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亂世眾生相



不斷地政變,不斷地殺戮,一批人浮上來,一批人沉下去。不管你是誰,每個人都在生死榮辱的網眼里過一道。這世界一下就變得斑斕多彩了。

又是一場大清洗。凡韋黨人物,除當場殺死者外,其余韋溫、韋捷、韋濯、韋元徼等等,一並拿斬,而且株連家族,連繈褓小兒也一個不留。至于不姓韋,但助韋為惡的宗楚客、趙履溫等首惡,也一網打盡。于是那些以前趨附韋氏的人個個膽戰心驚,想出種種辦法保全自己。
第一個慌了手腳的是那個討了韋氏奶娘做老婆的禦史大夫竇從一。他把老婆子叫來罵道:
“你這個死老婆子,當初,你叫我在滿朝文武百官面前大出洋相,讓我沒法做人。而今,又因你的原因,害得我性命難保,對不起……”
說著,向她丟一把利刀。一條繩子,並說:“你請便吧。”
那老婆子見要她自尋短見,不肯就范,說道:
“當初你娶我不是很高興嗎,還以韋皇後的義父自稱,而且你也實在沾了不少光。你從四品提到三品,還不全靠我去走門子成全的嗎?要我死,沒那麼簡單,要死一齊死。”
竇從一看硬的不行,便來軟的,他說:
“你既然成全了我,那就成全到底,就像秘書監王邕的老婆一樣,她是韋氏的妹妹,見韋氏被誅,自己尋了短見,讓丈夫把首級割下來獻上,結果免死。古書上說‘夫為妻綱,’自己死了卻救了丈夫,這是青史留名的好事……”
老婆子心里有點活動了,但仍低頭歎氣。
“你歎什麼氣?怕到陰間沒有房子住,沒有衣服穿,沒有錢用?這好辦,我給你准備齊全,你放心走路,我還要在你的碑文上記一筆,說你是烈女,是節婦,是深明大義的好女人……”
老婆子自殺了,讓男人提著她的腦袋去救他的命。
竇從一果然免死,被貶為濠州司馬,與他一起免死的王邕,被貶為沁州刺史。
韋亂既平,但皇權問題並未解決。殤帝重茂是一個不中用的傀儡,任何價值沒有,太平公主想以兄長相王來替換他。她問殤帝:
“重茂侄兒,這皇帝滋味怎樣?”
“姑媽,別說了,我當皇帝這十來天,殺過去殺過來,成天提心吊膽,什麼滋味都沒嘗出來。”
“這皇帝嘛,本不是孩子當的,你現在還小,等長大了再當。先把皇位讓給相王叔叔。”
殤帝覺得這破皇帝當著實在沒多大意思,便說:
“好,一切聽姑媽的。”
第二天,太極殿上朝議事,太平公主宣布說:
“殤帝說了,他尚年幼,把皇位讓給相王叔叔。大家以為如何?”
劉幽球馬上出班跪奏道:
“國家多事之秋,應立德高望重、年紀大的為皇嗣,相王慈愛寬厚,最為恰當。”
眾大臣也隨聲附和,一致說相王應該為帝。
相王卻一再推辭,說自己不合適。
大家又一再相勸,他才勉為其難地答應。
只有殤帝坐在禦座上不開腔,昨天他本答應退位的,但後來一想,退了位就再沒有人向自己磕頭朝拜了,不免有些失落。他見相王叔叔推來推去,心想他不當,那還是我的,便穩坐不動。及至後來相王答應了,他還愣在禦椅上不動。太平公主見了,上前一把拉下來,又把相王推了上去。
頓時,下面群臣山呼萬歲,拜相王登基。這是他第二次登基了,原睿宗稱號照舊。
睿宗李旦沒想到二十六年前當了兩個月的皇帝,就被母後武則天廢了,他早就死了這門心思。而今,又被推了上來,不想當還不行。看來也是定數。他只有端坐在朝堂上任群臣跪拜了。
接著,大封功臣。太平公主頭一份,但她的封號已到頂,便“實封萬戶;”其他鍾紹京為中書令,劉幽球為中書舍人;另外薛崇簡、葛福順、陳立禮等等,各有封賞。
由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對睿宗複位有特殊貢獻,睿宗對他們格外信任。凡有宰相問事,他都說,你們與太平公主議了嗎?與三郎(李隆基排行第三)議了嗎?二人控制朝廷大權,文武百官為之側目。
這日,睿宗拿出一張稿箋,上寫五言詩一首,詩曰: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殘未已,何日複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出處,應見隴頭梅。

太平公主一看,知是宋之問的詩,便說:
“宋之問的詩我最愛讀,他有首五絕《渡漢江》我都能背出來。”說罷念道:“‘嶺外音書絕,經冬複曆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他的詩寫得實在不錯……”
睿宗說:
“我不是問他的詩寫得如何,我是問他的人如何。”
太平公主明白了,說道:
“兄皇大概是想把他從越州調回京城任用?”
