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2節:雜譬喻經(9)

佛得道以後,講說此事本末:“守信用的國王就是我。吃人王就是殃崛摩。守信用的國王在王舍城說法,所濟度的人無以計數,都是前世作王時有因緣的人。”佛說這話時,聽他說法的人無不歡喜,得到福分或被濟度的人不計其數-

點評]

苦海悠深,船筏安寄?

寄之善良,寄之誠信,寄之信仰,寄之懺悔,寄之寬恕,寄之自力(依憑自己力量,以達解脫之境),寄之“自他不二”(人我一體,以愛護自己為出發點,以施愛于人為手段),庶幾可達彼岸。

(九)象王小夫人喻

昔雪山有白象王,身有六牙,主①二萬象。象王有二夫人,一人年長,一人年少。每出游戲時,夫人挾左右。時王出戲,道過一大樹,樹花茂好,欲取二夫人身上,以為光飾,鼻絞樹而搖捎②之。風吹樹花,獨落大夫人上。小夫人在下風,不得華,謂王為有偏意,內生毒心。後王池中生一金色千葉蓮花,小象見之,取持上王。王得以與大夫人,使著頭上。小夫人遂益妒忿,念欲害王。

雪山中多有道士。于是小夫人采取美果,每供養百辟支佛③。以後山上臨一崄處,而自誓願:“持是前後施辟支佛福報④生于人中,有豪勢,自識宿命,害殺此象王。”即便放身,自投山下而死。

神來生人間,為長者女,明慧遠識,端正無比。其女長大,國王聘為夫人,愛重之。夫人念言:“今真得報宿怨矣。”便以梔子黃面,委臥稱病。王入問之,答曰:“夜夢見象,頭有六牙。欲得其牙,持作釵耳。王若不得此象牙者,病日篤矣。”王素重之,不敢違意,即召國中諸射獵者,得數百人,而告之言:“汝等山中頗見有白象身有六牙者不?”皆言:“未曾見也”。王意不樂,使夫人呼獵者,共道此意。夫人言:“此間近處實無此象。汝眾中誰有能耐苦大膽者乎?”有一人長跪曰:“我最可矣。”于是夫人與萬兩金,與其鐵鉤、斧鑿及法衣一具,告之:“汝徑詣雪山,中道當有大樹,左右有蟒,身長數百丈,不可得近。斧鑿穿樹,從中過去。前行當見大水,有樹木臨水上,取鐵鉤鉤上樹,尋枝進而前,度至象所住,視其常可頓止處,當下作深坑,薄覆其上。在中伺象來時,以箭射之,即著袈裟如沙門法。象奉三尊,終不害汝。”

獵者受教,即涉道去。七年七月七日,到象所止處,作坑入其中。須臾,象王還,獵者以毒箭射之。象被此箭不從遠來,便以鼻撈其邊地,見坑中人,即問何人。其人大怖懼,自首言:“我是應募人。”象王即知是夫人所為。自截其牙,用與獵者,語人言:“汝還去,諸象見汝,即當害卿。”教卻行⑤去:“群象必當尋跡追汝。”象王以威神將護,七日之中,得出部界。還至本國,以象牙與夫人。夫人得之,反覆視之,且喜且悔,未幾吐血死。

近釋迦文佛在世時,天、龍、鬼、神四輩弟子⑥大會說法。坐中有大比丘尼,遙瞻視佛,便大聲笑;須臾複舉聲哭。眾坐中無不怪者。阿難問佛:“云何此比丘尼得阿羅漢?何因且悲且喜不能自勝?願聞其事。”佛告阿難:“爾時白象王者我身是;夫⑦人者,今瞿夷⑧是;小夫人者,今比丘尼是。以得神通,識往昔事。所以悲者,不事心;所喜笑者,賊害善人,更從得道。”眾會聞皆念曰:與世尊作惡因緣猶尚得度,況有道德之因緣乎?一切眾會,皆發無上正真道意,願及十方,廣度一切-

注釋]

①主:原本作“生”。

②捎:原本作“逍”。

③辟支佛:有二義,出生于無佛之世,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緣(先世因緣)而自行悟道;于佛世,聽佛說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參閱本書第一經第十九篇注釋③。

④福報:(術語)福利之果報。如六趣(六道)中人天之福報。《大乘義章九》:“依智起福,依福起報。”

⑤卻行:倒著走。這樣,群象追尋足跡前行,就找不到獵人。

⑥四輩弟子:人、天、龍、鬼。

⑦夫:原本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