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明治維新為什麼沒有向外國"招商引資"

日本在明治維新的初期,居然能想出將金祿公債作為銀行的核心資本金,說明日本對現代金融本質的深刻理解,在那個時代已經遠遠超過了大清帝國.請注意,日本明治時期的工業化,並未大量引入外國資本和外債,因為日本已經徹底發現了銀行信用的秘密.在現代銀行與信用貨幣機制下,法定貨幣永遠不會稀缺,貨幣能夠被自己的銀行系統創造出來.如果是這樣,根本就不需要外國資本進入日本的銀行體系.日本需要國際硬通貨的唯一目的,就是引進外國的技術設備和日本沒有的資源!
所以日本的明治維新,從來不搞"招商引資".日本只需要外國的技術,機器設備和原材料,管理的活兒日本自己練得比外國更高明.硬通貨可以由日本的生絲,茶葉和瓷器出口而獲得.外國資金?對不起,不需要!因為日本自己可以創造貨幣!外國洋行可以參與國際貿易,幫助日本產品打開世界市場和購買日本需要的東西.國內貿易則由日本自己的商號共同分享.
對西方的技術消化乃是日本的絕活兒.把各種東西精雕細琢,做到極致,在螺螄殼里做道場是日本的絕技.當俄國艦隊到達日本時,好奇的日本人上船參觀,俄國人給日本人展示了一個蒸汽火車的玩具模型.當日本人第一次看到冒著煙的小火車在軌道上跑起來時,當場被全部雷倒.一伙兒人從此茶飯不思,仔細研究火車能動起來的原因.很快,日本人也搞出了小火車模型,而且不久就比俄國人做得更加精致.
現代銀行的部分准備金制,乃是一個高倍杠杆的金融制度.一塊錢的准備金能夠創造10塊錢的放大效應.日本在1882年之前,整個銀行體系甚至用了近20倍的杠杆來大規模創造貨幣.如此規模的貨幣創造極大地刺激了日本工商業的躍進,不過這也埋下了通貨膨脹的隱患.
日本開始大規模舉借外債,發生在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時期,當時日本國內金融早已完成大一統,工業近代化也基本成形,外債不會破壞日本政治與經濟的自主性.而戰爭外債相當于風險投資,日本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兩次大戰中,都獲得了巨大利益,無非是與列強分利潤罷了.
在日本本國金融實力迅速擴張時,原來居于支配地位的外國銀行的影響力卻在大幅減弱.1863~1868年,最早登陸日本的六大外國銀行共有資本金2億兩,實力遠遠超過當時日本銀行體系的總和.直到1897年,日本銀行體系的全部資本金才1.33億日元,可見外國銀行實力之強大.
明治維新之後,盡管外國銀行的實力超級雄厚,但在日本開拓市場始終舉步維艱.到20世紀初,最早在日本開業的六大外國銀行,除了彙豐之外,已經全部倒閉或退出了日本.彙豐利用在中國進行的鴉片貿易所獲的巨大利潤,在日本尚有一席之地,但也已經被擠壓到了外貿和國際彙兌等狹小的領域,非但無力染指日本的貨幣發行大權,連進入日本市場的普通業務都寸步難行.
除了三井,三菱和住友三大競爭對手凶悍地競爭和圍堵之外,日本缺少洋買辦階層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土壤也是重要原因.缺少本地人的大力配合,外國銀行的業務,想在日本市場上開拓是不可想象的.三菱家族就曾公開向所有員工發誓,必將外國輪船公司從日本的航運市場中趕盡殺絕.在政府和金融兩大勢力集團的幫助下,三菱實現了自己的誓言.
以長州,薩摩藩武士貴族為核心所組建的日本明治政府,與清政府政客和文人控制的政權,在對待西方列強上的心態是完全不同的,在金融領域更是如此.財政部是明治政府的核心權力之所在,眾多財政金融官員都是長州和薩摩藩的武士世家出身,這些人將金融視作武士搏殺的角斗場.外國銀行要想控制日本的金融,首先要過的難關就是這幫金融武士們.
當日本完全控制了本國的金融體系,也就牢牢地掌握住了國家的命運.盡管在劇烈的工業化過程中,金融的混亂曾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和緊縮,但就整體而言,日本僅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就從一個瀕臨殖民地險境的落後國家,一躍成為一個現代工業強國,其金融高邊疆的穩固立下了頭功!
緊接著,日本開始對彙豐銀行仍占優勢的國際貿易和彙兌業務展開猛烈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