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家天下



東海伏波,萬水東流,饕餮之水有了去處,第一件事情完成,治水的第二件事便是收取那九滴歸墟之水。

此事楊帆海幫不上忙,孫九陽也沒有要他幫忙的意思。歸墟之水牽扯到一萬多年前的因果,乃是他與東皇太一一起結下。如果東皇太一已經成為過去,這因果自然也是落在他身上。

所謂因果,解鈴還須系鈴人,孫九陽來此也是早已准備。之所以花了這麼多年才來九州,為的就是在煉制寶物。一件是那定海神針,另一件則是收取這歸墟之水的九鼎。

九鼎與那定海神針一般,都是用非同一般的東西煉制而成。定海神針乃是不周山,用來鎮水,而九鼎則是用天界碎片。

昔日巫妖之戰,東皇太一大戰巫族大祭司,天界也無法承受兩者之威,九重天界僅剩九重天存留,其他的天界則是化成了碎片,落到洪荒各處。

因九重天出現破損,導致天河之水泛濫,聖人女媧煉制五色神石補天,煉制五色神石用的就是天界碎片。

為了讓世界恢複安甯,昔日天下強者無不出手相助,將能找到的天界碎片都送到了女媧處。補天之後,剩下許多,則是成全了今日之孫九陽。

天界碎片有著難以想象的因果業力,厚土之德,可承載萬物,用來裝這歸墟之水極為合適。在楊帆海帶著禹去放置定海神針之時,孫九陽就自行出手,在九州之上尋找九滴歸墟之水,再以九鼎裝載。

等楊帆海將禹送回九州之際,九滴歸墟之水皆已找到。下了一百多年大雨的九州終于再一次迎來了太陽,晴空萬里。

為了幫禹造勢,孫九陽將九鼎送與他使用,還傳授了不少功法給他,以助其治水,又指引其去青海尋了相柳相鰩相助。有這兩個控水大巫出手,治水之事容易了太多。

一切都再次走上正軌,聖皇亦是做出了反應。自南營軍變之後,人族一統九州,再無戰事,當年跟隨公孫軒轅一起打天下的將士紛紛歸隱,應龍也是離去。

此次因為洪災泛濫太久,各處河道盡數堵塞。大雨雖停,但九州內部依然內澇成災。鑒于此,伏羲聖皇又一次派出應龍來九州相助。

應龍乃是妖族,雖然本是一螞蟥,但得了真龍之血後,一旦變身妖族模樣則是更像一龍族。一身怪力,亦能控水。騰云駕霧,以龍尾做耙,將黃河、長江等各處江河主干一一疏通。

舜帝盡舉國之力隨禹使用,前後花了三十多年,終于是將這滔天大水成功治理。整個九州歸于平靜,禹名動天下,暗中看著的楊帆海也是終于松了口氣。

舜帝治國有方,如此休養生息幾十年,人族逐漸再次興盛,國力蒸蒸日上。等到一百五十年日期滿,又擇賢人禪讓。

因治水之曠世奇功,禹在九州的影響力已經大的難以形容,世人皆以為舜帝會將帝位傳給他,可結果卻是出人意料,舜帝聖旨,將帝位傳給了他兒子商均。

這般做法,莫說他人,便是楊帆海也嗅到了非同一般的意味,人族似乎已經不再如曾經一般鐵板一塊了。舜帝此舉似乎想要做些什麼,又或者說是想要反抗什麼。


可惜這番動作並沒有太多作用,禹得孫九陽傳授,已經不再僅僅是個人族,還成了一個強大的修行者。尤其是手握九鼎,還有相柳相鰩相助,加上應龍這個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伏羲聖皇的將軍,威望之盛,莫說商均了,便是連舜帝自己都很大不及。

知道舜帝將帝位傳給了商均後,禹並沒有做什麼激進動作,只是放下手中之事,到了冀州陽城修養。

商均本以為此事就此安定,可沒想到了年末朝覲之時,天下各處大員和將軍並沒有去鄭城,而是去了陽城拜見禹,並尊其做大禹,以示非凡。

不僅僅是官員如此,天下的百姓也都是只說大禹之好,而無人記商均之事。雖無帝位,卻已經成了無冕之王。商均歎息無可奈何,也是繼承了乾荒之剛烈血性,索性也難得再勾心斗角,不等一百五十年之期到,就直接將帝位禪讓給了禹。

禹得大寶,正式成為華夏新的帝君。消息傳開,南巡到了九嶷山的舜帝得知消息後,氣的一病不起,不過半年時間,竟是一命歸天。

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世人嗟歎,得到谷風送來消息的楊帆海也是頗為感歎,不曾想華夏之事竟是開始如此演變。

