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不過,聽著喬峰的話,歐陽華音卻不禁有些疑問了。她在私聊頻道悄悄問歐陽華菲:“姐姐,宋朝軍隊真的有那麼強?”

歐陽華菲想了想,回答:“是不是像喬峰說的那樣,我也不太清楚。不過我想,任何一個朝代,開國之初,軍隊戰斗力肯定都不可能太過弱小。否則,這個朝代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其實,北宋的軍隊還真的不弱。很多人說到北宋的滅亡,往往會說到北宋軍隊的戰斗力的問題,往往在談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會談到宋代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認為這是宋朝軍隊戰斗力差,組織渙散的表現。其實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正是由于這種長期的錯誤被廣泛流傳,使大家對宋軍的戰斗力產生嚴重誤判。

北宋初年一直到真宗同遼國簽訂檀淵之盟中的四十年里,宋軍始終保持著較高的戰斗力。雖然這期間宋太宗兩次伐遼失敗,但是並不一定就說明宋軍戰斗力差。

北宋第一次北伐的高梁河之戰,宋軍以疲憊之師伐遼,屯兵以堅城之下,又不作打援的准備,結果,被遼國騎兵以逸待勞,予以擊敗。不過,這次失敗,並不是兵敗如山倒的大敗。

雖然宋太宗中了兩箭,逃回涿州,再看遼軍主帥耶律休哥也是多處負傷,不能騎馬,最後還是乘車指揮作戰。可見,在雙方主帥都負傷的,在如此大的、激烈的會戰之中,宋軍僅被斬首萬余人,可見損失不大。最主要的是,宋軍全軍並沒有被打散,全師退回了宋境。

所以,宋軍才有實力在接下來的滿城之戰中大敗入侵的遼軍。斬敵三萬余,報了高梁河之敗的一箭之仇。

雍熙年間第二次伐遼,宋軍除了在戰略上妄圖分進合計的錯誤之外,還犯了以陣圖遙控指揮和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錯誤。這里的確有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錯誤,但這只是宋太宗個人的錯誤,以致後來主帥曹彬也談到“元戎不知將校之能否,將校不知三軍之勇卻”。

但是在後來。我們就很少看到有所謂“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具體戰況的紀錄了。

此後宋遼戰事時有發生,戰況也是各有勝負,但拋開遼國具有騎兵的優勢和河北平原利于騎兵突馳的原因,總的說來,宋遼戰事還是比較均衡的。到了真宗時期,宋軍的戰斗力又有了新的提升,經過多年的曆練和恢複後,宋軍甚至可以和遼國展開騎兵對騎兵的大規模的會戰了,威虜軍騎兵大會戰以宋軍的完勝而告終。

這一時期。宋軍的戰斗力得到明顯的提升,所以後來能和遼國達成檀淵之盟,也是因為遼國蕭太後看清了這點,認識到宋朝實力強盛,不可能被征服。


而在這之後的數十年,宋朝一直平安無事享受太平。直到仁宗時期,西夏元昊自立為王,和平被打破為止。

雖然宋朝在西北曆經好水川等三次戰敗,但大家應該認識到,西北在當時並不是北宋的防禦重點。宋軍精銳都在河北,西北只有數量不多的禁軍。

且宋軍每次出戰只有一萬余人的以步兵為主的混合編隊,但,元昊都是10萬人規模的騎兵。在這種絕對性的、壓倒性的優勢兵力優勢之下對宋軍開展野戰,根本就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到了神宗時期,年輕的皇帝勵精圖治,實施變法,以期望改變國家的命運,在軍事上實行將兵法、保馬法、保甲法。

將兵法是宋代曆史上軍隊編制體制變換的重要轉折點。將兵法用現在的話理解就是部隊整編法。其實質上。就是將駐紮在各地的禁軍、廂軍、蕃軍打破原來的指揮體系,就近根據防區,統一整編為將——這個將不是將軍的意識,是一個軍事單位名稱,可以當做現在的師。北宋全國軍隊除了駐京城周圍的部隊外,全部整編為92個將,名稱為河北第一將、河東第x將、熙河第x將。每將皆實行步騎混編,每將在3000人到萬余人不等,大概寫相當于現代的一個主力團到一個主力師的規模。這主要是因為各地防區大小和重要性不同,除了東南少于3000人的將只設正將外,其余各將皆設正將和副將,也就是類似于現在的師長、副師長。

從此以後,北宋軍隊的指揮有了極大的改善,原來戍守各州的禁軍、廂軍以指揮為單位,歸文官的知州指揮,現在直接歸各將的正將指揮,文官不得再予以干預。這就保證了軍隊的獨立性。同時從制度上避免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

