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部 第二十章 美國撤軍(上)


一九一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對整個世界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日子.所有的目光,都盯向了北美洲的美國,就連在此次戰爭中占盡了便宜的中華共和國也不例外.大伙兒都知道,今天,美國將公布他們的全民公決的結果.當然,那些大國的元首們心里都清楚得很,所謂的全民公決,只不過是一場游戲而已,美國報紙和電台已經造足了勢,公決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不過,其結果仍然有點兒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只有六成的美國人同意撤出歐洲部隊,把精力集中在美洲一帶.這比例雖然足以讓美國政府有借口大大方方地撤出軍隊了,可是,在布林頓看來,卻仍然有點兒少,起碼有四成的人不同意這樣做,這說明,還是有不少人懷著稱霸世界的心,他們認為,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但是,美國不應當僅僅屬于美洲,在美洲的外面,有著更大的舞台讓美國人去發揮.

六成選民同意撤出歐洲,這已經夠了.華盛頓時間二十二日早上八點鍾,當統計結果出來了以後,布林頓立刻在眾議院發表了講話,表示美國政府將遵從選民們的意願,撤回美洲.同時布林頓指出,美國退出協約國,並不是因為美國政府與協約國的盟友們產生了什麼矛盾,實在是因為美國選民要求這樣做,他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希望協約國的盟友們不要產生其它的想法,或者做出影響雙方關系的事情來.

同日,美國參眾兩院都進行了表決,同意政府把部隊撤回美洲.華盛頓時間二十二號中午十二點鍾.布林頓以美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地身份下令,駐歐洲部隊把陣地移交給盟友的軍隊後,立刻撤到荷蘭和比利時的港口.之所以選擇這兩個國家的港口做為上船的地方,布林頓心里明白得很,協約國的那些老大們對美國政府地做法相當的不滿,不過.幾個國家的反應倒是不一樣.法國人是氣勢洶洶,對美國惡言相向,並且卷起了袖子站在一邊.說不定有什麼不利地行為.從駐巴黎的間諜傳來的消息,法國國內一直有人要求對美國回撤部隊發動攻擊,其中包括一些掌握著部隊的強力將領,就連法國總統戴高樂,那只討厭的高盧公雞,也抱有這樣的想法.如果從法國港口撤退的話,他布林頓實在無法想象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要論戰斗力來.法國跟美國在同一水平線上.大伙兒旗鼓相當地,可是,法國是在自己地國土上打啊,地形熟悉,民眾支持,真要打起來,他的那一百二十萬部隊就可能都得折在那里了.


不過,從荷蘭和比利時撤退就不一樣了.呆在這兩個國家的協約國部隊,除了荷蘭的和比利時的外.大部隊都是英國部隊.英國人相對來說好說話一些,不為別的,兩個國家都是講英語的國家,百多年前還是一家人呢,而且自打美國獨立以後.兩個國家之間極少發生沖突.表面上一直是和和氣氣的.從那邊撤退,就算偶爾發生了沖突.估計也能夠順利解決吧.

選擇了港口之後,布林頓還是有點兒不放心,這可是一場超大規模的撤退啊,一百二十萬部隊,單單需要地船只,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了.美國人這次把國內能夠找到的商船都找了出來,並且正如林傑總統所預料的那樣,把呆在西海岸一帶與中國人對峙的艦隊也拉了一大部分回來,至于西海岸的防衛,則暫時移交給了空軍,由空軍協助剩下地海軍與中國人對著干,只要能夠撐過這一段時間就行了.算了算,應該不會太長吧,只要十幾二十天就行了.中國地艦載機雖然厲害,可是美國國內現在也算擁有數千架戰斗機,憑著數量上的優勢,也足夠把中國地太平洋艦隊趕跑吧.

為了防止原先那些盟友們的進攻,布林頓這一次表現得相當的大方,他直接向英法等國表示,美國軍隊撤退的時候,只要攜帶著隨身武器就行了,那些剩下來的作戰物質,全部歸盟友們所有,甚至于那些大口徑火炮以及巨量的炮彈,也全部歸協約國所有.說老實話,布林頓不是真大方,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啊.一來,有了這些物質,多少可以降低盟友們的怒火,讓他們不至于氣急敗壞,刀兵相見.第二,有了如此龐大的物質,盟友們的實力見漲,他們對抗同盟國的能力就得到加強,他們就可以多支撐上一些時間,美國政府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准備,可謂一舉兩得.

就算是如此,美國人的撤退也不是很順利.荷蘭人和比利時人雖然實力不濟,沒有資格表示不滿,不過,搞點兒手腳還是相當正常的.在撤退的過程中,美國的武器裝備常常不翼而飛,而且,他們經過的地方,道路也時常被破壞掉,而且常常被當地老百姓扔石塊.登船也不順利,當地政府故意刁難,向他們征收高額的稅收,理由是,他們不是軍艦,而是商船,畢竟,士兵放下武器回國,他們就成了乘客,也得交稅.為了順當地回國,這一切,美國人都忍了.更讓美國人心下里害怕的是,在填補完了美國人撤退留下來的空檔後,五個軍的法國部隊從巴黎出發,逼近比利時,間諜報告說,這支部隊將對美國人不利.嚇得布林頓兩腳發軟,他立刻給戴高樂發報,同意把駐紮在法國,正准備裝船回國的五百多架飛機白送給法國人,英國首相布朗也給戴高樂發報,告訴他說不能讓兵力用在這種內耗上,這才止住了法國人的怒火.撤軍行動用了整整半個月,讓布林頓奇怪的是,這半個月內,德國人只是呆在自己的陣地上,一點兒也沒有出擊的意思,眼睜睜地看著美國大軍完全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