“他曾給我寫了個奏章,附上詩,希望回京為新朝建功。我看他文才不錯,眼下又是用人之際,調他回京,擬擬詔書之類,一定不亞于上官婉兒。”
太平公主笑道:
“大概兄皇一生不問世事,所以對宋之問不甚了解。此人學問雖好,人品欠佳……不是欠佳而是惡劣。”
太平公主接著把他的情況一一向睿宗介紹:
宋之問,進士出身,曾供職于奉宸府。有一次,隨則天母後游龍門山,隨從侍臣寫詩抒懷。左史東方虯最先寫成,母後很高興,賜他一件錦袍。接著,宋之問寫成,母後一看,大加贊賞,較東方虯的詩強多了,便收回錦袍,轉賜給宋之問。可見他的詩才。
更出風頭的是中宗時,君臣游昆明池,群臣作詩百余首。皇上命上官婉兒從中選一首配曲。選詩台上張燈結彩,群臣在下面等候。一會兒,彩樓上紙落如飛,落選的詩都拋了下來被作者拿走了,只有沈佺期和宋之問的沒有扔下來。過一會兒,沈佺期的也被扔下來了,只有宋之問的留下譜曲,其中兩句“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最為精彩,朝野傳唱,風靡一時。
然而宋之問的為人就差勁了。張易之受母後寵幸,宋之問對他曲意逢迎。有一次張易之睡在床上要小解,他竟為之捧夜壺。張易之被誅後,宋之問被貶為瀧州參軍。沒多久私自逃回,躲在同窗好友張仲之家中。
張仲之乃洛陽富戶,為人豪爽慷慨,見宋之問落魄逃回,深表同情,讓他在自己的私宅里躲起來,禮遇甚周。
宋之問被安排在後院住宿,晚上起夜,常見前院燈火明亮,悄悄走近,隔窗一望,除張仲之外,還有五、六個人,其中駙馬都尉王同皎他是認識的。只聽他們縱聲談笑,議論武三思種種丑行。聽著聽著,他心中便漸漸醞釀成熟了一個惡毒的計劃。
他想,自己是個流放的罪人,躲避在此,永無出頭之日,要東山再起,必定要攀權貴,建奇功。武三思是當朝最有權勢的人物,如將張仲之、王同皎等人的議論向他告發,豈不建了奇功?想到這里,他無比興奮,又繼續聽下去。但這時他們的聲音已很低,只聽得“趁他生日喧鬧之際殺他賊”一句。當晚,宋之問便翻後牆去武三思府上告了密。
第二天,家人送飯才發現宋之問不在,尋跡找去,原來翻牆跑了。張仲之叫聲不好,正打算逃走,卻被武三思派來的兵丁堵在門口。同天,王同皎等也被抓。最後全數以謀反罪斬于市曹。
宋之問果然因此立了功,赦了他的前罪,官封鴻臚主薄,留京城任用,還給了他一個朝散大夫的頭銜。中宗見他文思機敏,遷升他為考功員外郎,還打算任命他為中書舍人。只因他貪贓受賄,才被貶為越州長史。
太平公主向睿宗洋詳細細地介紹了宋之問的情況後,說道:
“我以前對學者、詩人教佩之至,然而學者詩人中能做到文章道德皆佳者實在太少。可是曆代君王多喜歡用邀功取寵、諂媚討好的文人,致使朝中這類人越來越多,剛烈正直之上往往無立錐之地。皇兄初登皇位,當多注意才是。”
睿宗點頭稱是,只是他又覺得不解的是,那個崔湜,也是個頗負文名而朝秦暮楚的人,可皇妹太平公主卻對他特別眷顧,前天還在我面前替他說情,再給他些寬恩哩!
