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誰的大業 第二十九章府兵


因為永濟渠的開鑿,後勤壓力會降低不少,三十萬大軍,最少還需要十五萬以上的民夫負責後勤,總共需要出動四十五萬人馬,這個數字不到曆史上隋煬帝一百一十三萬大軍的三分之一,算上二百多萬民夫,更只是一個零頭。

曆史上隋煬帝三征高句麗之前楊堅在開皇十八年曾有過一次征伐高句麗的舉動,楊堅命漢王楊諒為元帥,高為元帥長史,總領水陸二路三十萬大軍討伐高句麗。由于准備不足,加上還沒有開鑿永濟渠,陸路大軍糧草不繼,而水陸也是出師不利,剛出海不久就遭遇風暴,船只人員損失慘重而還。

高句麗國主高元聽到隋軍討伐,心中惶懼,遣使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于是楊堅得以體面罷兵,這次征高句麗雖然失敗,除了水師遭遇損失外,對大隋的國力並無多大影響。

或許是接受了開皇十八年水師遭遇風暴的教訓,到了隋煬帝第一次征高句麗時,壓根就沒有想到使用水師,發一百一十三萬大軍全部從陸路推進,動用二百多萬民夫,結果雖然有永濟渠作為運輸水道,糧草依然難予為繼。

其實征伐高句麗根本用不了百萬大軍,隋煬帝第一次征高句麗,渡過遼河的軍隊只有三十五萬人,百萬大軍即為饑餓所毀,自行崩潰,沒有了後援,加上高句麗人堅壁清野,這三十五萬人最終只逃出了二千七百人,數十萬隋軍人頭被高句麗人築成京觀,不能不說可悲可恨!

以現在永濟渠的運輸量,支撐五十萬大軍作戰是極限,三十萬大軍的作戰完全沒有問題,高句麗雖然立國數百年來一直擴張,說到底不過是戶七十余萬,口四百萬左右,對于周邊的新羅。百濟,契丹……來說是大國,對于大隋來說,高句麗的實力不過本國的十五分之一,實在不需要用傾國之力對待。

盡管一切准備就緒,楊勇還是沒有想到親征高句麗之事阻力會如此之大,皇帝剛剛表露親征高句麗之意。群臣就紛紛上書反對,許多大臣都反對皇帝親征,一些大脆干脆連征伐高句麗也反對。

給事中許善心上書:“高句麗蕞爾小國,陛下若有意征伐,遣一上將即可。陛下不必禦戎東討。”

右尚方署監事耿詢更是上書道:“遼東不可討,師必無功。”

太史監少監庾質上書:“以臣管窺,伐之可克,切有愚見,不願陛下親行。”


讓楊勇意外的是連尚書左丞李綱也激烈反對,上書道:“今陛下未立太子,自古征戰無常。陛下若有失。豈非乾坤倒懸,陷國于危境?陛下思之,戒之。”

對于眾臣的勸諫,楊勇並末在意,可以說曆朝曆代立國之易莫如大隋,雖然保留了國家大部分元氣,可也造成了立國的根基不穩,曆史上哪個朝代不是在腥風血雨,一片殺戳之後再立起來。這樣的朝代立國不易,只是一旦皇帝偃武修文,采取了正確地治國措施,後代雖不泛荒唐之輩,享國卻能達二百年之久。

而大隋除了開國時與尉遲迥等叛臣一場大戰。幾乎沒有大的戰爭。統一江南也是順利的異乎尋常,楊堅雖然采取了不少措施加強國家根基。將兵力盡操皇帝之手,遷天下富戶入京,只是世家門閥的勢力依然過大,對于皇權始終有人存在窺測之

隋朝二世而亡,隋煬帝急功近利的短視固然是一個原因,世家門閥的背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沒有楊玄感的造反,隋煬帝在第二次征高句麗時若是取得勝利,大隋很有可能不會二世而亡,如今楊素早死,楊玄感基本上沒有機會造反,只是這個隱患不消除,終究可慮,說不定哪天就冒出一個張玄感,劉玄感。

楊勇禦駕親征,就是要為大隋天子補上一場血與火地課,這場血與火不是針對本國平民百姓,若是針對周邊桀驁不馴的國家,只要平定了高句麗,回首四周,再無一國敢和大隋爭雄,大隋天子補上了這一課,即使世家勢力再大,窺試皇權的念頭也會收斂一大半,事實上,若是隋煬帝不是太過講究排場,只要將第一次征伐高句麗的兵馬減去一半,放任前線將領任意攻打,對高句麗完全可以一戰功成,大隋也會成為一個遠超唐朝的時代。

