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恥混蛋 211 批判盛宴



“精彩絕倫的視覺特效,緊湊有致的節奏控制,幽默風趣的台詞對話,高/潮連連的情節設置……所有一切圍繞清晰明確的主線故事之上,快推進,腎上腺素的爆讓觀影過程變成了一種享受,僅僅只需要放松心情,投入這一場暑期盛宴!”

“綜藝”雜志的專業影評人邁克爾-卡滕巴赫(迷bach)給出了八十五分的巨大嘉獎,不僅是分數,還有評論,都可以看出他們對這部電影的贊賞。`

整個好萊塢最權威的專業雜志分為兩大山脈,“綜藝”和“好萊塢報道者”,這兩本雜志的觀點不僅最為專業,同時也最集中地代表了業內人士的觀點。每一年在頒獎季之中,兩份雜志的意見往往能夠代表潮流走向,他們對于圈內專業人士的影響力也是最為強大的。

當然,除了頒獎季,暑期檔之中人們也十分樂意參考這兩份雜志的意見。這一次,“綜藝”就給出了肯定的認可。

在深度評論之中,“綜藝”雜志表示,“蘭斯洛特-施特雷洛在‘上帝之城’之中展現出了他對鏡頭銜接和節奏控制的天賦與才華,這一次在‘後天’之中,他則展示了對大場面調度和情緒掌控的能力。

作為一部商業電影,‘後天’的揮空間相對有限,施特雷洛果決地放棄了他所擅長的人文關懷挖掘,集中所有精力投入了節奏控制和全局調度之上,為觀眾展現了一副世界末日的宏圖,將恐懼與驚慌之中的絕望通過畫面滲透出來,視覺特效與劇情地完美結合,真正地為溫室效應的危害敲響了警鍾。

與此同時,施特雷洛對于細節的挖掘和勾勒依舊可以感受到他的出色之處,在相對薄弱的劇情主線之下,對政/府的嘲諷、對少數族裔的關懷、對世界格局的暗示等等都在細節之中透露出來,幽默而睿智。`這使得電影所營造的世界末日更加具有深度,也更加具有討論價值。

毋庸置疑地,‘後天’是一部成熟的、精彩的、令人歡愉的暑期作品。”

可以看得出來,邁克爾對“後天”的贊揚是全方位的。最後集中體現在了八十五分的評價之上,這對于一部爆米花商業電影來說,著實是十分難得的。不過,正如同觀眾對“後天”的評論兩極分化一樣,“後天”在影評人眼中自然也沒有能夠逃過毀譽參半的束縛。與“綜藝”針鋒相對的是,“好萊塢報道者”對電影則進行了嚴厲的批判。

“好萊塢報道者”的專業影評人米克-拉薩勒(迷ck-lasa11e)在評論之中表示,“甚至不要詢問我們是否應該把‘後天’當做一部值得認真討論的作品,因為它不值得,完完全全不要把它當真。”

如此簡單粗暴的評論幾乎是將“後天”推向了地獄,僅僅只有二十五分的評價,是批評論之中的最低評分。雖然樂天派會說,至少還有二十五分,但如此分數,即使是對于一部商業電影來說。也足以令人側目。

“薄弱的故事情節幾乎可以說是支離破碎的,電影上半部分幾乎沒有任何情節可言——即使是一部災難電影,這也是令人難以忍受的——風暴、風暴、風暴,視覺特效猶如龍卷風一般將所有情節攪得粉碎,電腦特效狂轟亂炸地侵犯了大屏幕長達一個小時之後,總算是出現了一些情節可言,但緊隨而來的風暴、風暴、風暴又將所有故事打成了爛泥。


一句話總結‘後天’這部電影:災難來了,災難走了。”

米克幾乎是毫不留情地對電影進行了全方位地批評,就連蘭斯也沒有能夠例外。`

“‘上帝之城’讓我們見證了一位天才導演的橫空出世,而‘後天’則讓我們見證了一位天才導演的隕落。這。就是好萊塢。

蘭斯洛特-施特雷洛在他的處女作之中表現出了強大的控制力,成熟而睿智的調度能力令人眼前一亮;但在‘後天’這部商業電影之中,施特雷洛卻淪為了劣質版的邁克爾-貝,視覺特效與狂轟亂炸的雜糅。宛若一部制作精良的音樂錄影帶,沒有任何劇情的支撐,僅僅只是依靠調度手段將畫面拍攝得花里胡哨,尋求最為單純、最為質樸的視覺快感——而且,施特雷洛玩轉爆炸的功力還遠遠不如邁克爾-貝。

從才華橫溢的天才導演,到拼接鏡頭、粗制濫造的業余導演。施特雷洛僅僅只用了一部電影的時間,還有一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的間隔。”

米克的批評也無疑是全方位的,不過他也在評論的最後表示,二十五分是贈送給電腦特效制作團隊的,這也是整部電影僅有的亮點。


8ьОoк.СОm
“綜藝”和“好萊塢報道者”的立場鮮明、針鋒相對可以說是好萊塢的獨特一景,與觀眾的兩極分化交相輝映,成為了“後天”映儀式之後的最明顯特征。事實上,這恰恰是“後天”批評論的濃縮藍圖!