隨著舜帝之死,大禹穩坐華夏帝位,手握九鼎,鎮壓九州,天下似乎已經安穩。但不知道為何,楊帆海卻是感覺此前的帝位糾纏似乎只是一個開始而已,日後恐怕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


⑻ВσОК.сΟm
以絕強之勢,穩坐九州。雖然相鰩、相柳還有應龍都先後告辭離去,但大禹之威勢,依然可以令天下無人掠其鋒芒,仙族來了九州也不敢造次,哪怕是元始天尊門下十二金仙到此,也是先去鄭城問安方敢行自己的事情。

這樣的華夏雖然與曾經的華夏似乎有些不一樣,但楊帆海卻是很樂意看到。

曾因為借來玄黃玲瓏塔為人族安置一片樂土,使得截教和闡教在九州聲名大噪。這讓楊帆海有種看到了蓬萊的感覺,心中不安。

大禹治水,讓截教和闡教的功勞被比了下去,世人之崇拜轉移到了他身上。不管他人如何,大禹終歸是人族,不是壞事。

大禹治世一百五十年,人族恢複生氣,雖然比不得乾荒之時,但已經相差不遠。尊王室之規矩,尊賢退位。

他選擇的繼任者名叫伯益,乃是他昔日治水之時的得力助手,也是頗有威望,傳位給他似乎是順理成章之事。

然而事情卻是沒有這麼簡單,大禹之子名叫啟,亦是一個能力超凡之人。雖然其年歲比伯益小了許多,但其運籌帷幄多年,幾乎將大禹之下眾多重要位置都握在了自己手中。

在民間的威望雖然是比不得伯益,可在官場的威望卻是超過了他太多。與伯益只修煉強身健體功法不同的是,啟還修煉了許多孫九陽教給大禹的功法,實力相對強大了許多。

在大禹傳位給了伯益後半年,啟發動了軍事政變,將伯益殺死于鄭城,其城中屬下紛紛投降。華夏的地位第一次沒有經過禪讓傳承到了新的帝俊手中,啟登基,甚至更改了國號,定名為夏。


新君登基,天下聞風而動,但不是所有人都是為擁立而來,有扈氏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大禹的舊臣,伯益的兄弟,有扈氏無法接受九州通過這樣的方式傳承,一番痛罵譴責之後,聯合擁護伯益的其他舊部一同起兵討伐啟。

雙方大軍會戰于甘,激戰三月,啟一舉擊敗了有扈氏,天下再無反對聲音。華夏更改為夏,從此傳于四方。

此舉可謂之是對華夏公孫王族之不敬,但公孫軒轅和乾荒等先帝都是不曾出面,而且啟也是黃帝之後人,因而再無人反對。

啟雖然更改了很多之前王室的規矩,但有一天卻是不敢挑戰,便是乾荒定下的一百五十年之期。他深深知道自己這個先祖的果斷和狠厲,一旦自己破壞,結果怕是被直接抹殺。

等到一百五十年之期後,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太康。這絕非禪讓,而是繼承,曾經的禪讓制度變成了一種家天下的制度。天下不再是人族的天下,而是成了啟後人的天下。

期間孫九陽親自見了啟,責令他不得再將功法傳承。

也不知道是公孫軒轅血脈漸漸淡薄,還是因為這家天下之舉斷了大禹一脈的某些氣運。與祖先不同的是,太康的壽命斷了許多,甚至沒能等到一百五十年之期就壽終正寢。

太康之後,仲康繼位。仲康無能,且體弱多病,當了不過十多年的帝王便病死在床上。其子相繼承帝位,時間更短,當了不過幾年就死于非命。

相年紀太小,沒有兒子,此時他妻子只是懷有身孕,夏朝的傳承第一次出現了斷絕。

而太康臣子皆是手握重權,誰也不服誰,感覺都是有了問鼎帝位的機會。黃帝血脈之外的帝君,誘惑力實在太大,一時間內亂四起,兵紛不斷。

可惜公孫家氣運太盛,相的妻子身懷六甲在戰亂中逃出鄭城,竟是在這兵荒馬亂的世界活了下來。隱姓埋名,生下一子,名叫少康。其子長大之後,威武不凡,糾合幾個部落相助,打回鄭城,斬殺亂臣,成功複國。

少康複國,恢複了啟的功業,維護了夏國之正統,夏朝進入了中興時期。

與先人一般,不到一百年,少康壽終正寢,傳位給了予,再傳位給槐、芒……在家天下制度之下,帝位有條不紊的傳承,雖然期間也發生了一些叛亂和戰爭,但帝位始終都掌握在啟後人手中。

一代接一代,自啟開始,傳承十七王。

洪荒曆一萬七千五百年,夏王發壽終正寢,傳位于履癸。履癸又名叫桀,夏朝氣運終于第一次產生了巨大之變化。



⒏ьσoк。со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