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書恒星命名(設定黨可入,普通讀者略過)

僅供設定愛好者參考,普通讀者略過

==========

大家在"銀英傳"等科幻名作中常常能看到類似"半人馬座α星",或是"參宿四"這樣的星球名稱,也一定習慣了這樣的稱呼.

其實前者就是天文學中的巴耶恒星命名法,對一顆恒星的描述,先描述其所處星座,然後按照一定的順序用希臘字母α,β,γ,δ……給予排序,采用"星座+序號"的方式進行命名.

而後者則是我們自己老祖宗的命名法則,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的,先"星宿",後"序號".(星座劃分起源于古巴比倫,同咱們老祖宗的星宿是異曲同工,然而現今古巴比倫已不複存在,華夏文明璀璨依然,每每想到這些就無比自豪!)

然而以上命名方式,都是建立在以地球為觀測點(中心),將整個星空平面化,(天球模型雖然是球形,然而以恒星在天球上投影來確定其位置實際上也是一種將立體方位平面化的做法),然後依據各恒星在這個平面上所處的位置作為對其所在位置的描述,並依此命名.

這些命名規則在以"銀英傳"為代表的在宇宙大背景下描述人類文明未來的作品當中顯然還是很適用.

不過在本書的設定中,人類僅僅是銀河系若干文明物種之一,並且算不上是什麼高等智慧物種,而在銀河系各大文明已經組成了"銀河聯盟"的這一背景下,再使用人類自己的那一套恒星命名法則就有點不大合適了——那就如同清代的中國人仍然頑固的認為自己是世界中央一樣,有點脫離時代了,不是麼?

所以本作采用了一套自定義的命名法則,並將其假定為銀河系內所有掌握了星際航行能力的文明通用的一套命名法則.

首先是銀河系內的恒星——

即是在銀河系的三維立體全圖上,將整個銀河系劃分為50個大的"星區",然後采用"星區"+"序號"的方式命名銀河系內所有恒星.

在此統一地命名法則下.各文明都使用各自地語言來描述50個"星區".但由于星區地排布順序相同.所以文獻資料相互翻譯時也不會有問題.

在人類地命名體系中.使用大寫地英文字母和小寫地希臘字母作為星區代號.順序為:A,B,C,D……X,Y,Z,α,β,γ,δ……χ,ψ,ω(星區共計50個.恰好是英文字母和希臘字母數量之和)

因此.本作中才有了類似"S119"這樣地恒星.以及相關恒星系統(行星系)地名稱.

S119即S星區第119號恒星.

另外.對于銀河系外其他星系地恒星命名.則采用"星系名"+"星區名"+"序號"地方式.同樣依據類似銀河系地劃分方法.將已探知地星系劃分為50星區.然後命名各恒星.

簡單來說.這套命名法則.就是將目前真正地天文學上以地球為中心.建立在平面或"天球"投影上地命名方法演變為以銀河系立體模型為基礎地立體命名法.

至于為什麼劃分為50星區……在我的設定中,因為銀河系內出現的第一個實現超光速旅行,步入大宇航時代的行星文明,他們所用的基本數制為五十進制,而誕生于該文明的第一份銀河系立體全圖便是將銀河系劃分為五十星區的,此後逐漸被其他文明所接受,成為通則.

(這大概就像使用十進制的我們,用0~9這十個數字來組成電話號碼一樣,只是個想當然的做法罷了,沒什麼道理好講的,不用深究……嗯,就是這樣)

========

PS一下:因為在輸入法里打希臘字母很麻煩,所以本書中盡量不出現γ以後的星區,多數可能都會是大寫英文字母命名的.無他,僅僅是偷個懶而已*^.^*

首發