油禁運,迫使全球油價激增.從1945年起,按照國際慣例,世界石油以美元定價,原因是美國石油公司控制著戰後石油市場.因此,全球油價突然上漲意味著世界對美元(用以購買必需的石油)的需求相應激增,從而穩定美元貨幣的價值.[6.23]

基辛格用"源源不斷的石油美元流入"來形容油價飆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