崔湜這些年在政治舞台上的表演也算夠精彩的了,他靠一張臉蛋,周旋于幾個有權勢的女人之間不斷撈好處,直至被韋氏任命為相當于宰相的同平章事。但他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當發現韋氏有傾覆的危險時,便立即倒向相王及太平公主,在最後時刻沒有隨韋氏沉入深淵。然而他以前陷得太深,大臣們紛紛要求對他嚴加懲辦。其中,中書舍人姚崇的呼聲最為強烈,堅決主張貶他出朝。因為他是太平公主的情人,睿宗在處理這件事時感到棘手。
“皇妹,聽說崔湜躲在你府上,有此事麼?”睿宗試探著問太平公主。
“有此事。”她毫不隱瞞。“我為皇兄複位出生入死,難道連一個男寵都保不住?何況,他對你我都還算有點功勞呢。”
“但上下議論紛紛,他以前當過宰相,目標大,不貶到外州府,留京城不好安置。我看就貶他為華州刺史,過幾天風頭一過,把他召回來便是。”
“要貶,連我一起貶!”太平公主使出小性子來了,睿宗最怕的就是這個。
“皇妹,我這皇帝實在不好當,算了算了,我不當了。”太平公主怕就怕這個,他不當,換上李隆基,那可不得了。她表示讓步說:
“那你說,貶下去,什麼時候回來?”
“多不過五七個月。”
“那也太長了。”
“好好,兩個月之內如何?”
“那還差不多。但還有一點,回朝以後怎麼安置?”
“提拔任用。”
“兄長不會說謊吧?”
“皇上口中無戲言。”
但後來又經太平公主軟磨硬纏,崔湜不但沒有外貶,反而被任命為吏部待郎。
看到太平公主有這麼大的本事,被貶的禦史大夫竇懷貞,吏部侍郎岑羲、中書侍郎肖至忠等也找到太平公主的門子,得到睿宗的寬恩,貶地由遠改近,竇懷貞和岑羲由貶嶺南改為益州或陝州,肖至忠由貶許州改為薄州。而且很快都回到京城,照樣當官。
凡太平公主有求,睿宗都百依百順,爽快答應,使她感到心滿意足。
但也不可能每件事都依她,比如立誰為太子,眾大臣認為應立平王李隆基,理由是“國家安宜先嫡長,國家危先有功。”李隆基為消滅韋氏立了大功,深受眾望,當立為太子;而太平公主覺得李隆基剛強多才,不易駕馭,于己不利,便極立主張立相王長子李成器。她對睿宗說:
“宋王成器是你的嫡親長子,又仁厚孝道。你第一次繼帝位時的文明元年,就立他為太子,則天母後還親授他為皇太子。可是現在你又想立李隆基,他雖然在平韋亂中有功,但究竟不是嫡出,又排行第三,你立他,豈不亂了規矩?”
太平公主見睿宗似有所動,便進一步說:
“自古廢長立幼,禍亂之根,遠的不說,就說隋朝,隋文帝立嫡長楊勇為太子,但因次子楊廣憑戰功奪了太子位,後來竟殺了父親文帝,自立為煬帝……”
睿宗聽了這些話,身上直冒冷汗,但他覺得宋王成器絕不會是楊勇。他說:
“成器曾幾次向我表示,堅決不願為太子,甚至以死相請,絕不會像楊勇那樣……”
“兄長此言差矣,”太平公主反駁說:“世上只有人這個東西最複雜,說的,做的,想的,往往相差十萬八千里。再者,人的思想是變化的,此時此地的所思所想與彼時彼地所思所想,往往判若兩人。皇兄曆經皇室斗爭,兩登帝位,難道看的還不多嗎?”