得益于今年暑期檔的特殊性,在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的協力推動之下,幾乎所有人都把視線聚集在了“後天”的身上,這使得電影在映之前就已經贏得了高關注,五月份暑期檔在萬眾矚目之下轟轟烈烈地閃亮登場。

映儀式結束之後,“綜藝”和“好萊塢報道者”這兩大山脈第一時間撰寫了影評,其實就是一個最直接的寫照。而顯然,這不是展開專業評論的僅有兩家雜志,各大報紙的各大版面都給予了積極的報道,過兩百家媒體集中轟炸,讓“後天”終于一舉過了今年暑期檔的話題焦點“特洛伊”,在五月第一周短暫地成為了焦點之中的焦點。

在媒體的炙熱關注之中,“後天”的批專業影評也迎來了一個爆的小高/潮,包括“綜藝”和“好萊塢報道者”在內,多達十六家媒體在第一時間布了影評,紛紛對這部暑期檔開門迎客之作給予了關注,以最高規格的姿態拉開了暑期檔戰幕。

一如爆米花商業電影的特性,“後天”在影評人們的批評聲之中閃亮登場,簡直就是迎來了一場批判盛宴。

“洛杉磯時報”僅僅給出了四十分的糟糕成績,“故事真的太愚蠢、太兒戲、太幼稚了,幾乎讓整個觀影過程無法安定下來,只能像是患上了好動症的八歲孩子一般,根本無法抑制頻繁上衛生間的沖動。”

“舊金山紀事報”的評論也不相上下,四十分的分數搭配上可怕的評論,“很少有一部電影可以做到:如此的壯烈、如此的恢弘、如此的盛大,但卻又如此的徒勞、如此的愚笨、如此的呆滯。”


“西雅圖郵報”的影評則十分有趣,“這是一部十分糟糕的電影,但卻十分愉快;台詞對話經常讓人昏昏欲睡,卻又不乏睿智幽默的段落。”五十分的評價可以看得出來他們的中立立場。

“每日新聞報”的分數也是五十分,“就好像布什和切尼的打包一樣,即使是民主黨再聰明,也會輸給這樣‘笨拙’的組合。電影也用這樣的方式告訴我們,即使像拍出了‘上帝之城’那樣的天才導演,也會拍攝出這樣一部愚蠢無聊的電影,就好像是‘日’或者是‘絕世天劫’一般,第二周就即將會沉默的又一部暑期檔‘巨作’。”

他們不僅調侃了“後天”,還順帶調侃了一下時任的總統和副總統,著實是讓人忍俊不禁。

“美國周刊”的評論頗有些恨鐵不成鋼的模樣,“就像所有的災難電影一般,鏡頭視角總是鎖定在豐富多彩的個人生活上,彷佛在災難來臨之際,全世界的焦點都在關注這少數的幾個人一般,而其他地方大規模的死亡和逃竄都成為了陪襯。‘後天’將整部電影的重量都維系在了丹尼斯-奎德和杰克-吉倫哈爾的身上——顯然,他們兩個人無法承擔起如此重量。

蘭斯洛特-施特雷洛曾經給我們帶來了驚喜,我們也期待著他能夠與眾不同。但可惜的是,他讓我們失望了。”

“美國周刊”的評分也僅僅只有五十五分,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們對“後天”原本有更多更多的期待,但可惜的是,最終高的期待還是化作了泡沫。

其實,這也是電影上映之前所有人擔心出現的狀況:過度的矚目往往會讓期待值達到一個高標准,這就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電影上映之後達到了預期,那麼將會引爆票房市場;但如果情況稍微不盡如人意,那麼就將會引來雪崩。屆時作品將很難尋求到一個中間值。

現在的“後天”就是如此,在“綜藝”和“好萊塢報道者”的對峙之後,媒體的批評之聲幾乎鋪天蓋地,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後天”的肩膀上維系著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在今年暑期檔的特殊情況之下,“後天”更是陷入了一個毫無退路的境地。

不過,正如“綜藝”的絕對權威,他們對“後天”的贊譽顯然也不是勢單力薄的獨木難支,恰恰相反的是,與批評聲音相對應,贊揚支持的聲音達到了難以想象的高度——甚至是遠遠出預期的,將這部商業爆米花電影的能量徹底引爆!

ps: 今天第二更,懇求各位書友支持正版訂閱,謝謝大家!

...



⑧bОOк。co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