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

在上古時代,人們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認為整個宇宙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獻里,天和帝常常成為同義詞.古人又認為各種自然現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于是把它們人格化了,並賦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風師謂之飛廉,雨師謂之翳(屏翳),云師謂之豐隆,日禦謂之羲和,月禦謂之望舒〔1〕,等等,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

戴望舒,方望舒,丁望舒……取"望舒"為名者多至不可數,而卻少見有以"羲和"為尊諱的.足證明中國文化還是同以月亮為代表的陰性文明更能親和.

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字,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詩歌辭賦中的辭藻,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准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根據現有可信的史料來看,殷商時代的甲骨刻辭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尚書》,《詩經》,《春秋》,《左傳》,《國語》,《爾雅》等書有許多關于星宿的敘述和豐富的天象記錄,《史記》有《天官書》,《漢書》有《天文志》.我們可以說遠在漢代我國的天文知識就已經相當豐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識也相當普及.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于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2〕.

夏,商,周三代以上是堯舜治世,是我國古史中的黃金時代.但那時沒有鍾表和月曆,要知道時間,季節,方位,都得仰看日月星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時間表畫在天上.所以"人人皆知天文".現在說天文,一講就是"大爆炸",就是"黑洞",早已脫離古時有詩意的廣寒宮和神話般的牛郎織女了.這樣的天文,要"人人皆知",誠斯難矣.

我們現在學習古代漢語當然不是系統學習我國古代的天文學,但是了解古書中一些常見的天文基本概念,對于提高閱讀古書能力無疑是有幫助的.現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別加以敘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來稱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實際觀測到的五個行星,它們又合起來稱為五緯.

中國古代有七曜日,在西方與之對應的就是Sunday,Monday,Tuesday……乃至Saturday的七天.七曜之說影響頗廣,直到現在,日,韓等國的日曆上,還在使用日,月,金,木,水,火,土來表示一周的七天.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為它光色銀白,亮度特強.《詩經》"子興視夜,明星有爛"〔3〕,"昏以為期,明星煌煌"〔4〕,都是指金星說的.金星黎明見于東方叫啟明,黃昏見于西方叫長庚,所以《詩經》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5〕.木星古名歲星,徑稱為歲.古人認為歲星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經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並據以紀年〔6〕.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熒惑,土星古名鎮星或填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談到天象時所說的水並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營室)〔7〕,《左傳·莊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個例子.所說的火也並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8〕,《詩經》"七月流火",就是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