睿宗覺得太平公主的話也有道理,與其立精明能干卻難免不引起麻煩的李隆基,不如立柔弱平庸能保平安度日的李成器。便說。
“那好,讓我考慮考慮。”
太平公主見兄皇已為所動,便告辭回府。
宋王成器早在26年前隨父親相王登帝位被封為太子,後來則天皇帝登基,父親便降級改封為皇太子,成器隨之改封為皇太孫。那時則天皇帝專權,凶狠異常,皇太子也好,皇太孫也好,就好像是一付枷鎖,套在身上沉重無比,整日提心吊膽地過日子。故而,初初聽說又要他當太子,他余悸猶存,趕快呈表固辭。
現在,父親睿宗已坐穩了皇位,那太子位成了令人羨慕注目的焦點,真的能當上也不壞。因此,人們再提到由他來當太子時,他也推辭,但只不過禮節性地做做樣子而已。最近,聽說皇太公主在為自己打抱不平,如果能得到她的支持,這太子位十有八九能拿到,以後,帝位當然也是我的了。想到這里,李成器不覺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
正在這時,忽報太平公主登門,他想一定有喜事相告,便遠出大門迎接。
“姑媽親自駕臨,實在不敢當。”說罷,恭恭敬敬行了大禮。
“起來起來,快進屋敘話。”太平公主一把拉起他。
坐定之後,太平公主說:
“賢侄,我有一特大喜訊相告。”
成器胸中狂跳不已,忙問:
“有何喜事,煩請姑媽相告。”
“剛才我去宮中,已對你父皇說好,馬上就立你為太子了!”
“果有此事?”
“姑媽還會騙你!”
“那我先謝過姑媽。”說著,雙膝跪地,紮紮實實叩了三個頭。太平公主忙拉起他說:
“事成之後再謝不遲。”
“侄兒若能當上皇太子,以後再能當上皇帝,一切都聽姑媽的。”
“好,現在我就叫你去做件事。”
“什麼事?”
“你去你父皇那里討回你固辭太子的奏表,說你不想當太子並非本意,只是眼看滿朝之中盡是李隆基心腹,恐怕當不了兩天就被趕下台。如果父皇做主撐腰,這皇太子是願當的。”太平公主教導他一番後又說:“只要你把這個話說到,太子之位准保是你的。不過,千萬不能說是我教你這樣說的。”
李成器果然來找父皇,按太平公主所教,如此這般說了一番。
睿宗感到奇怪,怎麼這個平時老實巴交本本分分的成器,一夜之間變化這麼大,從堅決不當太子,到太子非他莫屬,什麼過去他當過,什麼立幼不立長,禍亂從此生,什麼楊廣殺父篡位,一套一套的理由,說得頭頭是道。他想,一定是太平公主在背後搗的鬼,便把桌子一拍說道:
“成器,你出爾反爾,是何道理?你給我實說,剛才你說的這一套,是誰教的?要不實說,定你個欺君之罪!”
成器本來老實膽小,父皇這麼一發火,他趕快跪下說了實話。
“願奏父皇,是媽姑太平公主所教。她叫我不要說是她教的。”
睿宗又好氣又好笑,說道:
“快下去思過,至于皇太子該誰當,朕自有安排。”
鼓動成器失敗後,太平公主並不甘心,又去鼓動申王。申王李成義既非嫡出,又是個膽小怕事的人,便把一切向李隆基講了。李隆基開始不相信,太平公主曾親口對他說過,支持他當太子,怎麼變了?他想,崔湜一定了解內情,便微服私訪崔湜。
崔湜險些被貶,全靠太平公主才又當上吏部侍郎,他曾官高宰輔,現在當個吏部副職,深感屈才。但要想再爬上去,因有與韋氏那一段前科,上上下下對他印象不好,如果不建什麼奇功,不靠什麼更厚的臂膀,是很難辦到的。不過,他總結宦海沉浮的經驗認為,機遇甚為重要。他等待著。
聽說平王李隆基來訪,他大喜道:“機遇來了!”趕快迎出大門,見了李隆基便拜:
“平王駕到未能遠迎,恕罪恕罪。”
李隆基拉起崔湜說:
“大家老相識了,不必拘禮。你我久未相聚,今日抽空來敘敘。”
崔湜是個精明人,李隆基平韋氏亂後,聲望日高,整日忙于公務,哪有閑時間來敘話。他來,一則有緊要事要問,要不然就是想與他的情人、自己的妻子相會。
上茶後,崔湜屏退左右,說道:
“平王有何事相問,但說無妨。”
“好,只有一件小事相問。聽說太平公主要立成器為太子,不知有此事否?”
