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7節:雜譬喻經(14)

①波羅奈國:中印度古王國。參閱前經第五篇注釋⒀。

②權奇:奇特。

③有:原本作“在”。

④倚門人:守門人。

⑤強:特意。

⑥貢高:自以為高人一等。參閱本書第一經第六十七篇注釋③。

⑦下方:三塗,三塗即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的別名。這里表示自貶。

⑧權道:權變、隨機應變之法-

今譯]

從前波羅奈國有八位大力士,一人能抵六十只大象的力量。其中有一人,特別善于運用六十四種奇特兵法,文武雙全。因此自恃其才,無所畏懼。佛觀察這個人,會墮惡道,就來到他的居所,准備濟度解脫他。

守門人說:“釋迦牟尼在門外求見。”力士對左右說:“釋迦牟尼所有的智慧怎能勝我呢?他不如我。”于是告訴守門人:“把他打發走,我不見他。”佛三次來到門前都遭拒絕。

佛于是化作年少力士來與他角力。守門人進去報告,力士問:“是不是國中八位大力士?”守門人回答:“是一位年少,未曾見過的少年。”力士出來與他相見,將他帶到角斗場。輕視他年少,上來就想殺死他。對少年說:“你特意前來會我,那我們交手搏斗吧!”二人一起上前,正要交手的時候,佛施展神足通把力士舉到半空,離地十余丈。向下看,只見遍地火光、刀刃。頓失高傲、怨恨之意,只是懼怕死,遠在空中表示願意皈依:“小人該死,求您饒我一命。”佛便把他放到地上,現了佛身。大力士知道是佛,跪拜施禮:“我本知佛神通之力廣大,不敢怠慢,乃至落得這個地步。願您寬恕,免除我的滅頂之災。”

佛即接受了他的請求,為他說精深的佛法,大力士隨即發無上正等正覺道心,悟得阿惟越致地。佛的權變之法,就是如此濟度人們-

點評]

佛教認為自信是好東西,但自信到目中無人就成問題了。有些科學家就犯了過于自信的錯誤——比如霍金,他認為他能用科學理論解釋宇宙大爆炸瞬間之後所發生的一切,無須借助于信仰。這種豪言壯語與那個大力士何其相似乃爾!

為什麼佛教認為自信是好東西?

這得從小乘、大乘的區別說起。小乘佛教重視自度、自信;大乘佛教則重視自利與利他。然而,未達到自度、自信者不能度脫他人,如果強度就觸犯了“不淨說法”罪。

佛度驕傲的大力士,原因即在于此。

(十四)子有異見喻

昔羅閱祗國有婆羅門子,獨與母居。年少長大,自問其母:“我父何所奉事①?欲習其蹤。”母語子言:“汝父在時,一日三反入水,自洗浴。”子言:“父作是何所希望乎?”母言:“恒水②遣③垢,可得神通矣。”子曰:“不然。”母謂子:“汝甯有異見乎?”子言:“若其然者,水北居民日驅牛南渡放,日再洗浴,何不得道?且水中有魚鱉之屬在水活,何以複不得道耶?”母言:“汝意云何?”子言:“唯有如來八解之池、三昧之水浴此,乃無為耳!”因報母言:“當詣佛所,求沐神化。”

于是母子至佛所,佛為說法。子作沙門,得羅漢道。還為母說法,複得須陀洹道-

注釋]

①奉事:奉命服侍。《觀無量壽經》:“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②恒水:恒河。

③遣:排除,排遣-

今譯]

從前羅閱祗國有個婆羅門種姓的孩子,獨自與母親一起生活。少年長大成人,問母親:“我父親信奉什麼,服侍誰?我想向他學習。”母親對兒子說:“你父親在世時,一日三次下到水中,自行洗浴。”兒子說:“父親這樣做,希望得到什麼呢?”母親說:“以恒河水洗掉身上的汙垢,這樣可以得到神通。”兒子說:“不然。”母親問:“難道你有不同看法?”兒子說:“如若那樣,河北岸的居民每日南渡放牛,每日都洗浴兩次,為什麼不得道?況且水中有魚、鱉之類的生物,為什麼它們不能得道呢?”母親說:“你的意思如何?”兒子說:“唯有用如來佛的八解之池、禪定之水洗浴,才能清淨無為!”兒子告訴母親:“應該去佛那里,求那禪定之水去。”

于是母子來到佛那里,佛為他們說法。兒子當了沙門,證得阿羅漢道果位。他回家之後還為母親說法,母親也悟得須陀洹道-

點評]

二十世紀後半葉,中國大地上先後發生了打雞血熱、喝涼水熱、甩手熱、紅茶菌熱,結果都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新的生活方式沒有經過驗證,充滿危險,必須持以戒心。

本書精華已連載完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