大業五年(公元608年,因為本書中楊堅提前一年去世,以大業為年號也比原先地曆史中早一年。)三月,皇帝對下達了對高句麗的討伐詔書,書中列舉了高句麗對大隋的種種不恭和罪狀,稱高句麗為遼東小丑,大隋天子將親率六軍進行討伐。

詔書一下,眾臣都知道皇帝決心已不容更改,反對皇帝親征的人紛紛閉嘴,不過,李綱還是上奏,皇帝若要親征,必須先期冊立太子。

楊勇雖然禦駕親征,只是並沒有自己沖鋒陷陣的意思,其實不太可能會發生危險,不過,楊勇還是作了讓步,宣布秘密立儲,將儲君的名字寫入密匣之中,放在太極殿的匾額後面,規定只有當皇帝駕崩之後,必須在皇後,尚書省左右仆射,門下省納言,內史省監、令共七人地其中五人以上到場後才可以拆封,密匣地位子派人日夜看守,若是有人膽敢私自窺試,無論何人,皆以謀反罪處斬。

秘密立儲並不一定就是穩妥之計,只有遼東地處塞外北方高寒地帶,冬季嚴寒,雖然這次征高句麗會以北方子弟為主,加上大隋紡織發達,將士所用的冬衣,手套等保溫物品並不缺泛,足可以讓一部分士兵在遼東進行冬天時也有力氣作戰,大隋卻不可能在冬季發動進攻,因為運河一旦封凍,大量的軍需物資無法運輸,只能退軍,現在已到了三月,留給隋軍的作戰時間其實只有半年左右,若是有所耽擱,出兵的日期只能推到明年,楊勇也不得不在立儲一事上妥協。


三十萬大軍,其中水師五萬,禁軍五萬,另外需要召聚二十萬府兵,除禁軍和水師外,皇帝詔令:讓抽調到名字的府兵自行准備戰馬,一套武器鎧甲到涿郡報到集合,路上的負擔將由府兵自籌解決。

接到詔令的各個郡縣馬上行動起來,大隋在冊的府兵總數在六十萬左右,隋煬帝第一次攻高句麗准備了一百一十三萬兵力,其實將一部分不是府兵地青壯也臨時擴進了府兵系統,這次征召有三分之一的在冊府兵收到朝庭的詔令,不過,距涿郡越近,抽調府兵的比例越高,在北方靠近涿郡的地區,幾乎所有府兵都抽調一空。

此時漢人從鮮卑人統治下掙脫出來還不到三十年,除了立國初期稍為困難外,大隋對內對外地戰爭無不大勝,這個時代可以說是漢人最具尚武精神之時,無數地府兵放下手中的農活,告別自己地父母,妻子兒女,義無返顧的向涿郡的方向出發。

凡詔書到達的州縣,年輕的府兵將士們騎著駿馬,帶著干糧,最差的也能騎一匹騾子,就象是一股洪流般向涿郡方向彙聚。

對于東突厥的戰爭所有人都看在眼里,參與東突厥作戰的府兵幾乎人人都撈了一個盆滿缽滿,戰爭除了為朝庭盡義務外,還是自己升官發財的良機,眼下科舉還沒有進行,積累軍功做官無疑也是一條捷徑。

濟州東阿,一名十五歲的少年剛剛從山下砍柴下來,聽到征伐高句麗的詔令,健步如飛的將柴禾挑到家中丟下,撥出夾雜在柴禾中間的一對宣花大斧,撒腿就往隔壁跑去,連跑連嚷道:“表哥,表哥,好消息,好消息,朝庭要召軍了。”

隔壁的一個小院中,一名三十歲左右,長相英挺的男子正在持著雙锏練武,嘴里嗬嗬有聲,聽到少年的聲音,將雙锏停下,道:“咬金,我知道了,朝庭征召的是府兵,你又不是府兵,嚷嚷有什麼用?”

這兩人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秦瓊和程咬金兩人,此時兩人名聲不顯,只是窩在東阿這個小縣城,兩家是親戚關系,因此住在一起。

聽到秦瓊的話,程咬金頓時急了:“表哥,我不是府兵,你可是捕快,衙門中屬你的武功最高,縣令一向器重你,只要你向縣令提出申請,縣令肯定會同意抽調你為府兵,那我不就可以跟著你一起去嗎。”

說完,程咬金嘿嘿著笑了起來,想來是為自己想到這個方法而得意,只是秦瓊的回答馬上讓程咬金的笑聲咽了下去:“不去,我沒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