此事太平公主早跟他透露過,叫他不要隨便說與人。但今天對坐的是平王李隆基,一個呼聲最高的太子候選人,今後可能一切還要靠他。今天是送上門的機遇,千萬不能錯過。想到此,馬上做出一副討好的表情說:
“殿下不來,我就要去府上稟告此事。太平公主懼殿下的英武才能,故主張立懦弱的宋王成器為太子,並已向睿宗皇上提起。”
“那皇上的意思呢?”
“她說皇上同意她的意見。”
“當真?”
“是她告訴我的,不會有假。”
李隆基聽了,立即起身告辭,連已從里屋出來的崔夫人挽留,他都拱手婉謝,相約下次。
李隆基一口氣跑遍了幾個心腹宰相大臣家,告訴他們皇上在太平公主鼓吹下對立太子似有悔意,很可能再立宋王成器,請他們出面相助。
宰相姚崇、宋璟、鍾紹京等紛紛去晉見皇上,奏道:
“立太子事關社稷大事,陛下不可輕易許諾。我大唐國運多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韋氏為亂,幸有臨淄王李隆基領兵除之,挽狂瀾于既倒,救社稷于將傾,論功勞、德行,皆成為太子,皇上原已有許諾。太平公主卻在宋王和申王之間挑撥,又在岐王與薛王之間煽風。他們皆手握兵權,情勢頗為緊張。在這危急關頭,望聖上果斷處置,速立李隆基為太子,並罷諸王兵權,把宋王和申王調出京城,削去歧王和薛王兵權,逐太平公主去東都閑住。只有這樣,才保社稷無慮。”
睿宗聽了,甚為猶豫。姚崇等又說:
“臣等為國家太平,為陛下安全著想,才冒死直諫,如果陛下不果斷決策,臣等恐有瀆職之罪,只有向陛下告假歸田了。”
睿宗被逼得無路可走,只得同意。
第二天早朝,立即宣布。
太平公主聽了,也不顧朝堂上的規矩,大哭大鬧:
“我為大唐再再立功,除二張,滅韋氏,出生入死,你們父子有了今日,就過河拆橋,連長安城都沒有我容身之地,你們好狠的心呀……嗚嗚嗚……”哭得大臣們有的瞠目結舌,有的聳肩暗笑。
睿宗見狀,不好收拾,只得宣布散朝。
朝散了太平公主又跟在睿宗屁股後面鬧,直至他同意不逐她去洛陽,仍留在長安,方才稍歇。
太平公主雖然沒有去洛陽,但洛陽那邊發生一起重大事件卻是她一手挑起的。
曲江池邊太平公主的南山山莊,實在是個美妙的去處,別的不說,僅就那一片碧波蕩漾的湖水,看一眼就能使人心曠神怡,暢快無比。蕩舟其間,隨浪起伏,任細雨灑遍周身的毛孔,一切憂慮,一切煩惱,一切塵囂,都被雨水淋過一遍,洗得干乾淨淨,剩下的只是天的遼闊蔚藍,水的清澈透明,一種進入四大皆空入定境界的感覺頓時會沁人心脾肺腑,于是你便超然塵世,飄飄欲仙……
可是太平公主怎麼也找不到這種感覺,她有的只是煩躁、惱怒、不平、怨恨……她對著那片浩瀚遼闊的水面大喊大叫,她問:
“為什麼我是女人?!”