⑧Вook。СOm

所以,從宋朝神宗皇帝實行將兵法以後,宋朝軍隊中就根本不存在“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問題。

而且,這個制度怎麼看,好像都有一點現代軍隊的影子。

從神宗實行將兵法以後,宋朝一直在開拓邊境,從設立熙河路曆經哲宗、徽宗三代,北宋在西北邊境的現狀已經得到極大改善,奪取的大片土地,最主要的是奪取橫山一線,大大地壓縮了西夏的生存空間,迫使西夏求和,換來了西北的和平,並且使宋代的疆域達到了太祖開國以來的最大規模。這和宋朝軍隊的戰斗力,和西軍長期艱苦作戰是分不開的。

曆史上凡是說宋軍戰斗力差的人,往往會繞過這幾十年西軍在西北開疆擴土的征戰曆史,這當然也有奸臣童貫的“曆史功績”。

那麼,北宋軍隊怎麼會在後面的伐遼,抗金的戰斗中屢戰屢敗甚至望風而逃,以致于北宋亡國呢?其實,這和以後北宋軍隊中的腐敗有關。腐敗,造成北宋軍隊離心離德。到了什麼程度呢?北宋末年著名的方臘叛亂中,韓世忠帶兵剿滅方臘,但這份功勞,卻被當時著名奸臣童貫的親戚辛興宗奪取,而當時只是個小偏將,遠非後來的名將的韓世忠,只能苦笑呵呵了。

而這,也是當時北宋上下,絕不只是軍隊中的普遍現象,後來岳飛會對軍隊心灰意冷,甚至疑似當逃兵,跑回家里,被岳母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恐怕也和這個脫不開干系。


別說岳飛是南宋名將,岳飛剛開始從軍時候,還算是北宋,還沒有發生靖康之役。

說到底,後來宋軍戰斗力渣化,和當時的軍政腐敗,高級將領品性惡劣,屢屢侵犯下降士兵的利益,導致士兵離心離德,或貌合神離,關鍵的時候就不肯出力有關。

當然,這也和當時宋朝北方由于曆經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兵不識戈,導致軍隊戰斗力的嚴重退化有關。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都不能逃脫這樣一個命運。常年戰爭,國家打不起,百姓也是困苦不堪。常年不打仗,軍隊的戰斗力就會退化。沒有經過戰爭磨礪的軍隊,就是平時訓練再好,戰斗力也是不行的。

這一點,也可以以天朝打越南為例。之前天朝雖然亂七八糟,但軍隊的確基本上一直都在和平。更何況,因為某些曆史緣故還對軍隊戰斗力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到了七九年,南疆戰火一起,就露餡兒了。那場戰爭雖然打贏了,但是贏得很難看。所以,才有之後十戰輪戰。當然,這一方面是仗著國家大資源多,把那個猴子國家拖垮,另一方面,也是有讓軍隊見見血,磨礪一下的想法。

最後,也和那兩個皇帝有關,不作不會死啊……

所以,縱上所述,有宋一代,軍隊的戰斗力並不是人們相象的那樣差,宋朝的滅亡也不是什麼“將不識兵,兵不識將”造成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朝廷的腐敗,直接影響到了軍隊的戰斗力。還有,就是高級軍官的缺乏,導致北宋末年沒有合格的統帥,那軍隊肯定是不行的。同時應該看到,只短短幾年,南宋新的一批將領有成長起來,成為抗金的棟梁,他們率領的軍隊已經能和金軍抗衡,並有收複失地的實力了。

而喬峰所處的這個時代,正是宋神宗時期,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將兵法剛剛開始實行的時候。這時候的宋朝軍隊戰斗力,正是處于上升階段,是相當有水准的。所以,喬峰才會那麼說。

其實,喬峰還有一點沒有說到,就是這時候,北宋的經濟實力以及科技實力遠遠強于遼國、西夏、吐蕃、大理四國相加。這造成什麼後果?那就是,宋朝軍隊的武器裝備,要遠強于遼國。當然,這不包括戰馬。騎兵,是宋朝永遠的痛啊……

聽到歐陽華菲和喬峰的對話,慕容博不禁皺起了眉頭。他聽出歐陽華菲的意思了。他不禁出聲道:“想我大燕當年,國力強盛,遠遠強于羸弱的大宋。若我大燕再起,哪里還有大宋……”

沒等慕容博說完,歐陽華音便冷笑道:“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覺得,除了你們自己一家,還有人對你所謂的複興大燕,有任何興趣麼?”



⑧bOoK.сО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