中宗、睿崇,一個平庸糊塗,一個胸無大志,可偏偏他們能繼承皇位,我卻不行。他們死的死了,老的老了,我還不到五十,為什麼不能去坐一坐禦椅?還要留給李隆基……
她越想越煩躁,越難受,猛地起來,踏上船幫,一頭紮進湖里,任那冰涼的湖水浸泡全身,她感到一陣暢快。
太平公主自小就會游泳,一個猛子紮下去後很久才浮起來,拉著崔湜伸給她的手爬上船,然後讓崔湜為她擦頭發,抹身子,換衣裳。這時她的心情漸漸平複下來。
這一陣子,她幾乎天天都這麼過。
可是一到晚上,她的莊子就熱鬧了,人來人往不斷。她只不過受了點小小的挫折。她樹大根深,誰動得了她?趁現在她不如意的時候來走走,最合適;過不了兩天她又紅起來時再來,就遲了。
其中有個叫鄭暗的,就是瞅著這個時機來的。
鄭暗本為韋黨人物,原為秘書少監,貶往汴州為刺史。他剛從貶地回京就聽說太平公主因立太子事與皇上發生爭執,幾乎被逐去洛陽。他回京時路過洛陽,恰有許多新聞給她講講也讓她開開心,加深她對自己的印象,說不定什麼時候會求到她。懷著這個目的,他來到太平公主的莊園。
見鄭暗匐伏在地,太平公主說道:
“快起來,這里不是衙門,更不是朝堂,何必如此行大禮?”
“公主殿下是我的救命恩人,行再大的禮也該。”他聽人說,在處理韋氏黨人時,太平公主曾為他說過話。
太平公主也記不得那麼許多了,只覺得鄭暗這個時候能來,就算不錯的了。
“聽說公主殿下要去洛陽,小臣才從洛陽來。其實那里不錯哩。”他把什麼地方修了新房,什麼地方又辟了商場,特別對太平公主曾住過的銅駝坊附近的變化講得詳細。
太平公主在洛陽住了多年,聽他講洛陽,自然很有興趣。
突然間,她從他的話里聽到“譙王重福”幾個字,馬上插話道:
“你說說看,譙王重福怎麼了?”
鄭暗放低聲說:
“憔王重福聽說立李隆基為太子,心中老大不滿。”
太平公主覺得手里忽然抓到個什麼,又覺得好像有了個什麼依托似的,說道:
“譙王有牢騷也很自然,他是中宗的次子,長兄重潤死後,他是有繼承權的,可是中宗死後,先立了個殤帝重茂,重茂下台後,又由叔父睿宗篡了帝位,他心里當然不平。”
鄭暗從太平公主的話中聽出了些什麼,便試探著說:
“既然皇上要殿下去東都,去就是了,那里皇宮空著,正等著人去住呢!”
太平公主聽了這話,馬上興奮起來,說:
“你的話說得很好,我們想到一塊兒了。”
鄭暗懷才不遇,今天遇上太平公主對他如此器重,引為自己,說話就大膽了:
“公主殿下,恕小臣直言,自武則天大皇帝駕宴以後,中宗、睿宗,一個不如一個。據小臣看,應有女主當政,方能興我中華。這女主,又非公主殿下莫屬。殺二張、除韋後,公主殿下功高蓋世,可盡是給他人做嫁衣裳。如果我朝由殿下治理,一定不會像現在這個模樣。斗膽勸殿下,干脆去洛陽,另立新朝,然後整頓兵馬,揮師西北,占了長安,重定乾坤……只要殿下有此決心,小臣誓死效命!”
太平公主覺得遇上了知音,她說:
“好,你在京城抓緊處理事務後,速去與譙王聯系,看他的態度如何再說。”
說罷,立即修書一封,交給鄭暗帶給譙王。
當她送走鄭暗,取下場上掛著的長劍,對准那張紅木桌子砍去,只聽“咔嚓”一聲,那桌子便被劈成兩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